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简单说一下儒学的阶段和流派:
1 三代的时候不存在儒学,当时叫做“王官学”,以诗书礼乐为载体,主要思考和解决社会的组织问题,是中国学问的始祖,也决定了中国学术精神的“治世传统”(学术为社会组织和国家治理服务,区别于西方的两希背景的真理传统),以周公为代表人物。
2 东周百家争鸣,儒学出现,是王官学的主要继承者(其他诸子的思想也来源于王官学,只是各有偏废,不如儒学之正),这个可以称为“先秦儒学”,整理了六经,创造了王官学在民间自发生长的传统,以孔子为代表人物。
3 两汉,是儒学思想的成形期,和学术理想的实践期,主要形成了经学传统和以“春秋决狱”和“循吏政治”为代表的儒学治国实践。这段可以称“汉学”。以董仲舒开启,以郑康成收尾。
4 宋明,是儒学的革新期,主要针对汉唐以来社会形态和人心的巨大变革,针对汉学末流的一些的弊端,对儒学进行的自我改造,更加重视内在,重视庙堂之外的社会建设,并挖掘出儒学的“性理”传统。以朱子和王阳明为代表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宋学的主要影响期间并不是宋朝,而是明朝,而明晚期的心学思潮也属于宋学一脉,阳明系的心学和之前的朱子系的道学同样探讨性理问题。也有人称宋明儒学为“新儒学“,但一般称之为“宋学”。
5 清国,陆沉之后,如同汉人的服饰和发型一样,清国的儒学也同样受到部族政治的荼毒,特别是乾隆之后,庙堂上宣称尊重宋学(其实是宋学中的道学,心学在清国被视为异端),其实是阉割版的宋学,民间士子也无心去像宋明的前辈一样去实践道学,精力主要用在寻章摘句上,还号称自己是恢复汉学传统。之前学界受其遗毒,以“汉学”名之,我觉得称呼其为“清学”比较合适。
6 晚清民国,这段时间是乱世,武人的天下,儒学的发展也五花八门,主要是欧风美雨下的抗争,有以周礼解西政的孙怡让,有借宗教还魂的康有为,有走佛学路线的熊十力等等,但是直到共和国扫平大陆之时,他们的学术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学派,其中部分人的学术偶尔也被称为“新儒学”。(应该是新新儒学了)
7 共和国建立到21世纪初期,大陆尚质,无可论,这段时间主要是大名鼎鼎的“港台新儒家”崛起(其实应该是新新新儒学了),以牟宗三 余英时等人为代表,主要思想是以儒学开出冥主,以冥主解读儒学在90年代两岸开放到21世纪初这段时间,其风头在中国大陆一时无两,普通人在公共媒体上能看到的儒学思想几乎都来自于港台新儒家,这种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当代社会主流对于儒学的看法,看知乎上关于儒学的回答就知道了,其影响力在今天还很可观。这股潮流和民族主义合流,在大陆造就了国学热,汉服思潮的产生也与其干系重大。虽然“港台新儒家”在历史上有过贡献,但是其生搬硬套照抄西学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8 当代,随着共和国的不断发展,当代儒学的发展主要在大陆,不同学者各有各的方向,但是都处于探索期,没有形成一个或者若干个统一的思潮。主要有以蒋庆等人为代表的公羊派(姑妄称之),以秋风等人为代表的自由儒学派(因袭港台新儒家),以柯小刚等人为代表的古典派(汇通中西古典),以经礼堂先为代表的原儒派(因论敌称呼其为“原教旨儒学”而得名),以任锋等人为代表的制度儒学派(主要因儒家网为根据地),以上学者并不代表所有,挂一漏万,仅以我熟悉的举例。其中部分学者被媒体冠以"大陆新儒家“之名,这些大陆新儒家除了少数(如自由儒学派),基本上都对之前的港台新儒家持批评态度。
1 三代的时候不存在儒学,当时叫做“王官学”,以诗书礼乐为载体,主要思考和解决社会的组织问题,是中国学问的始祖,也决定了中国学术精神的“治世传统”(学术为社会组织和国家治理服务,区别于西方的两希背景的真理传统),以周公为代表人物。
2 东周百家争鸣,儒学出现,是王官学的主要继承者(其他诸子的思想也来源于王官学,只是各有偏废,不如儒学之正),这个可以称为“先秦儒学”,整理了六经,创造了王官学在民间自发生长的传统,以孔子为代表人物。
3 两汉,是儒学思想的成形期,和学术理想的实践期,主要形成了经学传统和以“春秋决狱”和“循吏政治”为代表的儒学治国实践。这段可以称“汉学”。以董仲舒开启,以郑康成收尾。
4 宋明,是儒学的革新期,主要针对汉唐以来社会形态和人心的巨大变革,针对汉学末流的一些的弊端,对儒学进行的自我改造,更加重视内在,重视庙堂之外的社会建设,并挖掘出儒学的“性理”传统。以朱子和王阳明为代表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宋学的主要影响期间并不是宋朝,而是明朝,而明晚期的心学思潮也属于宋学一脉,阳明系的心学和之前的朱子系的道学同样探讨性理问题。也有人称宋明儒学为“新儒学“,但一般称之为“宋学”。
5 清国,陆沉之后,如同汉人的服饰和发型一样,清国的儒学也同样受到部族政治的荼毒,特别是乾隆之后,庙堂上宣称尊重宋学(其实是宋学中的道学,心学在清国被视为异端),其实是阉割版的宋学,民间士子也无心去像宋明的前辈一样去实践道学,精力主要用在寻章摘句上,还号称自己是恢复汉学传统。之前学界受其遗毒,以“汉学”名之,我觉得称呼其为“清学”比较合适。
6 晚清民国,这段时间是乱世,武人的天下,儒学的发展也五花八门,主要是欧风美雨下的抗争,有以周礼解西政的孙怡让,有借宗教还魂的康有为,有走佛学路线的熊十力等等,但是直到共和国扫平大陆之时,他们的学术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学派,其中部分人的学术偶尔也被称为“新儒学”。(应该是新新儒学了)
7 共和国建立到21世纪初期,大陆尚质,无可论,这段时间主要是大名鼎鼎的“港台新儒家”崛起(其实应该是新新新儒学了),以牟宗三 余英时等人为代表,主要思想是以儒学开出冥主,以冥主解读儒学在90年代两岸开放到21世纪初这段时间,其风头在中国大陆一时无两,普通人在公共媒体上能看到的儒学思想几乎都来自于港台新儒家,这种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当代社会主流对于儒学的看法,看知乎上关于儒学的回答就知道了,其影响力在今天还很可观。这股潮流和民族主义合流,在大陆造就了国学热,汉服思潮的产生也与其干系重大。虽然“港台新儒家”在历史上有过贡献,但是其生搬硬套照抄西学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8 当代,随着共和国的不断发展,当代儒学的发展主要在大陆,不同学者各有各的方向,但是都处于探索期,没有形成一个或者若干个统一的思潮。主要有以蒋庆等人为代表的公羊派(姑妄称之),以秋风等人为代表的自由儒学派(因袭港台新儒家),以柯小刚等人为代表的古典派(汇通中西古典),以经礼堂先为代表的原儒派(因论敌称呼其为“原教旨儒学”而得名),以任锋等人为代表的制度儒学派(主要因儒家网为根据地),以上学者并不代表所有,挂一漏万,仅以我熟悉的举例。其中部分学者被媒体冠以"大陆新儒家“之名,这些大陆新儒家除了少数(如自由儒学派),基本上都对之前的港台新儒家持批评态度。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产生并开始发展的时期,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主张“仁”的思想,重视礼乐,强调为政以德;孟子发扬了他的思想,主张“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而且他认为“性本善”;荀子是这个事情较为后期的人物,他提出“性本恶”,同时还将人民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他提出了君舟民水的思想。第二个阶段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教授学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自此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工具。第三个阶段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并发展成为儒教,代表人物有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南宋的朱熹和明朝的王阳明等。二程的思想主要认为天地只有一个理,他们的学说标志着理学体系的正式形成,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先理后气的观点,还论述了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探求理。明朝的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他主张心即理也,强调知行合一。第四个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批判继承的发展,代表人物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李贽是儒学异端,他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否定了孔子的权威;黄宗羲强调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否定皇帝一家之法;顾炎武批判了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王夫之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气的观点,同时这也是哲学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本次关于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梳理主要由时间、阶段和代表人物思想组成,大家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整理学习,帮助自己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从儒学形成直到今天,对于孔子儒学价值认识的分歧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为了更好地理解孔子儒学,把握儒学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实际,对儒学进行适当的阶段性划分很有必要!
1
我们认为,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国儒学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原始儒学阶段”。
先秦时期尤其夏商周王权时代,这是儒学的创立与形成时期,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儒家学派。在这一时期,孔子儒家主张“修己安人”和“仁政”“德治”,强调“正名”,带有明显的“德性色彩”。
二是“儒学发展阶段”。
秦汉以降以至清朝,这是中国的皇权时代,在两千年的帝制时代,儒家学者虽然“宗师仲尼”,致力于探索儒学精义,发展了儒学,但儒学与政治结合,并且走向民间,与皇权社会与专制政治发生了密切联系。
三是“儒学反省阶段”。
到了近代,皇权政治结束,进入民权时代,中国被动地融入世界,人们开始了对儒学与社会关系的反思与反省。放眼儒学的全部历程,可以说,直到今天仍处在这一阶段。
2
对儒学进行这样的划分,有两个时期就显得十分关键:一是秦汉之际,二是清末民初。
秦汉是中国专制政治的建立时期,与先秦时期不同的是,这时期政治上皇权至上,适应专制政治的需要,逐渐强化君权、父权和夫权,儒学慢慢蜕变,染上了显著的“威权色彩”,呈现出为后世所诟病的“缺乏平等意识和自由理念”,也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近代以来,尤其甲午中日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变动,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帝制时代,孔子被尊崇到极高地位,儒学是统治学说,新文化运动的矛头自然直指孔子,借以打倒儒学和传统文化。
1
我们认为,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国儒学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原始儒学阶段”。
先秦时期尤其夏商周王权时代,这是儒学的创立与形成时期,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儒家学派。在这一时期,孔子儒家主张“修己安人”和“仁政”“德治”,强调“正名”,带有明显的“德性色彩”。
二是“儒学发展阶段”。
秦汉以降以至清朝,这是中国的皇权时代,在两千年的帝制时代,儒家学者虽然“宗师仲尼”,致力于探索儒学精义,发展了儒学,但儒学与政治结合,并且走向民间,与皇权社会与专制政治发生了密切联系。
三是“儒学反省阶段”。
到了近代,皇权政治结束,进入民权时代,中国被动地融入世界,人们开始了对儒学与社会关系的反思与反省。放眼儒学的全部历程,可以说,直到今天仍处在这一阶段。
2
对儒学进行这样的划分,有两个时期就显得十分关键:一是秦汉之际,二是清末民初。
秦汉是中国专制政治的建立时期,与先秦时期不同的是,这时期政治上皇权至上,适应专制政治的需要,逐渐强化君权、父权和夫权,儒学慢慢蜕变,染上了显著的“威权色彩”,呈现出为后世所诟病的“缺乏平等意识和自由理念”,也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近代以来,尤其甲午中日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变动,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帝制时代,孔子被尊崇到极高地位,儒学是统治学说,新文化运动的矛头自然直指孔子,借以打倒儒学和传统文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先秦儒学
孔子是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礼”
背景:1.社会变革,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兴起
2.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人们生活困苦
3.生产力发展
孟子是奠基人,思想核心是“仁政”
苟子是集大成者,主张礼法并施
2.汉代的新儒学,
是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基础是天人感应.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宋明理学.
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朱熹.核心是理.
心学的代表人物是陆九渊、王守仁.
4、明清之际的新儒学
代表人物是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核心有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
孔子是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礼”
背景:1.社会变革,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兴起
2.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人们生活困苦
3.生产力发展
孟子是奠基人,思想核心是“仁政”
苟子是集大成者,主张礼法并施
2.汉代的新儒学,
是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基础是天人感应.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宋明理学.
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朱熹.核心是理.
心学的代表人物是陆九渊、王守仁.
4、明清之际的新儒学
代表人物是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核心有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儒学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第一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此时即使原始儒学,其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
第二阶段是两汉政治制度化宗教化儒学,西汉大儒董仲舒是其代表人物,董仲舒所说的“孔子之术”,显然已经不是原来的孔子学说,也不是原始儒家学说,而是经过他和汉初其他儒家学者发展了的,吸收了墨、道、名、法、阴阳等各家学说之长的,董仲舒心目中的“孔子之术”。从两汉儒学发展的历史看,儒学的宗教化是与儒学的政治制度化密切相关的,是同步进行的,前者是为使后者得以成立和巩固服务的。
第三阶段是宋、明、清时期性理之儒学以佛教提倡出家有违忠孝之道,僧侣不仅不从事生产,而且其佛事活动、庙宇建筑等又劳民费财等为由,大肆进行辟佛。
性理学以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统和复兴儒学为己任,要复兴的儒学,主要是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儒学。他们希望重新充分发挥儒学道德修养方面的社会功能,夺回被佛、道占据了七百年优势的身心修养、思想理论领域。再则,性理学所复兴的儒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也都与先秦原始儒学有了很大的不同。
第四个阶段为近现代新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以至戊戌变法的志士谭嗣同大声疾呼地号召人们去冲决封建礼教的网罗为代表。儒学在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冲击下,遭到了激烈的批判,从而到了不进行变革就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的局面。康有为对孔子学说有一个全面而简要的介绍,他说:“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然后,他加以发挥说:“夫主乎太平,则人人有自主之权;主乎文明,则事事去野蛮之陋;主乎公,则人人有大同之乐;主乎仁,则物物有得所之安。主乎各明权限,则人人不相侵害;主乎与时进化,则变通尽利。
第五个阶段为儒学的未来展望,对于当前新儒家第二代、第三代学者们为推进儒学的现代发展所作的努力,以及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我一直是十分赞赏的。但是在儒学未来发展的取向上,新儒家第二代、第三代学者们提出的“三统并建”说,我是不敢苟同的。所谓“三统并建”,最早是由牟宗三先生提出的。
第一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此时即使原始儒学,其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
第二阶段是两汉政治制度化宗教化儒学,西汉大儒董仲舒是其代表人物,董仲舒所说的“孔子之术”,显然已经不是原来的孔子学说,也不是原始儒家学说,而是经过他和汉初其他儒家学者发展了的,吸收了墨、道、名、法、阴阳等各家学说之长的,董仲舒心目中的“孔子之术”。从两汉儒学发展的历史看,儒学的宗教化是与儒学的政治制度化密切相关的,是同步进行的,前者是为使后者得以成立和巩固服务的。
第三阶段是宋、明、清时期性理之儒学以佛教提倡出家有违忠孝之道,僧侣不仅不从事生产,而且其佛事活动、庙宇建筑等又劳民费财等为由,大肆进行辟佛。
性理学以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统和复兴儒学为己任,要复兴的儒学,主要是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儒学。他们希望重新充分发挥儒学道德修养方面的社会功能,夺回被佛、道占据了七百年优势的身心修养、思想理论领域。再则,性理学所复兴的儒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也都与先秦原始儒学有了很大的不同。
第四个阶段为近现代新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以至戊戌变法的志士谭嗣同大声疾呼地号召人们去冲决封建礼教的网罗为代表。儒学在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冲击下,遭到了激烈的批判,从而到了不进行变革就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的局面。康有为对孔子学说有一个全面而简要的介绍,他说:“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然后,他加以发挥说:“夫主乎太平,则人人有自主之权;主乎文明,则事事去野蛮之陋;主乎公,则人人有大同之乐;主乎仁,则物物有得所之安。主乎各明权限,则人人不相侵害;主乎与时进化,则变通尽利。
第五个阶段为儒学的未来展望,对于当前新儒家第二代、第三代学者们为推进儒学的现代发展所作的努力,以及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我一直是十分赞赏的。但是在儒学未来发展的取向上,新儒家第二代、第三代学者们提出的“三统并建”说,我是不敢苟同的。所谓“三统并建”,最早是由牟宗三先生提出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