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它的现实讽刺意义是什么?
令人啧啧称奇的奇异故事中有鲜活的人物形象,也有内容寻味的哲理。不管是满天神佛,还是各色妖怪,抑或是各国的君主百姓,都已经在《西游记》里都不是很“正经”,似乎是从哈哈镜里看到的人物,颇有调侃讽刺的意味。
在看热闹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说说《西游记》里的讽刺意味。作者就是用他的奇幻之笔假借神圣的天皇之权、法相庄严的神佛等对世俗哲学进行了揶揄讥讽。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朝每代都会发生文字狱,而在明末清初甚至中期,社会发展是进步了不少,但是文字狱却没有减少。所以,《西游记》的这种艺术手法也拜时代所赐吧!
《西游记》中最大的赢家莫过于完成西天取经任务,金身成佛的师徒五人,但唐僧却是一个极具讽刺内涵的人物形象。为什么这么说呢?
唐僧是取经团队里的领导人物,管着本领高强的徒弟,还有发号施令的权力,追究其根本身份,只不过是一个打着取经之名的傀儡。大家都知道唐僧是如来的弟子金蝉子转世的,收到了观音菩萨的指点,踏上了西天取经的旅途。为大唐能够感悟大乘去取经,再远的路,再艰难的路他咬着牙都要走过,但是实际上他只不过是金蝉子大悟正道路上的一个工具而已。
从唐僧一次又一次毫无原则的“慈悲为怀”、人妖不分、颠倒是非,常常把伪装成人的妖怪作为可怜的人,被一次又一次的抓起唐僧肉。反而是忠心耿耿的孙悟空用火眼金睛,识别妖怪、坚决铲除,唐僧却经常训斥甚至赶走孙悟空。可见唐僧的迂腐愚昧,在现实的社会里往往就有这种领导。比如在明末就出现了许多有功之臣被屈杀的案例。
在车迟国的故事中,这位国王根本不懂得为君之道,是非不辨,宠信奸佞,并把邪教奉为国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在吴承恩所生长的年代,嘉靖帝先后处死了杨廷和、海瑞、俞大猷、戚继光等功臣志士,任由严嵩和严世蕃把持着,最后将大明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