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文言文实词题目

 我来答
远景教育17
2022-11-23 · TA获得超过517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0.2万
展开全部

1. 语文文言文题目:解释下列实词

恨:1.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遗憾2.商女不知亡国恨---仇恨、怨恨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抱恨不已迁:1.不韦迁蜀---被贬谪2.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3.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4.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被贬谪,放逐适:1.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到。

去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归:1.后五年,吾妻归来---女子出嫁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使。

归3.臣请完璧归赵---归还,送回4.江表英豪威归附之---归附,归依5.则津泽皆归其根----归聚,集中6.孔子不见,归孔子豚---通“馈”,赠送7.吾妻归宁---归宁,复合词,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

如果满意,请记得 点击本页面中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__^*) 谢谢~~。

2. 高考文言文复习题目 解释下列实词词义 希望准确些 很重要的

名声1,品其(名)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说出,动词

3,山不在高,动词

5,形容词

6,扣而聆之,名词

9,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坚固,渌水荡漾(清)猿啼

凄清的,气息奄奄

动词

13,每与吴人交兵。

动词

(……乎~~~~实在受不了了!,前面几个应该是准确的,因为我还记得!!,有仙则(名)。

有名声,动词

4,坚守, 使动词

11!!不过,(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说得(是),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动词

12,日(薄)西山,南声函胡,北声(清)越

清楚的,清扬的 ,名词

2,稳固, 名词

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稳固,(克)日方战,不为掩裘之计,犹不失下曹从事,形容词

7,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慰藉,动词

8,羸兵为马所蹈(藉)

借口

3. 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及解释

考点简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 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同形异义; 4、一词多义; 5、偏义复词; 6、词类活用。 【学法建议】 1、注重积累 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 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 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2、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A、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 B、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 C、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 D、实词义与活用的区别; E、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 【方法指导】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

4. 【常用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词义整理实词136个虚词15个】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5. 高中文言文实词解释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威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诚实,忠诚,信用)

良将劲弩守要塞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

疏君平而信上宫大夫令尹子兰 (信任)

言必信,行必果 (相信)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走投无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困窘,处境困难)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贫困)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穷尽)

臣请完璧归赵 (归还)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流到)

法无异辙,殊途同归 (一样的)

然令远方之守塞,一岁而更 (改变)

楚起更数国乃至秦 (经过)

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 (抵偿)

于是帝尧乃戍之,更得舜 (另外)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更加)

去买一本《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很好用的呵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