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1.课文简说。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敞,孔隙的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内洞是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最后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②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2)对词语的理解。
石钟乳:又名“钟乳石”,倒挂在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当地表水或降水沿着溶岩裂缝下渗至洞顶时,因水的蒸发及二氧化碳的散失,使溶在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慢慢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形状如钟乳,故名“石钟乳”。
石笋:溶洞底部直立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它是由洞顶的水滴到洞底后,水分蒸发,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由少积多,由下向上增长,形如笋状,所以叫石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作些调查,学生有没有见过溶洞,对溶洞有些什么了解等。
2.课始,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与此同时借机教学“石钟乳”“石笋”等词语。然后揭示课题,对课文略作介绍。
3.本文生字较多,可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以及提出疑难,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5.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6.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提供一句写景物某一特点的句子,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7.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介绍一次旅游观光的亲身经历,或介绍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个溶洞,给课文金华双龙洞的内洞配上插图等等。
四、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五、相关链接
溶洞 地下水沿着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进行溶蚀,坍陷扩大而成的洞穴。洞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石柱。并常有地下河通过,洞内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溶洞分两大类型: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
映山红 映山红是半常绿或落叶灌木,生长在浅山丘陵中,花开时满山遍坡呈现玫瑰红色,故得名。又名“山石榴”、“杜鹃花”,属杜鹃花科。春季或夏季开花,花冠呈阔漏斗形,多朵簇生于顶端。除红、白、黄色外,还有砖红色、粉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主要分布于亚、欧和北美洲。全世界杜鹃花有八百多种,我国是世界杜鹃花的分布中心,有六百多种,四川峨眉山和云南的玉龙山是我国杜鹃花的盛产地。杜鹃花与报春花、龙胆花是我国的“三大名花”。杜鹃花的根很奇特,形状多样,姿态各异,将其挖出后稍加雕琢,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杜鹃花喜欢温暖而潮湿的地方,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尤为茂盛。在园艺工作者的培育下,杜鹃花不仅能在春夏开花,在秋冬两季也能开花。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200503/ca643735.htm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敞,孔隙的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内洞是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最后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②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2)对词语的理解。
石钟乳:又名“钟乳石”,倒挂在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当地表水或降水沿着溶岩裂缝下渗至洞顶时,因水的蒸发及二氧化碳的散失,使溶在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慢慢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形状如钟乳,故名“石钟乳”。
石笋:溶洞底部直立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它是由洞顶的水滴到洞底后,水分蒸发,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由少积多,由下向上增长,形如笋状,所以叫石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作些调查,学生有没有见过溶洞,对溶洞有些什么了解等。
2.课始,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与此同时借机教学“石钟乳”“石笋”等词语。然后揭示课题,对课文略作介绍。
3.本文生字较多,可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以及提出疑难,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5.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6.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提供一句写景物某一特点的句子,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7.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介绍一次旅游观光的亲身经历,或介绍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个溶洞,给课文金华双龙洞的内洞配上插图等等。
四、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五、相关链接
溶洞 地下水沿着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进行溶蚀,坍陷扩大而成的洞穴。洞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石柱。并常有地下河通过,洞内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溶洞分两大类型: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
映山红 映山红是半常绿或落叶灌木,生长在浅山丘陵中,花开时满山遍坡呈现玫瑰红色,故得名。又名“山石榴”、“杜鹃花”,属杜鹃花科。春季或夏季开花,花冠呈阔漏斗形,多朵簇生于顶端。除红、白、黄色外,还有砖红色、粉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主要分布于亚、欧和北美洲。全世界杜鹃花有八百多种,我国是世界杜鹃花的分布中心,有六百多种,四川峨眉山和云南的玉龙山是我国杜鹃花的盛产地。杜鹃花与报春花、龙胆花是我国的“三大名花”。杜鹃花的根很奇特,形状多样,姿态各异,将其挖出后稍加雕琢,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杜鹃花喜欢温暖而潮湿的地方,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尤为茂盛。在园艺工作者的培育下,杜鹃花不仅能在春夏开花,在秋冬两季也能开花。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200503/ca643735.htm
2013-03-07
展开全部
1.课文简说。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敞,孔隙的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内洞是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最后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②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2)对词语的理解。
石钟乳:又名“钟乳石”,倒挂在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当地表水或降水沿着溶岩裂缝下渗至洞顶时,因水的蒸发及二氧化碳的散失,使溶在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慢慢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形状如钟乳,故名“石钟乳”。
石笋:溶洞底部直立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它是由洞顶的水滴到洞底后,水分蒸发,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由少积多,由下向上增长,形如笋状,所以叫石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作些调查,学生有没有见过溶洞,对溶洞有些什么了解等。
2.课始,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与此同时借机教学“石钟乳”“石笋”等词语。然后揭示课题,对课文略作介绍。
3.本文生字较多,可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以及提出疑难,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5.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6.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提供一句写景物某一特点的句子,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7.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介绍一次旅游观光的亲身经历,或介绍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个溶洞,给课文金华双龙洞的内洞配上插图等等。
四、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五、相关链接
溶洞 地下水沿着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进行溶蚀,坍陷扩大而成的洞穴。洞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石柱。并常有地下河通过,洞内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溶洞分两大类型: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
映山红 映山红是半常绿或落叶灌木,生长在浅山丘陵中,花开时满山遍坡呈现玫瑰红色,故得名。又名“山石榴”、“杜鹃花”,属杜鹃花科。春季或夏季开花,花冠呈阔漏斗形,多朵簇生于顶端。除红、白、黄色外,还有砖红色、粉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主要分布于亚、欧和北美洲。全世界杜鹃花有八百多种,我国是世界杜鹃花的分布中心,有六百多种,四川峨眉山和云南的玉龙山是我国杜鹃花的盛产地。杜鹃花与报春花、龙胆花是我国的“三大名花”。杜鹃花的根很奇特,形状多样,姿态各异,将其挖出后稍加雕琢,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杜鹃花喜欢温暖而潮湿的地方,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尤为茂盛。在园艺工作者的培育下,杜鹃花不仅能在春夏开花,在秋冬两季也能开花。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敞,孔隙的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内洞是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最后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②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2)对词语的理解。
石钟乳:又名“钟乳石”,倒挂在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当地表水或降水沿着溶岩裂缝下渗至洞顶时,因水的蒸发及二氧化碳的散失,使溶在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慢慢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形状如钟乳,故名“石钟乳”。
石笋:溶洞底部直立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它是由洞顶的水滴到洞底后,水分蒸发,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由少积多,由下向上增长,形如笋状,所以叫石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作些调查,学生有没有见过溶洞,对溶洞有些什么了解等。
2.课始,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与此同时借机教学“石钟乳”“石笋”等词语。然后揭示课题,对课文略作介绍。
3.本文生字较多,可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以及提出疑难,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5.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6.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提供一句写景物某一特点的句子,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7.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介绍一次旅游观光的亲身经历,或介绍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个溶洞,给课文金华双龙洞的内洞配上插图等等。
四、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五、相关链接
溶洞 地下水沿着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进行溶蚀,坍陷扩大而成的洞穴。洞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石柱。并常有地下河通过,洞内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溶洞分两大类型: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
映山红 映山红是半常绿或落叶灌木,生长在浅山丘陵中,花开时满山遍坡呈现玫瑰红色,故得名。又名“山石榴”、“杜鹃花”,属杜鹃花科。春季或夏季开花,花冠呈阔漏斗形,多朵簇生于顶端。除红、白、黄色外,还有砖红色、粉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主要分布于亚、欧和北美洲。全世界杜鹃花有八百多种,我国是世界杜鹃花的分布中心,有六百多种,四川峨眉山和云南的玉龙山是我国杜鹃花的盛产地。杜鹃花与报春花、龙胆花是我国的“三大名花”。杜鹃花的根很奇特,形状多样,姿态各异,将其挖出后稍加雕琢,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杜鹃花喜欢温暖而潮湿的地方,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尤为茂盛。在园艺工作者的培育下,杜鹃花不仅能在春夏开花,在秋冬两季也能开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地知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的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
外洞宽敞高广,面积约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会。常年洞温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炎夏日,金华人和游客到洞中纳凉已成千古风俗,比起天然空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外洞洞壁有众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双龙洞”三字,传为唐人手迹,后由民国交通次长临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国民党元老、近代书法家于佑任先生之手笔;最里边石壁上还有“水石奇观”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记碑刻;近代合肥游人的“双龙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将“龙”字反刻,寓意双龙洞的两龙头,要站在洞厅内往外反过来看,才能看到他们的真面貌。
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靠厅北尽头就是“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 等景观,特别是洞中的岩溶景观“仙人田”层层叠叠,使人不由产生来到世外的感觉。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横亘相隔,仅有狭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长15 余米,宽3米多。要想进入内洞,只有屏息仰卧小船中,逆水擦岩而过,不得稍做抬头,否则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惊险,游览方式为世界独有(见图2)。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就是描写历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明朝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则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进双龙内洞的。
“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进入内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龙宫了。内洞更大于外洞,面积约3500平方米,洞内钟乳石、石笋、石幔、石柱、石钟、地下泉水众多。“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洞内你就可以见到两龙的龙怼⒘�Α⒘�擦恕F渌�饕�肮塾小扒缬晔�薄ⅰ跋扇斯乙隆薄ⅰ把┥铰藓禾谩薄ⅰ敖��取薄ⅰ敖鸹�鹜取薄ⅰ氨本┛狙肌薄ⅰ跋扇舜病薄ⅰ暗构因�稹薄ⅰ安试谱吩隆薄ⅰ疤炻硇锌铡薄ⅰ昂9晏胶!薄ⅰ肮晟哒�傻ぁ薄ⅰ扒嗤艿料刹荨薄ⅰ笆傩怯胂商摇薄ⅰ澳粗溉�焙陀舸锓蛎��摹芭杈靶∑俨肌钡?0多个岩溶景观,琳琅满目,惟妙惟肖,游客至此,都会忘记尘世的喧嚣,体验“洞中方一日,人间已三载”的神奇。
明代的徐霞客根据双龙洞“外有二门,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的独特景观特点和价值,把她列为“金华山八洞”的第一位。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地知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的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
外洞宽敞高广,面积约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会。常年洞温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炎夏日,金华人和游客到洞中纳凉已成千古风俗,比起天然空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外洞洞壁有众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双龙洞”三字,传为唐人手迹,后由民国交通次长临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国民党元老、近代书法家于佑任先生之手笔;最里边石壁上还有“水石奇观”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记碑刻;近代合肥游人的“双龙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将“龙”字反刻,寓意双龙洞的两龙头,要站在洞厅内往外反过来看,才能看到他们的真面貌。
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靠厅北尽头就是“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 等景观,特别是洞中的岩溶景观“仙人田”层层叠叠,使人不由产生来到世外的感觉。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横亘相隔,仅有狭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长15 余米,宽3米多。要想进入内洞,只有屏息仰卧小船中,逆水擦岩而过,不得稍做抬头,否则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惊险,游览方式为世界独有(见图2)。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就是描写历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明朝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则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进双龙内洞的。
“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进入内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龙宫了。内洞更大于外洞,面积约3500平方米,洞内钟乳石、石笋、石幔、石柱、石钟、地下泉水众多。“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洞内你就可以见到两龙的龙怼⒘�Α⒘�擦恕F渌�饕�肮塾小扒缬晔�薄ⅰ跋扇斯乙隆薄ⅰ把┥铰藓禾谩薄ⅰ敖��取薄ⅰ敖鸹�鹜取薄ⅰ氨本┛狙肌薄ⅰ跋扇舜病薄ⅰ暗构因�稹薄ⅰ安试谱吩隆薄ⅰ疤炻硇锌铡薄ⅰ昂9晏胶!薄ⅰ肮晟哒�傻ぁ薄ⅰ扒嗤艿料刹荨薄ⅰ笆傩怯胂商摇薄ⅰ澳粗溉�焙陀舸锓蛎��摹芭杈靶∑俨肌钡?0多个岩溶景观,琳琅满目,惟妙惟肖,游客至此,都会忘记尘世的喧嚣,体验“洞中方一日,人间已三载”的神奇。
明代的徐霞客根据双龙洞“外有二门,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的独特景观特点和价值,把她列为“金华山八洞”的第一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