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 我来答
司马刀剑
高粉答主

2016-12-25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4.6万
采纳率:93%
帮助的人:7417万
展开全部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兴衰

苏共解散,苏联解体,存在了70多年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历史性的衰变,是出乎人们预料的。于是,国内外非议“苏联模式”的声音不绝于耳。不仅对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甚至对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亦颇多不逊之辞。特别是那些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兴高采烈地叫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遭到了“大失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选择是“历史的误会”。可见,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本文试图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苏联模式”产生的历史条件
所谓“苏联模式”,是指十月革命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战争与革命时代,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下,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而采取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模式的形成可以说是始于列宁,成于斯大林
列宁是苏联的缔造者,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始人。是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一国胜利”的学说,并领导俄国无产阶级突破了“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的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刚一成立,不仅国内有白匪叛乱,国外还有帝国主义策动的14个国家的武装干涉,想把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列宁领导俄国的党和人民虽然挫败了敌人的这一阴谋,但是由于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处境仍然是十分严峻的。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短短的7年里,以其超人的智慧和毅力, 非凡的勇气,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苏维埃政权的内在规律,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俄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在政治上实现了由全体人民管理国家到由无产阶级先锋队管理国家的转变,在经济上实现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危机和困难,终于稳定了苏联的政局,促进了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建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基础。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为捍卫列宁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当时苏联正处在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下,他根据列宁的思想,认为迅速发展工业,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已成为苏联能否生存的重要保证。因此,他特别强调,要利用短暂的喘息机会,加快经济发展。他曾经指出:“我们不能知道帝国主义究竟会在哪一天进攻苏联,打断我国的建设。他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经济上的弱点来进攻我们,这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党不得不鞭策国家前进,以免错过时机,而能尽量利用喘息时机,赶快在苏联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即苏联富强的基础。党不可能等待和应付,它应当实行最高速度的政策。”(《列宁主义问题》第454 页)但是苏联从沙俄继承下来的经济遗产是十分落后的,经过战争的破坏,财力、物力都非常匮乏,如何完成这一任务?斯大林曾经分析过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道路,指出英国、德国、美国的重工业或者是靠巨额借款,或者是靠掠夺其他国家,或者是靠同时采用这两种办法建成的。他说:“这些道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行不通的。”社会主义苏联只能靠自己的力量,靠苏维埃政权和以土地、工业、运输业、银行和商业的国有化为依据,通过厉行节约以积累恢复和发展重工业所必需的充足的资金。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形成的。在这种体制下,在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才有可能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最重要的重工业部门,解决这个工业化中带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为了配合加快实现工业化战略,斯大林根据列宁《论合作社》的思想,抓了农业集体化。他认为:“苏维埃政权不能长久地建立在两个对立的基础上,建立在消灭资本主义分子的社会主义大工业上和产生资本主义分子的个体小农经济上”。(《列宁主义问题》,第447 页)苏联从1929年4月开始集体农庄运动,到1932年就基本上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现在来看虽然搞得有点过快,集体农庄也不是完善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它对以后带来的副作用也比较大,但是它在当时对于保证国家掌握足够的商品粮,支援工业化的胜利实现,是起过重要作用的。
所以斯大林执政以后,就逐步停止了新经济政策,着重抓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的推动下,不仅很短时间就实现了农业集体化,而且仅用两个五年计划就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用50年到100年才完成的工业化任务。 创造了连资产阶级政治家都不得不叹服的“工业化奇迹”。1936年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宪法,并宣布苏联已经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这就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在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按劳分配,单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商品和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强调阶级斗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权力高度集中于共产党一党领导,党政不分;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强调高度集中统一。这种在战争和革命时代,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起来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必然带有苏联初创阶段和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痕迹。但这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适应当时历史需要的产物,它在与资本主义竞赛中赢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使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终于站稳了脚跟。

二、“苏联模式”在二战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并为战后恢复经济起过巨大作用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适应战争与革命时代需要的产物,它不仅巩固和发展了处于帝国主义重重包围的苏维埃政权,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受了德国法西斯的突然袭击的历史考验,并在战后恢复苏联的国民经济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 不顾苏德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在横扫欧洲之后,集中优势兵力对苏联发动了闪电式的袭击,很快占领了苏联乌拉尔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向首都莫斯科逼进。这迫使苏联不得不停止和平建设,开始了伟大的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卫国战争所以能取得胜利,除了国际的和其它方面的因素外,从苏联本身来讲,主要得益于这样两个条件:一个是战前苏联顺利地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三个五年计划,它为卫国战争准备了“绝对必要的物质条件”;二个是政治上经济上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使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战时动员之快,规模之大,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统一,一致对敌,几乎没有叛变卖国行为,为举世所罕见。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苏联人民在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领导下赢得了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战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促进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很快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世界强国。二战给苏联造成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但它仅用两年时间,工业生产就达到了战前水平,到1950年其工业总产值比战前增长了73%,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0-30%,农业总产值也达到了战前水平。50年代初,从苏联的工农业总产值来说,不仅在欧洲数第一,在世界上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在这样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苏联经济能获得如此高速度的恢复和发展,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望尘莫及的。当时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得到了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和扶持,但他们战后经济的恢复却花费了比苏联多几倍的时间。苏联随着经济上的飞速发展,科技文化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49年9 月苏联就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后来又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开创了宇航事业;同时在国内逐步消除文盲,加快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地提高了苏联国民的文化素质。
总之,在战争与革命时代,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重重包围之中,因而逐步形成的政治上、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是适应战时和战后以对抗为主要特征的国内外环境产生的,因而显示出了资本主义所无法比拟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且使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在欧洲出现了一系列以“苏联模式”为榜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
三、“苏联模式”衰败的原因

始于列宁而成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虽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建立和巩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并且在二战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并为战后恢复经济起过巨大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时代条件的变化,以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并排斥市场调节作用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便日益失去了其时代的根据,暴露出日益增多的弊病,必须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对其加以改革,通过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适应新时代条件和本国实际的现代社会主义模式转变。然而,即使如此,我们也要看到,“苏联模式”既然是作为“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的,是社会主义共性与苏联个性二者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同苏联当时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我们所要改革的只应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的影响社会主义发展的弊病,而决不能在抛弃苏联模式的笼统口号下,把存在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之中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也加以否定,也就是说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在于:当历史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通过对原“苏联模式”的改革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新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使命交给斯大林的后继者时,他们或者未能对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病进行有成效的改革,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或者在改革的旗号下把存在于苏联模式中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也完全否定和抛弃了。
赫鲁晓夫等人,一方面从政治上全盘否定斯大林,另一方面却把深深打着斯大林时代烙印的以政治上经济上高度集中和单一的计划经济为核心的苏联模式的具体体制沿袭了下来,未能作根本性的变革,而是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加以肯定。他们看不到苏联潜在的经济危机,甚至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盲目乐观情绪,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已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义社会建设阶段”,将在80年代“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勃列日涅夫也曾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在“逐步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这些不切实际的判断,不仅使他们在制定具体政策时作茧自缚,而且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苏联模式”中的具体体制进一步固定了下来,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变得僵化而使社会主义丧失了生机和活力。
二战后,苏联已经开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包围,主要对手美国也因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而有所削弱,世界大战的危险日趋缩小,整个国际形势在向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转变。苏联领导人没有利用这种相对缓和的时机,大力发展本国经济,适当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却依然沿袭过去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老路。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进一步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苏共不可动摇的总路线”。对外采取扩张战略,推行霸权主义,加紧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争夺势力范围。所以到80年代,苏联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到国民生产的40%,而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只占固定基金的10%左右,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不仅如此,由于长期采取靠人力、物力的高投入来取得低效益的粗放式的经营,产品基本上是数十年一贯制,不重视新科技的开发,也没有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因而,在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在50年代以前苏联在国民收入绝对数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方面追赶美国的势头非常迅猛,从60年代以后,由于生产速度下降,追赶美国的劲头就趋于缓慢,70年代几乎停滞,80年代更加不行了。据统计,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大体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社会主义的苏联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已经处于劣势,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越来越高,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已经走入了沼泽地。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开始就批评苏联经济长期停滞的状态,提出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和加速发展战略。但他低估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苏联经济体制运转失灵,经济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他的加速发展战略不过是幻想。在苏联经济每况愈下的困难形势下,他没有检讨改革计划的不切实际和改革目标选择失当,而是归咎于改革的政治阻力太大,于是反过来提出要从****着手。****的目标是要反斯大林主义,提出要“粉碎斯大林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有关的一切东西”,并形象地说:“过去的一切都应当炸毁,从过去那种专制集中的社会模式向人道的民主的,以服务于人为社会方向的社会过渡。”这样一来,戈尔巴乔夫便不加分析地走上了全盘否定斯大林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道路,把寓于苏联模式中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也抛弃了,这只能使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害和歪曲,为敌对势力提供了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口实和良机,同时也把自己引到了背叛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邪路。
总之“苏联模式”中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是科学的,而它的具体体制由于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种体制必须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形势的变化而加以改革,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既不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式的全盘固守而只作一些枝节的修修补补,使苏联社会主义丧失生机和活力,也不是戈尔巴乔夫式的全盘否定,结果完全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成果,而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的特征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历史得出的基本结论。
西摩检测
2024-11-24 广告
办理伊拉克COC/COI认证,请联系上海西摩认证服务中心,办理伊拉克COC/COI认证,请认准上海西摩,12年行业经验,价格优惠,专业高效!团队成熟稳定,经验丰富,为企业解决出口上的各种难题!...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西摩检测提供
鬼子炮楼
高粉答主

2016-12-25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8.8万
采纳率:71%
帮助的人:1.6亿
展开全部
没有经济危机,没有竞争、没有亏损、没有盈利、没有买卖。
但是体制僵化,缺乏活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