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采取了哪些写作手法都有什么好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不写之写 即不落笔墨,只靠暗示,以引起对某事的联想。如第二十二回开头,贾母意欲为宝钗大张旗鼓地祝贺生日,一个评者说:"最奇者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也,不闻为作生辰,却云特意与宝钗,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此书通部皆用此法,瞒过多少见者,余故云不写而写是也。"(297页)他的意思是,作者在此微妙地预示,故事将有一个关键性的发展:不管贾母怎样把爱黛玉、疼黛玉挂在嘴边,她为宝玉择配时到底还是选了宝钗。 (2)烘云托月 一个绘画术语;脂评还叫它"指东击西"、"打草惊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金针暗渡法"、"偷渡金针法",……金评《西厢记》也常常使用这个术语。他们都是借它说明,作者有时虚写此,而实写彼,仿佛在戏弄读者。如第三回中,黛玉首次去拜见贾赦,到那儿之后,坐等他到来。评者提醒我们,这里是实写贾赦,不可错以为写他人。依评者之见,这种技法增添了文笔的波澜。 (3)横云断岭 有时简称为"断法"、"截法"、"岔法"、"突然法",或叫得生动一点"双岐岔路之笔";这也是从金圣叹那儿搬来的绘画术语,也都是指:故事的一个插曲变得单调乏味时,作者加进另外的情节,引起变化。《红楼梦》中应用此法的地方,多不可数。 (4)一击两鸣 它有时叫作"一击空谷、八方皆应"、"空谷传声",或者援引金例,叫作"一笔两用"、"一只笔作千百支用";一般用来称赞作者通过一件事而描绘两件、多件事的技巧,或仅用寥寥数语便引起一连串念头或情感的能力。举第七回中的一例:周瑞家的说香菱长得象秦可卿,评者写道:"一击两鸣法,二人之美,并可知矣。"(109页) (5)草蛇灰线 它直接搬自金圣叹,但有时用法却不相同。金指作者重复运用关键的形象或象征,而达到一种统一的、或其他某种效果,宛如重复出现的主旋律在交响乐中所起的作用。这层意思脂评有时也用(如"通灵宝玉",作者常常提起,但到第八回才作了充分的描述;、黛玉容易致病的体质,情况也是这样),而有时指把不引人注目的线索精心地插入描述中,将来再作发展。指后一层意思时,其名称常和"伏线法"交替使用。 (6)错综法 故事不作直线发展,总是前后交叉,左右勾连,使情节错综复杂;这种技法在《红楼梦》中极为多见。 (7)避难法 这是说,一个特别重大、特别复杂的事情(如营建大观园)不得不写时,避免由始至终细细地写来,否则就会显得笨拙,令人生厌;应该轻描淡写地围绕着对象落笔,并在几个典型的场面上加以点染。 (8)春秋字法或春秋笔法 也称"史笔",指含有隐蔽的意思或批评的文字,如第三回,贾政不费吹灰之力即为贾雨村谋得一个官职,贾府在官场中那种炙手可热的权势,跃然纸上。 (9)补遗法 另一形象的名称是"转迭法"或"倒卷帘法",它指在后面的叙述中返折到前面未曾描写的事情上,重新进行交待。这种倒插笔的技法,通常处理十分短小的情节,不足以构成真正的"倒叙"。如第二十七回,探春乞求宝玉为她买些艺术品,她允诺再为他做鞋当作报答;这便引起宝玉的一番话,说他穿的她做的另一双鞋如何如何。 (10)白描 指描写一人、一地、一事,用随意的、不大醒目的细节,如通过宝玉和小红的对话,描写宝玉住所里的日常生活(见第二十八回)。 (11)重作轻抹法 如第三十八回写赛诗,不直接入题,先写了些表面看来无关紧要的琐事。 (12)层峦迭翠 有时叫作"两山对峙",指或者一个接一个地、或者在不同的地方处理类似的题材,既不着力,也不重复。如第十三回,写秦可卿死于沉疴时,也交待了尤氏已被胃病所缠。金圣叹称这种技法为"正犯法"或"略犯法"。 (13)背面傅粉法 它也与金圣叹的术语名同而义稍异。金用它讽喻并强烈对比《水浒传》中宋江和李逵两人在性格上的不同,而脂评家则仿佛主要把它作为讽刺用,因为用它指卜世人(贾芸的令人不齿的舅父)谐音"不是人"的技巧。 (14)山断云连 指情节或话题被打断之后,再自然地联接起来,如凤姐料理秦可卿的丧事时,曾有斥责奴婢的描写,断而复接。 (15)画家三染法 又名"千皴万染",指逐步地、再三地在一个轮廓上加添细节。如在贾府的人物逐步充分表现之前,冷子兴与人攀谈,粗略地介绍了他们的情况。 (16)间色法 作者为藏锋计而采用的转移视线的技法。如第三十一回,黛玉见湘云有金麒麟,心里着实不高兴,怕她命中注定嫁给宝玉(金玉良缘);实际上,这时作者的意图一直是宝钗最后和宝玉结合。 (l7)画家三五聚散法 在第七回,周瑞家的把宫廷中带来一些堆纱花分送给女孩子们,她发现她们不是在一个地方,而是在两个地方。于是,一个评者说:"用画家三五聚散法写来,方不死板。"(110页) (18)回风舞雪,倒峡逆波 描写的跟读者预料的相反。如在第二回,一个既昏且聋的老僧,出现在一所残破的庙宇前;这引起评者的一番议论:"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境;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30页) (19)柳藏鹦鹉语方知 它大概曾被用来评价明代仇英的画,这儿指用隐晦的方法描写凤姐和贾琏的私生活(见第七回)。 (20)进一步门庭法则 指对某一话题、某一事件作进一步启发或描述。如第十六回,赵嬷嬷问起迫在眉睫的元春省亲的事,而引起贾琏数说省亲旧俗的话。 (21)衬贴法 先写周围的人和事,等中心的人、事出现时便愈显得重要,愈富有戏剧性。如第二十五回,在宝玉的主要奴仆袭人出现之前,先交待地位低下的女奴们的活动,而当她差遣另外一个用人时,其地位的重要立刻显现出来了。 (22)反衬章法 虽然有关这一技法的评语不够清晰,但从脂评其余部分看(尤其在谈到反衬的地方),它是指言在此而意在彼。如在第三回中,宝玉被人视作"顽劣";评者告诫说,如果我们以为作者也作如是想,便大谬不然了。 (23)画家山水树头丘壑俱备,末用浓淡墨点苔法 即于充分发展的故事之上加添有趣的细节。如香菱寻找黛玉一段(见第二十四回开篇)。 (24)就简生繁 它是将表面简单的事情扩大成牵连广泛、结构复杂的事情;如第十三回,详细描写秦可卿盛大、隆重的殡葬。 (25)将繁改俭(简) 此法虽然无例,但显然与上法相反,即将一个潜在的复杂的事情,仅作随便勾画。 (26)避繁文法 黛玉动辄流泪,作者对此习惯未作过细地描写,只是简单地通过女仆的偶尔所见而进行交待(见第二十七回开篇)。 (27)繁章法 指使激烈的行为更为激烈,如第八回,在宝玉和宝钗互相观看灵玉和金锁的时候,黛玉突然出场。 (28)暗透法 脂评中另一处,仅用"暗透"二字暗示后来发生的事情;而从具体的例子看,"暗透法"倒是指让一个人物说出另一个人物心里想的事。如在第二十四回末尾,小红听说有人要来大观园监工植树,心里猜想是贾芸(她曾和他偶然相遇,因而产生一种特别的感情),自己不说,却等别人发问。 (29)自难自法 即故意使自己从小说发展的难处写,尚能避免败笔。如在第二十七回,小红与坠儿在亭子内密谈因手绢的事如何回谢贾芸,她突然建议打开窗福,以免他人偷听,宝钗碰巧赶到这里,确实听见了她们的话,但宝钗卖了个关于,牺牲黛玉,自己从窘境中脱身而去。 (30)未扬先抑之法 如在表现大观园某处如何奇异之前,先让贾政对它批评几句(第十七回)。 (31)由远及近、由小及大 如在介绍荣国府的主要人物之前,先写黛玉的家世(亲朋)。 (32)由近渐远法 此法与上法相反,无实例。 (33)金蝉脱壳法 即从一个话题巧妙、自然地转到另一个话题。如第五十六回开篇,女孩子们先谈论朱熹,然后转到家务上来。 (34)虚敲实应 无例;也许指宝玉猜想黛玉生他的气,宝玉虽未猜中缘由,黛玉动气却是事实,而且那时她仍恨恨未平(见第二十七回)。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