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属的病毒是具外套的正链单股RNA病毒,直径约80~120nm,
其遗传物质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只感染人、鼠、猪、猫、犬、禽类脊椎动物。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属于RNA病毒。
一、临床表现
通常症状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并伴随急性肾衰竭。
二、病毒区别
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有基因上的区别,不像SARS病毒那样容易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案例比SARS少得多,而且一些患者中的病症表现和SARS也不相同。
扩展资料:
传播途径
冠状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经口液、喷嚏、接触传染,并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高峰在秋冬和早春。病毒对热敏感,紫外线、来苏水、0.1%过氧乙酸及1%克辽林等都可在短时间内将病毒杀死。
预防途径
对其预防有特异性预防,即针对性预防措施(疫苗,疫苗的研制是有可能的,但需要时间较长,解决病毒繁殖问题是其难题)和非特异性预防措施(即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措施,如保暖、洗手、通风、勿过度疲劳及勿接触病人,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类SARS病毒
病毒结构
每一病毒颗粒都是由一个核酸芯子和一个蛋白质外衣,即衣壳所组成(图示)。核酸芯子只含一个DNA分子或一个RNA分子。从来没有2种核酸同时存在于一种病毒颗粒中的情况。这是病毒不同于所有其他生物的一个突出物征。DNA和RNA分子或为单链,或为双链,随不同的病毒而不同。组成核酸分子的核苷酸数目随不同病毒而异,少者几千个,多者可达 250000 个。如果1000个核苷酸相当于一个基因,则每一病毒颗粒的基因数不过是几个到几百个。所以病毒作为生命的一种形态,可说是十分简单的了。
病毒的蛋白质衣壳是由许多亚单位,即衣壳体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衣壳体 亚单位有规律的排列使各病毒具有不同的形态。很多动物病毒在衣壳之外还有一层由类双分子层构成的外衣,即囊膜。囊膜实际来自寄主的细胞膜或核膜,其上有特异的糖蛋白分子,可和寄主细胞膜上的受体分子结合,使病毒粒进入细胞(图示)。
http://www.shkp.org.cn/read.php?catalog=topics&id=6195
病毒的结构
2005-02-02,14:41
动物、植物病毒的结构
动物和植物病毒,特别是相当多的动物病毒,其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或多层由糖蛋白、脂类所构成的囊膜把它们包裹起来,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狂犬病毒、水泡性口膜炎病毒以及小麦丛矮病毒等。有的病毒在囊膜的最外层还有突起物。引起天花一类疾病的痘病毒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一类病毒,外形呈砖状或面包状,大小300nm×250nm×100 nm,所以用光学显微镜就可以看到,但要看清表面结构还需要电子显微镜。它的核衣壳的结构复杂,而且囊膜上还有很多管状突起物。
昆虫病毒的结构
昆虫病毒基本分三类:一类是病毒核衣壳颗粒为游离态,没有囊膜包被,也没有结晶状蛋白质包被的;第二类是核衣壳外有囊膜包被的;第三类是核衣壳外面有很多蛋白质晶体包被,形成多角形的包涵体,呈四面、长方、六面和十二面等,所以称为多角体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的结构
噬菌体是一类寄生于细菌的病毒的总称,英文名称为bacteriophage,简称phage,来源于希腊文“phagos”,是“吞噬”的意思。在结构上,噬菌体比我们大家熟知的细菌、真菌要简单得多。关于噬菌体的结构、侵染方式、复制、成熟(包装)等是病毒学中研究的最早、最清楚的一类病毒。如果在培养皿中使培养基内长满细菌,就好像一片草地,如果有噬菌体活动,我们就能在这片“草地“上发现一个个透明的圆圈,这是因为细菌被噬菌体分解了。我们把这些透明圈称为噬菌斑。
大家熟知的噬菌体的构型有以下几种。绝大多数噬菌体为裸露的球状、纤维状或丝状,只有极个别的才带有包得很紧的脂蛋白囊膜, 还有一种噬菌体是有头有尾,核酸包在头部外壳中,头是二十面体对称,而尾是螺旋对称。
在病毒中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类病毒(viroids),它是一种只含有RNA而缺少蛋白的具有感染性的独特因子;与之相反,朊病毒(prions)是一种只含蛋白,缺少核酸具有感染性的特异因子。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
科学家们说,变种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有亲缘关系,但它非常独特,以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科学家将其命名为"sars病毒"(sars是"非典"学名的英文缩写)。1965年,医学专家用人胚气管培养方法,从普通感冒病人鼻涕液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命名为b814病毒。随后,hamre等用人胚肾细胞分离到类似病毒,代表株命名为229e病毒。1967年,mclntosh等用人胚气管培养从感冒病人中分离到一批病毒,其代表株是oc43株。1968年,almeida等对这些病毒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这类病毒这冠状病毒。香港卫生专家排除了它与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病毒有关的可能性,与1997年出现的h5n1禽流感病毒也没有联系。国家曾于1975年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据香港卫生官员说,非典型肺炎通常由病毒引起,例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毒。非典型肺炎也可能由生物体引起。冠状病毒感染在全世界非常普遍,人群中普遍冠状病毒抗体,成年人高于儿童。各国报道的人群抗体阳性率不同,我国人群以往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在30%至60%,前苏联的抗体阳性率则在53%至97%。
1937年,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首先从鸡身上分离出来。1965年,分离出第一株人的冠状病毒。由于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外膜上有明显的棒状粒子突起,使其形态看上去像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因此命名为“冠状病毒”。
1975年,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和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目前冠状病毒科分为冠状病毒和环曲病毒两个属。冠状病毒科的代表株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
在2002年冬到2003年春肆虐全球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就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