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先生 古人对话经典台词] 古人对话经典台词
展开全部
文言文好好先生翻译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原文: 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
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
」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
」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今人称「好好先生」,本此。
注释: 司马徽-汉末颖川(今属河南)人,字德操,清雅善知人,人称「水镜」;尝荐诸葛亮及庞统于刘备;长居荆州,后刘琮以荆州降曹操,徽遂为曹操得之,欲重用,会病卒。
译文: 东汉末年的司马徽,平常从来不谈论别人的短处,凡事几乎都是说「好」。
曾有人问起他「最近还安康吗?」他只简单地回答一个字:「好。
」又有一次,某人告诉他有关自己儿子的死讯,他听了竟说:「很好。
」见到先生如此,他太太就责备说:「人家是认为你有德行而出于尊重,才把儿子的死讯相告,那有听说别人死了儿子,反而对他说很好的道理呢?」听完妻子的话,他响应说:「像您刚才的话,也很好!」如今世人所称的「好好先生」一语,其出处就来自于此。
翻译文言文: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连饭都忘了吃。
他有嗜酒的天性,因为家里穷,所以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他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从这句话看,他应该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
长于诗文辞赋,多田园诗。
其诗文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
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生平 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 诗人。
对他的评价还有隐逸诗人,靖节先生。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主要内容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 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体会朗读语调的轻微变化 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描写、陈述——舒缓陈述的语调 第二段:赞语(对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评论——赞叹抒情的语调 总体概括 五柳先生: 性格: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生活:环堵萧然, 晏如也 志趣 读书:环堵萧然, 晏如也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整体感知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
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
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文章在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之后,便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
文末的赞中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钱钟书所说:“‘不’字为一篇眼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
钱先生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
”(见“有关资料”《钱钟书论〈五柳先生传〉》)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王夫之《思问录》评论说:“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
”正是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糅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赏析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
北宋欧阳修便对他很倾倒,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
”其实不只《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以及《五柳先生传》等,也都是好文章。
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
这话是有道理的。
《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本集有关作者的记事中得到印证。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这是读本文首先应该把握的。
陶渊明的一生虽然主要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从同时代的人起就把他称为“幽居者”,但他却是一个有壮志和用世之心的人物。
在《杂诗》里,他自言“...
【五柳先生传翻译】翻译几首古文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
1、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
”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2、工之侨献琴 --刘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译文: 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象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
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不古老。
”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
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
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 3、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
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
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
【文言文翻译: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作业...
著名学者、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顾问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
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
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要无愧于这样的光荣使命,不光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也要让孩子们从小吸取传统文化的滋养,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
季羡林教授提倡小学生要多背古诗文,在小学阶段至少要背200首古诗,50篇古文。
季老先生还教育21世纪的青年要能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三贯通,这才算是一个能“读书破万卷”的人。
我们不光要学好母语,并要学好外语,不能偏向于一门学科。
而且古诗文、文言文也同样重要。
翻译文言文《乐全先生文集》
孔融志向远大,对事情的见解独到高明,虽然他的功勋业绩在当时之世并不引人注目,但他卓越出众的才能智慧,仍旧被当世遵奉为一派之首.他的《论盛孝章书》、《论郗鸿豫书》,言辞激昂而显示其是一个有节操的品格高贵的大丈夫.诸葛亮并不以写文章闻名,他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按此行事、全面考核事物的称说是不是与实际相符并以此取得成就,这些都可以在他的的词章、著作中了解到.他的《出师表》,措辞简洁但表意全面、言语直接而语气却不放肆,真是经典的文章啊!可以说堪与《伊训》、《说命》相提并论共为一体,不是那些自秦、汉以来专门为了取悦主君而写文章的人所能够达到的境界.我一直遗憾他们两个人的文章没有能够全部阅读,现在看来,乐全先生张安道,与他们也差不多了.呜呼,士人们不愿担负天下兴亡的重任已经很久了.他们并不是不擅长写文章,也不是不勤于或通晓政事和儒家之学.但每当面临大事,他们很少没有不忘掉事情根本、摈弃操守的,这些人才能太低了.张安道还是平民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三公、四辅的才能.从年轻开始出仕为官,到年老退休,从来没有用违心的话附和别人、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纵然是面对皇帝,也固执的在行礼之后开始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无论是被诽谤还是被赞誉都不为所动,无论是得是失也都一如既往,真的就是孔子所说的“大臣以道事君”那样的人.世间已经离正道越来越远,纵然是有志向有才能的人,有的也减贬自己的主张求得采纳施行.只有张安道以超凡脱俗的气概,说出了公正无私的话:“采纳我的主张就施行,不采纳就搁一边去.”在朝廷不谋求迎合皇帝,因此纵然他的主张应该受到重视却不被采纳,被采纳却不被完全施行.在朝廷外不谋求迎合士大夫们,因此喜欢他的人少,不喜欢他的人多.但是要说天下的雄才之人,肯定是张安道第一.张安道为人至诚不呆板拘束,通晓天命,以此行事于这无可奈何之世,并不是一个想要用文字天下闻名的人.但是从庆历到元丰的四十年里,对皇帝表达的他所主张的朝事,写在章疏上的有很多了,无论有没有被采纳,都是以礼义为本,合于民情的,对错有历史的经验作为参考,施行之后的成效好坏有后世的事实加以验证.他其他的诗歌文章,也都是清远雄丽,阅读的人都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为人,而遵奉他与孔融、诸葛亮一样.我(苏轼)在20岁还是个秀才的时候,在成都见到了张安道,张安道与我见过面,对我礼遇有加,以国士相待,距今也有30多年了,对我开导启发助我功成名就,给我的帮助大到极致,而我却没有对他回报什么.只能拿了他的文集,仔细校核并作序,当作传家宝收藏,并且在这里赞扬一番他的雄才伟略,以便让后来的人伯乐识马…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原文: 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
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
」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
」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今人称「好好先生」,本此。
注释: 司马徽-汉末颖川(今属河南)人,字德操,清雅善知人,人称「水镜」;尝荐诸葛亮及庞统于刘备;长居荆州,后刘琮以荆州降曹操,徽遂为曹操得之,欲重用,会病卒。
译文: 东汉末年的司马徽,平常从来不谈论别人的短处,凡事几乎都是说「好」。
曾有人问起他「最近还安康吗?」他只简单地回答一个字:「好。
」又有一次,某人告诉他有关自己儿子的死讯,他听了竟说:「很好。
」见到先生如此,他太太就责备说:「人家是认为你有德行而出于尊重,才把儿子的死讯相告,那有听说别人死了儿子,反而对他说很好的道理呢?」听完妻子的话,他响应说:「像您刚才的话,也很好!」如今世人所称的「好好先生」一语,其出处就来自于此。
翻译文言文: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连饭都忘了吃。
他有嗜酒的天性,因为家里穷,所以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他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从这句话看,他应该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
长于诗文辞赋,多田园诗。
其诗文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
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生平 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 诗人。
对他的评价还有隐逸诗人,靖节先生。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主要内容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 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体会朗读语调的轻微变化 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描写、陈述——舒缓陈述的语调 第二段:赞语(对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评论——赞叹抒情的语调 总体概括 五柳先生: 性格: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生活:环堵萧然, 晏如也 志趣 读书:环堵萧然, 晏如也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整体感知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
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
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文章在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之后,便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
文末的赞中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钱钟书所说:“‘不’字为一篇眼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
钱先生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
”(见“有关资料”《钱钟书论〈五柳先生传〉》)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王夫之《思问录》评论说:“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
”正是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糅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赏析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
北宋欧阳修便对他很倾倒,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
”其实不只《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以及《五柳先生传》等,也都是好文章。
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
这话是有道理的。
《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本集有关作者的记事中得到印证。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这是读本文首先应该把握的。
陶渊明的一生虽然主要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从同时代的人起就把他称为“幽居者”,但他却是一个有壮志和用世之心的人物。
在《杂诗》里,他自言“...
【五柳先生传翻译】翻译几首古文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
1、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
”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2、工之侨献琴 --刘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译文: 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象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
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不古老。
”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
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
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 3、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
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
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
【文言文翻译: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作业...
著名学者、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顾问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
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
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要无愧于这样的光荣使命,不光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也要让孩子们从小吸取传统文化的滋养,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
季羡林教授提倡小学生要多背古诗文,在小学阶段至少要背200首古诗,50篇古文。
季老先生还教育21世纪的青年要能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三贯通,这才算是一个能“读书破万卷”的人。
我们不光要学好母语,并要学好外语,不能偏向于一门学科。
而且古诗文、文言文也同样重要。
翻译文言文《乐全先生文集》
孔融志向远大,对事情的见解独到高明,虽然他的功勋业绩在当时之世并不引人注目,但他卓越出众的才能智慧,仍旧被当世遵奉为一派之首.他的《论盛孝章书》、《论郗鸿豫书》,言辞激昂而显示其是一个有节操的品格高贵的大丈夫.诸葛亮并不以写文章闻名,他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按此行事、全面考核事物的称说是不是与实际相符并以此取得成就,这些都可以在他的的词章、著作中了解到.他的《出师表》,措辞简洁但表意全面、言语直接而语气却不放肆,真是经典的文章啊!可以说堪与《伊训》、《说命》相提并论共为一体,不是那些自秦、汉以来专门为了取悦主君而写文章的人所能够达到的境界.我一直遗憾他们两个人的文章没有能够全部阅读,现在看来,乐全先生张安道,与他们也差不多了.呜呼,士人们不愿担负天下兴亡的重任已经很久了.他们并不是不擅长写文章,也不是不勤于或通晓政事和儒家之学.但每当面临大事,他们很少没有不忘掉事情根本、摈弃操守的,这些人才能太低了.张安道还是平民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三公、四辅的才能.从年轻开始出仕为官,到年老退休,从来没有用违心的话附和别人、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纵然是面对皇帝,也固执的在行礼之后开始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无论是被诽谤还是被赞誉都不为所动,无论是得是失也都一如既往,真的就是孔子所说的“大臣以道事君”那样的人.世间已经离正道越来越远,纵然是有志向有才能的人,有的也减贬自己的主张求得采纳施行.只有张安道以超凡脱俗的气概,说出了公正无私的话:“采纳我的主张就施行,不采纳就搁一边去.”在朝廷不谋求迎合皇帝,因此纵然他的主张应该受到重视却不被采纳,被采纳却不被完全施行.在朝廷外不谋求迎合士大夫们,因此喜欢他的人少,不喜欢他的人多.但是要说天下的雄才之人,肯定是张安道第一.张安道为人至诚不呆板拘束,通晓天命,以此行事于这无可奈何之世,并不是一个想要用文字天下闻名的人.但是从庆历到元丰的四十年里,对皇帝表达的他所主张的朝事,写在章疏上的有很多了,无论有没有被采纳,都是以礼义为本,合于民情的,对错有历史的经验作为参考,施行之后的成效好坏有后世的事实加以验证.他其他的诗歌文章,也都是清远雄丽,阅读的人都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为人,而遵奉他与孔融、诸葛亮一样.我(苏轼)在20岁还是个秀才的时候,在成都见到了张安道,张安道与我见过面,对我礼遇有加,以国士相待,距今也有30多年了,对我开导启发助我功成名就,给我的帮助大到极致,而我却没有对他回报什么.只能拿了他的文集,仔细校核并作序,当作传家宝收藏,并且在这里赞扬一番他的雄才伟略,以便让后来的人伯乐识马…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