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简介

 我来答
自家喵
2015-04-15 · TA获得超过7.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872
采纳率:93%
帮助的人:516万
展开全部
  相声,中国北方曲种。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种喜剧性曲艺艺术。含有相声艺术因素的文学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俳优,后来经过复杂曲折的发展历程,吸收了众多的艺术营养,如魏晋时的笑语、唐代参军戏以及宋金杂剧里滑稽含讽的表演等,明代称为“象声”的隔壁戏和笑话艺术的普及,都孕育了相声的诞生。至于兼备说、学、逗、唱艺术形式的相声形成于何时 ,已难以确考 ,但至迟不晚于18世纪中叶(清乾隆时期)。
  相声最初流行于北京和天津地区,以后逐渐遍布大江南北,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 相声的特点是寓庄于谐,即运用轻松诙谐的形式表现严肃的主题。它的特殊表现手段“包袱”,是根据促使人们发笑的心理作用和艺术手法而组织起来的笑料。讽刺是相声的主要艺术功能,既可以揭露鞭挞腐朽的事物,也可以讽刺人们的落后现象,亦能歌颂真善美。所以,干预生活,评议时政是相声的优良传统。1949年后,成立了北京相声改革小组,剔除传统相声的不健康成分,使语言更加净化,更好地发挥它幽默多变、含蓄精练、朴实高尚、明快犀利的艺术特长。相声表演方式分单口、对口 、群口3种 ,这几种艺术形式具体运用时可以时有交叉。一段相声,由“垫话儿”、“瓢把儿”、“活”、“底”几个部分组成,即是常见的一人逗哏、一人捧哏的表演。相声登上舞台后,作为并不固定即兴表演的“垫话儿”已不多使用,于是“瓢把儿”成了引子;“活”才是一段相声的主要内容;“底”则是用以结束全段表演的“包袱”。
  现存传统相声约300余段,其中,单口如《连升三级》、《糊涂县官》等,对口如《改行》、《歪批三国》、《戏剧杂谈》等,群活如《扒马挂》、《四字联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精品,至今仍盛演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创作了一些新段子,如《夜行记》、《买猴儿》等,更获得人们的喜爱。在相声艺术的发展中,朱绍文、李德锡、焦德海、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等,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相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又坎坷的时期,期间既出现了《假大空》这样轰动全国的力作,也相继在马季等人的带动下涌现出杨振华、王志涛、姜昆、李金斗以及更为年轻的牛群、冯巩等相声奇才,他们在继承相声本体优长的同时,结合各自之长对相声的发展做出了不同方向和效果的探索。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脱胎于戏剧的小品作为一种适合大众口味的艺术形式在屏幕及舞台上“抢”走了相声的风光,加上赵本山、黄宏、巩汉林、潘长江这些原本属于相声界或曲艺界的明星们相继“跳槽”从事小品创作和表演,致使相声的创作出现萎缩甚至停滞的状况,甚至,坚持在相声阵营中的侯耀文、牛群、冯巩等人的作品也或多或少地被小品同化。
  新世纪伊始,相声界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和开拓,其结果无疑会对相声将来的走势起决定性的作用。
魔音工坊
2024-01-24 广告
作为北京小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对于配音网的选择,我建议您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音质:配音网提供的音质应该是清晰、自然,且没有杂音或失真。2. 语调:配音师应该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求,调整语调,让声音更加生动、有感染力。3....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魔音工坊提供
tianxiangzds
2006-01-21 · TA获得超过55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所谓相声,最初就是摹仿各种声音,如摹仿人声、鸟声、兽声、风声、水声及其他宇宙间各种声音等。我认为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学鸡叫以解其危,就是相声的先行者。厥后历代相传,能者辈出,渐形成一种艺术。比及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上《口技》一文中所写的表演者,已具有相声之雏形。再后表演者大部摹仿人声,又在其中掺上故事,于是相声艺术,乃告成功。现在舞台上的相声艺种,有单口、双口之分;后者较易,前者较难。

  相声艺术,北京盛行较早,最初是设一步帐,一人坐于帐内,学兽叫、鸟叫以及各种单独的声音,听众在帐外围听。后来把它综合起来,掺进一个故事,成为较有系统的声音。这叫做“暗相声”。像当时一般流行的《醉鬼还家》、《五子闹学》等,就是最显著的例子。《醉鬼还家》段子表演情况如下:忽听见帐内好像有一人在走动,接着打门声、开门声、小儿哭声、夫妻吵架声、摔碗声、鼾睡声,依次而至。听众捧腹大笑。再后,把帐子去掉,在地上拜一长桌,一人立于桌后,学各省方言以及各行各业的叫卖声。这就叫做“明相声”。

  据我所知,咸丰年间,北京有一朱绍文先生(别号“穷不怕”),是最早说相声的人。他原来是学京戏的,唱小花脸。后来因为照清朝规矩,不是天天能唱戏的,如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后、太后之忌日),都必须停止动响器,当然更不能唱了。这些日子总算起来,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戏园就得一律停演。若赶上所谓“国孝”(即皇帝、皇后、太后死了),便要规定二十七个月不准唱戏。到光绪、西太后的国孝,虽说是缩减了,但还须百日不准动响器。百日后,不准化装唱戏,马鞭子只许用青、蓝、白三色,不准用红的。这么一来唱戏的就失业了。朱先生想出一个办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观众。等到大家聚拢之后,他就在甬路旁边,手拿竹板(不禁止)两块作响器,唱几段小花脸数板,再说几段小故事,要钱。他还研究好了几个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鸟名”、“百兽名”、“百虫名”、“青菜名”、“京戏名”等。另外,又自己编了五诉功——“胡不剌诉功”、“堆子兵诉功”、“棒子面诉功”、“夏布褂诉功”、“厨子诉功”;两本小书——《千字文》、《百家姓》等。这样他就绘声绘影地说起来了,很受群众欢迎。以后他又把京戏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锅》等戏的内容,改编成小故事,在街头演唱,生意更加好了。于是每遇见辰、斋等日,他就以相声补缺,到咸丰国孝时,即正式以说相声为生了。国孝后,戏班再邀他去唱戏,均行谢绝。以后又带徒弟,即创出了这一行。

  光绪20年,西太后六十寿辰。10月10日那天,把北京城各行各业摊贩和一部分生意人,都集中于颐和园宫门外,开设临时摊子,供西太后观赏。朱先生也去了,被西太后封为八大怪之一。所谓八大怪,即:穷不怕朱绍文(说相声的),处妙高(学各种唱腔),弦子李(一人班),赵瘸子(盘杠子的),傻王(大力士),万人迷(即李德钖之父,学唱二簧梆子的),胡胡周(学唱梆子的),楞李三(耍八大锤的)。由是名益著。

  朱先生住护国寺并在该处设摊,恭王奕?往游,见而奇之。审视地上沙字,真草隶篆俱备。恭王问:“你能撒多大字?”答曰:“小大由之。”恭王说:“你可到王府去,为我撒百尺见方大字一观。”朱先生背一口袋沙子到恭王府去。恭王命在花园院中撒一双钩“学”字,霎时立成。恭王在假山上遥观,结构风神俱佳。恭王大悦,当即拨给钱粮一份(即每月给三两银子,四季各给三石三斗粮食),作为酬劳。后又在罗王府得到钱粮一份,算是当时艺人中最幸运的一个了。

  那末,为什么相声这一行会又在天津兴盛起来了呢?光绪初年,北京艺人玉二福因京城生意不好,只身来到天津,只说单口相声,颇负时誉。后来有人说,天津相声玉二福是开山人,这是对头的。另外,还有一段缘由,也应该提一提。光绪三十二年,北京禁止说相声。原因是:有一天肃亲王穿便衣到护国寺听相声,那一天朱先生未出场。有一说“暗相声”者借地搬演。一熟人见王,问何以有兴趣听此?王面红而去。盖“暗相声”有些低级趣味,当时自命为有身份者不听。过数日肃亲王接任了北京布军统领,衙门在后门外帽儿胡同。一日,坐轿外出,前有仪仗,后有随骑,声势甚盛。后门为繁华之地,生意场子多摆于甬路两旁。王爷过来,书场、杂耍都要停止。当时有一魏昆志者,在街上说单口相声,其词雅洁,听众甚多。王在轿上问道:“这是干什么的?”随人答:“是说相声的。”王忽然想起数日前在护国寺被窘事,立命轰走。看街的与魏有隙,遂大色怀喊道:“王爷有令,说相声的滚开!”魏站在桌子上大嚷:“冤枉!”王停轿询问。魏说:“说相声的也是人,为什么不准人说话?”王大怒,命人将魏按倒,打了四十鞭子,带枷游街示众三日。第二天,统领衙门通令全城,说相声的一律禁止。于是相声艺人只好改说评书糊口,北京相声由是衰落。直至光绪三十四年,肃亲王卸任后,始开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释妙伟
2006-01-20 · TA获得超过4.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35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 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它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用北京话说讲,现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讲的“方言相声”。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由两个演员一问一答,通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群口又叫“群活”,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传统曲目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通过诙谐的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解放后除继续发扬讽刺传统外,也有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传统曲目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贾行家》、《扒马褂》等,总数在两百个以上。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则以《夜行记》、《买猴》、《昨天》、《帽子工厂》等影响较大。
天津是培养相声名家的摇篮。最早相声演出在清末~20年代,此间天津相声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津京两地相声演员频繁往来,许多相声演员在天津演红后,又赴全国各地演出。光绪初年,北京艺人玉二福来津长期演出。清末民初,在北京扬名的相声演员有“八德”:裕德龙、马德禄、李德锡、焦德海、刘德志、张德泉、周德山、李德祥。他们都曾来津演出。建国前,天津的著名相声演员有李德锡(艺名万人迷,有“滑稽大王”之称),张寿臣(有“幽默大师”之称),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艺名小蘑菇)。建国后,活跃在天津舞台上的相声演员还有郭荣起、常宝霆、苏文茂、刘文享、高英培、马志明、李伯祥、魏文亮等。相声传统曲目有300余段。 天津虽然不是相声的故乡,但的确是培育相声成长发展的一块沃土。天津人民喜欢相声,相声也为天津人民带来更多的欢乐和笑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1天_堂1
2015-05-14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1天_堂1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采纳数:1757 获赞数:139624
本人毕业于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历。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工作生活中,对文学非常感兴趣。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1、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

2、起源发展

  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相声在两岸三地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3、评价

  • 冯不异提出:“在曲艺的诸多曲种中,有一种单人演说可笑故事的表演形式,称为单口相声……(单口相声)但求谏果回甘,却不一定那么有头有尾,它的体制不同于短篇的话本、故事、笑话,也不同于对口相声,是一种风格独具的口头文学体裁。”

  • 王行之认为:“把单口相声直接并入中短篇小说这一艺术门类,未必确当,但是,因为它们同属叙事性的艺术形式,从叙事状物、刻画人物等角度看,它们之间不仅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单口相声又有不少独到之处。”

  • 李凤琪也曾指出:“单口相声以故事性见长,其中也有偏重说理的,即所谓‘议论型’,这种相声容易空洞、枯燥、很难写,新作中几乎绝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诸葛亮12345678
推荐于2017-09-03 · TA获得超过89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3万
展开全部
  说学逗唱
  曲艺术语。 相声传统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说”是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学”是模仿各种鸟兽叫声、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风貌、语言等;“逗”是互相抓哏逗笑;“唱”相声的本工唱是指太平歌词。由于某些关系,过去电视上表演的相声都把所有的歌唱类归于唱中,这是不对的。只要太平歌词是唱,其他的都为学。相声中,常有偏重运用其中一、二种手段的节目,比如《改行》、《戏剧与方言》偏重于“学”和“唱”,《八扇屏》、《春灯谜》以“说、逗”为主。演员也往往以其善于运用某一些手段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垫话
  曲艺名词。 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入活
  曲艺术语。 指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包袱
  曲艺术语。 指相声、独脚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包袱”。

  三翻四抖
  曲艺术语。 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声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

  一头沉
  曲艺术语。 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两个演员在表演时,一个为主要叙述者,即逗哏; 另一个用对话形式铺助叙述,即捧哏。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逗哏为主,故称。

  子母哏
  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

  抓哏
  曲艺术语。 相声、评书等曲种演出时,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的可笑内容,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演员往往现场抓取插话题材,并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逗哏
  曲艺名词。 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甲”。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群口相声增加“泥缝”,其作用与“捧哏”基本相同。

  捧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

  泥缝
  曲艺名词。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丙”。

  腿子活
  腿子活--相声里头为了学唱或者表演一段情节,两人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这种相声段子行内叫“腿子活”。

  砸挂
  砸挂是相声里的行话,相声大部分都是在讲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得有个主人公,用讲这个人的笑话来达到抖包袱的目的。

  贯口
  又称“趟子”,为将一段篇幅较长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玉一贯到底,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口,以起到渲染抒情、展示技巧乃至产生笑料的作用。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8)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