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曾国藩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之前一直从各种途径中听到过曾国藩这个大名,但是一直没有花时间去好好了解他的故事,这次看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算是对于这位在近代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人物有了一点点的认识。
曾国藩作出了哪些贡献呢?首当其冲还是创办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以前上学的时候,通过历史书,了解了更多的太平天国运动的细节,却很少谈到曾国藩平定的故事,当时就先入为主的认为平定这个事是个“坏事”,可能也是因为清朝的各种问题,理所当然的认为任何反抗清朝的起义都是正义,应当的。但现在觉得,看待一件事情,或者某个人所做的事,其实不一定需要纠“对”与“错”,“好”与“坏”,本来一件事就是有对立面的,双方各自都是在自己所在的“局”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而已。历史都是人来写的,看待一件事还是得一分为二,切忌片面看待问题了。
当然还有洋务运动,他教出的众多优秀徒弟,也还有他坚持写的日记,家书。
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曾国藩原来是个天资并不高明的人,甚至一直以“拙”“笨”自称,毕竟从他后来所做的事迹来看,很容易代入他就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但也正因如此,他的故事,他所做的才更显示出超乎常人,更加传奇,或许这也是另一种天分。做大事,其实也不一定必须得有社会普遍认为的天分,必须是一个天才,必须从小就能展示出与众不同的能力。我觉得这点对于后世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毕竟大多数,90%的人都不是天资聪颖的,但曾国藩的事迹可以给到后世启示,任何人都有机会做成大事,当然这中间还是需要付出很多的血汗,这是毋庸置疑的。
世界很不公平,每个人出生会有天资的优劣,也会有家庭背景环境的优劣。但世界也是公平的,每个人每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
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水杯。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净。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第一次是“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为什么说曾国藩天资并不聪慧呢,他秀才考了7次才中举,其中还有一次还被省教育厅长发布公告,责其“文理太浅”,这对21岁的他来说,可谓是奇耻大辱啊,一般人无法承受,可能就一生沉沦了。但他之后闭门不出,咬牙发愤,没想到这次屈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学了16年也没后学通的曾国藩豁然贯通,文理大进,转过年中秀才,又一年中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还有一次长沙之辱。在太平军大杀四方的时候,曾国藩接到皇帝的命令,要在湖南练兵。一到长沙,曾国藩就展示了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当时社会治安非常不好,因为当地的会党,土匪发难,都试图步太平军后尘以求一逞。所以曾国藩成立了个“审案局”,希望稳定社会治安。当时的社会风气,官场潜规则,都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他们可以允许自己在这里无所作为,却绝不允许别人在这里有所为。好家伙,他半年所做得事,就超过了湖南几十年的业绩,当然也就动了别人的奶酪,招别人仇视了。一次他被当地的军事领队陷害,“派人散布曾国藩要严惩几个绿营兵的消息,鼓动军人闹事,群情激愤,绿营兵竟然破门而入,曾国藩也差点挨刀,“夺门而逃,几步跑到隔壁巡抚办公室门前,连连急叩”,才逃过一劫。堂堂副部级的官员,差点让闹事的兵痞给杀了,这是何等荒谬的事。令人意外的是曾国藩并没有告御状,他深知斩草不能除根,告御状只能最多革职一个官员,但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决定“打脱牙和血吞”,“卷起铺盖,带着自己招募的湘军,前往偏远的衡阳,练兵”,深知“只有练成兵,打成胜仗”,才可以分出高下,挽回面子。在种种困难下(无办公场所,无职权,没经验,没朋友帮助,没经费),终于练成了一支一万七千人的队伍,十战十捷,以少胜多,这是太平军军兴以来,取得的唯一一次重大胜利。这样的捷报传到皇帝后,也得以从根本上改变了曾国藩在湖南的地位。
没有这次长沙之辱,就没有曾国藩后半生的辉煌事迹。这次挫而后奋的成功,给了曾国藩一次印象极深的自我教育,更强化了他越挫越勇,百折不挠的性格特点。从这次经验中,曾国藩领悟到, 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要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百端拂逆之时,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
曾国藩这种处事态度,这种意义,何尝不是一种超乎常人的能力啊。让我想起一句话,“ 人的一生当中成功只是一时的,失败才是主旋律。但是如何面对失败,却把人折射成不同的样子,有的人会被失败击垮,有的人能够不断的爬起来继续向前,我想真正的成熟应该并不只是追求完美,而是直面自己的缺憾,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说过,“这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它”。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边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缺点:生性浮躁,坐不住;为人傲慢,修养不佳;伪;好色。
三十岁是个分水岭,三十岁前是个庸人,三十岁后脱胎换骨。
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
勤奋工作,不辜负上天赋予的这一天,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之一。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危急时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学。
自我完善的必经途径:立坚韧不拔之志,实行力,借助外力来监督自己。
做至大至艰之事,开头一定要提起全力,有股冲劲,“猛火”痛烧一段,否则绝难成功。
归根到底,人是被决定物。所以从根本上说,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自我完善不再急于求成。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不怨不允,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无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运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人生不过是一股水流,流到哪里,完全是由地形决定的。
曾国藩作出了哪些贡献呢?首当其冲还是创办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以前上学的时候,通过历史书,了解了更多的太平天国运动的细节,却很少谈到曾国藩平定的故事,当时就先入为主的认为平定这个事是个“坏事”,可能也是因为清朝的各种问题,理所当然的认为任何反抗清朝的起义都是正义,应当的。但现在觉得,看待一件事情,或者某个人所做的事,其实不一定需要纠“对”与“错”,“好”与“坏”,本来一件事就是有对立面的,双方各自都是在自己所在的“局”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而已。历史都是人来写的,看待一件事还是得一分为二,切忌片面看待问题了。
当然还有洋务运动,他教出的众多优秀徒弟,也还有他坚持写的日记,家书。
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曾国藩原来是个天资并不高明的人,甚至一直以“拙”“笨”自称,毕竟从他后来所做的事迹来看,很容易代入他就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但也正因如此,他的故事,他所做的才更显示出超乎常人,更加传奇,或许这也是另一种天分。做大事,其实也不一定必须得有社会普遍认为的天分,必须是一个天才,必须从小就能展示出与众不同的能力。我觉得这点对于后世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毕竟大多数,90%的人都不是天资聪颖的,但曾国藩的事迹可以给到后世启示,任何人都有机会做成大事,当然这中间还是需要付出很多的血汗,这是毋庸置疑的。
世界很不公平,每个人出生会有天资的优劣,也会有家庭背景环境的优劣。但世界也是公平的,每个人每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
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水杯。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净。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第一次是“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为什么说曾国藩天资并不聪慧呢,他秀才考了7次才中举,其中还有一次还被省教育厅长发布公告,责其“文理太浅”,这对21岁的他来说,可谓是奇耻大辱啊,一般人无法承受,可能就一生沉沦了。但他之后闭门不出,咬牙发愤,没想到这次屈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学了16年也没后学通的曾国藩豁然贯通,文理大进,转过年中秀才,又一年中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还有一次长沙之辱。在太平军大杀四方的时候,曾国藩接到皇帝的命令,要在湖南练兵。一到长沙,曾国藩就展示了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当时社会治安非常不好,因为当地的会党,土匪发难,都试图步太平军后尘以求一逞。所以曾国藩成立了个“审案局”,希望稳定社会治安。当时的社会风气,官场潜规则,都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他们可以允许自己在这里无所作为,却绝不允许别人在这里有所为。好家伙,他半年所做得事,就超过了湖南几十年的业绩,当然也就动了别人的奶酪,招别人仇视了。一次他被当地的军事领队陷害,“派人散布曾国藩要严惩几个绿营兵的消息,鼓动军人闹事,群情激愤,绿营兵竟然破门而入,曾国藩也差点挨刀,“夺门而逃,几步跑到隔壁巡抚办公室门前,连连急叩”,才逃过一劫。堂堂副部级的官员,差点让闹事的兵痞给杀了,这是何等荒谬的事。令人意外的是曾国藩并没有告御状,他深知斩草不能除根,告御状只能最多革职一个官员,但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决定“打脱牙和血吞”,“卷起铺盖,带着自己招募的湘军,前往偏远的衡阳,练兵”,深知“只有练成兵,打成胜仗”,才可以分出高下,挽回面子。在种种困难下(无办公场所,无职权,没经验,没朋友帮助,没经费),终于练成了一支一万七千人的队伍,十战十捷,以少胜多,这是太平军军兴以来,取得的唯一一次重大胜利。这样的捷报传到皇帝后,也得以从根本上改变了曾国藩在湖南的地位。
没有这次长沙之辱,就没有曾国藩后半生的辉煌事迹。这次挫而后奋的成功,给了曾国藩一次印象极深的自我教育,更强化了他越挫越勇,百折不挠的性格特点。从这次经验中,曾国藩领悟到, 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要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百端拂逆之时,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
曾国藩这种处事态度,这种意义,何尝不是一种超乎常人的能力啊。让我想起一句话,“ 人的一生当中成功只是一时的,失败才是主旋律。但是如何面对失败,却把人折射成不同的样子,有的人会被失败击垮,有的人能够不断的爬起来继续向前,我想真正的成熟应该并不只是追求完美,而是直面自己的缺憾,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说过,“这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它”。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边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缺点:生性浮躁,坐不住;为人傲慢,修养不佳;伪;好色。
三十岁是个分水岭,三十岁前是个庸人,三十岁后脱胎换骨。
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
勤奋工作,不辜负上天赋予的这一天,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之一。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危急时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学。
自我完善的必经途径:立坚韧不拔之志,实行力,借助外力来监督自己。
做至大至艰之事,开头一定要提起全力,有股冲劲,“猛火”痛烧一段,否则绝难成功。
归根到底,人是被决定物。所以从根本上说,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自我完善不再急于求成。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不怨不允,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无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运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人生不过是一股水流,流到哪里,完全是由地形决定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