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保健工作的原则
展开全部
(一)发展优先和防重于治的原则
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是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应先着眼于发展幼儿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心理出了问题的幼儿的矫正与治疗上。因为从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任务来看,对幼儿进行心理卫生保健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幼儿心理正常健康地发展,因此,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幼儿心理健康,必然是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从效果上看,如果到了幼儿出现了心理行为问题才来做补救工作,进行矫正和治疗,难度就会很大,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效果还不一定显著。而如果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防患于未然,幼儿的心理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因此,抓预防工作是关键。而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幼儿具备坚定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他们就不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心理问题最根本的预防。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
实践中,许多幼教工作者将幼儿园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重心放在发现“‘问题’幼儿”,然后对其进行所谓的“治疗”。由于缺乏相应的心理卫生学知识,她们常常找错“工作对象”——她们把生性活泼好动的幼儿定性为“多动症”,或是把偶尔由于心情不好而出现一二天闷闷不乐的幼儿定性为“自闭症”……,把心理卫生学中所列到的一些诸如“强迫症”“退缩症”、“弱智”、“分裂症”、“障碍”等心理疾病名称,张冠李戴地给有“问题”的幼儿戴上,然后对他们进行“治疗”。
这样做,不但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相反,我们给幼儿贴的这些不适当的“标签”还会成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障碍。
(二)活动性原则
活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其在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有什么样的活动,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没有活动,也就没有幼儿心理的发展。
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靠老师的单向灌输“教”出来的——如果没有幼儿心理的参与,没有幼儿心理的活动,教师讲得再多、再动听,表演得再优美,这样的“教”对幼儿心理的发展而言都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要发展幼儿的言语交际能力,就必须为幼儿提供进行言语交际的机会,如果幼儿只是听老师讲,而没有与他人用言语交际的机会,那么他的言语交际能力是不会得到提高的。有些幼儿听了教师讲了许多的故事,在教师的强化训练下,他们也会讲不少的故事,但却不会与人交流。这主要原因是因为幼儿平时所进行的言语活动多数是单向的,如,只是听或只是讲(单向的输出),而很少有自由与人进行双向交流的机会。
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在有关活动的感染、熏陶下,在幼儿与周围环境的发生交互作用的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然后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幼儿园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中,教师作用的关键不在于她对幼儿说些什么,而在于她为幼儿提供心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另外,为了提高活动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实效,我们为幼儿提供的心理活动对幼儿而言要有一定的心理难度,否则,这样的活动是低效的或者是无效的。适当的心理难度,既可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又可以提高幼儿心理活动的兴趣。这里所讲的适当难度是指幼儿需要努力并且是可以克服的障碍。轻易地成功,会使幼儿很快就对该活动失去兴趣,而经过努力克服障碍,获得成功则会大大提高幼儿的成就感,进而提高他们参加相应活动的内在动力。如果心理活动的要求大大低于幼儿心理能力,或者没有达到一定的心理负荷,那么,他们的心理力量就派不上用场,他们的发展就会进展缓慢,甚至还有可能会衰退和钝化。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一定难度的心理教育活动就是浪费幼儿心理发展的宝贵机会。
(三)累积成功的原则
幼儿任何一种(不管是良好的还是不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或改变都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幼儿心理成长的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应贯穿在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学年甚至整个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全过程,日积月累才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意识态度和行为习惯。所以也不要指望只通过一次或几次的教育活动,就能改变幼儿的不良心理,或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或改变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长远的教育计划。
另外,我们还应该让每个幼儿都有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不断地积累成功的经验对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园的各项心理教育活动要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不同的幼儿制订不同心理发展计划,让他们每一步都能学会,然后在成功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学习,这样,让每个幼儿都不断地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获得进步,进而增强其自信心,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不断地健康发展,我们提倡:以成功促进成功,让每个幼儿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经过努力,不断地获得成功。我们坚信,对于幼儿而言,成功才是成功和自信之母。
(四)家园合作原则
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必须家园合作,其理由有二:①幼儿的许多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其根源在家庭而不在幼儿园。研究表明,有的孩子害怕的对象与他亲近的人害怕的对象有密切的相关;有的孩子多疑、敏感、胆小与其父母神经质的胆小怕事,多疑也有密切的相关,这里因为家长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通过他们的言行将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传染给孩子。因此,在治疗孩子出现的某些心理行为问题时,就要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其对象,通过改善家庭关系,建立健康的家庭系统,从而使孩子所表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趋向健康方向发展。②家园两股教育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否则,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还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比如, 童老师发现,春节过后每个孩子手中都有1~2件新颖的玩具。她认为这是培养幼儿集体意识,分享意识的好机会,于是鼓励每个孩子拿家中最好的玩具来园与大家分享,并准备第三天开一个玩具展览会。可是,第二天全班36位小朋友只有其中的3位带来了自己的玩具,童老师问孩子们为什么不将自己的玩具带来与大家分享,有的孩子说:“妈妈不让带来,怕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搞坏。”“奶奶说:‘你拿去,奶奶以后就不再给你买玩具了!’”……,这么好的一个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机会,我们却由于这项工作没有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结果没有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相反,这一绝好的教育机会还成为许多家长教育孩子自私、小气的机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啊!
幼儿园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意义,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让每个家长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主动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父母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家长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孩子心理行为的表率,支持和配合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商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做到家园教育一致,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增强家园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是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应先着眼于发展幼儿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心理出了问题的幼儿的矫正与治疗上。因为从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任务来看,对幼儿进行心理卫生保健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幼儿心理正常健康地发展,因此,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幼儿心理健康,必然是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从效果上看,如果到了幼儿出现了心理行为问题才来做补救工作,进行矫正和治疗,难度就会很大,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效果还不一定显著。而如果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防患于未然,幼儿的心理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因此,抓预防工作是关键。而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幼儿具备坚定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他们就不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心理问题最根本的预防。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
实践中,许多幼教工作者将幼儿园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重心放在发现“‘问题’幼儿”,然后对其进行所谓的“治疗”。由于缺乏相应的心理卫生学知识,她们常常找错“工作对象”——她们把生性活泼好动的幼儿定性为“多动症”,或是把偶尔由于心情不好而出现一二天闷闷不乐的幼儿定性为“自闭症”……,把心理卫生学中所列到的一些诸如“强迫症”“退缩症”、“弱智”、“分裂症”、“障碍”等心理疾病名称,张冠李戴地给有“问题”的幼儿戴上,然后对他们进行“治疗”。
这样做,不但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相反,我们给幼儿贴的这些不适当的“标签”还会成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障碍。
(二)活动性原则
活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其在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有什么样的活动,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没有活动,也就没有幼儿心理的发展。
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靠老师的单向灌输“教”出来的——如果没有幼儿心理的参与,没有幼儿心理的活动,教师讲得再多、再动听,表演得再优美,这样的“教”对幼儿心理的发展而言都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要发展幼儿的言语交际能力,就必须为幼儿提供进行言语交际的机会,如果幼儿只是听老师讲,而没有与他人用言语交际的机会,那么他的言语交际能力是不会得到提高的。有些幼儿听了教师讲了许多的故事,在教师的强化训练下,他们也会讲不少的故事,但却不会与人交流。这主要原因是因为幼儿平时所进行的言语活动多数是单向的,如,只是听或只是讲(单向的输出),而很少有自由与人进行双向交流的机会。
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在有关活动的感染、熏陶下,在幼儿与周围环境的发生交互作用的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然后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幼儿园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中,教师作用的关键不在于她对幼儿说些什么,而在于她为幼儿提供心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另外,为了提高活动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实效,我们为幼儿提供的心理活动对幼儿而言要有一定的心理难度,否则,这样的活动是低效的或者是无效的。适当的心理难度,既可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又可以提高幼儿心理活动的兴趣。这里所讲的适当难度是指幼儿需要努力并且是可以克服的障碍。轻易地成功,会使幼儿很快就对该活动失去兴趣,而经过努力克服障碍,获得成功则会大大提高幼儿的成就感,进而提高他们参加相应活动的内在动力。如果心理活动的要求大大低于幼儿心理能力,或者没有达到一定的心理负荷,那么,他们的心理力量就派不上用场,他们的发展就会进展缓慢,甚至还有可能会衰退和钝化。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一定难度的心理教育活动就是浪费幼儿心理发展的宝贵机会。
(三)累积成功的原则
幼儿任何一种(不管是良好的还是不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或改变都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幼儿心理成长的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应贯穿在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学年甚至整个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全过程,日积月累才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意识态度和行为习惯。所以也不要指望只通过一次或几次的教育活动,就能改变幼儿的不良心理,或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或改变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长远的教育计划。
另外,我们还应该让每个幼儿都有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不断地积累成功的经验对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园的各项心理教育活动要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不同的幼儿制订不同心理发展计划,让他们每一步都能学会,然后在成功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学习,这样,让每个幼儿都不断地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获得进步,进而增强其自信心,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不断地健康发展,我们提倡:以成功促进成功,让每个幼儿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经过努力,不断地获得成功。我们坚信,对于幼儿而言,成功才是成功和自信之母。
(四)家园合作原则
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必须家园合作,其理由有二:①幼儿的许多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其根源在家庭而不在幼儿园。研究表明,有的孩子害怕的对象与他亲近的人害怕的对象有密切的相关;有的孩子多疑、敏感、胆小与其父母神经质的胆小怕事,多疑也有密切的相关,这里因为家长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通过他们的言行将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传染给孩子。因此,在治疗孩子出现的某些心理行为问题时,就要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其对象,通过改善家庭关系,建立健康的家庭系统,从而使孩子所表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趋向健康方向发展。②家园两股教育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否则,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还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比如, 童老师发现,春节过后每个孩子手中都有1~2件新颖的玩具。她认为这是培养幼儿集体意识,分享意识的好机会,于是鼓励每个孩子拿家中最好的玩具来园与大家分享,并准备第三天开一个玩具展览会。可是,第二天全班36位小朋友只有其中的3位带来了自己的玩具,童老师问孩子们为什么不将自己的玩具带来与大家分享,有的孩子说:“妈妈不让带来,怕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搞坏。”“奶奶说:‘你拿去,奶奶以后就不再给你买玩具了!’”……,这么好的一个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机会,我们却由于这项工作没有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结果没有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相反,这一绝好的教育机会还成为许多家长教育孩子自私、小气的机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啊!
幼儿园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意义,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让每个家长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主动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父母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家长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孩子心理行为的表率,支持和配合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商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做到家园教育一致,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增强家园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