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 我来答
浮生闲z
2022-12-17 · 超过3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20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4万
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1、重人事,轻视来生。这与农耕生产方式思想有关。中国总体自然环境较好,加之中国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季有序,周而复始,这是形成中国文化特点的重要原因。人们住四合院,性格平和、做事中庸。而地处大西洋边的西方,自然环境相对较为恶劣,迫使他们要去人定胜天、征服自然。2500年前,历史的巧合,欧洲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在爱情海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印度释加思想家在恒河畔思考人和神的关系。而中国的思想家孔子、老子在黄河、淮河边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仁与礼。周公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中华文化具有重人事、轻宗教,重现实、轻来生的特点。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产生的思想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要回顾这一问题,并被它燃起火焰。马克思把人类的童年时代分为正常的儿童、早熟的儿童、粗野的儿童,并认为中国文化是早熟文化。2、重生生,讲求和合。重生生,《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生生有三层含义:生而又生,连绵不断(时间);有而又有,丰富多彩(空间);新而又新,日新月异(品种)。商汤: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反本开新,开物成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易有三种解释,一变,二不变,三简易。这三种根本上体现生生不息。孟子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一个很重大的责任就是把香火传承下去,这里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的终极关怀。讲和合,中国人讲天人合一,顺乎天,应乎人。既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又要响应人的基本需求,满足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和而不同,整体的有机性,及整体、各要素之间的差异不同,就叫做“和合”。中国人认为三教也可以合起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很强,既个性突出,又广收兼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3、重伦理、以道至上。农耕的自然经济、血缘关系、宗法制度是重伦理的前提。家国同构、伦理本位、德主法辅、礼法合治是中华文化“伦理性”的特点,统治阶级治国注重道德感化的威力,强调劝善惩恶,见贤思齐。这种“伦理性”的文化教育人民为理想而献身,颂扬高尚的情操与名节。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以修身为核心,以救世为目的。儒家的核心是礼和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讲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五常、五伦、四维,讲求和谐有序,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要求实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亨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修已安人,修身治国。儒家传统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正统思想,对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文化价值、道德素质、风俗习惯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为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4、重实际,追求稳定。农业文明简单重复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注重实际,追求稳定的特点。中华文化具有务实的精神和崇尚中庸特征。我们讲究实事求是,合乎情理,对神也同时采取实用的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或见神就拜,说不定有用。所以中国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走火入魔,历来有忧患意识,同时也有乐观心态。中庸之道是以平和稳定为旨趣的农人和农业自然经济的产物。中庸尚调和,主平衡,反对走极端,提倡择两用中。它是中国式的智慧特征,体现在政治上裁抑豪强,平均权力和田产;在文化上能异中求同,求同存异;在风俗上则不偏不颇,同于一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明靠中庸之道躲避了很多灾难。5、重整体,讲求变化:中国哲学讲整体性思维,定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万物浑一,追求天人合一。中医讲整体、辩证、浑然一体。中国菜是多种佐料、菜混烧。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西方神学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中国习惯从抽象到具体,从务虚到务实。西方习惯从具体到抽象。认为细节决定成败,主要矛盾解决了,有很多次要矛盾更难解决。同时中国人一切随机应变,讲技巧变化、相反相成,讲变则通,通则久。如:花无百日红,日无千日好。将欲弱之,必欲强之;将欲灭之,必欲固之。
和屋昂黄
2022-12-16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666
展开全部

中国文化的特征包括:

一、富有轮回色彩的宿命论 

在论及佛教思想传入中国之原因时,张东荪曾提到儒家对天的态度。他认为,原始儒家把“天”推得远些,所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但是汉朝之后的儒家则又把“天”拉近了,提倡“天人感应”之说,以至于谶纬大为流行。后来天人感应论破产后,老庄思想及佛教才应运而起。 

事实上,从一个角度来说,原始儒家将天推远之后,在人心灵中将造成一个空缺,恐怕这正是造成《易经》、老庄和佛教乘虚而入的主因。秦汉时代,于乱世生灵涂炭之际,在儒家所不屑于说的“怪力乱神”部分,以及儒家所不知的“死”的部分,佛教都提供了一些相当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填补了中国人世界观中原本所欠缺的空白,因而构成现今中国人世界观的一部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轮回”的观念。 

中国人早有鬼神的观念,但是中国人对鬼神只讲祸福,不讲轮回报应。把轮回报应与鬼神连在一起的,是受了佛教之影响。如今轮回的观念已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所以中国人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所致。这种宿命论式的人生观,容易导致消极、悲观的心态,趋于守旧,少求突破。这种轮回观念,使印度世袭的阶级制度沿袭至今,无法铲除。因此,两汉以后的中国社会,受到灾异谶纬及轮回思想的影响,不论是个人或国家,到了面临困境的时候,莫不归之于气数。这似乎是促使中国人流于消极自安的原因之一。 

二、重直觉的知识论 

在知识论方面,儒家原本就有重直觉轻理智的传统,所以孟子提出“四端”之说,王阳明则倡“良知”,其实都是诉诸于直觉的道德判断,对于理性的知识,则多少存着排斥的态度。佛教方面,尤其是禅宗,更有同样的“反智”色彩及直觉倾向,例如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至于佛教所追求的“涅盘”,则更是“灰身灭智”的最高境界。所以,经过儒学与佛教的“相乘作用”,宋朝之后的中国知识份子,唯心论的色彩益形浓厚。宋儒陆王一系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完全排除经验知识。程朱一系虽强调“格物致知”,但所追求的知识乃是人生的绝对真理,而非科学的知识。 

这种强调内省功夫的思维方式,当代儒家学者韦政通称之为“内向观点”,与近代科学的“外向观点”大相迳庭。“外向观点”重经验不重先验,重印证不重臆度,重怀疑不重信古,重实效不重空论。这种外向观点的思考,才是促成科学发展的主要推力。但是在中国,由于儒释道三家对知识问题有不约而同的见解,更使得内向观点成为两千年来中国思维方式的主流,使科学发展更加滞碍难行了。这是中国科学无法大步迈进,以至于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之一。 

三、以性善为主的人性论 

中国自古以来有关人性论的观点极为分歧,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更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譬如孟子从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大力提倡“性善”之说。两千多年来被视为儒家道德实践的基本前提假设。孟子之后的荀子则因为人有耳目之欲、自私之心,所以他认为人是“性恶”的。他认为善乃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而由“本性”到“行为”(即经学习而得之者是“作做之伪”),得借助教化之功。这是他格外重视“礼教”的原因。法家学说之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法治”政治哲学,也是建立在人皆有自私本性(“自为心”)的基础上的。他与荀子的不同在于:荀子因人“性恶”,故提出以“礼”来约束;韩非则主张顺应人性的“自为”,来达到法治的目的。因此以荀子为桥梁,从儒家过渡到法家学说,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到了后来,随着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科举取士的制度确立之后,“性善”的人性论就逐渐成为官方钦定的主流派观点,很少人敢质疑其正确性。然而事实上,中国两千年来,都是采取“阳儒阴法”的办法治国。一方面倡导“性善”之说,在法令执行上,却似乎又认定人皆“性恶”。 

另一方面,佛教是一种倡导“内在超越”的宗教,是重视人的主体性思维的宗教哲学,与同样高扬内在超越及主体思维的儒道思想是异曲同工的。而佛教的“众生皆有佛性”的心性论,不但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与中国固有哲学思想旨趣最为契合之点。儒家学者虽有多人排斥佛教,但对佛教的心性论,则多持肯定的态度。 

当代学者韦政通曾指出,这种“人性本善”的观点,特别是与基督教比起来,对生命的体验较为肤浅,对罪恶的剖析不够深刻。他还说儒家的思想多“知常”而不“知变”,能“应常”而不能“应变”。 

四、向往逍遥的人生观 

刘小枫在《逍遥与拯救》一书中,曾从《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的叙事中指出,中国人所向往的,乃是老庄和禅宗式的“适性逍遥”,在这个超时空、超生死的境界中,人最终将变成无知识、无爱憎的石头,对一切都无动于心。这逍遥之境什么都好,唯一缺乏的只是真情、纯情的温暖和对苦难世界的关怀。 

当然,对刘小枫所提出的批判,每个人或许也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大家至少都能同意,中国人的人生观,的确是在追求那无所窒碍的逍遥之境。无论是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或是贾宝玉的“飘然而去”,或是金庸武侠小说中侠客的“悄然隐退”,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这种阻断人对尘世的关怀,使个体心智进入一种清虚无碍的空灵之境的修为方式,固然是渊源于老庄思想,却是由禅宗佛学完成的。换句话说,禅宗大大推进了道家“适意逍遥”的精神,强化了中国儒道精神中“自然本性”自足的立场。至此,中国人对人生的看法,经由儒释道三家的融通,逐渐形成这种出世的性格。这可能是中国文化最大的特色之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