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亲王和王爷,有什么区别吗?
明清时王爵常被世人尊称为王爷,亲王只是王爵的一种。
世袭罔替的王爷有庄、怡、恭、醇、庆、礼、睿、豫、肃、郑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亲王和郡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但是后代的袭爵待遇不一样。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
清初诸王都是因军功受封,功劳大的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后代袭爵没有变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没有世袭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袭爵制度“递降袭爵”,如果没有特殊的功劳受到皇上的再次嘉奖,每传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级,直到亲王降到镇国将军、郡王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亲王必然比郡王爵位大。
扩展资料:
王爷,封建时代尊称有王爵封号的人。不一定是王公贵族出身。拥有王爵封号的人还包括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平民被授予称号,如韩信等。
王爷相当于一个大地主,可以从自己的封地上收田租,生活条件很好。但没有离开自己封地自由活动的权力。除非皇帝召唤他进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爷
王爷是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称号,基本上在历朝历代都会有,封建社会中一个比较尊敬的封号,有天生就有的,也有后期通过努力得到的,汉朝时期就开始出现王的封号,后来王爷的范围很大,又在此基础封为亲王和郡王,亲王一般都是皇帝的儿子和兄弟,郡王一般是皇太子的儿子。
一、王爷中的亲王郡王郡王一般次于亲王,在历朝历代在都有不同的阶级分化,魏晋时期,亲王专封给皇子,皇帝兄弟,后来郡王也给节度使或者文官武官,王爷的范围比较广,代表身份,说王爷的权力很大比如清朝时期摄政王多尔衮,权力比皇帝还大,如果掌握军权,皇帝都要礼让三分,但是王爷的权力也很小,可能连一个小小的县令都比不上,这得看皇帝对王爷的信任程度,不过该拿的俸禄王爷是不会少的,基本上做一个闲散王爷也挺好。
二、清朝时期的铁帽子王铁帽子王一般都是世袭继承,拥有着比亲王王爷更高的待遇特权,他们一般都是皇亲宗室,祖上基本上都战功卓越,为朝廷做过巨大贡献,清朝时期共有12位铁帽子王,因为他们在大清稳固江山有了重要的作用,清朝的爵位制度大部分都是继承或者自己努力得来,但也不是寻常百姓努力就能有的,在本身家族就有一定权力基础上在进行晋封。
三、亲王和郡王才有资格被称为王爷亲王和郡王的待遇差别也很大,基本上亲王的俸禄是郡王的两倍,亲王的儿子得到的封赏也比郡王的儿子大,亲王是最高等级的王爷,亲王能得到很多郡王得不到的封赏,在朝廷有很大影响力,甚至影响朝堂政务,而郡王就没什么话语权。
清代亲王,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银一万两,岁米五千石。
世袭罔替的王爷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亲王和郡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但是后代的袭爵待遇不一样。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清初诸王都是因军功受封,功劳大的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后代袭爵没有变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没有世袭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袭爵制度“递降袭爵”,如果没有特殊的功劳受到皇上的再次嘉奖,每传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级,直到亲王降到镇国将军、郡王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亲王的爵位要高于郡王,对吗
亲王为第一等爵,但是郡王为第二等爵,两个的等级爵位不一样。
1、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亲王的正室为亲王妃。一些邻国受中国影响也以此为爵位名。
2、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西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3、清初诸王都是因军功受封,功劳大的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后代袭爵没有变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没有世袭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袭爵制度"递降袭爵",如果没有特殊的功劳受到皇上的再次嘉奖,每传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级。
4、郡王,中国古代爵位等级。其名始于西晋。唐宋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多封于宗室,亦有臣下得封郡王。唐代以后,郡王通常为亲王无法继承爵位的其他儿子的封号,继承爵位的嫡子封为世子,余子封为郡王。
5、清代,有多罗郡王一爵,简称为郡王,专用于加封皇族宗室、满洲贵戚以及蒙古、新疆、西藏少数民族之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