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如何压出完美水花?
入水前最重要的动作是把握时机打开身体增加转动惯量,以“刹”住旋转并确保垂直入水,这样能保证压出完美水花。溅起水花的大小和运动员身体的体积大小、运动员入水时身体与水面的接触面积成正比。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压水花的原理,属于流体力学的范畴。
起初人们先验地认为将双手合拢,呈流线型入水会阻力最小,溅起的水花也最小。据说有人在“冰棍”式跳水中无意发现不绷直脚尖而用脚掌对水效果更好,于是带来了平掌撞水的压水花技术。实验表明,楔形物体坠入池中时,由于水的不可压缩性,便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寻找出路,楔形物的斜面便是这个方向。当楔形体入水的时候,整个斜面会受到垂直于水的压力,而这个斜面与水平面的交界处,没有受到其它方向的反作用力,相反水会从这里逃逸出去,这样入水反而造成的水花更大。
如果选择与水平面碰撞的方法,将受到垂直于水平面的压力,水将向下扩散到周围,当它扩散到周围时,它会受到一个反作用力。相反,它会沿着身体向上移动,可以合理地说,这将产生更大的影响。但是,当水速度较快的时候,手掌向下表面将与水接近,也就是说,水的速度大于水受四周挤压向上的运动,就没有太多的飞溅,因此就不会产生太大水花。
跳水运动员从起飞到进入的时间不到两秒,如果算上从跳水池降落的时间,那么加起来大约需要 10 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游泳者根本不需要戴帽子和护目镜。最重要的是,戴帽子和护目镜会妨碍进入水中。再加上进入水中的巨大冲击力,很可能会拍落掉帽子,砸碎护目镜,划伤运动员的眼睛和脸部。因此,泳帽和泳镜对于潜水员来说并不是“必需品”,而是一种拖累。
跳水运动员们从跳板上往下跳的过程,对于其自身的身体也会带来一定的阻碍力,等到了落入水中的那一刻,由于重力惯性的原因,落水时水面对于眼睛的冲击力是非常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