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物上有动物的图案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四方城有龟驼碑
追问
请问是什么年代的
追答
明代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虎符
追问
是什么年代的
追答
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墨盘,香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论
摘 要·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以其优美的造型、精巧的铸造、富丽的装饰、典雅的铭文等特点闻名于世,特别是青铜器上的纹饰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审美情趣,折射出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前研究青铜器铸造工艺和类型的学者和著述颇多,但对于青铜器上纹饰所反映的古代审美及民俗文化者甚少,本文从部分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着手分析青铜器所反映出的古代审美情趣和民俗文化。·关键词·中国古代 青铜器 纹饰 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青铜器制造于夏代即有,到商周时达到鼎盛。受陶器纹饰的影响,到夏朝末期,青铜器装饰艺术开始出现,到商周时期达到鼎盛。它承接了新石器时代艺术的若干传统,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其中最多的是动物纹饰,这些纹饰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生动的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 一、虎纹虎纹常以活动形态出现,最为著名的就是1957年安徽阜南出土的商朝时期的青铜龙虎纹大口尊,该尊腹以三道勾云状扉棱为界,把尊腹分成三个纹饰区,每一区均饰虎食人图案一组,虎头居中,高浮雕,左右两侧各有虎身,弓颈沉腰,粗尾上卷,前后肢屈曲呈伏地欲跃状。虎身浅浮雕,虎头下一人,呈蹲坐式。双手平举齐肩,人头已被含噬虎口中。人体两侧各有饕餮纹。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有人认为,殷商时期的中原,野生动物众多,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商王猎虎的记载。虎是一种形象威猛的食肉动物,居于食物链的顶端,所有其它动物包括人类都可能成为它的口腹之物,所以在中国先民的心目中,虎也有神圣的一面,比如四方神灵,东方属青龙,西方属白虎;龙管水族,虎管百兽,享有与龙同级别的地位。也有人认为“虎口衔人”与巫术有关,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不管怎样理解,古人对虎的敬畏是毋庸置疑的。以虎纹营造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著名的司母戊大鼎的耳部,是对称两虎,虎张口卷尾,虎口中间为一人头。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鸟兽龙纹壶,腹部有虎食人的浮雕。著名的虎食人卣,器物的整个形象作猛虎踞蹲形。此外巴蜀兵器上也经常出现虎纹,应该与族人白虎崇拜有关。 二、饕餮纹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如图)。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多用作辅助花纹。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 (图略)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相传这种怪兽是东海龙王的第九个儿子,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因此它成为贪欲的象征。饕餮纹多附于青铜鼎上,用于祭祀。它与商周宗教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饕餮纹两侧配鸟纹,与目、眉构成神像,用以强化祖神文化。 三、龙纹 (图略)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例如河南安阳小屯M18出土的蟠龙纹铜盘(如图)。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龙纹继承商代龙纹并向图案化、抽象化发展。其龙纹含义由象征威武向象征祥瑞发展。西周中早期出现S形顾龙纹、大型凤鸟纹、网纹等新文饰,并形成了龙角仿凤冠的“多齿角龙纹”。龙纹多龙首上扬,龙门平张,龙唇向上卷曲,龙尾作旋卷状。西周中晚期及以后的龙纹,极尽变形夸张、提炼取舍之能事,使龙纹约定俗成地简化为如符号般的,有所抽象的,可从多角度观赏的龙纹图案,颇为神秘恐怖。《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龙,是华夏先民为表现理想和愿望,组合虚拟多种生物优异形象,并经不断创造、完善而成的能上天入渊,能消灾降福,无所不能的、神化的、吉祥的艺术形象。其形象装饰在青铜器上,被升华为更高的信仰和象征:是华夏祖先的图腾;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标志是吉祥喜庆的信物;是精神力量的化身;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整个华民族威武奋发,勇往直前的象征。它显示着中华民族威武奋发,博大兼容的民族精神。四、羊纹 最著名的就是湖南宁乡月山铺(今黄材镇龙泉村)出土的商代四羊方尊(如图)。其器身呈方形,长颈高耸并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肩部四角是四 个卷角羊头,其头颈伸出于器外,四羊的前胸构成尊的腹部,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可谓构思奇巧。羊成为青铜重器着力表现的对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羊的善良知礼,外柔内刚,跪乳习性,被引申出许多象征意义,《诗经•召南》中就有“文王之政,德如羔羊”的说法。“羊”字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阳”。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寓意祛尽邪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因此,羊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四羊方尊就有四方吉祥之意韵,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五、象纹象的形象比较明显,头部且个向下或向上的长鼻,鼻下有咀。一般体躯巨大,并有四足。有青铜乐器钲、铙上,象纹一般作为边缘纹饰,体积很小。著名的九象尊在腹部用简单的线条勾出九只象,首尾相接。河南洛阳出土西周成王时期的士上尊、士上卣,西周康王时期的邢侯簋,腹部均饰对称的象纹。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乙公簋,腹部是对称的象纹,足部亦是象的造型,非常形象。象纹除作为纹饰外,还有象尊,是以象的整体造型作为青铜酒器,如湖南醴陵出土的象尊(如图)。象纹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象,哺乳动物。体高约三米,鼻长筒形,能蜷曲。门齿发达。象寿命极长,可达二百余年,被人看作瑞兽。象也喻好景象,早就有“太平景象、喜象升平”的说法,所以,象出现于青铜器上也就不足为怪。 六、鹿纹河南安阳殷墟1004号墓出土的鹿方鼎,腹部饰鹿角兽面纹,分枝角很突出(如下图)。整体的鹿纹商代未见。西周早期貉子卣饰有鹿纹,鹿头回顾作卧状,铭文中提到赠鹿之事,与鹿纹正相应。春秋晚期和战国的青铜器上,也有少量的鹿纹出现,纹饰已用红铜镶嵌。鹿谐音为“禄”,表明古代先民对功名利禄及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图略)七、鱼纹鱼纹商和西周时期并不多见,但它延续的时间却很长。春秋早期郑伯盘内有一周鱼纹,首尾相连,春秋晚期龟鱼蟠龙纹长方盘上也有鱼纹。西汉开始,鱼纹很风行,不仅在水器洗上有,而且还利用鱼的立体造型做成扁壶,这与汉人以鱼喻多子有关。鱼纹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呆板,有的形象生动。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盛水时,鱼的形状随着水纹荡开,像真的活鱼在盘里游,反映先民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和美的热爱。此外,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 八、凤鸟纹凤鸟纹,包括凤纹和各种鸟属的图案,形态婀娜而华丽。凤纹的冠、躯体和尾部都有很多变化;鸟纹的躯体,大多只是一个禽体的外形,没有羽翅,有时因图案结构的需要,鸟纹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前视或作回首状。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凤纹,在东周典籍《诗经·商颂》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说,所以大家公认鸟应该是商代的图腾,但是商代早期和中期虽在青铜器上已有变形的鸟纹,但常布置在纹饰中次要的背衬地位,以至于青铜器纹饰和时代的图腾崇拜有关系的论断无从印证。四羊方尊上的凤纹和凤纹方尊是殷墟晚期前段颇为罕见的纹饰,殷墟晚期兽面纹斝的双柱是透雕花冠垂背的主体凤形。到了商末周初及至西周中期昭、穆之时,青铜器纹饰中凤鸟纹开始大量出现,西周早期到穆王、恭王时期更盛,有人称之为凤纹时代。例如西周早期的一件凤纹尊,口沿下饰卷曲反顾的长鸟,颈饰立鸟,并有分解的鸟首、鸟尾形纹,腹部饰有相对顾首的凤纹,各种凤鸟纹形态各异,别开生面。相传凤凰为群鸟之长,是羽虫中最美者,飞时百鸟相随。在古代被尊为鸟中之王,《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 。故青铜器上的凤鸟纹象征着祥瑞。九、其它动物纹除了上述的动物纹饰,还有很多的动物纹饰附着在青铜器上,如:龟纹、牛纹、蝉纹、蛇纹等等,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古代先民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同样让我们折服
摘 要·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以其优美的造型、精巧的铸造、富丽的装饰、典雅的铭文等特点闻名于世,特别是青铜器上的纹饰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审美情趣,折射出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前研究青铜器铸造工艺和类型的学者和著述颇多,但对于青铜器上纹饰所反映的古代审美及民俗文化者甚少,本文从部分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着手分析青铜器所反映出的古代审美情趣和民俗文化。·关键词·中国古代 青铜器 纹饰 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青铜器制造于夏代即有,到商周时达到鼎盛。受陶器纹饰的影响,到夏朝末期,青铜器装饰艺术开始出现,到商周时期达到鼎盛。它承接了新石器时代艺术的若干传统,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其中最多的是动物纹饰,这些纹饰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生动的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 一、虎纹虎纹常以活动形态出现,最为著名的就是1957年安徽阜南出土的商朝时期的青铜龙虎纹大口尊,该尊腹以三道勾云状扉棱为界,把尊腹分成三个纹饰区,每一区均饰虎食人图案一组,虎头居中,高浮雕,左右两侧各有虎身,弓颈沉腰,粗尾上卷,前后肢屈曲呈伏地欲跃状。虎身浅浮雕,虎头下一人,呈蹲坐式。双手平举齐肩,人头已被含噬虎口中。人体两侧各有饕餮纹。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有人认为,殷商时期的中原,野生动物众多,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商王猎虎的记载。虎是一种形象威猛的食肉动物,居于食物链的顶端,所有其它动物包括人类都可能成为它的口腹之物,所以在中国先民的心目中,虎也有神圣的一面,比如四方神灵,东方属青龙,西方属白虎;龙管水族,虎管百兽,享有与龙同级别的地位。也有人认为“虎口衔人”与巫术有关,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不管怎样理解,古人对虎的敬畏是毋庸置疑的。以虎纹营造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著名的司母戊大鼎的耳部,是对称两虎,虎张口卷尾,虎口中间为一人头。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鸟兽龙纹壶,腹部有虎食人的浮雕。著名的虎食人卣,器物的整个形象作猛虎踞蹲形。此外巴蜀兵器上也经常出现虎纹,应该与族人白虎崇拜有关。 二、饕餮纹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如图)。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多用作辅助花纹。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 (图略)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相传这种怪兽是东海龙王的第九个儿子,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因此它成为贪欲的象征。饕餮纹多附于青铜鼎上,用于祭祀。它与商周宗教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饕餮纹两侧配鸟纹,与目、眉构成神像,用以强化祖神文化。 三、龙纹 (图略)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例如河南安阳小屯M18出土的蟠龙纹铜盘(如图)。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龙纹继承商代龙纹并向图案化、抽象化发展。其龙纹含义由象征威武向象征祥瑞发展。西周中早期出现S形顾龙纹、大型凤鸟纹、网纹等新文饰,并形成了龙角仿凤冠的“多齿角龙纹”。龙纹多龙首上扬,龙门平张,龙唇向上卷曲,龙尾作旋卷状。西周中晚期及以后的龙纹,极尽变形夸张、提炼取舍之能事,使龙纹约定俗成地简化为如符号般的,有所抽象的,可从多角度观赏的龙纹图案,颇为神秘恐怖。《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龙,是华夏先民为表现理想和愿望,组合虚拟多种生物优异形象,并经不断创造、完善而成的能上天入渊,能消灾降福,无所不能的、神化的、吉祥的艺术形象。其形象装饰在青铜器上,被升华为更高的信仰和象征:是华夏祖先的图腾;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标志是吉祥喜庆的信物;是精神力量的化身;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整个华民族威武奋发,勇往直前的象征。它显示着中华民族威武奋发,博大兼容的民族精神。四、羊纹 最著名的就是湖南宁乡月山铺(今黄材镇龙泉村)出土的商代四羊方尊(如图)。其器身呈方形,长颈高耸并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肩部四角是四 个卷角羊头,其头颈伸出于器外,四羊的前胸构成尊的腹部,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可谓构思奇巧。羊成为青铜重器着力表现的对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羊的善良知礼,外柔内刚,跪乳习性,被引申出许多象征意义,《诗经•召南》中就有“文王之政,德如羔羊”的说法。“羊”字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阳”。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寓意祛尽邪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因此,羊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四羊方尊就有四方吉祥之意韵,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五、象纹象的形象比较明显,头部且个向下或向上的长鼻,鼻下有咀。一般体躯巨大,并有四足。有青铜乐器钲、铙上,象纹一般作为边缘纹饰,体积很小。著名的九象尊在腹部用简单的线条勾出九只象,首尾相接。河南洛阳出土西周成王时期的士上尊、士上卣,西周康王时期的邢侯簋,腹部均饰对称的象纹。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乙公簋,腹部是对称的象纹,足部亦是象的造型,非常形象。象纹除作为纹饰外,还有象尊,是以象的整体造型作为青铜酒器,如湖南醴陵出土的象尊(如图)。象纹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象,哺乳动物。体高约三米,鼻长筒形,能蜷曲。门齿发达。象寿命极长,可达二百余年,被人看作瑞兽。象也喻好景象,早就有“太平景象、喜象升平”的说法,所以,象出现于青铜器上也就不足为怪。 六、鹿纹河南安阳殷墟1004号墓出土的鹿方鼎,腹部饰鹿角兽面纹,分枝角很突出(如下图)。整体的鹿纹商代未见。西周早期貉子卣饰有鹿纹,鹿头回顾作卧状,铭文中提到赠鹿之事,与鹿纹正相应。春秋晚期和战国的青铜器上,也有少量的鹿纹出现,纹饰已用红铜镶嵌。鹿谐音为“禄”,表明古代先民对功名利禄及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图略)七、鱼纹鱼纹商和西周时期并不多见,但它延续的时间却很长。春秋早期郑伯盘内有一周鱼纹,首尾相连,春秋晚期龟鱼蟠龙纹长方盘上也有鱼纹。西汉开始,鱼纹很风行,不仅在水器洗上有,而且还利用鱼的立体造型做成扁壶,这与汉人以鱼喻多子有关。鱼纹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呆板,有的形象生动。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盛水时,鱼的形状随着水纹荡开,像真的活鱼在盘里游,反映先民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和美的热爱。此外,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 八、凤鸟纹凤鸟纹,包括凤纹和各种鸟属的图案,形态婀娜而华丽。凤纹的冠、躯体和尾部都有很多变化;鸟纹的躯体,大多只是一个禽体的外形,没有羽翅,有时因图案结构的需要,鸟纹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前视或作回首状。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凤纹,在东周典籍《诗经·商颂》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说,所以大家公认鸟应该是商代的图腾,但是商代早期和中期虽在青铜器上已有变形的鸟纹,但常布置在纹饰中次要的背衬地位,以至于青铜器纹饰和时代的图腾崇拜有关系的论断无从印证。四羊方尊上的凤纹和凤纹方尊是殷墟晚期前段颇为罕见的纹饰,殷墟晚期兽面纹斝的双柱是透雕花冠垂背的主体凤形。到了商末周初及至西周中期昭、穆之时,青铜器纹饰中凤鸟纹开始大量出现,西周早期到穆王、恭王时期更盛,有人称之为凤纹时代。例如西周早期的一件凤纹尊,口沿下饰卷曲反顾的长鸟,颈饰立鸟,并有分解的鸟首、鸟尾形纹,腹部饰有相对顾首的凤纹,各种凤鸟纹形态各异,别开生面。相传凤凰为群鸟之长,是羽虫中最美者,飞时百鸟相随。在古代被尊为鸟中之王,《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 。故青铜器上的凤鸟纹象征着祥瑞。九、其它动物纹除了上述的动物纹饰,还有很多的动物纹饰附着在青铜器上,如:龟纹、牛纹、蝉纹、蛇纹等等,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古代先民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同样让我们折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