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是怎么评价三国里的诸葛亮的
诸葛亮年少成名,作为蜀国的至关重要的人物。以下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诸葛亮的评价1
这场战争的前敌指挥本来应该是军事主管李严,但李严已经被诸葛亮完全排除出权力中心依旧待在永安,南征成为了诸葛亮和马谡的舞台。
不到半年的时间,诸葛亮用一场胜利镇压了所有反对的声音,从此确立了对蜀汉军队的绝对领导,至此诸葛亮军政大权独揽一身,成为了蜀汉最高权力的掌控者。
亲贤臣,远小人
“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刘备刚刚去世的时候,蜀汉还没从战争中恢复元气,但在不到三年,丞相通过南征树立了个人威望,同时成功为战争制造了舆论氛围。南征时掠夺的大量战略物资,加上战时经济政策,蜀汉战争机器终于开动了。
诸葛亮把北伐写进蜀汉立国纲领,成为历代权臣北伐的开端。丞相临行前留下《出师表》,里面有几句耐人寻味的话: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郭攸之—— 南阳人
费祎 ——江夏人
向宠 —— 襄阳人
原来都是荆州人
诸葛亮的评价2
可见在北伐之前,荆州派已经取得了政治上的完全胜利。
不过“先帝知臣谨慎”,丞相依然不忘对少帝刘禅谆谆教诲,耳提面命,告诫刘禅亲近这些生在荆州的“贤臣”,不知道小人是否都出生在益州?
北伐中原
227年,诸葛亮进军汉中,检阅三军,同时制定战役计划,确定北伐的主攻方向。
名将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
魏延赌的是魏国对蜀汉没有警戒,一旦偷袭长安得手,整个关中和陇西唾手可得。
关中粮仓加上四川天府之国,蜀汉一下子便拥有了正面抗衡曹魏的实力,一千多年后,林彪采取了类似的办法攻占锦州,拿下东北三省。
更为重要的是,刘备汉中称王以来,魏延已经担任汉中太守十年有余。子午谷奇谋的基础是长达他十年的前敌观察和情报活动。
要知道,当时和魏延竞争汉中太守的人是张飞,这足以看得出魏延的军事才华在蜀汉属于顶尖。
然而丞相否决了魏延的计划,选择从正面进攻陇右。
诸葛亮的评价3
同时,在先锋的选择上,诸葛亮不顾其他将领的意见“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是选择了嫡系马谡,“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
丞相指挥的北伐战役开局十分耀眼,凉州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立刻叛变。
“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曹魏措手不及,几天之内,凉州易手。
这恰好证明魏延的正确判断 —— 曹魏对蜀汉这次北伐没有任何防备。
倘若诸葛亮采用魏延出兵子午谷计策,此时蜀汉应该早已拿下凉州和关中,同时魏延可以凭借地形优势扼守潼关,抵御曹魏西征救援大军。
诸葛亮的评价4
曹魏方面的反应十分迅速,曹睿西征,坐镇长安,同时派出了大将军曹真负责前敌指挥。
随后曹魏先锋张郃在街亭大败马谡,全国之力的北伐功败垂成,作为此次北伐的总指挥,诸葛亮要为北伐失败负重大领导责任。
有人试图将街亭失守的责任按在马谡的头上,很难令人信服。
首先,诸葛亮的处事风格绝非抓大放小,而是“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街亭战役的计划如果得以实施,则必须经过诸葛亮的同意。
还有人归因于马谡没能忠实执行诸葛亮的作战计划,更是不合常规。
首先,诸葛亮为什么选择马谡做先锋,是因为马谡是襄阳人,荆州派,嫡系。
嫡系意味着绝对不会失控,这完全符合诸葛亮的行事风格。
其次马谡一向忠实执行丞相命令,维护丞相权威,为何在北伐最关键时刻挖丞相墙角?
蜀汉被灭了,后人终结历史教训,自然要让亡国之君来背这个锅罢了。
亡了国,君主个人能力再强,品德再优秀,史官也不得不找出一些缺点来放大。
诸葛亮的评价5
《论语》上讨论商纣王之亡,就说,君子恶居下流。
以古代中国史官的理论素质,往往将国亡归因于人治,而正常不会如现代人理解一个国家机器崩溃乃是制度性的崩溃。
今天,即便是小孩子读的历史教科书,也写的明白,明朝之亡不是崇祯个人能力问题,清朝之亡也不是宣统帝个人能力问题。
在蜀汉亡国这件事情,要背锅,只能是整个蜀汉官僚系统。
诸葛亮手把手教出来的政治家,怎么可能会差啊!!!!
当然了,刘禅不具备抵抗精神,魏军一兵临城下即投降也确实是他最大的黑点。
所以,传统史官黑他几句,也是可以理解的。
君王死社稷,这是对君主最低限度的要求。
刘禅膝盖一软,辜负的乃是蜀汉开国以来四十年间为国浴血奋战的英雄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