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大宋系列之——一个真正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宋太祖祖训中,留下这么一条:「 ”不得杀害士大夫,上书言事者无罪。” 这一条足以见得北宋对文人的恩惠。 在宋朝,当个文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且在宋朝,参加个科举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宋朝以前,科举还有很多限制,一些人群不能参与考试。 而宋朝为了「 ”全民读书”,放宽了要求,商人都能参与科举。 宋朝的读书的著名诗句不少: 「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无疑激励了宋朝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其实,增加科举录取名额,让老百姓读书更有盼头,相应地,也增加了社会的稳定,让他们只想着读书,别和宋朝作对。 所以,宋朝是内部最稳定的一个朝代之一。 说到这里,要说一句,宋朝真的是一个只因为外侵而灭亡的朝代。 当时读书人的地位万众景仰,全民陷入读书狂潮,识字率和学校数量都是当时世界第一。 宋朝的朝廷也办了许多学校,但有些人觉得还不够,于是自己也办起私人学校来了。人们把那种学校称作「 ”私塾”。 在广大农村,乃至穷乡僻壤也有多种村学、乡学、私塾、义学、家馆、冬学等,「 ”每一里巷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央官学外,宋朝有州学234所,占州数的 72%;有县学516所,占县数的44%。 不少学校为贫穷的学生提供食宿,由国家供养。 这种读书风气使宋朝社会阅读率普遍高于前代,整个社会对书籍的需求大大增加了。 进入高等学校读书,在宋朝之前还是高官贵族的特权。 唐代太学的入学资格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到了宋代,庶民中优异的人都可以入学。 可见,曾经的贵族学校已经变成普通学校了,这是宋代学校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 唐朝全盛时期学生总数只有63070人, 人口约为八千万, 其平均入学率约为1256:1。 1104年,宋朝全国学生总数多达21万余人,按照人口约为1亿来统计,平均入学率约为500:1。 其教育普及程度远超前代,当时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宋史》称:「 ”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质彬彬矣。” 宋朝人为孩子编了课本,有一本叫做《三字经》的课本,其中每句都是三个字,读起来很容易朗朗上口,方便记诵,内容又很丰富,直到今天仍是经典! 还有一种课本叫做《百家姓》,是由四百多个姓氏,像「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等的单字组成的。 你会不会奇怪,要孩子背诵这些「 ”姓”干什么?不过宋朝的人似乎认为,先知道所有人的姓,是一种基本常识和礼貌呢! 至于他们把「 ”赵”放在姓氏的第一个字,你大约也猜得出原由吧?那是因为宋朝的皇帝姓赵。 读书的孩子被教养成有礼貌、守规矩、说话斯文,要能背诵所有的课本,要学作对联、诗词,比起现在的作文课来,可能要难得多哩! 小孩上私塾,长大之后可以上大学,除了朝廷办的大学外,他们同样能上私人的大学。当时这种学校有个很文雅的名称——书院。书院大多建筑在山明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善心的人捐出土地、房舍、田产,来支持书院。在这儿上课的老师和学生,吃、住全由学校供给,老师有薪水,学生有零用钱,还可以领到奖学金。 教育之门已经对平民百姓敞开,不但工农商各个阶层都可以读书受教育,甚至偏远地方的牧童村妇也能口出古人之言,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 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进入文官体系,科举大门第一次面向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敞开,出身高低已不再成为录取与否的依据。北宋仁宗一朝的十三榜状元, 就有十二人出身于平民人家。「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现实。 宋朝是一个真正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