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被谁所害 5
没有人害屈原,屈原是投河自尽的。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这一年大概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当时六十二岁左右。
扩展资料
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始于南朝的文献。端午节起源于屈原,最早就是流传在荆楚地区的传说。南朝梁宗懔编撰的记录古代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荆楚岁时记》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端午竞渡的习俗,也是荆楚地区人们纪念屈原的方式之一。
《隋书·地理志下》载:“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到了隋唐一统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就不仅限于荆楚地区,而成为全国性的节日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屈原
又是一年端午节,插艾条,吃粽子,赛龙舟,传统节日的气氛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我想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大夫因为自己的政治观点得不到楚怀王的肯定,加之又被朝中佞臣陷害,最终郁郁而投汨罗江。
在比较流行的历史结论中,认为屈原的死与一个叫靳尚的楚国大夫有关系。同样的,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他的名著《屈原》中也将屈原的死归咎靳尚。其实真正的历史并不是这样,屈原之死与靳尚毫无关系。
一、上官大夫与靳尚并非同一人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藁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王怒而疏平。”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是说,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只是写了一个草稿,上官大夫见了之后就要据为己有,屈原当然不会给他。于是上官大夫就向楚怀王进谗言说屈原每制定一个法令都对别人夸耀只有自己才能制定出这样的法令。楚怀王听了非常的气愤,于是就疏远了屈原。
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人物非常重要,那就是上官大夫。他与屈原同朝为臣,官职与屈原也应该是相当的。此人虽不及屈子满腹经纶,但却深得怀王宠幸,与屈原属于政敌。那么上官大夫到底是谁呢?
关于这个问题,在学界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上官大夫是一个复姓上官的大夫。也就是说上官是一个姓氏;他复姓上官,做到了楚国大夫的职位。第二种观点认为上官大夫是楚国的一个官职,在这里指的就是靳尚。
假如是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就应该这样记载——“上官大夫靳尚与之同列”,而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上官大夫与之同列”。这样的写作风格不符合《史记》整体的严谨性。在《史记》中凡是叙述有官职的历史人物总是要把他的官职放在前面将名字紧随其后,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便是将官职或者说称号“燕太子”放在前面,将名字“丹”紧随其后。再如,“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窃葬。”这句话将封号“文信侯”放在前面,“不韦”(即吕不韦)紧随其后。
按照这样的规律,如果上官大夫是官职,并且上官大夫是靳尚的话,后面一定会将上官大夫的名讳紧跟在官职后面,即“上官大夫靳尚与之同列”才合理,但是《史记。屈原列传》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上官大夫与之同列”,而没有做更多的说明,因此,“上官大夫”就是靳尚的观点并不成立。
《史记》中张仪“如楚”,为了保全性命便“厚币用事者臣靳尚。”所谓“用事者”即“当权者”,靳尚是当时楚国的“用事者”,是个大官,但靳尚具体做的什么官职,《史记》并未详解,而是只用了一个“臣”字,可见,靳尚的官职并不一定是大夫,也可能是其他的官职,所以,非要说靳尚就是上官大夫未免有些穿凿附会。
东汉文学家王逸所著《离骚经序》中也证明了靳尚并非上官大夫。文中有“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其中一个“共”字说明了上官大夫与靳尚并非同一人。
那么这位复姓上官的大夫到底是谁呢?在《史记》以及其他的一些文献资料里并没有明显记载,但是可以断定,上官大夫并非靳尚。
二、靳尚并没有陷害屈原
我们首先来看看在《史记》中都记载了关于靳尚的哪些内容。
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关于靳尚的记载其实只有一个短短的小故事,即“靳尚受贿放张仪”。秦惠王想讨伐齐国,但有碍于齐国与楚国联姻,便派张仪到楚国以金银和商、於六百里土地献给楚怀王,并请求楚怀王不要参与秦、齐之战,楚怀王贪财便依了张仪,等到楚怀王派人去接收六百里土地的时候,张仪却辩称不承认有六百里土地之事,只承认献给楚怀王六里地。楚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最后却被秦国打的一败涂地,还让秦国占了楚国汉中之地。楚怀王虽然恼怒但无奈实力不济也只好作罢。
到了第二年,秦王以大局为重,主动向楚国示好并且提出要归还占领楚国的汉中土地。没想到楚怀王并不买账,一心要找张仪算账,张仪去楚国时“厚币用事者臣靳尚”。注意,这个时候靳尚刚刚出场,靳尚的出场不是为了陷害屈原而是为了向楚怀王进言释放张仪。靳尚和张仪私交不错,况且又收了张仪的大礼便对楚怀王说:“现在大家都在看着大王您呢,如果大王得罪了秦国,楚国便失去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强大的盟国,其他诸侯国更不把我们楚国当回事了,还请大王以楚国大局为重,放张仪回去吧。”后来,靳尚又对楚怀王的宠妃郑袖说:“你快要失宠了。秦国要将美丽的公主嫁给大王,而且会带来很多的金银珠宝和擅长音乐娱乐的宫女,这位公主凭借自己高贵的身份一定会得到大王的宠幸的,到时候你的地位和荣华富贵都会被剥夺。”郑袖很害怕失宠,于是就对楚怀王“吹枕边风”,最后,经过靳尚的一番“组合拳”,昏庸的楚怀王真的把张仪为释放了。
这就是《史记》中关于靳尚的记载,前前后后只字未提靳尚谗言陷害屈原的事情。另一本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语的书籍《战国策》也记录了这件事情,它的记录要比《史记》中的记录更加的详细,对靳尚的描写更多更全面。但也并未出现靳尚陷害屈原的记载。
典籍中没有记录关于靳尚陷害屈原的文字,那么会不会是在释放张仪这件事情上屈原“挡了靳尚的路”,让靳尚不能够很顺利的实施自己的计划,从而对屈原怀恨在心以至于挟私报复呢?我想,这种可能也是微乎其微的。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释放张仪这么大的事情,屈原这个楚国的贵族,楚怀王的近臣为什么没有参与指导意见呢?这个时候的屈原又在哪里呢?
上面我们提到,屈原因为上官大夫的陷害已经被罢黜了官职,被楚怀王疏远。等到屈原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张仪已经被楚怀王给放了,楚怀王听了屈原的话虽然很后悔,但是也于事无补了。也就说,靳尚在整件事情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阻力,相反,完成了还算是比较顺利。况且,对于靳尚来说,屈原并没有参与这件事,也没有“坏了自己的事”,也没有必要对屈原怀恨在心。也就更不会进谗言陷害屈原了。因此,从对典籍的发掘,以及对事件的合理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靳尚并没有陷害屈原。
虽然靳尚并没有对屈原怀恨在心,却有人对屈原怀恨在心。
三、屈原到底是谁陷害的呢?
既然靳尚不是害死屈原的人,那么又是谁害死了屈原呢?其实这个就是我们上面提到了上官大夫以及楚国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令尹子兰。
令尹子兰又是何方神圣呢?我们要从楚怀王放了张仪这件事情说起。楚怀王因听信靳尚和郑袖的谗言将张仪释放,之后非常的后悔,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又不能真的和秦国撕破脸,所以就和秦国联姻。秦昭王邀请楚怀王去秦国会晤。屈原建议他不要去,此去一定凶多吉少。楚怀王犹豫不决,他的小儿子子兰建议父亲应该勇敢的去秦国,以示诚意。于是楚怀王听信了子兰的话。
到秦国之后楚怀王才知道这是一个圈套,秦昭王把楚怀王扣作人质逼楚怀王割地。怀王不肯便出走赵国,赵国不想收留他,遂又返秦,后被秦昭王杀害。
楚怀王死后他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并且封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相当于楚国的宰相。由于楚怀王之死与子兰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大臣对子兰便颇有微词,令尹子兰知道后便伙同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进谗言,“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与顷襄王”。顷襄王一怒之下便将屈原流放了。对于楚怀王的死,《史记》中的议论是这样的“(楚怀王)内惑与郑袖,外欺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并未提及靳尚。由此也可以证明靳尚与屈原之死没有任何的关系。虽然没有关系,但靳尚也并未得到一个好的下场,他同张仪一起从楚国出来到了魏国,最后被张旄所杀。
通过对《史记。屈原列传》以及《战国策。楚策》的文本细读,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屈原之死并非靳尚所为,乃是上官大夫与令尹子兰因为嫉妒其才能而向楚怀王以及顷襄王进谗言将屈原陷害,造成了屈原投河自尽的。
讲到这里,历史的真相似乎越来越清晰了。在这段历史中,靳尚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收了张仪的钱,将张仪从楚怀王手里给释放了出来,虽然这样做也很难说光彩,但是,靳尚之所作所为与屈原之死并没有任何关系。
2012-10-22
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 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秦国
楚王
各种贪官污吏
最直接的还是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失望之下自杀而亡
——————————————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