古代人们都喜欢在腰带上系上一块玉佩,这根串玉的腰带叫什么?
古人腰上带的玉穿腰带的叫玉带。
据记载,蹀躞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由胡人骑士传入内地的。最初的装饰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带两端的连接处,重点是带钩,既有玉质带钩,也有铜质带钩。南北朝以后演变为革鞓上只缀方型带銙的玉带。
扩展资料:
带钩是由钩首、钩颈、钩体、钩面、钩尾、钩柱、钩钮组成,材质有金、银、铜、铁、玉、石、木、牙、琉璃等,带钩大多是用来束腰的革带用钩,同时在出土墓葬中还发现有少量的有钩挂佩物的作用,在造型上常见的有水禽型、琵琶型、棒型等。
初始时期的带钩体小,一端有孔,一端为钩,没有钩钮。带钩都是光素无纹。带钩正面作出弧凸而侧面则作成弧凹,虽通体无纹却能用弧起和打洼的工艺,古朴大方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
到了商周时期不管是铜带钩还是玉带钩,几乎都很少看到,春秋铜带钩普遍出现而玉石带钩则发现很少,这个时期的带钩呈现“S”型,两头有反方向的钩环而且没有孔和钮。而新石器时期那种有孔形制的带钩消失了。
随着战国时代的来临,王公家室都以玉带钩作为装饰逐步形成了一种风气,同时玉带钩的鼎盛时期也随着帝王们的喜好而达到了制造高峰,这个时候出现的带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尺寸相对较小、光素没有任何纹饰;另一种就是尺寸大、纹饰非常精美华贵,制作加工也比小型带钩细致了不少。
元明清时代,玉带钩重新成为了日常实用品,数量较以往增多了不少。原因是以往做套环的皮革改用丝带了,丝带能够织出很大的套环,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带钩自然也就变大了,造型也更加丰富多样了。琵琶、螳螂、圆棒、条形、水禽、和动物型等均有。
在如今大量传世的带钩中,很多是前朝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造型,如灵芝、如意、鸟纹、凤纹、几何图形纹饰等,但最多的还是传统的龙首和螭虎纹带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带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古代玉带钩发展历史浅析
古人腰上带的玉穿腰带的叫玉带。
通常是指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即革带。这种装饰革带用的玉制品,称为“带銙(kuǎ,音垮)”,俗称玉带板。早期的玉带是一种蹀躞(diéxiè音碟谢)带,即革带上面缀玉的同时又缀有许多勾环之类,用以钩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物。
据记载,蹀躞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由胡人骑士传入内地的。最初的装饰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带两端的
连接处,重点是带钩,既有玉质带钩,也有铜质带钩。南北朝以后演变为革鞓上只缀方型带銙的玉带。隋唐时期玉带被定制为官服专用。唐宋时期玉带就已经盛行。唐代曾有朝廷定制,规定有"大带制度",以带上的装饰品质地和数量区别官品等级。
石,文武三品官以上佩玉带、四、五品官佩金带,六、七品官佩银带。届时的玉带大多是双鞓、双扣、双铊尾的。通常,革鞓上面套有锦缎带套,带銙即玉带板缀在带套上。带銙的数量多少取决于官员的级别地位。
扩展资料
古代玉带由三部分组成
1、鞓:即“革带”,由出土文物可以看出,使用时要把没有纹饰的一节两端,穿在有銙饰的一节两端的银扣里,用银扣上的针,贯入带上小孔中,有时铊尾较宽银扣不能通过时,要用无铊尾的一端先穿过一个银扣,再穿第二个银扣。
2、銙:有方形、拱圆形、带古眼銙,为鞓上的饰物。最初的用途,虽然在于装饰,但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可以看出,銙的原来用途是在受环,环是用来悬物的。至唐后,玉銙日益趋于制度化,把环去掉而留下附鞓的饰物,便是銙。
3、铊尾:即鞓端的饰物,它的用途起初应该是保护鞓端的,犹如当前所用的线织腰带在带端钉上一块金属来保护一样,以后也渐渐变为装饰之物。
以上三个部分配合起来,便是大带(即玉带)。有銙的一节向后,因为最初的用途在于受环,环是悬物,物都是悬在背后,所以有带銙的一节在后面。
参考资料来源:
2019-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