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灭绝陨星撞击说有哪些内容?
陨星撞击说:1980年美国科学家根据意大利等地白垩系项部粘土层中发现高含量的铱而提出这种学说。因地球上的铱含量极少,但天体中铱含量可以很高,因而粘土层中的铱应是天体陨星撞击地球时带来的,而撞击造成大量粉尘,遮天蔽日,气温骤降,植物枯萎,最后导致恐龙难以生存,终于灭绝。此学说曾引起很大轰动,但毁誉参半。赞成者陆陆续续提出许多依据。如美国航天局在墨西哥湾的尤卡坦半岛发现地下1公里深处有直径60公里的圆形构造,内有白垩纪晚期海相地层,外围还有直径180公里的环形构造,10公里以上的坑还有20个(有人命名为阿尔瓦罗—奥夫雷贡撞击坑、奇克苏鲁撞击坑、伯利兹撞击坑等等),因而推测这些坑为当时有一个直径10公里大的陨星,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撞击而成。撞击产生的巨大能量,有人认为相当于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21个碎片撞击木星表面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总和的1万~5万倍,有的认为相当于50亿倍广岛原子弹的能量。总之,这极大的能量足以使数以千亿吨计的尘埃抛至高空,使地球暗无天日,植物光合作用停止长达6个月,持续低温达10年之久;撞击时的高温也可使岩层熔化,而在周围形成许多玻璃小球,或在坑的周围形成次生撞击石英。更糟的是撞击坑的岩层含有大量硫,有的说海底还有大量的甲烷,或陨石含有毒的物质,这些都毒化了当时已极其恶劣的环境。另有报道说,在1994年印度也发现了命名为斯娃的撞击坑,坑长600公里宽450公里。据推算陨星达40公里长,它与墨西哥发现的是同—陨星,至地球大气层时才分为两大块及许多小的陨石,它们分布在太平洋及其周围。近年来美国在太平洋中部海底,也找到这一时期的陨石。此文登载在权威的《自然》杂志上。还值得提及的是科学家在丹麦和西班牙白垩系顶部的岩层中,发现了太阳系里非常稀少的铬(Cr)同位素—53,而它与含碳陨石里的铬同位素相同。在丹麦,其铱的含量比地球岩石高出160倍,此外,还有饿、铂、铼等元裳的高异常,这些也都证明曾有陨石撞击。
2024-09-05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