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400字!!急!!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xx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xx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开全部
平日对书比较感兴趣,每个周末都要到书城和文化市场搜罗一番,且每次都要背回一包书,家里的书架已超负荷使用,好多书不得已而放到了纸箱子里。像《论语》、《孙子兵法》、《山海经》等经典书集,我买了之后大多是束之高阁了,每次先生问我买了怎也不细细的读,我总是回答他说等退休后再细读。
今年的寒假时间比较长,加上偶听几次北师大于丹教授的品评《论语》后,觉得讲得非常好,于是就从书架中翻出了《论语》,认真的研读了起来。初读时感觉很累,好多字词很费解,很是后悔上学时没有好好学习古文,开始几天读几行就没了兴趣。后来读了2007《每周一读》的《论语》(节选)、尤其是看了解本利老师的导读之后,才静下心仔细的品读。通过几番研读,虽然读得还不是很懂,但其中的精华已使我后悔自己没有早点细读《论语》了。
细读《论语》使我才真正理解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细读《论语》让我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君子;细读《论语》让我明白怎样学习,更让当教师的我明白了应如何教学。
下面我从做人、学习、教学三个方面谈谈我读《论语》的感想:
一、做人:爱人、诚信、推己及人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也,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能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论语》中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们说:“同学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在这里提到的“爱”,有个从“孝悌”到“泛爱”的过程。爱人,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表现为对父母的孝顺,对家庭中长者的尊重、手足的同情、晚辈的怜爱。“百善孝为先”,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还要能“泛爱众”。孔子追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他曾提到人们应该要“人不独子其子,亲其亲,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说的就是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他人。
其次,做人诚信十分重要。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就是,孔子说,“一个人丢了诚信,她还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呢?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圣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看到了诚信的重要性,人没有了诚信,将寸步难行。 “诚信社会”从谁做起?我认为首先就应该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做起,我们做到了讲诚信,再教会学生从小就树立诚信意识,那么整个社会诚信气氛的形成才有了基础。
此外,为人还要能推己及人。孔子曾说,“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需要我们在为人处世时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不能见利益就自己上,有难处就推给别人。应该学会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想问题,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别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能做到这样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二、学习:要活学活用、终生学习。
《论语》开篇就提到了“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就是:孔子说:“学了就要及时实践,不也很高兴吗?从孔子的话来看,学习是首先被提到并加以重视的事,这说明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头等大事。而“学而时习之”就说明了孔子眼中的学习要及时实践,学以致用才能达到目的,才能体现学习的效果。由此,我想到我们做人民教师的担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我们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工作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并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来。
关于学与思孔子又说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被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也很危险。”这说明学习与思考应时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果,才能既学到知识,又可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我们做教师的尤其要如此,不仅自己要做到学与思相结合,而且要教会学生们把学习和思考统一起来。学一个知识点,不仅要明白“是什么”,还要明白“为什么”、“怎么办”。
学习并不一定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善于学习的人就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同时又发现别人的短处,对照自己,查漏补缺。作为学习者,我们就应该有谦虚向人学习的态度。能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我们就能真正地活到老学到老。
三、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读论语我发现,孔子教育学生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诱导的,商榷的口气,这是老夫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处事态度。我认为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像孔老夫子那样用和缓亲切的语气跟学生沟通交流。
《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孔子说:“不到他用心思考弄明白而不得其义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想说而口里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重复教他,让他自己去想。”这段话说得就是孔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去教他的学生。
审视我国现在的教育现状,虽然国家一再重申要以学生为本,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但高考、中考两道门槛,把我们的好多学生和老师淹没在了题海中,填鸭式的满堂灌还是在好多教师的课堂上频繁出现。虽从2001年起我们国家进行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但要让新课程的理念深入每位教师的课堂,认真学习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大胆的子路和胆小的冉有提出同一个问题,给予截然不同的回答,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事例。在《论语》先进篇十一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从这一段中,我们看到,孔子在面对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主张,而是依据其不同的性格特点,做出不同的判断,进而给出恰如其分地回答。我们的国家正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为了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因材施教正是我们现代教育所需要的。
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太多这样为学,为人的道理。而作为一名教师,更感觉今天的新理念与几千年前的儒学经典有着几分神似。学习《论语》,让头脑里装进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立志”、“学习”、“修养”、“处事”等方面受到启发,得到教益,求真、崇善、爱美,做一个正直、谦逊、广闻博见、与人为善的人。
《论语》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今年的寒假时间比较长,加上偶听几次北师大于丹教授的品评《论语》后,觉得讲得非常好,于是就从书架中翻出了《论语》,认真的研读了起来。初读时感觉很累,好多字词很费解,很是后悔上学时没有好好学习古文,开始几天读几行就没了兴趣。后来读了2007《每周一读》的《论语》(节选)、尤其是看了解本利老师的导读之后,才静下心仔细的品读。通过几番研读,虽然读得还不是很懂,但其中的精华已使我后悔自己没有早点细读《论语》了。
细读《论语》使我才真正理解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细读《论语》让我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君子;细读《论语》让我明白怎样学习,更让当教师的我明白了应如何教学。
下面我从做人、学习、教学三个方面谈谈我读《论语》的感想:
一、做人:爱人、诚信、推己及人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也,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能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论语》中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们说:“同学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在这里提到的“爱”,有个从“孝悌”到“泛爱”的过程。爱人,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表现为对父母的孝顺,对家庭中长者的尊重、手足的同情、晚辈的怜爱。“百善孝为先”,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还要能“泛爱众”。孔子追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他曾提到人们应该要“人不独子其子,亲其亲,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说的就是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他人。
其次,做人诚信十分重要。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就是,孔子说,“一个人丢了诚信,她还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呢?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圣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看到了诚信的重要性,人没有了诚信,将寸步难行。 “诚信社会”从谁做起?我认为首先就应该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做起,我们做到了讲诚信,再教会学生从小就树立诚信意识,那么整个社会诚信气氛的形成才有了基础。
此外,为人还要能推己及人。孔子曾说,“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需要我们在为人处世时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不能见利益就自己上,有难处就推给别人。应该学会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想问题,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别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能做到这样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二、学习:要活学活用、终生学习。
《论语》开篇就提到了“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就是:孔子说:“学了就要及时实践,不也很高兴吗?从孔子的话来看,学习是首先被提到并加以重视的事,这说明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头等大事。而“学而时习之”就说明了孔子眼中的学习要及时实践,学以致用才能达到目的,才能体现学习的效果。由此,我想到我们做人民教师的担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我们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工作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并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来。
关于学与思孔子又说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被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也很危险。”这说明学习与思考应时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果,才能既学到知识,又可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我们做教师的尤其要如此,不仅自己要做到学与思相结合,而且要教会学生们把学习和思考统一起来。学一个知识点,不仅要明白“是什么”,还要明白“为什么”、“怎么办”。
学习并不一定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善于学习的人就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同时又发现别人的短处,对照自己,查漏补缺。作为学习者,我们就应该有谦虚向人学习的态度。能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我们就能真正地活到老学到老。
三、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读论语我发现,孔子教育学生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诱导的,商榷的口气,这是老夫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处事态度。我认为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像孔老夫子那样用和缓亲切的语气跟学生沟通交流。
《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孔子说:“不到他用心思考弄明白而不得其义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想说而口里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重复教他,让他自己去想。”这段话说得就是孔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去教他的学生。
审视我国现在的教育现状,虽然国家一再重申要以学生为本,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但高考、中考两道门槛,把我们的好多学生和老师淹没在了题海中,填鸭式的满堂灌还是在好多教师的课堂上频繁出现。虽从2001年起我们国家进行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但要让新课程的理念深入每位教师的课堂,认真学习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大胆的子路和胆小的冉有提出同一个问题,给予截然不同的回答,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事例。在《论语》先进篇十一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从这一段中,我们看到,孔子在面对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主张,而是依据其不同的性格特点,做出不同的判断,进而给出恰如其分地回答。我们的国家正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为了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因材施教正是我们现代教育所需要的。
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太多这样为学,为人的道理。而作为一名教师,更感觉今天的新理念与几千年前的儒学经典有着几分神似。学习《论语》,让头脑里装进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立志”、“学习”、“修养”、“处事”等方面受到启发,得到教益,求真、崇善、爱美,做一个正直、谦逊、广闻博见、与人为善的人。
《论语》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自己读读吧,读不懂可以找些解读的比如于丹讲的论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