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行刺董卓是真是假??
是假的,是三国演义的虚构情节,名为曹操献刀,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
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这个故事给三国演义小说增添了生动的情节,推动了小说故事的发展。也让读者对曹操的人性上有所了解,三国时代,动荡不安,将曹操直接评价为汉贼也有所不妥。孟德献刀的故事正好说明的曹操的机智与随机应变的能力,为日后成就大业做出了铺垫。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操献刀
历史曹操从没有刺杀过董卓,曹操刺杀董卓的记载是在《三国演义》中。
《三国志●武帝纪》里引《魏书》里的话说就是:“卓表太祖(曹操)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也就是说:董卓看出曹操的才干(是否看出不好说,但是通过曹操拉拢士族的目的是相当明确的),想让曹操和他一起做事,但是曹操不看好董卓,就弃官跑回家乡去了。
刺杀董卓的是:越骑校尉汝南人伍孚,这个人是否和城门校尉伍琼为同一人,存疑。但是伍孚刺杀董卓一事在《三国志》以及《后汉书》中都有记载。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驾崩、宦官失势之机诛灭十常侍,但没有取得何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便召时任并州牧的董卓进京,胁迫何太后同意。
然而此举打草惊蛇,董卓尚未抵达京城,何进已被宦官下手谋杀。同年九月,董卓入京,执掌朝政,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洛阳东)。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
大司徒王允心怀旧主,一心想除掉奸贼董卓,但是并无对策,便假装宴请朝中忠义之士前来祝寿,晚间才告知众位实情,为了擒董卓之策而烦忧,与各公卿商议。
众人听罢,皆愤愤然,放声恸哭。唯有曹操大笑之,说众人不去想对策,只在此恸哭,怎么能除掉董卓。大司徒单独见曹操,曹操说,用一招献刀杀人的计策可以除掉董卓,于是王允将自己收藏的宝刀送给曹操,方便行事。
第二天,曹操去见董卓,对董卓说“马羸行迟耳”董卓命吕布去选择良马送予曹操,董卓侧身于榻上,曹操正欲刺杀,拔刀间,董卓见衣镜之中有刀光闪过,立即斥问曹操,此时,吕布也回来了,曹操跪地举刀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然后假装说道:“让我试下此马。”曹操骑上马后飞奔而去。
之后董卓与吕布谈话时曾说道:“刚才曹操来见我时并未提到献刀,而且他为什么要在我熟睡之时拿出宝刀,刀光从镜子里闪出他突然慌忙跪下献刀时手里微微在发抖。”董卓凭这几个疑点断定曹操是行刺他的,立即下令火速追捕曹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世经典文白对照:三国志
曹操从没有刺杀过董卓。
《三国志●武帝纪》里引《魏书》里的话说就是:“卓表太祖(曹操)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也就是说:董卓看出曹操的才干(是否看出不好说,但是通过曹操拉拢士族的目的是相当明确的),想让曹操和他一起做事,但是曹操不看好董卓,就弃官跑回家乡去了。
刺杀董卓的是:越骑校尉汝南人伍孚,这个人是否和城门校尉伍琼为同一人,存疑。但是伍孚刺杀董卓一事在《三国志》以及《后汉书》中都有记载。
而曹操也做过刺杀一类的事,
孙盛《异同杂语》记载:“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这个记载被引入《三国志●武帝纪》。
可见:曹操刺杀董卓大概是一个拼凑起来的故事,而且将曹操行刺未遂后靠过人的武艺脱险,改成靠机智摆脱险境,大概是为了突出曹操的狡猾与奸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