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镇的沿革
田黄镇历史相当古老。传说南北朝时期建村时,因田、王两姓始居于此,故名田王村,后演变为田黄。而该村自古未有姓田者。其名称来历实为夏季麦收时节,站在十八盘山往西眺望,田野里一片金黄,故取村名为田黄。早在夏商时期,东夷族一支邾娄族即栖息于此,并于西周初年在尼山脚下建立了古邾国。相传尼山东南麓、该镇宋家山头村北为孔子诞生地。尼山在历史上曾长期隶属邹县。1960年尼山水库修成后,才将尼山及附近村庄划归曲阜。明朝时期,划全县为5乡39(33)社时,为第5乡田黄社。清朝初期划全县为33社,列以上中下各11社时,为中11社中的田黄社。清朝晚期划全县为4乡33社2屯社时,为东乡中的田黄社。清朝末年划全县为8区时,为昌平区(以昌平山名之)。据民国六年(1917年)修《邹县地理志》载:邹县“集镇之大者,东乡为田黄集。”1930年划全县为10区时,为第四昌平区。1935年进行乡村建设实验,设立乡农学校时,为第二学区,乡农学校设于田黄。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1月,邹县抗日民主政府移驻于该镇,1941年1月,中共鲁南区党委、鲁南一地委进驻该镇,以尼山为中心,进一步巩固发展了邹东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6月,邹县全境解放后,田黄区改称第七区,是年秋又改称田黄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1月,全县各区由地名称谓改为序号称谓仍为第七区。1955年11月,又改序号称谓为地名称谓为田黄区。1956年10月,邹县进行撤区并区扩乡时,设为田黄区,辖田黄、罗头、果庄、龙泉、张庄、辛庄5个乡。1958年3月进行撤区并乡时,设为田黄乡。1958年9月,成立田黄人民公社,辖厂里、辛庄、瓦曲、罗头、田黄、黄山、龙泉、鲁源、张马、尼山等10个管区、24个生产大队。1983年5月进行农村体制改革时,改设为田黄区,辖田黄、黄山、栖驾峪、辛庄、罗头等5个乡、51个村民委员会。1987年1月撤区建乡镇,改设为田黄乡。1994年1月组建田黄镇。现该镇辖田黄、罗头、辛庄、厂里、栖驾峪、黄山6个管区,辖田黄、宋家山头、石山汪、上鲍家庄、下鲍家庄、田家岭、凉水泉、等驾庄、老牛后、律庄、卧龙庄、河西、拐子河、小山头、大山头、林丰、栖驾峪、深沟、圈里、瓦曲、颜家庄、后峪、柴炭店、鹿山后、栗子园、北山、西北山、肖沟、大张庄、西罗头、纸坊、泉沟、北桃、枣园、白龙池、辛庄、上大古、西刘家沟、东刘家沟、西埠、东罗头、南桃、杨家峪、皇宫架、大峪口、下大古、厂里、朝阳寺、高桥、红山沟、大刘庄51个行政村。
2024-04-18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