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已经走过了36年的时间,也算是有些年头了。每一年都会有那么一两个节目让人们难以忘怀
我说几个吧,至今印象仍然非常的深刻。
一个是《千手观音》
当时,第一次看到这个节目的时候真的是被惊艳到了。
说实在的,在春晚的舞台上唯一不缺的可能就是歌舞。每一年,歌舞的数量远远的超过语言类节目的数量。正因为如此,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歌舞并不是很多。《千手观音》就是破例的一个。
而且,当知道这个舞蹈全部是由一群听力障碍的人士演出来的时候更是钦佩不已。
《千手观音》首先是在视觉上给人强烈的冲击,特别是渐变的色彩在舞蹈演员的身上流走的时候,那种视觉的震撼真的是无法言表。或许只有当时看过之后才有资格去评判这个歌舞。千手观音的寓意非常的美好,而且观音在老百姓的心中也是仁慈的象征。人们将美好的祝愿寄托给观音,祈求未来能够一帆风顺。而这群表演者则用自己最精彩的表演,给人们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
再说一个,也是很久之前的了,估计老观众印象更为深刻
没错,就是94年的《狗娃闹春》
《狗娃闹春》是一个来自地方的歌舞节目。这个在之前的春晚舞台上是不多见的。而且,作为开场的第一个歌舞节目,能不能把这个节目演完,能不能把这个节目演出彩,当时的主办方也是捏了一把汗。
不过,现场的效果简直就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谁也不会想到这一群来自乡下的小娃娃能够从此一炮而红。所以,至今人们谈论起这个节目来也是滔滔不绝。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去翻看一下。
那个时候,我们都还很小。那个时候,倪萍也都还很年轻。
一晃眼的功夫,很多年就过去了。
现在的人们很少再去看春节联欢晚会了。人们更多的是忙着抢红包,耍手机,这不能说是个好的现象。
当然了,这也和现如今人们的娱乐方式多样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话题来了,你还会去看春晚么?
每年大年三十的春晚都是举国上下最为关注的一场“合家欢”,也是每家每户团圆时刻的必看节目。春晚陪伴着我们一路走来,说到历年春晚中伙哥印象最深的节目有两个。
第一个是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本山大叔带领自己的两个徒弟小沈阳和丫蛋儿共同出演的小品《不差钱》。这个小品一直都是伙哥心中春晚舞台上笑点最多的一个,同时毕姥爷的参演也让这个节目多了很多萌点。
正是因为此次在春晚舞台上的惊艳表现,使得小沈阳和丫蛋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窜红。让他们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二人转演员迅速变身为全民偶像,一时间风头无二。
特别是小沈阳身价暴涨,通告邀约不断,甚至还主演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因为小品《不差钱》让伙哥对“苏格兰风格”印象深刻,也记住了那句最为经典的台词“这个可以有”和“这个真没有”。
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是十年前了,但是每当伙哥想要拯救不开心的时候都会找到《不差钱》重温一遍,每次它都能带给我很多欢乐。
另外一个让伙哥印象深刻的节目就是王铮亮在2014年春晚舞台上演唱的那首《时间都去哪了》。当听到歌词中所表达的文字以及大屏幕上出现的那些照片时真的非常有感触,回过头看到屋里屋外忙着做饭的父母,不禁让我眼眶湿润。
直到现在每每听到这首歌我依然还是会深受感动。小时候我们总盼望着快快长大。可是长大后忙于工作却难免忽略了父母。不知不觉中原来他们已经有了白发,每年回家他们对我们的叮嘱都在逐年增多,而我们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时光却越来越少。
时间都去哪了,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是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的同时也悄悄带走了很多。王铮亮在春晚舞台上演唱的这首歌是伙哥心中历年春晚节目之最佳,因为对我来说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个很深刻的反思和感悟。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每年我都会尽量抽出时间陪在父母身边,也会多和他们拍一些合照。时间去哪了,我也不知道。伙哥所知道的是时间从来不会停下脚步,而我们只能用自己的方式留住和父母在一起的那些宝贵时光。
1984年央视春晚中陈佩斯和朱时茂演出的《吃面条》。
1998年才出生的我为什么会对这个节目印象特别深刻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是我的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那个模糊的场面,小小的演播厅,还有一遍又一遍吃面条的过程。
可能是因为每年的春节前后总是会播放往年的精彩小品什么的,所以我看到这个节目很多次才印象深刻的。
有时候总是会突然想起来这个吃面条的情节,从一开始的“看着碗欣喜地自言自语说打卤面,偷偷吃面”到后来的”一遍又一遍的吃面之后吃到撑“真的是表现了一种讽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那个转了四个多小时的“小彩旗”。看到小彩旗应该都想起来了那个根本停不下来的女孩。
我记得她是杨丽萍的侄女,一个刚刚过完十五岁生日的小女孩,先不说就这么转是否会头晕。
就从一刻不停的转上四个小时的毅力,已经非常让我敬佩了。一个这么小的孩子,能够穿着这么一个大裙子,在春晚的舞台上,全国人民的注视下转上这么久。要面对着多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压力。这种坚持和忍耐力,真的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最后一个比较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个小沈阳爆红的小品,《不差钱》。
这个小品的确很有趣,但同时也反映了一些很真实的现状。
走后门找关系,打肿脸充胖子。
看完这个小品还真是让我对这些普遍存在的情况产生了一些思考。
不过记忆比较深刻的还是“苏格兰调情”的小裙子辣。
说到春晚,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前两届春晚,而我印象最深的节目也出自这里,即李谷一《乡恋》和张明敏《我的中国心》。
有人可能会说这两者不过是歌曲而已,形式单一,也没什么新奇,但其实这两个节目背后的故事都意义非凡。
大家都知道1983年是春晚的头一年, 为了提高收视率,当时的春晚导演黄一鹤想了两种方法,其一是现场问答赢奖品;其二便是电话点播节目。李谷一作为当时的OST大佬,被观众连点了九首歌,其中之一就是《乡恋》。
重点来了,这首歌当时是禁播歌曲,但面对大批量的点播,台领导一咬牙一跺脚,一口答应了下来。不过,这“同意”来的实在太突然,现场连个伴奏带都没有,还是打光的小哥儿临时骑自行车回家去拿的。至于节目效果,大家都看到了,不但获得了铺天盖地的好评,它还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自1978年起到如今彻彻底底的吹遍了中国的每个角落。
其二是1984年春晚上的来自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也是香港歌手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虽然现在的春晚港台歌手经常见,但在当时找一位合适的香港歌手来大陆可是件难事。因为在那个时候,文化方面双方几乎没有交流,再加上通讯技术不发达,这些都让二次拿起导筒的黄一鹤发了愁。
不过有些事情就像是天注定,在黄一鹤走访深圳的时候,无意中在广播里听到了张明敏的那首《我的中国心》,然后就想方设法对他发出了邀请。而听到了祖国召唤的张明敏也非常积极,不顾唱片公司的反对,毅然决然的参加了这次晚会:
这个节目也标志着香港又向着祖国母亲的怀抱走出了一大步。
以上,即我印象最深的两个节目啦,当然历届春晚还有不上令人记忆深刻的好节目,比如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赵丽蓉老师的多个小品等等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从小到大看了这么多年的春晚,印象最深刻的还是2009年由赵本山、小沈阳、毕福剑、丫蛋合作的小品《不差钱》。这个爆笑连连的作品不仅是小沈阳一夜爆红的成名作,更是在春晚历届最优秀的作品中留下了它的名字。
雷人搞笑的装扮、长相妖娆的男服务员,浓郁的二人转风格,这些被称为“不正统”的元素一登上央视的春晚舞台,却出人意料的碰撞出了惊喜的火花。小品讲述的是赵本山的孙女毛毛想参加《星光大道》,于是在有着“苏格兰情调”的餐厅请《星光大道》主持人老毕吃饭。然而赵本山没带够钱,他就用红包“贿赂”餐厅服务员小沈阳配合其点菜。但最终无心插柳柳成荫,小沈阳以其惊艳的高音被老毕看中,邀请参加《星光大道》的故事。
赵本山不愧是喜剧天才,整个作品一气呵成,全程无尿点,构思更是精妙,包袱和梗是一环接着一环,简直要把观众都笑的背过气去。但要说整部作品最大的亮点,非小沈阳莫属。小沈阳以一袭“妖里妖气”的苏格兰裙初登场时便夺人眼球,而他独有的、“妖娆”的东北腔更是开口跪。第一次登上如此的大型舞台的他,不仅丝毫看不出紧张,更甚至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喜剧感,简直是为小品舞台而生。观众对于以往传统的小品表演方式早已司空见惯,第一次接触到这种独具一格的新颖的作品,自然是“惊为天人”。据统计,小品时长24分钟,全场笑声近七八十次。
《不差钱》一经播出,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红遍大江南北。春节过后,学校里、饭店里、大街小巷的每一处角落里都有人在谈论这个节目,在议论着小沈阳这一号人物。节目中无数的经典台词更是成为了当时的流行语,例如:“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嚎~ 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嚎~”;“人这一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什么吗?是人活着呢,钱没了。”小沈阳火了,爆红之后电视、电影、广告代言的邀约纷至沓来,这一切离不开小沈阳个人的魅力,但同时却也证明了小品《不差钱》的影响力有多深。相信很多观众,不管男女老少,对于这个小品的印象都是非常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