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故事
推荐于2017-06-06
展开全部
面对天下大乱,各国无暇干涉赵国内政的天赐良机,赵武灵王向全国发布实行胡服骑射的法令。同时,大举进攻中山国。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胡服骑射之前,赵武灵王已经在赵国的北部搞过试点。全面游牧化的赵国骑兵,取胡人机动性强的优势,弃其纪律性差的缺点,在与北方胡人的军事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赵国在军事上使用骑兵、采用适应骑射的胡服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但那时只是战士们一种自发的行为。这不是某个人的创造,而是根据军事斗争的实际需要,很自
然地采用了更容易获胜的斗争手段而已。可以说,游牧民族在与中原接触后不久,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骑兵,只是在数量、质量、战术使用上都很原始,起不了左右战争胜负的主要作用。骑兵在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兵种,进而成为一个主要兵种,经过很长的时间。胡人的游牧生活和军事训练一体化,在与中原农耕文明国家的作战中,由于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性都很强,经常能够取胜。赵国与秦国、燕国这些与游牧民族国家接壤的国家,在几次败给胡人后,便采取与胡人同样的作战方式,招募胡人骑兵充当教官,或者直接充当士兵,为中原国家服务。但这种雇佣骑兵很不可靠,而且很难指挥,华夏族的将领很少有骑术精湛、懂胡语、深通胡人文化的,崇尚英雄主义的胡人不愿御消服从他们不敬佩的将领。赵武灵王通过把赵国将士直接培养成骑兵与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的办法,想要建立一支能被国君牢牢控制的国家骑兵。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除了为适应同周边国家的军事竞争外,胡服骑射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代郡和邯郸为代表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
赵国是一个游牧文明重于兆拆谨农耕文明的国家,是华夏系统中与北方戎狄各族交流最全面、最深刻的国家,公室与戎狄的通婚程度也远远高于秦国和燕国。秦国和燕国公室的通婚对象主要指向中原各王国。赵国的文化如同他们国君的血统里有大量的戎狄之血一样,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混合体,赵国的戎狄化比秦国更严重。赵武灵王即位后,重用出身于楼烦的楼缓和出身于匈奴的仇液,再加上父亲的托孤重臣肥义,赵国的戎狄外族之臣成了赵武灵王最重要的一批助手。赵国虽然也采用此前一直施用的大臣异地就任制,即有戎狄背景的大臣到农耕文明的中心邯郸,华夏族大臣则到游牧文明重镇代郡为官,以期达到加强两种文化的交流和国君控制两派大臣的目的。但这种办法显然功效不大,代郡与邯郸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成为了赵国政族基变的两个牢固据点。而且,代郡的势力不断渗入到游牧文明的另一个重镇太原郡,邯郸则控制了地近中原的上党郡,赵国的南北分裂局势在扩大。赵国的两种文化、两大政治势力处于不断的争斗状态,而且越离越远,这需要赵武灵王铁腕整合,明确各自的地位,将其整合为一个依赖重于排斥的整体。
赵国的内政与其它中原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其他中原国家的内政矛盾主要体现在宗室贵族与多为地主、自耕农出身的军功贵族之间的矛盾,而赵国的内政矛盾则体现为华夏族大臣与有戎狄背景的外族大臣之间的矛盾。两派之间的矛盾往往都是由于华夏族的大臣蔑视、排挤戎狄族大臣而引起的。在赵武灵王之前,赵国曾发生多起争立国君的政变,其频繁程度为当时各国之最。在争立国君的两派中往往一派由有戎狄背景的大臣支持、以代郡为根据地,一派由华夏族大臣支持、以邯郸为根据地。邯郸与代郡分居赵国的南北,分别是赵国进军中原的基地和制约戎狄的据点。邯郸与代郡之间隔着中山国,邯郸要与代郡交往就得绕很大的圈子,需要经过太行山西侧的上党郡和太原郡才能进入本来处于邯郸北面的代郡,很不方便。邯郸与代郡的联系远不如与它们临近的中原和戎狄之间的交流紧密。两个重镇本来在民族和文化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交通的不便利更加大了这种差别。邯郸对代郡的控制本来就一直很不力,而代郡出于同戎狄国家军事斗争的需要又有便宜行事的巨大自治权力,邯郸与代郡实际上是赵国执行南北不同攻略的两个国都。赵国有很多贵族就是在控制了代郡后,有了向赵国中央政府挑战的实力。赵国国君喜欢用没有复杂背景、出身于戎狄的大臣,他们能力出众而易于控制,远较能力平平却野心不小的宗室成员为强。
赵国与林胡、楼烦、东胡、义渠、空同、中山等游牧民族国家接壤,国民中有大量的胡人和胡人后裔,胡人文化在赵国也是根深蒂固的。由于赵国的游牧文明占上风,赵武灵王适应客观情况,大力提倡胡化是符合实际的。
为了提高国民对在全国实行胡服骑射政策的信心,赵武灵王用他有限的骑兵在对中山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在声势上为胡服骑射的好处做了现实、有力的宣传。
赵武灵王率领他的人数不多但却十分精锐的骑兵向北进攻中山国,在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大败中山国主力部队,从南至北横穿中山国,到达赵国的代郡,如入无人之境,大大地鼓舞了赵国国民的信心。赵武灵王又到达赵国与楼烦边境的重镇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北南),继而穿过楼烦和林胡的势力范围,向西折向黄河。赵武灵王渡过黄河,登上了黄河西侧、林胡人长期活动的黄华地带。此行中,赵武灵王与游牧民族骑兵发生多次战斗,无一败绩。
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游遍赵国全境的国君。在整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也是屈指可数曾经游遍其国土的几位国君之一。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横行中山和北方的劲敌楼烦和林胡之间,无疑是一个极富传奇性的政治活广告,胡服骑射的强兵效果无须复言,极大地增强了赵国国民对胡服骑射的信心和向往。
在先声夺人后,赵武灵王开始找两边的代表人物征求意见。有戎狄背景的肥义、楼缓、仇液等人当然同意,而且从赵国的国情、地形、人文等现实情况出发,有力地论述了施行胡服骑射对国家结束分裂、增强国家的竞争力、促成国家深刻统一的好处。以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和赵文、赵造、赵俊等人为代表的赵国宗室贵族不愿丢掉手中的权力,以胡服骑射必将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各项国家政策随之改变、变动太大容易造成国内局势的不稳定为由,阻止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耐心地说服了宗室贵族集团的首领公子成,向他表明了自己改革的决心和对以胡服骑射为标志的全面改革的整体构想。公子成被说服了。由于公子成对胡服骑射的接受,赵国的宗室贵族也就都跟着同意了。
于是,赵武灵王正式颁布法令,赵国全境实行胡服骑射,以能任官,明确了游牧文化的主导地位,结果大批出身低贱和有戎狄背景的人得到重用。赵武灵王主动打破华夏贵、戎狄卑传统观念的勇气在中原各国中是十分罕见的。
赵武灵王把自己训练的精锐骑兵作为军官教导团,开始培训骑兵军官。原来的步兵和步兵将领要想转为骑兵,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同时,赵武灵王还招募大量的胡人,充实到骑兵队伍中。由于赵武灵王控制了骑兵的军官,这支新组建的骑兵军不同于以往的骑兵雇佣军,被赵武灵王牢牢地控制着指挥权。赵武灵王借组建骑兵、选拔骑兵的机会,对赵国的步兵系统也进行了一次从上到下的大整顿,亲自选拔步兵将领。赵武灵王选拔军事将领严格遵循能力原则。这样,国民中许多有能力的人都得到了任用,而大批的赵国宗室贵族遭到了裁撤。赵武灵王通过对军队系统的调整、改建,更稳固地控制了赵国的军权。骑兵是一个技术性比较强的兵种,对将领和战士的选拔与训练都很严格。培养和装备一个骑兵的费用相当于十个步兵,而国家给骑兵的待遇则是贵族的水平。骑兵是当时的特种兵和军官团,是赵国的军事特权阶层。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军事将领主要是从骑兵中产生,至少要有在骑兵部队服役过的经历。由于骑兵的特殊待遇和非常好的军官前途,赵国的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家里能够出一个骑兵,最好是一个骑兵将领。于是,赵人养马蔚然成风。骑兵的装备比步兵要复杂得多。一个骑兵必须要有两匹马,用特制的骑兵弓,配备不同用途的箭,要有长刀和短刀,夜里御寒的皮蓬和可供长途奔袭的口粮和水。骑兵的服务人员也很多,有负责养马的,负责收集牧草的,给马看病的,直接为骑兵服务的奴婢。骑兵的武器装备不同于步兵,主要由胡人工匠负责生产。骑兵用具中有大量的皮革制品,对牛羊的需求很大。与游牧生活相关的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骑兵本身就是一种胡人文化,赵武灵王在全国推广胡服骑射后,本来在赵国就占有主要地位的胡人文化由于正式得到了国家的肯定、扶持,胡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胡人歌舞、胡人医药、胡人服饰、胡人语言在赵国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
赵国士兵的形象与中原各国的士兵形象差别较大,与楼烦、林胡这些胡人倒很相似。赵武灵王本人也能操胡语,惯住帐篷,喜欢水草生活。骑兵的流动性很强,兵籍管理和给养保障比步兵要复杂得多,必须要新建立一个政府服务部门专门为之服务。赵国国内的马匹也都建立了马籍,以便于国家对全国骑战潜能的掌握和调用。赵武灵王命人对全国的户籍和牛、马等大型牲口进行了普查,建立了可靠的管理体系。大力推广军功贵族制度的赵武灵王借助这次普查与统计,将宗室贵族和地主隐瞒的人口都查了出来,扩大了国家掌握的税源和劳动力资源,赵国原有的宗室贵族荫亲体系遭到严重打击,赵武灵王推广的军功制度成为赵国军民求富贵的主要途径。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对赵国的经济结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之更趋近于游牧经济。对游牧经济、骑兵生活熟悉的大量胡人精营通过选拔,进入到赵国的军政领导层,改变了赵国的权力结构。胡人文化的升扬,稳固了其在赵国的主导地位。胡人吃苦耐劳、重义尚武的精神在赵武灵王的宣扬下对赵国国民的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胡服骑射真正触动的是赵国宗室贵族少数派的利益。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胡服骑射之前,赵武灵王已经在赵国的北部搞过试点。全面游牧化的赵国骑兵,取胡人机动性强的优势,弃其纪律性差的缺点,在与北方胡人的军事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赵国在军事上使用骑兵、采用适应骑射的胡服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但那时只是战士们一种自发的行为。这不是某个人的创造,而是根据军事斗争的实际需要,很自
然地采用了更容易获胜的斗争手段而已。可以说,游牧民族在与中原接触后不久,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骑兵,只是在数量、质量、战术使用上都很原始,起不了左右战争胜负的主要作用。骑兵在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兵种,进而成为一个主要兵种,经过很长的时间。胡人的游牧生活和军事训练一体化,在与中原农耕文明国家的作战中,由于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性都很强,经常能够取胜。赵国与秦国、燕国这些与游牧民族国家接壤的国家,在几次败给胡人后,便采取与胡人同样的作战方式,招募胡人骑兵充当教官,或者直接充当士兵,为中原国家服务。但这种雇佣骑兵很不可靠,而且很难指挥,华夏族的将领很少有骑术精湛、懂胡语、深通胡人文化的,崇尚英雄主义的胡人不愿御消服从他们不敬佩的将领。赵武灵王通过把赵国将士直接培养成骑兵与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的办法,想要建立一支能被国君牢牢控制的国家骑兵。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除了为适应同周边国家的军事竞争外,胡服骑射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代郡和邯郸为代表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
赵国是一个游牧文明重于兆拆谨农耕文明的国家,是华夏系统中与北方戎狄各族交流最全面、最深刻的国家,公室与戎狄的通婚程度也远远高于秦国和燕国。秦国和燕国公室的通婚对象主要指向中原各王国。赵国的文化如同他们国君的血统里有大量的戎狄之血一样,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混合体,赵国的戎狄化比秦国更严重。赵武灵王即位后,重用出身于楼烦的楼缓和出身于匈奴的仇液,再加上父亲的托孤重臣肥义,赵国的戎狄外族之臣成了赵武灵王最重要的一批助手。赵国虽然也采用此前一直施用的大臣异地就任制,即有戎狄背景的大臣到农耕文明的中心邯郸,华夏族大臣则到游牧文明重镇代郡为官,以期达到加强两种文化的交流和国君控制两派大臣的目的。但这种办法显然功效不大,代郡与邯郸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成为了赵国政族基变的两个牢固据点。而且,代郡的势力不断渗入到游牧文明的另一个重镇太原郡,邯郸则控制了地近中原的上党郡,赵国的南北分裂局势在扩大。赵国的两种文化、两大政治势力处于不断的争斗状态,而且越离越远,这需要赵武灵王铁腕整合,明确各自的地位,将其整合为一个依赖重于排斥的整体。
赵国的内政与其它中原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其他中原国家的内政矛盾主要体现在宗室贵族与多为地主、自耕农出身的军功贵族之间的矛盾,而赵国的内政矛盾则体现为华夏族大臣与有戎狄背景的外族大臣之间的矛盾。两派之间的矛盾往往都是由于华夏族的大臣蔑视、排挤戎狄族大臣而引起的。在赵武灵王之前,赵国曾发生多起争立国君的政变,其频繁程度为当时各国之最。在争立国君的两派中往往一派由有戎狄背景的大臣支持、以代郡为根据地,一派由华夏族大臣支持、以邯郸为根据地。邯郸与代郡分居赵国的南北,分别是赵国进军中原的基地和制约戎狄的据点。邯郸与代郡之间隔着中山国,邯郸要与代郡交往就得绕很大的圈子,需要经过太行山西侧的上党郡和太原郡才能进入本来处于邯郸北面的代郡,很不方便。邯郸与代郡的联系远不如与它们临近的中原和戎狄之间的交流紧密。两个重镇本来在民族和文化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交通的不便利更加大了这种差别。邯郸对代郡的控制本来就一直很不力,而代郡出于同戎狄国家军事斗争的需要又有便宜行事的巨大自治权力,邯郸与代郡实际上是赵国执行南北不同攻略的两个国都。赵国有很多贵族就是在控制了代郡后,有了向赵国中央政府挑战的实力。赵国国君喜欢用没有复杂背景、出身于戎狄的大臣,他们能力出众而易于控制,远较能力平平却野心不小的宗室成员为强。
赵国与林胡、楼烦、东胡、义渠、空同、中山等游牧民族国家接壤,国民中有大量的胡人和胡人后裔,胡人文化在赵国也是根深蒂固的。由于赵国的游牧文明占上风,赵武灵王适应客观情况,大力提倡胡化是符合实际的。
为了提高国民对在全国实行胡服骑射政策的信心,赵武灵王用他有限的骑兵在对中山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在声势上为胡服骑射的好处做了现实、有力的宣传。
赵武灵王率领他的人数不多但却十分精锐的骑兵向北进攻中山国,在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大败中山国主力部队,从南至北横穿中山国,到达赵国的代郡,如入无人之境,大大地鼓舞了赵国国民的信心。赵武灵王又到达赵国与楼烦边境的重镇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北南),继而穿过楼烦和林胡的势力范围,向西折向黄河。赵武灵王渡过黄河,登上了黄河西侧、林胡人长期活动的黄华地带。此行中,赵武灵王与游牧民族骑兵发生多次战斗,无一败绩。
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游遍赵国全境的国君。在整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也是屈指可数曾经游遍其国土的几位国君之一。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横行中山和北方的劲敌楼烦和林胡之间,无疑是一个极富传奇性的政治活广告,胡服骑射的强兵效果无须复言,极大地增强了赵国国民对胡服骑射的信心和向往。
在先声夺人后,赵武灵王开始找两边的代表人物征求意见。有戎狄背景的肥义、楼缓、仇液等人当然同意,而且从赵国的国情、地形、人文等现实情况出发,有力地论述了施行胡服骑射对国家结束分裂、增强国家的竞争力、促成国家深刻统一的好处。以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和赵文、赵造、赵俊等人为代表的赵国宗室贵族不愿丢掉手中的权力,以胡服骑射必将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各项国家政策随之改变、变动太大容易造成国内局势的不稳定为由,阻止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耐心地说服了宗室贵族集团的首领公子成,向他表明了自己改革的决心和对以胡服骑射为标志的全面改革的整体构想。公子成被说服了。由于公子成对胡服骑射的接受,赵国的宗室贵族也就都跟着同意了。
于是,赵武灵王正式颁布法令,赵国全境实行胡服骑射,以能任官,明确了游牧文化的主导地位,结果大批出身低贱和有戎狄背景的人得到重用。赵武灵王主动打破华夏贵、戎狄卑传统观念的勇气在中原各国中是十分罕见的。
赵武灵王把自己训练的精锐骑兵作为军官教导团,开始培训骑兵军官。原来的步兵和步兵将领要想转为骑兵,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同时,赵武灵王还招募大量的胡人,充实到骑兵队伍中。由于赵武灵王控制了骑兵的军官,这支新组建的骑兵军不同于以往的骑兵雇佣军,被赵武灵王牢牢地控制着指挥权。赵武灵王借组建骑兵、选拔骑兵的机会,对赵国的步兵系统也进行了一次从上到下的大整顿,亲自选拔步兵将领。赵武灵王选拔军事将领严格遵循能力原则。这样,国民中许多有能力的人都得到了任用,而大批的赵国宗室贵族遭到了裁撤。赵武灵王通过对军队系统的调整、改建,更稳固地控制了赵国的军权。骑兵是一个技术性比较强的兵种,对将领和战士的选拔与训练都很严格。培养和装备一个骑兵的费用相当于十个步兵,而国家给骑兵的待遇则是贵族的水平。骑兵是当时的特种兵和军官团,是赵国的军事特权阶层。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军事将领主要是从骑兵中产生,至少要有在骑兵部队服役过的经历。由于骑兵的特殊待遇和非常好的军官前途,赵国的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家里能够出一个骑兵,最好是一个骑兵将领。于是,赵人养马蔚然成风。骑兵的装备比步兵要复杂得多。一个骑兵必须要有两匹马,用特制的骑兵弓,配备不同用途的箭,要有长刀和短刀,夜里御寒的皮蓬和可供长途奔袭的口粮和水。骑兵的服务人员也很多,有负责养马的,负责收集牧草的,给马看病的,直接为骑兵服务的奴婢。骑兵的武器装备不同于步兵,主要由胡人工匠负责生产。骑兵用具中有大量的皮革制品,对牛羊的需求很大。与游牧生活相关的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骑兵本身就是一种胡人文化,赵武灵王在全国推广胡服骑射后,本来在赵国就占有主要地位的胡人文化由于正式得到了国家的肯定、扶持,胡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胡人歌舞、胡人医药、胡人服饰、胡人语言在赵国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
赵国士兵的形象与中原各国的士兵形象差别较大,与楼烦、林胡这些胡人倒很相似。赵武灵王本人也能操胡语,惯住帐篷,喜欢水草生活。骑兵的流动性很强,兵籍管理和给养保障比步兵要复杂得多,必须要新建立一个政府服务部门专门为之服务。赵国国内的马匹也都建立了马籍,以便于国家对全国骑战潜能的掌握和调用。赵武灵王命人对全国的户籍和牛、马等大型牲口进行了普查,建立了可靠的管理体系。大力推广军功贵族制度的赵武灵王借助这次普查与统计,将宗室贵族和地主隐瞒的人口都查了出来,扩大了国家掌握的税源和劳动力资源,赵国原有的宗室贵族荫亲体系遭到严重打击,赵武灵王推广的军功制度成为赵国军民求富贵的主要途径。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对赵国的经济结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之更趋近于游牧经济。对游牧经济、骑兵生活熟悉的大量胡人精营通过选拔,进入到赵国的军政领导层,改变了赵国的权力结构。胡人文化的升扬,稳固了其在赵国的主导地位。胡人吃苦耐劳、重义尚武的精神在赵武灵王的宣扬下对赵国国民的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胡服骑射真正触动的是赵国宗室贵族少数派的利益。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