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内容预览:
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亲的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文章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感情。
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余秋雨的《信客》,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要求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叙述,是写事情的前后经过;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要了解叙述、描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和功能,要注意体会描写的作用,揣摩描写的方法,从而提高描写能力。
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就是初步感受语言风格。语言特点要从比较中体会。语言特点是作者文化品位、文字功底、语言习惯、个性气质的表现,又是由作品的题材、描写的对象决定的。要着重让学生明白,用什么语言要看写什么人、什么事。要总结五篇课文语言的共同特点,让学生领会,使用语言要在朴素自然的基础上,吸收融进典雅的书面语,这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正道。
本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可以根据具体条件,从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开展阅读。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
参考资料
(一)说爱心
爱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有亲情之爱、朋友之爱、异性之爱、人类之爱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爱,由于所爱对象的不同,情感的性质和表现方式也就有所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真纯的情感去祝福所爱的人生活得幸福,并以自己的行为参与到这一创造幸福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爱与对方的爱融为一体,在一个真善美的境界中,完成生命的升华与创造。我们在这里并不想去说明各种不同类型的爱,应该怎样去表达和完成,我想说明的是爱为什么会成为人类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以及爱作为一个人对社会、人类、自然最基本的情感态度,它应该怎样在我们生命中播种、萌芽、生成,使生命具有诗性的美丽光辉。
爱作为一种伦理学的原则,它并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人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经过长期劳动实践培养起来的感情方式。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假说中,比较有影响的是生物学上的进化论学说,这种理论是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来的,达尔文强调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各种族类的动物与大自然的环境之间发生了“物竞天择”运动,结果是导致优胜劣汰现象,不能适应环境的物种就逐渐灭亡,而适应环境的物种就得以生存、发展。人类就是在这种长期的竞争中逐渐演变为高级动物的;由此,又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在与自然环境斗争中生存、发展的物种,是依靠什么力量?于是,生物学界又提出了另一个假说,补充达尔文的学说,即认为各类动物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种类内部是通过“互助”的方式来保存、繁衍和发展自身的,在难以想像的天灾地祸的恶劣环境中,物种间如果没有互助是难以抗衡灾难的。这种“互助”的假说,在达尔文的学说里已经采集了大量的例子。《人类的由来》一书中,达尔文举了猴子、狒狒、鹈鹕、野牛以及狗等种族内部互助的例子,来证明一个发现:凡属于社会性的动物彼此之间都有一些相爱的感觉。而更加具体地如蚂蚁、蜜蜂,一直到各类哺乳动物,都有过互助发展种族的历史。由此推知古猿人、原始人、野蛮民族部落的生活方式里,也存在大量互助的生活特征,以此证明:人类的彼此间相爱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类在长期集体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感情。
在现代社会,人类文明已经有了高度的发展,但是关于爱的本能,却似乎需要经常被提醒。由于人类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阶级之间的压迫与斗争,其表现形式的残酷性把人类相爱的本能遮蔽住了。“文化大革命”中,一度连“爱”也被当作资产阶级的因素而遭到野蛮否定,以至于“文革”结束后人们不得不重新讨论“爱情的位置”和“爱是不能被忘记的”。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当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也都有被金钱腐蚀为买卖关系的可能,如果不警惕,人民公仆被权钱交易所腐蚀,国有企业被雇佣劳动所腐蚀,知识分子被学术腐败所腐蚀,高雅艺术被大众消费所腐蚀,连温情脉脉的家庭、夫妻、亲子关系,都会在金钱腐蚀下悲惨解体,甚至人生最神圣的爱情关系也会在金钱的作用下堕落成变相的色情买卖。因此,重新发出爱的呼吁,在今天决不是多余可笑的。
爱是人类的美德,爱与善良是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是何种意义上的爱都包含着善良的因素。人们常说要有一颗善心,这颗善心是爱产生的最基本的条件。所谓“善心”就是对任何生命都懂得去珍惜和爱护、去关心和体贴,不会恶意地去伤害、蹂躏它们。在这种善心中对生命自然会生出无限的爱意,去求得人的情感与外部世界共同建构起美好和谐的境界。具有爱心的人,其对人对事的情感往往是温柔的。温柔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高贵的气质,它拒绝残暴,维护美好,它的力量有时能够变得非常强大,化干戈为玉帛,使邪恶的人受到感化也变成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无数次描述过爱的力量的作用和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王统照曾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叫做《一笑》,叙述了一个小偷在狱中看到一个女犯人美好的、温柔的一笑时,意识到自己的邪恶,进而悔过自新的故事。这篇小说虽然带有浪漫的、乌托邦的空想倾向,但这种爱的、这种温柔的力量对于人心的感化作用是应该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的。只要一个人有一颗温柔、善良的爱心,他就会感受到人间生活的美好。
爱是善良的、温柔的,同时也是美好的。这里的美好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具有爱心的人本身就是美好的,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是莫大的幸福;另一层是说有爱心的人必然对美好的生活有执着追求。在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在对于美好的人类生活的追求过程中,爱是克服自私、冷漠、残酷的有力的内在力量,只有通过它才能真正地走向美。具有爱心的人,虽然渴望美好,渴望与自然、人和所有生命处于和谐的状态,但绝不意味着他就容忍欺压、不平和邪恶。追求美好的事物、鞭挞丑恶的东西,是具有真正爱心的人所应有的人生态度。没有对美的深切的爱,就没有对丑的深切的恨,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的。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沐浴在真正的爱之中,从小有伟大的母爱所笼罩;长大后渐渐被友谊之爱、师生之爱、社会之爱所推动、所鼓舞,再成长就会被异性的爱所吸引,会进一步发展为美好的爱情……但你想过没有,所有的爱中,还有一种与人类互助本能最相关连的──人类之爱。人类永远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步和发展,因此,爱作为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也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的美好言辞,它应该是更加具体、直切地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互相帮助的行为中去,去关爱每一个你所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擦干生活带给他们的眼泪。爱心就像阳光,需要照耀在大地上,才能真正地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
不管是何种意义上的爱,都需要在具体的行动中去实现,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具体地把爱心奉献出来吧,那么,世界将会充满阳光,变得更加美好。
(二)说同情
同情是人类爱的具体显现,也是互助原则的具体行为。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人在遭受灾难的时候往往显得格外的孤立无援,这时候接受亲朋好友的同情是绝对需要的。古代人没有什么防止灾难的能力,在巨大的灾难与痛苦面前,只能产生畏惧与绝望。同情正是在帮助别人渡过难关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人类的一种美德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里专门论述了同情。他把同情定义为:“一种由于落到了不应当遭此不测的人的身上的毁灭性的、令人痛苦的显著灾祸而引起的痛苦情感”,“同情者会想像这种灾祸也可能落到自己或自己某位亲朋好友的头上,而且似乎近在眼前。非常清楚,产生同情的人必定是这样一种人。”这种对同情的定义未免狭隘了一些,但说明在西方古代哲学家的思考里,就已经有了“同情”的位置。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早就关注了“同情”的心理表现,并且对它作了比较宽泛的解释。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有孩子掉入井里了,必定会有人去救他,因为同情(恻隐)心是一种普遍的人性特征。到了近代的西方,随着人道主义观念的逐渐普及,关于同情的解释就更多了。英国哲学家休谟在《道德原则探求》中充满诗意地说:“在我们的心中,与狼和毒蛇的因素一起,还有一些善良──虽然微小──的天性,如一点点与人友善的鸽子的品质。”在这里,同情已经被作为人类的天性而显现了。美国教育家威廉·贝内特在他编写的著名儿童读物《美德书》里,第一单元就讲同情,他关于同情的解释是:“如果说,勇气是当别人面对困难时与他站在一起,那么,同情就是当别人感到悲痛时与他站在一起,同情是一种认真对待别人的现实──不仅是他的生活境况,还有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感情──的美德。它是一种与处于困境或不幸中的人结成伙伴,支持他,为他分忧的积极态度。”
如果说,当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得不通过互助来抗拒灾难的话,那么,当人类把同情心发展为一种伦理原则时,互助就有了更为正当和更为合理的心理基础。同情别人和帮助别人都需要有丰富的想像力,需要用美好的想像来灌溉这片湿润的土地。我们常常说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这“设身处地”就包括了丰富的联想与对比,通过设身处地地联想,别人的痛苦与困境都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终于成为共同来承受和克服的命运了。安徒生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女孩》是一篇极为美丽的文学作品,它叙述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卖火柴的女孩在圣诞之夜冻死在雪地里,但她偏偏是个卖火柴的小姑娘,她手里的微不足道的火柴在给她勉强取暖时,曾经给她带来了短暂而巨大的幸福的想像。这种想像与其说是那个小姑娘临死前的幻觉,毋宁说是作家深沉而美丽的心愿。安徒生的伟大同情已经在他的文学想像中充分表现出来。由于他的这种努力,使读过这篇作品的人无不对这个可怜的姑娘产生深切同情。本来,冬天的城市街头冻死一个穷姑娘在当时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但是由于安徒生的美丽的想像,小姑娘并没有独自承担苦难,包括作家,还有无数读者,都共同地承担了这一苦难。如果说,人们将为改变和消灭这种悲惨现象而斗争的话,那么,这种共同培养起来的同情将是其最有力的动力。
真诚的同情能给弱者和贫穷者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种帮助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人的心灵中撒下了爱的种子,使一个人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灾难、自私、冷漠之外,还有一种温暖和关怀。这种温暖可能对给予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在被给予者来说却能享用一生。正如一首歌里所歌颂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种“爱”的内容非常博大,有亲情之爱、朋友之爱,同时也包含着对“陌生人”的同情。而对待“陌生人”的同情,则更加体现了“爱”的无私和伟大。下面是一则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同情有时会发生多么奇异的作用:
有一位从贫穷的山区来到大城市读书的大学生,为了解决学费,他偷偷地利用周末做起文具商品的推销人。他的性格比较腼腆,不善言辞,一个月下来,几乎没有得到什么报酬,失望、沮丧使他陷入了非常痛苦的境地。他不知道自己在这种境遇中能否坚持完成学业,因为家庭到底有多少经济的承受力,他自己心里清楚,年迈的父母和正在读书的弟弟、妹妹,由于他的拖累会更加困苦不堪。他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再做一个月的推销员,如果还不能挣到自己的学费,就退学出去打工,挣钱养活自己。在那个月的每一个周末,他疲惫不堪地奔走于一幢幢居民楼、学校、办公楼之间,而带给他的仍然是深深的失望。有一天晚上,他想最后再敲一家住户的门,如果还没有一点收获的话,他就要放弃努力。他紧张地、怯怯地摁响了门铃,出来开门的是一个中年妇女,她慈爱地问他做什么时,他语无伦次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站在那位妇女身后的一位像初中生模样的小女孩,热情地把他拉进屋,要把他手中提的所有的铅笔、钢笔、圆珠笔一并买下,而那位妇女也没有什么反对的态度。他有点兴奋,有点感激,也有点莫名其妙,买这么多笔干什么?疑问使他意识到:是不是这家人同情他的狼狈模样才这样做?那位妇女和女孩似乎看出了他的犹豫,就和善地说:“进屋坐会吧。”他说:“不坐了,这位小妹妹没有必要买这么多笔,就买一支吧!”那位中年妇女却说:“不客气,进屋坐吧,我有话和你聊聊。”没有想到那一天,他的生活整个发生了变化。那位妇女原来在公司办公室里见过他去推销文具,知道他是一位生活困难的大学生,就建议他不要再推销文具,让他辅导她的孩子学习,每月可以有几百块钱的收入。从此,那个大学生就安心自己的学业,后来成为一个很出色的学者。
同情是一种美德,但它只是由爱与互助的本能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感情,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和特定的对象普遍适用的。当我们的同情心在发挥作用的时候,切切记住要注意两点忠告,也算是对同情的限制。
首先,同情之爱从表现形式而言,往往体现在强者对于弱者、富者对穷者、社会地位高的人对于社会底层的人之间,这就难免夹杂着一种“恩赐”、“施予”的色彩。同情如果有了这种色彩,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情之爱,反而成为一种表演或炫耀。我们常说“同情心”,同情与“心”相联,才是一种真同情,与“心”无关的同情是令人厌恶的,因为没有“心”的同情,往往对被接受者来说就构成了人格上的不平等。虽然有时接受者迫于生存压力也会无奈地接受这种同情,但在精神上他会感受到强烈的屈辱。此外,同情之爱是一种善良的美好的情感,但必须是对真正需要同情的人施用才有意义。如果不分是非,不辨真伪地滥用这种同情,不仅会危害社会,也会危害自己。《伊索寓言》里农夫和蛇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对于那些恶人、坏人滥施同情,你可能是发自真心的,但毒蛇却会借助你的同情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适得其反,失去了同情之心的意义。
愿每一个人都有真正的同情之爱,也愿这种同情之爱有理性的光辉照耀,富有真正的人间情味。
(三)说互助
俄罗斯伟大作家屠格涅夫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叫做《乞丐》: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 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啊,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颤动着。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这篇美丽的散文诗包含了很多层意思,它写到了平等、爱心和同情,还写到了一层别的意思,屠格涅夫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为什么说,施舍者非但没有给乞丐什么东西,反而从乞丐那儿得到了施舍?读者大约都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从乞丐那儿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爱。是的,本来施舍者为没有东西施舍给乞丐而感到羞愧,但他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而是用平等的、诚恳的态度向乞丐表示歉意,这种态度使他与乞丐之间的关系平等了。于是,乞丐也感到了满足,我们从乞丐的话里能够体会出他对真正的爱心和同情的理解与感激。但问题是,接下来,当施舍者听了乞丐的话以后,竟觉得这是乞丐施舍了他。这里似乎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任何施舍都是对等的,任何帮助都是互相的,当施舍者施予他人物质的帮助时,他同时获得了精神的满足与回报。这种回报是多样的,比如被施舍者对你说一声谢谢,你的心也会感到一阵热。这就是一种温暖,一种回报。其实人是需要这样一种精神满足的。
我们前面讨论过,人类的爱心来自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集体劳动实践,同情也是爱的具体显现和互助原则的具体行为。那么,互相帮助则是人类进步最重要的伦理原则之一,由互相帮助滋生出爱和同情,也滋生出自我牺牲的精神需要。
我们不妨把这种精神需要称作为“牺牲”的本能。这里所说的牺牲,并不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舍命牺牲;也不是堵枪眼、炸碉堡的英雄壮举。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一种普普通通的人的精神需要,或者说是人寻求快乐的伦理原则。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突然面临一种巨大幸福的时刻──你终于考上了名牌大学,你在运动场上获得了最高名次,你的父母送你一件你非常喜欢的礼物,甚至是你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时突然看到某种大自然的美景……总之,是你沉浸在欢乐之中的时候,你会迫不及待地跑出去,找你的好朋友来分享这一欢乐。“分享”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一个青年人,他所拥有的精力、智力、体力、热情都远远超过了他的身体所需要的能量,所以,无论是喜悦,还是其他因素,他都会生出一种本能去寻求他人的分享,由此来获得一种心理的满足。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人类的互相帮助的品德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互相帮助,是我们从上小学开始就提倡,并在同学之间积极开展的一种活动。通常的互相帮助都是由一个成绩好的学生来帮助成绩比较差的同学,为什么成绩好的同学帮助成绩差的同学叫互相帮助呢?成绩好的同学决不会说,我帮助你提高学习成绩,你必须帮助我回家做家务,这才叫互相帮助啊。不会的。如果是这样,那就说明那位成绩好的同学没有真正理解互相帮助的意义。因为“互相帮助”的意义,并不是商业买卖关系,更不是金钱借贷关系,那种冷冰冰的、恨不得从对方胸脯上割下一磅肉的态度,完全不配做“互相帮助”那样美好的事情。互相帮助的“互相”即表现在人的自我牺牲的快乐本能上。当你有了获得知识的快乐时,你应该有这种本能,要将这种快乐分享给你的同学。就像当你看了一部好的影片以后,会立刻想到把这盘录像带或VCD介绍给你的朋友去看,这样才叫“分享”,才叫“自我牺牲”。当你帮助了你的朋友,看到他因此而获得快乐的时候,你将会享受到这种高尚的精神上的满足。因此,互相帮助并不能理解为物质上或者知识上的交换原则,而是精神上的自我欢娱和自我满足。
这样,你就不难理解屠格涅夫为什么说,他从乞丐的那里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施舍?
互相帮助的原则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是一种求生的本能和形式,许多动物在与自然环境的搏斗与求生存的过程中都会采用互助的方式,但由此而产生出来的诸如爱心、同情、自我牺牲等伦理原则,则是人类特有的精神需要,也可以说是人类的特权。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权利。在现实环境里,我们被社会上各种自私自利的原则所腐蚀,常常会让腐朽的思想道德来模糊人类真善美的本性,比如,当你乐于帮助别人的时候,就会有人(可能是你很亲近的人)出来劝阻你,会说你“太傻了”、“吃亏了”等等,这时候,你最好的办法是问一问自己,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是否在帮助别人中感受到了快乐?如果你确实能够感受到帮助人的快乐,那说明你是个有着高尚情怀的人,你就要坚定地做下去。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那是一个寓言,说的是地狱与天堂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在地狱中,众人(鬼魂)围着大桌吃饭,他们手上都拿看长长的筷子,用这样的筷子夹到的食物竟无法放进自己嘴里,于是人人挨饿,个个愁眉苦脸。可是在天堂之中,众人(天使)也围着桌子在吃饭,他们手里的筷子也同样的很长很长,但是他们夹着食物就送进对方的嘴里,于是人人饱食,个个开心。
这就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也是幸与不幸的差别。请你想一想,我们的幸福生活是这样来的吗?
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亲的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文章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感情。
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余秋雨的《信客》,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要求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叙述,是写事情的前后经过;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要了解叙述、描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和功能,要注意体会描写的作用,揣摩描写的方法,从而提高描写能力。
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就是初步感受语言风格。语言特点要从比较中体会。语言特点是作者文化品位、文字功底、语言习惯、个性气质的表现,又是由作品的题材、描写的对象决定的。要着重让学生明白,用什么语言要看写什么人、什么事。要总结五篇课文语言的共同特点,让学生领会,使用语言要在朴素自然的基础上,吸收融进典雅的书面语,这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正道。
本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可以根据具体条件,从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开展阅读。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
参考资料
(一)说爱心
爱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有亲情之爱、朋友之爱、异性之爱、人类之爱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爱,由于所爱对象的不同,情感的性质和表现方式也就有所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真纯的情感去祝福所爱的人生活得幸福,并以自己的行为参与到这一创造幸福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爱与对方的爱融为一体,在一个真善美的境界中,完成生命的升华与创造。我们在这里并不想去说明各种不同类型的爱,应该怎样去表达和完成,我想说明的是爱为什么会成为人类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以及爱作为一个人对社会、人类、自然最基本的情感态度,它应该怎样在我们生命中播种、萌芽、生成,使生命具有诗性的美丽光辉。
爱作为一种伦理学的原则,它并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人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经过长期劳动实践培养起来的感情方式。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假说中,比较有影响的是生物学上的进化论学说,这种理论是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来的,达尔文强调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各种族类的动物与大自然的环境之间发生了“物竞天择”运动,结果是导致优胜劣汰现象,不能适应环境的物种就逐渐灭亡,而适应环境的物种就得以生存、发展。人类就是在这种长期的竞争中逐渐演变为高级动物的;由此,又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在与自然环境斗争中生存、发展的物种,是依靠什么力量?于是,生物学界又提出了另一个假说,补充达尔文的学说,即认为各类动物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种类内部是通过“互助”的方式来保存、繁衍和发展自身的,在难以想像的天灾地祸的恶劣环境中,物种间如果没有互助是难以抗衡灾难的。这种“互助”的假说,在达尔文的学说里已经采集了大量的例子。《人类的由来》一书中,达尔文举了猴子、狒狒、鹈鹕、野牛以及狗等种族内部互助的例子,来证明一个发现:凡属于社会性的动物彼此之间都有一些相爱的感觉。而更加具体地如蚂蚁、蜜蜂,一直到各类哺乳动物,都有过互助发展种族的历史。由此推知古猿人、原始人、野蛮民族部落的生活方式里,也存在大量互助的生活特征,以此证明:人类的彼此间相爱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类在长期集体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感情。
在现代社会,人类文明已经有了高度的发展,但是关于爱的本能,却似乎需要经常被提醒。由于人类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阶级之间的压迫与斗争,其表现形式的残酷性把人类相爱的本能遮蔽住了。“文化大革命”中,一度连“爱”也被当作资产阶级的因素而遭到野蛮否定,以至于“文革”结束后人们不得不重新讨论“爱情的位置”和“爱是不能被忘记的”。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当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也都有被金钱腐蚀为买卖关系的可能,如果不警惕,人民公仆被权钱交易所腐蚀,国有企业被雇佣劳动所腐蚀,知识分子被学术腐败所腐蚀,高雅艺术被大众消费所腐蚀,连温情脉脉的家庭、夫妻、亲子关系,都会在金钱腐蚀下悲惨解体,甚至人生最神圣的爱情关系也会在金钱的作用下堕落成变相的色情买卖。因此,重新发出爱的呼吁,在今天决不是多余可笑的。
爱是人类的美德,爱与善良是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是何种意义上的爱都包含着善良的因素。人们常说要有一颗善心,这颗善心是爱产生的最基本的条件。所谓“善心”就是对任何生命都懂得去珍惜和爱护、去关心和体贴,不会恶意地去伤害、蹂躏它们。在这种善心中对生命自然会生出无限的爱意,去求得人的情感与外部世界共同建构起美好和谐的境界。具有爱心的人,其对人对事的情感往往是温柔的。温柔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高贵的气质,它拒绝残暴,维护美好,它的力量有时能够变得非常强大,化干戈为玉帛,使邪恶的人受到感化也变成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无数次描述过爱的力量的作用和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王统照曾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叫做《一笑》,叙述了一个小偷在狱中看到一个女犯人美好的、温柔的一笑时,意识到自己的邪恶,进而悔过自新的故事。这篇小说虽然带有浪漫的、乌托邦的空想倾向,但这种爱的、这种温柔的力量对于人心的感化作用是应该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的。只要一个人有一颗温柔、善良的爱心,他就会感受到人间生活的美好。
爱是善良的、温柔的,同时也是美好的。这里的美好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具有爱心的人本身就是美好的,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是莫大的幸福;另一层是说有爱心的人必然对美好的生活有执着追求。在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在对于美好的人类生活的追求过程中,爱是克服自私、冷漠、残酷的有力的内在力量,只有通过它才能真正地走向美。具有爱心的人,虽然渴望美好,渴望与自然、人和所有生命处于和谐的状态,但绝不意味着他就容忍欺压、不平和邪恶。追求美好的事物、鞭挞丑恶的东西,是具有真正爱心的人所应有的人生态度。没有对美的深切的爱,就没有对丑的深切的恨,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的。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沐浴在真正的爱之中,从小有伟大的母爱所笼罩;长大后渐渐被友谊之爱、师生之爱、社会之爱所推动、所鼓舞,再成长就会被异性的爱所吸引,会进一步发展为美好的爱情……但你想过没有,所有的爱中,还有一种与人类互助本能最相关连的──人类之爱。人类永远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步和发展,因此,爱作为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也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的美好言辞,它应该是更加具体、直切地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互相帮助的行为中去,去关爱每一个你所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擦干生活带给他们的眼泪。爱心就像阳光,需要照耀在大地上,才能真正地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
不管是何种意义上的爱,都需要在具体的行动中去实现,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具体地把爱心奉献出来吧,那么,世界将会充满阳光,变得更加美好。
(二)说同情
同情是人类爱的具体显现,也是互助原则的具体行为。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人在遭受灾难的时候往往显得格外的孤立无援,这时候接受亲朋好友的同情是绝对需要的。古代人没有什么防止灾难的能力,在巨大的灾难与痛苦面前,只能产生畏惧与绝望。同情正是在帮助别人渡过难关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人类的一种美德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里专门论述了同情。他把同情定义为:“一种由于落到了不应当遭此不测的人的身上的毁灭性的、令人痛苦的显著灾祸而引起的痛苦情感”,“同情者会想像这种灾祸也可能落到自己或自己某位亲朋好友的头上,而且似乎近在眼前。非常清楚,产生同情的人必定是这样一种人。”这种对同情的定义未免狭隘了一些,但说明在西方古代哲学家的思考里,就已经有了“同情”的位置。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早就关注了“同情”的心理表现,并且对它作了比较宽泛的解释。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有孩子掉入井里了,必定会有人去救他,因为同情(恻隐)心是一种普遍的人性特征。到了近代的西方,随着人道主义观念的逐渐普及,关于同情的解释就更多了。英国哲学家休谟在《道德原则探求》中充满诗意地说:“在我们的心中,与狼和毒蛇的因素一起,还有一些善良──虽然微小──的天性,如一点点与人友善的鸽子的品质。”在这里,同情已经被作为人类的天性而显现了。美国教育家威廉·贝内特在他编写的著名儿童读物《美德书》里,第一单元就讲同情,他关于同情的解释是:“如果说,勇气是当别人面对困难时与他站在一起,那么,同情就是当别人感到悲痛时与他站在一起,同情是一种认真对待别人的现实──不仅是他的生活境况,还有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感情──的美德。它是一种与处于困境或不幸中的人结成伙伴,支持他,为他分忧的积极态度。”
如果说,当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得不通过互助来抗拒灾难的话,那么,当人类把同情心发展为一种伦理原则时,互助就有了更为正当和更为合理的心理基础。同情别人和帮助别人都需要有丰富的想像力,需要用美好的想像来灌溉这片湿润的土地。我们常常说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这“设身处地”就包括了丰富的联想与对比,通过设身处地地联想,别人的痛苦与困境都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终于成为共同来承受和克服的命运了。安徒生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女孩》是一篇极为美丽的文学作品,它叙述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卖火柴的女孩在圣诞之夜冻死在雪地里,但她偏偏是个卖火柴的小姑娘,她手里的微不足道的火柴在给她勉强取暖时,曾经给她带来了短暂而巨大的幸福的想像。这种想像与其说是那个小姑娘临死前的幻觉,毋宁说是作家深沉而美丽的心愿。安徒生的伟大同情已经在他的文学想像中充分表现出来。由于他的这种努力,使读过这篇作品的人无不对这个可怜的姑娘产生深切同情。本来,冬天的城市街头冻死一个穷姑娘在当时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但是由于安徒生的美丽的想像,小姑娘并没有独自承担苦难,包括作家,还有无数读者,都共同地承担了这一苦难。如果说,人们将为改变和消灭这种悲惨现象而斗争的话,那么,这种共同培养起来的同情将是其最有力的动力。
真诚的同情能给弱者和贫穷者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种帮助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人的心灵中撒下了爱的种子,使一个人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灾难、自私、冷漠之外,还有一种温暖和关怀。这种温暖可能对给予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在被给予者来说却能享用一生。正如一首歌里所歌颂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种“爱”的内容非常博大,有亲情之爱、朋友之爱,同时也包含着对“陌生人”的同情。而对待“陌生人”的同情,则更加体现了“爱”的无私和伟大。下面是一则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同情有时会发生多么奇异的作用:
有一位从贫穷的山区来到大城市读书的大学生,为了解决学费,他偷偷地利用周末做起文具商品的推销人。他的性格比较腼腆,不善言辞,一个月下来,几乎没有得到什么报酬,失望、沮丧使他陷入了非常痛苦的境地。他不知道自己在这种境遇中能否坚持完成学业,因为家庭到底有多少经济的承受力,他自己心里清楚,年迈的父母和正在读书的弟弟、妹妹,由于他的拖累会更加困苦不堪。他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再做一个月的推销员,如果还不能挣到自己的学费,就退学出去打工,挣钱养活自己。在那个月的每一个周末,他疲惫不堪地奔走于一幢幢居民楼、学校、办公楼之间,而带给他的仍然是深深的失望。有一天晚上,他想最后再敲一家住户的门,如果还没有一点收获的话,他就要放弃努力。他紧张地、怯怯地摁响了门铃,出来开门的是一个中年妇女,她慈爱地问他做什么时,他语无伦次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站在那位妇女身后的一位像初中生模样的小女孩,热情地把他拉进屋,要把他手中提的所有的铅笔、钢笔、圆珠笔一并买下,而那位妇女也没有什么反对的态度。他有点兴奋,有点感激,也有点莫名其妙,买这么多笔干什么?疑问使他意识到:是不是这家人同情他的狼狈模样才这样做?那位妇女和女孩似乎看出了他的犹豫,就和善地说:“进屋坐会吧。”他说:“不坐了,这位小妹妹没有必要买这么多笔,就买一支吧!”那位中年妇女却说:“不客气,进屋坐吧,我有话和你聊聊。”没有想到那一天,他的生活整个发生了变化。那位妇女原来在公司办公室里见过他去推销文具,知道他是一位生活困难的大学生,就建议他不要再推销文具,让他辅导她的孩子学习,每月可以有几百块钱的收入。从此,那个大学生就安心自己的学业,后来成为一个很出色的学者。
同情是一种美德,但它只是由爱与互助的本能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感情,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和特定的对象普遍适用的。当我们的同情心在发挥作用的时候,切切记住要注意两点忠告,也算是对同情的限制。
首先,同情之爱从表现形式而言,往往体现在强者对于弱者、富者对穷者、社会地位高的人对于社会底层的人之间,这就难免夹杂着一种“恩赐”、“施予”的色彩。同情如果有了这种色彩,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情之爱,反而成为一种表演或炫耀。我们常说“同情心”,同情与“心”相联,才是一种真同情,与“心”无关的同情是令人厌恶的,因为没有“心”的同情,往往对被接受者来说就构成了人格上的不平等。虽然有时接受者迫于生存压力也会无奈地接受这种同情,但在精神上他会感受到强烈的屈辱。此外,同情之爱是一种善良的美好的情感,但必须是对真正需要同情的人施用才有意义。如果不分是非,不辨真伪地滥用这种同情,不仅会危害社会,也会危害自己。《伊索寓言》里农夫和蛇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对于那些恶人、坏人滥施同情,你可能是发自真心的,但毒蛇却会借助你的同情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适得其反,失去了同情之心的意义。
愿每一个人都有真正的同情之爱,也愿这种同情之爱有理性的光辉照耀,富有真正的人间情味。
(三)说互助
俄罗斯伟大作家屠格涅夫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叫做《乞丐》: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 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啊,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颤动着。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这篇美丽的散文诗包含了很多层意思,它写到了平等、爱心和同情,还写到了一层别的意思,屠格涅夫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为什么说,施舍者非但没有给乞丐什么东西,反而从乞丐那儿得到了施舍?读者大约都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从乞丐那儿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爱。是的,本来施舍者为没有东西施舍给乞丐而感到羞愧,但他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而是用平等的、诚恳的态度向乞丐表示歉意,这种态度使他与乞丐之间的关系平等了。于是,乞丐也感到了满足,我们从乞丐的话里能够体会出他对真正的爱心和同情的理解与感激。但问题是,接下来,当施舍者听了乞丐的话以后,竟觉得这是乞丐施舍了他。这里似乎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任何施舍都是对等的,任何帮助都是互相的,当施舍者施予他人物质的帮助时,他同时获得了精神的满足与回报。这种回报是多样的,比如被施舍者对你说一声谢谢,你的心也会感到一阵热。这就是一种温暖,一种回报。其实人是需要这样一种精神满足的。
我们前面讨论过,人类的爱心来自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集体劳动实践,同情也是爱的具体显现和互助原则的具体行为。那么,互相帮助则是人类进步最重要的伦理原则之一,由互相帮助滋生出爱和同情,也滋生出自我牺牲的精神需要。
我们不妨把这种精神需要称作为“牺牲”的本能。这里所说的牺牲,并不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舍命牺牲;也不是堵枪眼、炸碉堡的英雄壮举。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一种普普通通的人的精神需要,或者说是人寻求快乐的伦理原则。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突然面临一种巨大幸福的时刻──你终于考上了名牌大学,你在运动场上获得了最高名次,你的父母送你一件你非常喜欢的礼物,甚至是你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时突然看到某种大自然的美景……总之,是你沉浸在欢乐之中的时候,你会迫不及待地跑出去,找你的好朋友来分享这一欢乐。“分享”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一个青年人,他所拥有的精力、智力、体力、热情都远远超过了他的身体所需要的能量,所以,无论是喜悦,还是其他因素,他都会生出一种本能去寻求他人的分享,由此来获得一种心理的满足。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人类的互相帮助的品德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互相帮助,是我们从上小学开始就提倡,并在同学之间积极开展的一种活动。通常的互相帮助都是由一个成绩好的学生来帮助成绩比较差的同学,为什么成绩好的同学帮助成绩差的同学叫互相帮助呢?成绩好的同学决不会说,我帮助你提高学习成绩,你必须帮助我回家做家务,这才叫互相帮助啊。不会的。如果是这样,那就说明那位成绩好的同学没有真正理解互相帮助的意义。因为“互相帮助”的意义,并不是商业买卖关系,更不是金钱借贷关系,那种冷冰冰的、恨不得从对方胸脯上割下一磅肉的态度,完全不配做“互相帮助”那样美好的事情。互相帮助的“互相”即表现在人的自我牺牲的快乐本能上。当你有了获得知识的快乐时,你应该有这种本能,要将这种快乐分享给你的同学。就像当你看了一部好的影片以后,会立刻想到把这盘录像带或VCD介绍给你的朋友去看,这样才叫“分享”,才叫“自我牺牲”。当你帮助了你的朋友,看到他因此而获得快乐的时候,你将会享受到这种高尚的精神上的满足。因此,互相帮助并不能理解为物质上或者知识上的交换原则,而是精神上的自我欢娱和自我满足。
这样,你就不难理解屠格涅夫为什么说,他从乞丐的那里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施舍?
互相帮助的原则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是一种求生的本能和形式,许多动物在与自然环境的搏斗与求生存的过程中都会采用互助的方式,但由此而产生出来的诸如爱心、同情、自我牺牲等伦理原则,则是人类特有的精神需要,也可以说是人类的特权。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权利。在现实环境里,我们被社会上各种自私自利的原则所腐蚀,常常会让腐朽的思想道德来模糊人类真善美的本性,比如,当你乐于帮助别人的时候,就会有人(可能是你很亲近的人)出来劝阻你,会说你“太傻了”、“吃亏了”等等,这时候,你最好的办法是问一问自己,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是否在帮助别人中感受到了快乐?如果你确实能够感受到帮助人的快乐,那说明你是个有着高尚情怀的人,你就要坚定地做下去。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那是一个寓言,说的是地狱与天堂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在地狱中,众人(鬼魂)围着大桌吃饭,他们手上都拿看长长的筷子,用这样的筷子夹到的食物竟无法放进自己嘴里,于是人人挨饿,个个愁眉苦脸。可是在天堂之中,众人(天使)也围着桌子在吃饭,他们手里的筷子也同样的很长很长,但是他们夹着食物就送进对方的嘴里,于是人人饱食,个个开心。
这就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也是幸与不幸的差别。请你想一想,我们的幸福生活是这样来的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