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您好,我一直很喜欢佛学,我一直对一个问题很疑惑。佛学和我们现代生活的联系和矛盾
佛学说,我们为来世修行,以后方可喜升极乐,而基督教义却说我们都有罪,我们要赎罪。所以现在社会假设我们所有人都像和尚一样一心礼佛,我们为来世修行,那么推动世界进步的力量又从...
佛学说,我们为来世修行,以后方可喜升极乐,而基督教义却说我们都有罪,我们要赎罪。
所以现在社会假设我们所有人都像和尚一样一心礼佛,我们为来世修行,那么推动世界进步的力量又从何出来呢? 展开
所以现在社会假设我们所有人都像和尚一样一心礼佛,我们为来世修行,那么推动世界进步的力量又从何出来呢? 展开
1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欲为第一诳 于彼无作意
是诸地狱因 轮回深险缚
若人著诸欲 则受无边苦
常为欲蛇害 何有于少乐
宁以利刀剑 而自断其舌
不应以少言 而谈于欲事
众生贪所欺 嗔恚常烧煮
愚痴所降伏 于欲常赞美
多造于恶行 而得欲少味
由纵彼贪痴 不了苦为苦
彼欲无形色 快乐无有常
为最极恶因 然后当远离
众生由起贪 常堕于恶趣
若能离彼过 则无地狱怖
狱中生恶火 欲火悉同等
是故当一心 常生于厌怖
常爱乐解脱 远离于彼欲
破坏不善法 如日除黑暗
彼愚痴凡夫 诸根著境界
由意生爱乐 即堕于恶趣
由彼五境界 五根生爱著
须臾贪火然 于欲而无足
又彼诸有情 而生于贪火
和合则炽盛 离散则无有
若离欲境界 彼无由得起
是火极险恶 常应生远离
如木无分别 从爱河而流
彼爱复如酥 沃之增炽焰
是贪火猛毒 能烧于一身
弃舍于名色 彼火则不灭
又如世间火 见已咸生畏
贪火极洞然 何不生惊怖
从彼五根起 五境而围绕
爱力疾如风 烧彼多贪者
境界如稠林 深险难出离
为彼贪所烧 如火然槁木
是贪欲炽火 随境界增长
彼贪者无知 以苦而为乐
世火益光明 贪火增黑暗
是境界如冤 智者当远离
若人于境界 见已当如毒
暂生于少乐 然后受极苦
非此世他世 亦无初中后
如是欲境界 云何有快乐
是诸愚痴者 多乐著嬉戏
于境界无厌 如火焚草木
由于境无厌 则为彼欺诳
常处生死中 不知其过失
著欲飞禽行 彼决定愚痴
如是诸天人 不及禽等类
犹如劫尽时 日炙海令竭
百千俱胝劫 观色而无厌
彼海尚有竭 天雨能充满
眼视诸色相 未曾有厌足
于欲若无厌 于乐何分别
彼若足无贪 则远离忧恼
如摩罗耶山 悉产旃檀木
愚者伐为薪 复以营田亩
欲为第一诳 虚妄不坚牢
如乾闼婆城 亦如于梦境
如幻如聚沫 如金播歌果
暂生于美味 著欲亦如此
智者真实见 离爱则无苦
为彼愚痴者 显示其恶果
欲如世间毒 造作一切罪
如所得思惟 后复为破坏
意著欲无厌 复以欲为冤
彼天命终时 即堕于地狱
欲为世间毒 亦如一电光
愚痴著女色 如鱼逐浪转
常思惟增长 前后际不善
著欲如炽火 智者当远离
若随其亲近 则彼彼增长
欲火极烧然 触则受楚毒
了知此欲火 智者常远离
若离于彼欲 决定获安隐
彼无数百千 那由佗天众
由爱乐五欲 为狱火烧煮
欲如火如毒 当离求安乐
为彼地狱因 是故应弃舍
于欲得自在 如不见不闻
由不著彼故 无苦无逼恼
于欲不应作 亦勿意思惟
著欲诸天人 为彼火所害
从无始轮回 欲冤从心起
于爱若解脱 彼欲则无有
彼染浊苦果 从爱欲而生
若于欲解脱 则得上妙乐
智者依于欲 于欲而无爱
由离彼痴故 得证真常处
暂生于适悦 后受诸楚毒
于欲起染著 则趣于地狱
是中生爱乐 刹那乐非有
若离垢寂静 得至不灭处
智者初中后 以欲而庄严
云何彼愚夫 于欲而耽著
是欲如毒苗 触则生炽火
于彼生爱乐 则为毒所害
如火加于薪 其焰常不灭
若乐彼欲者 则增于热恼
如蛾见灯焰 不知烧其身
彼愚痴众生 著欲亦如是
若人著贪欲 常为彼烧煮
毕竟无知觉 与灯蛾相似
是故彼诸天 舍欲求佛智
放逸当自损 今生勿虚掷
常乐著诸欲 减失于善业
为痴所欺诳 后当堕地狱
如毒树开花 游蜂而竞采
愚痴著欲人 受用以为乐
彼蜂由食毒 其命复何有
欲毒损众生 永寿极难得
又彼地狱火 由欲而烧然
是火满其中 烧诸天等类
饿鬼饥渴逼 复为火所烧
于彼畜生中 乐寻求损害
余一切世间 皆依欲而住
是火普遍起 烧诸迷欲者
心常于境界 耽迷复轻动
愚者若明了 得离彼危苦
是心著诸欲 不知其险难
常处欲瀑流 则生于苦恼
诸天性怯弱 著欲生狂乱
由斯心动转 不知大恐怖
诸天耽五欲 常生于固护
无智不弃舍 后当生忧悔
是心常痴暗 于境不明了
彼欲极过患 暂生于适悦
于若干百千 无量俱胝数
皆由欲破坏 于心不防护
为欲境所缚 当受地狱报
以意善修作 毕竟当远离
由先起贪染 复作彼嗔行
因愚痴所迷 则同于畜类
愚夫没欲中 由欲复痴醉
犹如彼飞蛾 终为火所害
彼诸天形色 著乐而破坏
为彼欲所降 决定当堕落
众生为欲诳 则生于痴迷
由爱索所牵 则堕于恶道
若怖彼险恶 自作于善利
以意寂静故 不生于热恼
若乐欲境界 疑惑则增长
渐生诸过患 如风鼓其火
欲火常烧然 彼乐速迁灭
常真实思惟 不著于境界
若人于欲境 其心生迷乱
境界常现前 是彼愚痴行
无智著境界 不生于厌离
如薪投火中 因风则炽盛
诸天由彼贪 常著于欲乐
愚痴不厌舍 由是而退没
若人于欲境 心常生系念
为别离苦恼 长时而烧煮
天中妙欲乐 当为爱别离
是苦胜人间 不及其少分
诸天受欲乐 如鱼居水中
心境若俱亡 彼贪则不起
若人于欲境 常爱乐亲近
其心不防护 长时苦不断
由乐著诸欲 不畏其苦果
彼暗钝无知 后受极险难
欲为患尤重 暂能生少乐
此为不净行 引导于恶趣
若人无智眼 于欲常爱念
亦如彼盲者 堕险而无救
彼著欲众生 少味而多怖
犹如寻香城 暂有即无处
放逸生喜悦 展转而爱乐
诸天痴所迷 不生于觉悟
于境界生贪 彼欲即随转
不知大苦报 决定而自受
若人于五欲 常乐著嬉戏
当堕彼恶道 愚痴徒后悔
若离痴境界 不为欲火烧
于正行勤修 则得最上乐
以世间欲境 比清净妙乐
于十六分中 而不及其一
若人心著欲 此欲实非乐
速趣地狱中 于苦而有分
设于百千劫 著欲亦无足
常求欲境界 何曾有乐处
若于欲作意 刹那则增长
诸天及世人 由此而堕落
于欲常耽迷 为最极险恶
若不生远离 则为彼灭坏
是眼犹若海 观色无满足
于最上美味 舌嗜而无厌
鼻嗅诸妙香 于彼常不舍
由触生快乐 彼意则无尽
于美妙音声 耳闻极爱乐
意著于法尘 未曾而暂舍
是六根轻动 譬之彼恶马
著欲境无厌 常如其饥渴
诸天著五欲 如火益干薪
火性本炽然 无足亦如此
是六根炽火 无始常烧然
愚夫无觉知 贪迷如闷绝
当知彼欲乐 则为地狱因
睹欲起贪心 如蛇动其舌
又如彼盲者 无目亡诸欲
彼若起寻求 则堕于地狱
非由无目故 能离欲境界
具眼修正行 则越彼恶趣
乐行非义利 造诸不善业
于欲心无厌 是人堕恶道
若人著于欲 众苦由之生
暂舍还追求 彼无识无智
欲初如亲友 后则为冤敌
如金播歌果 食已即为害
无量诸众生 著欲而堕落
如逝水无回 彼乐亦无异
受用诸快乐 园林胜境界
于彼若无贪 常生安隐处
若人耽欲味 放逸心狂乱
乐坏苦现前 彼不生后悔
由先善业力 感形色姝好
是故彼诸天 各生于爱乐
是欲境无常 决定当离散
诸有具智人 于欲而不乱
此身何所堪 无智生爱乐
常造不善因 况复未来苦
彼愚痴凡夫 常贪于欲味
初虽有少乐 后当唯有损
如是彼声色 体性能生惑
愚者为彼牵 则趣其险道
若人于欲味 心常生渴爱
彼唯苦非乐 智者当远离
如虚空降雨 能益于河流
诸天没欲中 唯增于炽盛
如鱼居水中 犹生其渴爱
彼著乐诸天 无厌亦如是
如彼虚空界 边际不可得
于欲生贪人 境界何穷尽
如海腾波涛 其水常充满
愚痴著欲人 彼心常不足
愚者常思惟 未得诸欲境
已得则坚著 如贪味流涎
欲能生热恼 为极恶过患
此灭彼复生 非寂静境界
是欲唯损害 弃此名丈夫
己若有衰危 彼则咸舍去
于境界无厌 于乐亦无足
智者善思惟 应常生远离
境界为苦因 寂静为乐本
离境界毒蛇 当亲近寂静
欲能生大怖 刑戮及重病
由彼贪因缘 随轮回流转
无量百千生 聚已复还散
唯诸佛世尊 真实悉知见
世间出世间 种种诸快乐
由彼著欲故 悉皆为散坏
愚人心著欲 顾恋不能舍
彼为痴所盲 何能发明惠
恶言闻若仇 于此人皆怖
欲境如深冤 云何不远离
愚夫著彼欲 则为欲火烧
不生厌患心 后受于苦报
譬如大火聚 见者咸生怖
欲境常炽然 云何乐亲近
是身筋连持 深可生厌离
复为欲所迷 如索而缠缚
如金播歌果 红色味甘美
食则生损恼 著欲亦如是
如蛾扑灯焰 则为彼所烧
著欲诸众生 由之而破坏
彼无识愚夫 于欲而称誉
是欲如炽火 触则为烧然
如鹿为渴逼 奔趣于阳焰
由随彼贪心 妄求于快乐
诸天著妙欲 则无有厌饫
诸惑由之生 何能得寂静
现虽生少乐 于后则为苦
诸天欲境牵 其心常散乱
于种种境界 耽染心迷醉
命尽业相随 决定无疑惑
众生死将至 无不生惶怖
由著欲境界 及死无依怙
爱别离苦恼 皆由欲所生
诸天当了知 不应心恋著
是欲非义利 生无常恐怖
彼愚痴凡夫 爱乐而亲近
由增上痴迷 为贪火烧煮
无正念思惟 于欲无厌怖
若乐欲境界 决定受诸苦
轮转三界中 何由得出离
众生因无明 常受诸苦恼
是故说彼欲 如电非久住
当知彼贪欲 如梦境虚幻
了苦空无常 及无实主宰
故诸佛所说 五蕴自性空
若如实了知 则于欲不著
为愍诸有情 断除烦恼缚
令至于彼岸 得寂静涅盘
乐行五欲者 则没溺三有
常迷惑其心 何由得寂静
若人著于欲 则忘失正法
寻求彼境界 速趣其地狱
是欲唯破坏 犹如利刀剑
若不生厌离 后当唯有苦
若如是造作 则如是增长
于彼无厌足 常生诸热恼
求天中快乐 当为欲所烧
不造诸苦因 常得于快乐
愚夫于欲境 坚著而不舍
此则如电光 暂时而动转
若人贪五欲 相续而不断
是人为欲火 烧然无休息
诸天于欲境 生增上愚痴
于离喜妙乐 彼则不复得
离解脱无乐 亦无于涅盘
与欲境相违 是故当弃舍
若住贪境界 诸根则无厌
由彼无厌故 何由得解脱
若于轮回海 而能生怖畏
当离彼不善 及贪欲险难
欲境无暂停 如日出复没
当乐依山林 修禅求出离
欲非解脱法 愚者为珍玩
唯圣财七种 毕竟获安乐
是欲非宝处 为轮回旷野
若爱乐亲近 则不能出离
于罪不惊怖 彼为大无知
非财说为财 唯苦则无乐
若人远离欲 不生于贪爱
此为善安住 非欲火所害
于欲无止足 彼心非安静
与贪爱相应 如火腾于焰
诸天阿修罗 人及非人等
于欲不生厌 皆为彼破坏
若人于欲境 迷惑心狂乱
彼为自欺诳 由是而丧灭
诸愚痴众生 不知罪福相
境界名为欲 而常生爱乐
诸天欲所牵 其心则痴乱
若乐佛功德 当离彼境界
此现在五欲 能生诸过患
于乐不染著 是名为智者
欲境如梦事 亦犹寻香城
猛炽若焰然 诸天由是堕
若于欲生爱 后则为所损
曲戾无正思 诸天由是堕
极下恶可厌 流注若河源
譬之深险坑 诸天由是堕
欲性本动摇 犹风浪水月
如蛇舌不停 诸天由是堕
欲如飞电转 亦如于阳焰
如聚沫不坚 诸天由是堕
欲如迅河流 如象耳常动
如芭蕉不实 诸天由是堕
欲如彼幻事 如金播歌果
如鱼吞其钩 诸天由是堕
当以真实智 断除于欲境
解脱不善果 及诸不饶益
起妄想思惟 于欲生欣乐
则为欲罥拘 寿命岂能久
众生心轻动 咸为欲所牵
愚痴无觉知 彼为自欺诳
若为欲境动 则是诸苦本
如乾闼婆城 当知不久住
若于欲生贪 彼嗔则随转
如是诸众生 速趣于恶道
是故彼正士 舍欲除嗔恚
离痴等过失 显发于明慧
若人厌欲境 悟彼如深冤
以智为良朋 速证真常果
于欲不生著 得离诸垢染
斯为具智人 诸天咸敬奉
善超欲淤泥 能与众生乐
心离缚寂静 降伏诸魔军
是诸地狱因 轮回深险缚
若人著诸欲 则受无边苦
常为欲蛇害 何有于少乐
宁以利刀剑 而自断其舌
不应以少言 而谈于欲事
众生贪所欺 嗔恚常烧煮
愚痴所降伏 于欲常赞美
多造于恶行 而得欲少味
由纵彼贪痴 不了苦为苦
彼欲无形色 快乐无有常
为最极恶因 然后当远离
众生由起贪 常堕于恶趣
若能离彼过 则无地狱怖
狱中生恶火 欲火悉同等
是故当一心 常生于厌怖
常爱乐解脱 远离于彼欲
破坏不善法 如日除黑暗
彼愚痴凡夫 诸根著境界
由意生爱乐 即堕于恶趣
由彼五境界 五根生爱著
须臾贪火然 于欲而无足
又彼诸有情 而生于贪火
和合则炽盛 离散则无有
若离欲境界 彼无由得起
是火极险恶 常应生远离
如木无分别 从爱河而流
彼爱复如酥 沃之增炽焰
是贪火猛毒 能烧于一身
弃舍于名色 彼火则不灭
又如世间火 见已咸生畏
贪火极洞然 何不生惊怖
从彼五根起 五境而围绕
爱力疾如风 烧彼多贪者
境界如稠林 深险难出离
为彼贪所烧 如火然槁木
是贪欲炽火 随境界增长
彼贪者无知 以苦而为乐
世火益光明 贪火增黑暗
是境界如冤 智者当远离
若人于境界 见已当如毒
暂生于少乐 然后受极苦
非此世他世 亦无初中后
如是欲境界 云何有快乐
是诸愚痴者 多乐著嬉戏
于境界无厌 如火焚草木
由于境无厌 则为彼欺诳
常处生死中 不知其过失
著欲飞禽行 彼决定愚痴
如是诸天人 不及禽等类
犹如劫尽时 日炙海令竭
百千俱胝劫 观色而无厌
彼海尚有竭 天雨能充满
眼视诸色相 未曾有厌足
于欲若无厌 于乐何分别
彼若足无贪 则远离忧恼
如摩罗耶山 悉产旃檀木
愚者伐为薪 复以营田亩
欲为第一诳 虚妄不坚牢
如乾闼婆城 亦如于梦境
如幻如聚沫 如金播歌果
暂生于美味 著欲亦如此
智者真实见 离爱则无苦
为彼愚痴者 显示其恶果
欲如世间毒 造作一切罪
如所得思惟 后复为破坏
意著欲无厌 复以欲为冤
彼天命终时 即堕于地狱
欲为世间毒 亦如一电光
愚痴著女色 如鱼逐浪转
常思惟增长 前后际不善
著欲如炽火 智者当远离
若随其亲近 则彼彼增长
欲火极烧然 触则受楚毒
了知此欲火 智者常远离
若离于彼欲 决定获安隐
彼无数百千 那由佗天众
由爱乐五欲 为狱火烧煮
欲如火如毒 当离求安乐
为彼地狱因 是故应弃舍
于欲得自在 如不见不闻
由不著彼故 无苦无逼恼
于欲不应作 亦勿意思惟
著欲诸天人 为彼火所害
从无始轮回 欲冤从心起
于爱若解脱 彼欲则无有
彼染浊苦果 从爱欲而生
若于欲解脱 则得上妙乐
智者依于欲 于欲而无爱
由离彼痴故 得证真常处
暂生于适悦 后受诸楚毒
于欲起染著 则趣于地狱
是中生爱乐 刹那乐非有
若离垢寂静 得至不灭处
智者初中后 以欲而庄严
云何彼愚夫 于欲而耽著
是欲如毒苗 触则生炽火
于彼生爱乐 则为毒所害
如火加于薪 其焰常不灭
若乐彼欲者 则增于热恼
如蛾见灯焰 不知烧其身
彼愚痴众生 著欲亦如是
若人著贪欲 常为彼烧煮
毕竟无知觉 与灯蛾相似
是故彼诸天 舍欲求佛智
放逸当自损 今生勿虚掷
常乐著诸欲 减失于善业
为痴所欺诳 后当堕地狱
如毒树开花 游蜂而竞采
愚痴著欲人 受用以为乐
彼蜂由食毒 其命复何有
欲毒损众生 永寿极难得
又彼地狱火 由欲而烧然
是火满其中 烧诸天等类
饿鬼饥渴逼 复为火所烧
于彼畜生中 乐寻求损害
余一切世间 皆依欲而住
是火普遍起 烧诸迷欲者
心常于境界 耽迷复轻动
愚者若明了 得离彼危苦
是心著诸欲 不知其险难
常处欲瀑流 则生于苦恼
诸天性怯弱 著欲生狂乱
由斯心动转 不知大恐怖
诸天耽五欲 常生于固护
无智不弃舍 后当生忧悔
是心常痴暗 于境不明了
彼欲极过患 暂生于适悦
于若干百千 无量俱胝数
皆由欲破坏 于心不防护
为欲境所缚 当受地狱报
以意善修作 毕竟当远离
由先起贪染 复作彼嗔行
因愚痴所迷 则同于畜类
愚夫没欲中 由欲复痴醉
犹如彼飞蛾 终为火所害
彼诸天形色 著乐而破坏
为彼欲所降 决定当堕落
众生为欲诳 则生于痴迷
由爱索所牵 则堕于恶道
若怖彼险恶 自作于善利
以意寂静故 不生于热恼
若乐欲境界 疑惑则增长
渐生诸过患 如风鼓其火
欲火常烧然 彼乐速迁灭
常真实思惟 不著于境界
若人于欲境 其心生迷乱
境界常现前 是彼愚痴行
无智著境界 不生于厌离
如薪投火中 因风则炽盛
诸天由彼贪 常著于欲乐
愚痴不厌舍 由是而退没
若人于欲境 心常生系念
为别离苦恼 长时而烧煮
天中妙欲乐 当为爱别离
是苦胜人间 不及其少分
诸天受欲乐 如鱼居水中
心境若俱亡 彼贪则不起
若人于欲境 常爱乐亲近
其心不防护 长时苦不断
由乐著诸欲 不畏其苦果
彼暗钝无知 后受极险难
欲为患尤重 暂能生少乐
此为不净行 引导于恶趣
若人无智眼 于欲常爱念
亦如彼盲者 堕险而无救
彼著欲众生 少味而多怖
犹如寻香城 暂有即无处
放逸生喜悦 展转而爱乐
诸天痴所迷 不生于觉悟
于境界生贪 彼欲即随转
不知大苦报 决定而自受
若人于五欲 常乐著嬉戏
当堕彼恶道 愚痴徒后悔
若离痴境界 不为欲火烧
于正行勤修 则得最上乐
以世间欲境 比清净妙乐
于十六分中 而不及其一
若人心著欲 此欲实非乐
速趣地狱中 于苦而有分
设于百千劫 著欲亦无足
常求欲境界 何曾有乐处
若于欲作意 刹那则增长
诸天及世人 由此而堕落
于欲常耽迷 为最极险恶
若不生远离 则为彼灭坏
是眼犹若海 观色无满足
于最上美味 舌嗜而无厌
鼻嗅诸妙香 于彼常不舍
由触生快乐 彼意则无尽
于美妙音声 耳闻极爱乐
意著于法尘 未曾而暂舍
是六根轻动 譬之彼恶马
著欲境无厌 常如其饥渴
诸天著五欲 如火益干薪
火性本炽然 无足亦如此
是六根炽火 无始常烧然
愚夫无觉知 贪迷如闷绝
当知彼欲乐 则为地狱因
睹欲起贪心 如蛇动其舌
又如彼盲者 无目亡诸欲
彼若起寻求 则堕于地狱
非由无目故 能离欲境界
具眼修正行 则越彼恶趣
乐行非义利 造诸不善业
于欲心无厌 是人堕恶道
若人著于欲 众苦由之生
暂舍还追求 彼无识无智
欲初如亲友 后则为冤敌
如金播歌果 食已即为害
无量诸众生 著欲而堕落
如逝水无回 彼乐亦无异
受用诸快乐 园林胜境界
于彼若无贪 常生安隐处
若人耽欲味 放逸心狂乱
乐坏苦现前 彼不生后悔
由先善业力 感形色姝好
是故彼诸天 各生于爱乐
是欲境无常 决定当离散
诸有具智人 于欲而不乱
此身何所堪 无智生爱乐
常造不善因 况复未来苦
彼愚痴凡夫 常贪于欲味
初虽有少乐 后当唯有损
如是彼声色 体性能生惑
愚者为彼牵 则趣其险道
若人于欲味 心常生渴爱
彼唯苦非乐 智者当远离
如虚空降雨 能益于河流
诸天没欲中 唯增于炽盛
如鱼居水中 犹生其渴爱
彼著乐诸天 无厌亦如是
如彼虚空界 边际不可得
于欲生贪人 境界何穷尽
如海腾波涛 其水常充满
愚痴著欲人 彼心常不足
愚者常思惟 未得诸欲境
已得则坚著 如贪味流涎
欲能生热恼 为极恶过患
此灭彼复生 非寂静境界
是欲唯损害 弃此名丈夫
己若有衰危 彼则咸舍去
于境界无厌 于乐亦无足
智者善思惟 应常生远离
境界为苦因 寂静为乐本
离境界毒蛇 当亲近寂静
欲能生大怖 刑戮及重病
由彼贪因缘 随轮回流转
无量百千生 聚已复还散
唯诸佛世尊 真实悉知见
世间出世间 种种诸快乐
由彼著欲故 悉皆为散坏
愚人心著欲 顾恋不能舍
彼为痴所盲 何能发明惠
恶言闻若仇 于此人皆怖
欲境如深冤 云何不远离
愚夫著彼欲 则为欲火烧
不生厌患心 后受于苦报
譬如大火聚 见者咸生怖
欲境常炽然 云何乐亲近
是身筋连持 深可生厌离
复为欲所迷 如索而缠缚
如金播歌果 红色味甘美
食则生损恼 著欲亦如是
如蛾扑灯焰 则为彼所烧
著欲诸众生 由之而破坏
彼无识愚夫 于欲而称誉
是欲如炽火 触则为烧然
如鹿为渴逼 奔趣于阳焰
由随彼贪心 妄求于快乐
诸天著妙欲 则无有厌饫
诸惑由之生 何能得寂静
现虽生少乐 于后则为苦
诸天欲境牵 其心常散乱
于种种境界 耽染心迷醉
命尽业相随 决定无疑惑
众生死将至 无不生惶怖
由著欲境界 及死无依怙
爱别离苦恼 皆由欲所生
诸天当了知 不应心恋著
是欲非义利 生无常恐怖
彼愚痴凡夫 爱乐而亲近
由增上痴迷 为贪火烧煮
无正念思惟 于欲无厌怖
若乐欲境界 决定受诸苦
轮转三界中 何由得出离
众生因无明 常受诸苦恼
是故说彼欲 如电非久住
当知彼贪欲 如梦境虚幻
了苦空无常 及无实主宰
故诸佛所说 五蕴自性空
若如实了知 则于欲不著
为愍诸有情 断除烦恼缚
令至于彼岸 得寂静涅盘
乐行五欲者 则没溺三有
常迷惑其心 何由得寂静
若人著于欲 则忘失正法
寻求彼境界 速趣其地狱
是欲唯破坏 犹如利刀剑
若不生厌离 后当唯有苦
若如是造作 则如是增长
于彼无厌足 常生诸热恼
求天中快乐 当为欲所烧
不造诸苦因 常得于快乐
愚夫于欲境 坚著而不舍
此则如电光 暂时而动转
若人贪五欲 相续而不断
是人为欲火 烧然无休息
诸天于欲境 生增上愚痴
于离喜妙乐 彼则不复得
离解脱无乐 亦无于涅盘
与欲境相违 是故当弃舍
若住贪境界 诸根则无厌
由彼无厌故 何由得解脱
若于轮回海 而能生怖畏
当离彼不善 及贪欲险难
欲境无暂停 如日出复没
当乐依山林 修禅求出离
欲非解脱法 愚者为珍玩
唯圣财七种 毕竟获安乐
是欲非宝处 为轮回旷野
若爱乐亲近 则不能出离
于罪不惊怖 彼为大无知
非财说为财 唯苦则无乐
若人远离欲 不生于贪爱
此为善安住 非欲火所害
于欲无止足 彼心非安静
与贪爱相应 如火腾于焰
诸天阿修罗 人及非人等
于欲不生厌 皆为彼破坏
若人于欲境 迷惑心狂乱
彼为自欺诳 由是而丧灭
诸愚痴众生 不知罪福相
境界名为欲 而常生爱乐
诸天欲所牵 其心则痴乱
若乐佛功德 当离彼境界
此现在五欲 能生诸过患
于乐不染著 是名为智者
欲境如梦事 亦犹寻香城
猛炽若焰然 诸天由是堕
若于欲生爱 后则为所损
曲戾无正思 诸天由是堕
极下恶可厌 流注若河源
譬之深险坑 诸天由是堕
欲性本动摇 犹风浪水月
如蛇舌不停 诸天由是堕
欲如飞电转 亦如于阳焰
如聚沫不坚 诸天由是堕
欲如迅河流 如象耳常动
如芭蕉不实 诸天由是堕
欲如彼幻事 如金播歌果
如鱼吞其钩 诸天由是堕
当以真实智 断除于欲境
解脱不善果 及诸不饶益
起妄想思惟 于欲生欣乐
则为欲罥拘 寿命岂能久
众生心轻动 咸为欲所牵
愚痴无觉知 彼为自欺诳
若为欲境动 则是诸苦本
如乾闼婆城 当知不久住
若于欲生贪 彼嗔则随转
如是诸众生 速趣于恶道
是故彼正士 舍欲除嗔恚
离痴等过失 显发于明慧
若人厌欲境 悟彼如深冤
以智为良朋 速证真常果
于欲不生著 得离诸垢染
斯为具智人 诸天咸敬奉
善超欲淤泥 能与众生乐
心离缚寂静 降伏诸魔军
展开全部
我们的本性都是佛,之所以我们不是佛,是因为贪嗔痴慢疑五欲六尘等等把我们的本性遮盖住了,这叫业障,姑且也可以说是基督教义里的罪,所以佛教和基督教在这个问题上不矛盾。我们要成佛就是要明心见性,消除业障找到本性,从而见性成佛。既然我们本性是佛,我们要做的就是消除业障,业障干净了,本性自然显现。所以佛教的修行都是在消业障,和尚念经念佛拜佛就是在消业障,也就是消罪。当然消罪有很多方式。吃苦了业,就是说吃苦是消业障的很好的方式,所以我们辛苦勤劳的工作也是在消业障呀,可见修佛和日常生活是不矛盾的,日常生活的每件事都可以用来修行,在于我们会不会运用,比如说吃饭,贪吃的话就是业障,每次吃饭的时候练习不要让自己贪吃。爱睡懒觉也是不行的,也是贪,还有贪钱贪色,此外嗔恨,容易生气,嫉妒,傲慢,痴迷,性格中种种阻碍自己去普渡众生的都是业障,都是要修行修去的,这些不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吗。所以佛法就在生活中。佛性是大慈大悲的,所谓大慈大悲就是对一切众生平等的慈悲,对小动物,对人,对喜欢的,不喜欢的,都平等的慈悲。大慈大悲怎么来的呢,当然要通过日常生活一点点去练了,要练习对不喜欢的人去慈悲,这其实也是在吃苦了业,一开始我们当然是痛苦的,要去原谅伤害我们的人,还要慈悲的对待他,但是通过练心,我们克服了这种痛苦,这种业障就破了,我们离大慈大悲就更进一步,离成佛就更进一步。所以许多真正修佛的人,都是工作很成功的人,因为他们善良,人缘好,不会去做坏事,而且无所畏惧,勤劳肯干,一切为大众,是世界进步的斗士。
当然末学也是初学,说得乱七八糟,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当然末学也是初学,说得乱七八糟,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佛法与生活不矛盾,矛盾的是你的心。
1.佛从未让你舍弃生活,奔赴消沉;相反佛教导你以善心生活,感恩于人、以礼待人、宽容待人;这就是在修积德本,种善因,为的是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善果,更好的人生。
2.佛教告诉尔等:命虽由天造,但由己立。安身立命在于自身,如何做在上述以作了简述。
3.佛法主张平等立世,和谐处世。这些都是佛教存在的大前提。
4.至于出家修行,那是大因缘所致;佛作为大教化者,自然需要专业人士去弘法布教;出家人便是此类人员,在家修行者虽无出家缘分,但在家依教修行,照旧解脱。
5.至于在家修行者的本份,在1与2中以简述;
如此解来,佛教的存在还会对社会的发展构成冲突吗?修行还会对个人的前进构成阻碍吗?
阿弥陀佛!
1.佛从未让你舍弃生活,奔赴消沉;相反佛教导你以善心生活,感恩于人、以礼待人、宽容待人;这就是在修积德本,种善因,为的是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善果,更好的人生。
2.佛教告诉尔等:命虽由天造,但由己立。安身立命在于自身,如何做在上述以作了简述。
3.佛法主张平等立世,和谐处世。这些都是佛教存在的大前提。
4.至于出家修行,那是大因缘所致;佛作为大教化者,自然需要专业人士去弘法布教;出家人便是此类人员,在家修行者虽无出家缘分,但在家依教修行,照旧解脱。
5.至于在家修行者的本份,在1与2中以简述;
如此解来,佛教的存在还会对社会的发展构成冲突吗?修行还会对个人的前进构成阻碍吗?
阿弥陀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学佛与现实生活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但是要理解到这一层必须深入学习才好.
例如,我现在起了贪心,想得到一个本不应得的结果,当察觉自己有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念佛号,用佛号来打扫内心的错误思想.当然这需要深入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哪些想法是错误的,为什么念佛号可以帮助自己的内心清净,如果不知道这两方面的道理,当然也就不可能念佛号,也就好象佛法与生活是脱节的,这样学佛就很容易退心.所以学佛人一定要深入学习佛法,一定要多听经,多读经,多思考,这样才能使佛法在生活中用起来.由闻,而思,才能真正起修.特别是自己思维经典的内容,非常重要,没有思的智慧,等于自己的头脑没有被佛法改造,还是原来的思想方法.
念佛往生是佛法,但是念佛往生也是有层次的.如果通过念佛得到三昧,在定中就可以亲见阿弥陀佛,向佛请教,所以往生不是单指死后才能去极乐世界.另外如果有三昧的基础,得到初禅,在三昧中修观,就有可能证入无生法忍.得到无生法忍就有了正见,智慧比凡夫要高很多,做事自然容易很多.
例如,我现在起了贪心,想得到一个本不应得的结果,当察觉自己有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念佛号,用佛号来打扫内心的错误思想.当然这需要深入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哪些想法是错误的,为什么念佛号可以帮助自己的内心清净,如果不知道这两方面的道理,当然也就不可能念佛号,也就好象佛法与生活是脱节的,这样学佛就很容易退心.所以学佛人一定要深入学习佛法,一定要多听经,多读经,多思考,这样才能使佛法在生活中用起来.由闻,而思,才能真正起修.特别是自己思维经典的内容,非常重要,没有思的智慧,等于自己的头脑没有被佛法改造,还是原来的思想方法.
念佛往生是佛法,但是念佛往生也是有层次的.如果通过念佛得到三昧,在定中就可以亲见阿弥陀佛,向佛请教,所以往生不是单指死后才能去极乐世界.另外如果有三昧的基础,得到初禅,在三昧中修观,就有可能证入无生法忍.得到无生法忍就有了正见,智慧比凡夫要高很多,做事自然容易很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敢称师,大家一起探讨:本人也是否喜欢“佛学”,觉得“佛学”是对个人意识行为的修炼和精粹。但我仅限于“佛学”,不是“佛教”。
世界进步是人类社会行为,生老病死、吃喝拉撒,全由人类的生存本性所促进。“佛学”是精神上的升华,是让人觉得这样能缓解现实生活中的苦难。
一切问题无非是纠结在“想要的”和“得到的”冲撞只上,当通过宗教思想让人心念平缓,“知行合一”,各种教义学说的唯一目的就达到了。
联系和矛盾,不过是自己对自己的认,或是不认;对别人的爽,或是不爽;对世界的服,或是不服;对心念的信,或是不信。
世界进步是人类社会行为,生老病死、吃喝拉撒,全由人类的生存本性所促进。“佛学”是精神上的升华,是让人觉得这样能缓解现实生活中的苦难。
一切问题无非是纠结在“想要的”和“得到的”冲撞只上,当通过宗教思想让人心念平缓,“知行合一”,各种教义学说的唯一目的就达到了。
联系和矛盾,不过是自己对自己的认,或是不认;对别人的爽,或是不爽;对世界的服,或是不服;对心念的信,或是不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