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来源不同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
2、侧重点不同
西餐是以肉蛋乳为主,以蔬菜水果和谷类为辅,而中餐则是以谷物、蔬菜为主,以肉蛋乳和水果为辅。因此,西餐无明显的主副食区别,而中餐则主副食界限分明。
3、共同点
都具有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扩展资料:
与中国饮食的重味相比较,西方饮食则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
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虽富含营养但却无“味”。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一、中西餐文化的不同点:
1、西方许多民族自古以畜牧业立国,饮食自然多肉食。而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故饮食以谷蔬为主。
2、西餐是以肉蛋乳为主,以蔬菜水果和谷类为辅,而中餐则是以谷物、蔬菜为主,以肉蛋乳和水果为辅。因此,西餐无明显的主副食区别,而中餐则主副食界限分明。
3、"西餐讲营养,中餐讲味道",这是中西餐的最大差别之一。
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五味调和为美。西方强调形式结构,在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强调尊重个性。因而,其餐饮观念也是突出个性。
二、中西餐文化的共同点:
1、讲味道,追求美味是人类的共性,西方人也不例外,西餐也用香叶、鼠尾草、熏衣草等香料调味。
2、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是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
随着国际社会不断地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国人必须重视对西方餐饮文化的学习了解。在发扬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借鉴西方餐饮文化。以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社会。
扩展资料: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多,民俗殊异,往往基于地理、气侯、风俗、民情、经济等因素,塑造了多样的文化性格,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和餐饮文化。有所谓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随地域而变化万端;
各地区均形成自己独特的菜系,且既有小吃,又有大菜,如川菜、鲁菜、浙菜、粤菜、皖菜、苏菜、湘菜、滇菜、京菜、东北风味等等。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中餐比较感性,特别注重饭菜的形、色、味。烹饪食物讲究调和。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并加以精美的造型。可见,中餐的感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饮食文化
1、都是人类有烹饪历史以来最著名的两大餐饮文化之一。
2、最高境界都可以称之为世界烹饪艺术的典范。
3、都使用煮、炒、煎、炸、炖、焖、烤等烹饪方法进行做菜。
4、都喜欢用各种酒来进行烹饪。
5、都比较讲究烹饪的火候与温度的掌控。
6、都有中、西餐宴会菜式以及流派。
7、都有冷菜、热菜之分。
8、都有各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餐饮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小吃。
不同点:
1、中餐代表着以中国为首的大多数东方人的饮食文化,西餐则代表欧洲各国和地区,以及以欧洲各国和地区的移民为主要人口的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广大区域的餐饮文化。
2、中餐的基本味型: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西餐的基本味型就是酸和咸。
3、中餐大多数是汤最后上,而西餐是先喝汤,再吃主菜。
4、中餐宴会是使用圆桌,西餐则是长方形、方形、U型、T型等桌子。
5、中餐用餐者使用筷子,而西餐是使用刀叉。
6、中餐宴会用餐是大家一起吃一盘菜,而西餐则是自己吃自己的,每人一盘。
7、中餐用餐饮酒时,是开始到最后大都是饮一种酒,而西餐是餐前酒、餐中酒、和餐后酒。
8、中餐宴客可以给客人夹菜,西餐则是分餐制,自己吃自己的,不给客人夹菜。
9、中餐用餐饮酒时习惯劝酒,西餐则是客人自己喝多少、倒多少,不主张劝客人多喝。
10、中餐宴会的面条属于主食,一般餐后上。而西餐的面条既是主菜、也可以当配菜。
请在此输入您的回答,每一次专业解答都将打造您的权威形象
1.饮食习俗的异同点: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当然,西方人以中西食物的差异来判定双方饮食营养的优劣是没有道理的。
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2.饮食观念的异同点:
中国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与中国饮食的重味相比较,西方饮食则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虽富含营养但却无“味”。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3.饮食方式的异同点: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延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最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4. 饮食用具的异同点:
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曾说:“饭黍无以箸。”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实际上,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国。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而西方人多使用餐刀、餐叉为主要食具,左手握叉,右手拿刀,将食物切下,即可用叉送入嘴里。
比较而言,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因此多从色、香、味去注重菜肴的外部表现;西方的饮食没有中国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也不注重其艺术性,而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构和食品成分。
简言之,中菜和西菜,分别可以用繁和简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