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来源?货币的产生?

 我来答
股城网客服
2023-01-11 · 专注科普财经基础知识
股城网客服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传统教科书一般都会列出货币的特征,然后说明金银和法币拥有这些特征,所以金银和法币就成为了货币。但这种写法很容易产生一个严重的误导,那就是很多人会以为货币是可以随意设计出来的。用另一种说法就是,货币是可以用计划和法律创造出来。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货币并非由一个人,或一群聪明人创造出来,也不是某一个历史上的国王用计划创造出来的,而是大量行动人通过不断交换而发现出来的。

简单来说,货币必然有一个多阶段的形成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发现货币可以有更多不同用处,最后才产生书上所说的货币特征。当然未来的货币产生过程可能产生更多或更少的特征,所以用书本上写的货币特征来判断一种财货是否是货币并不恰当,某一种财货最终能否成为货币是由市场中的行动人决定。例如在监狱中,香烟成为货币并不是法律规定,而是监狱中的囚犯通过交换行动而决定。

扩展资料:

罗斯巴德遵循奥派的货币理论传统,不从货币的特征开始写,而是从货币的产生过程开始写。奥派的货币理论源于门格尔,传到米塞斯。米塞斯的《货币与信用原理》可以说是奥派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典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罗斯巴德在第三章第一节首先表述直接交换的二个主要问题:第一个是需求巧合(coincidence of wants)问题;第二个是财货分割性(indivisibility of goods)问题。需求巧合问题在上一讲已经解释过,这里就不再重复,财货分割性问题我就直接引用原文:

“假设拥有一副犁(小编注:犁,就是一种耕地用的农器具)的D想要换取鸡蛋、奶油、鞋子和很多其它商品。显然,他不能把他的犁切分成好几块,用这些换取鸡蛋、奶油等等。每片犁对他人的价值几乎为零。在直接交换的体系下,一副犁在交换中几乎没有适销性,即便有人生产,其数量也会很少。”

简单来说某些财货是不能分割使用,分割后这些财货就无法用来满足目的或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犁就是一个例子,把犁分割成几块,犁作为生产工具的用处就完全消失,变成垃圾。

对于奥派经济学来说,问题就等于机会。谁能解决问题就能得到更高的报酬,面对直接交换的问题,人类发现了间接交换的解决办法。间接交换的方法在上一讲已经介绍过,我也不重复。重点是间接交换多了一个交换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理论上任何财货都可以成为交换媒介,但不是每一种财货作为交换媒介的适销性(marketability)都一样。请同学注意适销性是指某个财货在特定的市场中更容易被接受成为交换媒介,简单来说就是容易出手。所以适销性和市场中行动人的目的和生产并无直接关系,只有间接关系。例如张三从不吸烟,如果张三进了监狱,他依然会用香烟作为交换媒介。

从奥派理论中,间接交换刚刚出现时会有很多财货会成为交换媒介,但市场中的行动人会逐渐发现某些财货的适销性更高。例如盐作为交换媒介的适销性比猪高,市场中的行动人会逐渐放弃用猪来做交换媒介,而采用盐来做交换媒介。当一个交换媒介在市场中被普遍接受就变成这个市场的货币。

屬儿
推荐于2017-09-23 · TA获得超过44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8万
展开全部
货币的存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经济生活中人们也须夷离不开货币。人们对货币的存在早已习以为常。但货币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它的本质如何?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对此,马克思曾引用当时英国议员格来斯顿的话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货币到底从何而来,似乎成了一个谜。但这又是一个非解开不可的谜,因为了解货币的起源是认识货币本质、职能与作用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正确认识货币金融理论的起点。 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古今中外有多种。如中国古代的先王制币说、交换起源说;西方国家的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保存财富说,等等。它们或认为货币是圣贤的创造,或认为货币是保存财富的手段,许多法学家甚至说货币是法律的产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虽然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看,多数学说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成分,但却无一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揭示货币的起源。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观察问题,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破解了货币之谜。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交换发展和与之伴随的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历史角度看,交换发展的过程可以浓缩为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价值形式经历了从“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这么一个历史沿革。从这一发展过程应该看出: 首先,货币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是随着商品和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的。 其次,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发明、人们协商或法律规定的结果。 再次,货币是交换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矛盾发展的结果。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货币自身的发展主要有两条源流:一条是货币形式的演变;一条是货币职能的发展。 从货币的形式上看,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几个阶段。从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发展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这一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一般价值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后,有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形式占主导的时期。贝壳、布帛、牛羊等,都充当过货币。 实物货币之所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退出货币历史舞台,根本原因在于实物货币具有难以消除的缺陷。它们或体积笨重、不便携带;或质地不匀、难以分割;或容易腐烂、不易储存;或大小不一,难于比较。随着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实物货币被金属货币所替代也就不足为奇。 2、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与发展自然是金属货币广泛使用的物质前提。金属货币所具有的价值稳定、易于分割、便于储藏等优点,确非实物货币所能比拟。 3、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形式转化。信用货币产生于金属货币流通时期。早期的商业票据、纸币、银行券都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最初可以兑现为金属货币,逐渐过渡到部分兑现和不能兑现。信用货币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滥发而多次发生通货膨胀,在破坏兑现性的同时也促进了信用货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世界各国纷纷放弃金属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遂独占了货币历史舞台。 4、货币的现在与未来——电子货币。电子货币作为现代经济高度发展和金融业技术创新的结果,是以电子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为发展的未来。基础的,也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不断演化的表现,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货币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慎思书生
推荐于2019-09-17 · TA获得超过58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传统教科书一般都会列出货币的特征,然后说明金银和法币拥有这些特征,所以金银和法币就成为了货币。但这种写法很容易产生一个严重的误导,那就是很多人会以为货币是可以随意设计出来的。用另一种说法就是,货币是可以用计划和法律创造出来。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货币并非由一个人,或一群聪明人创造出来,也不是某一个历史上的国王用计划创造出来的,而是大量行动人通过不断交换而发现出来的。

简单来说,货币必然有一个多阶段的形成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发现货币可以有更多不同用处,最后才产生书上所说的货币特征。当然未来的货币产生过程可能产生更多或更少的特征,所以用书本上写的货币特征来判断一种财货是否是货币并不恰当,某一种财货最终能否成为货币是由市场中的行动人决定。例如在监狱中,香烟成为货币并不是法律规定,而是监狱中的囚犯通过交换行动而决定。

扩展资料:

罗斯巴德遵循奥派的货币理论传统,不从货币的特征开始写,而是从货币的产生过程开始写。奥派的货币理论源于门格尔,传到米塞斯。米塞斯的《货币与信用原理》可以说是奥派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典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罗斯巴德在第三章第一节首先表述直接交换的二个主要问题:第一个是需求巧合(coincidence of wants)问题;第二个是财货分割性(indivisibility of goods)问题。需求巧合问题在上一讲已经解释过,这里就不再重复,财货分割性问题我就直接引用原文:

“假设拥有一副犁(小编注:犁,就是一种耕地用的农器具)的D想要换取鸡蛋、奶油、鞋子和很多其它商品。显然,他不能把他的犁切分成好几块,用这些换取鸡蛋、奶油等等。每片犁对他人的价值几乎为零。在直接交换的体系下,一副犁在交换中几乎没有适销性,即便有人生产,其数量也会很少。”

简单来说某些财货是不能分割使用,分割后这些财货就无法用来满足目的或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犁就是一个例子,把犁分割成几块,犁作为生产工具的用处就完全消失,变成垃圾。

对于奥派经济学来说,问题就等于机会。谁能解决问题就能得到更高的报酬,面对直接交换的问题,人类发现了间接交换的解决办法。间接交换的方法在上一讲已经介绍过,我也不重复。重点是间接交换多了一个交换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理论上任何财货都可以成为交换媒介,但不是每一种财货作为交换媒介的适销性(marketability)都一样。请同学注意适销性是指某个财货在特定的市场中更容易被接受成为交换媒介,简单来说就是容易出手。所以适销性和市场中行动人的目的和生产并无直接关系,只有间接关系。例如张三从不吸烟,如果张三进了监狱,他依然会用香烟作为交换媒介。

从奥派理论中,间接交换刚刚出现时会有很多财货会成为交换媒介,但市场中的行动人会逐渐发现某些财货的适销性更高。例如盐作为交换媒介的适销性比猪高,市场中的行动人会逐渐放弃用猪来做交换媒介,而采用盐来做交换媒介。当一个交换媒介在市场中被普遍接受就变成这个市场的货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虚室生白吉祥
2022-08-17 · 超过4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1万
展开全部

商人兴起及货币起源问题探讨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其名著《中国通史》中对于货币的起源曾做过简短的评析,虽乏考证但其凭借过人的颖悟对于货币起源的基本论断却切中肯綮,正可以做为笔者观点之佐证,兹略节引如下。吕思勉先生说:

       ……至农耕社会,才普遍使用粟帛。所以《诗经》说“握粟出卜”,又说“抱布贸丝”。珠玉金银铜等,都系贵族所需要,其中珠玉之价最贵,金银次之,铜又次之,所以《管子》说:“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原注:《国蓄》)……汉宣帝时,谷石五钱,则现在的一石谷,只值25文。如此,零星贸易,如何能用钱?所以孟子问陈相:许行的衣冠械器,从何而来?陈相说:都是以粟易之(原注:《滕文公上篇》)。而汉朝的贤良文学,说当时买肉吃的人,也还是“负粟而往,易肉而归”(原注:《盐铁论·散不足篇》)。可见自周至汉,铜钱的使用,并不十分普遍。观此,才知道古人所以有许多主张废除货币的。若古代的货币使用,其状况一如今日,则古人即使有这主张,亦必审慎考虑,定有详密的办法,然后提出,不能说得太容易了。自周至汉,尚且如此,何况夏殷以前?所以《说文》说:“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汉书·食货志》说货币的状况:“自夏殷以前,其详靡记”,实在最为确实。……

      货币之始,乃是用之于远方,而与贵族交易的。《管子》说:“玉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汉,珠起于赤野。东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原注:《通典》引作七八千里。),水绝壤断,舟车不能通。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原注:《国蓄》)。又说:“汤七年旱,禹五年水,汤以庄山之金,禹以历山之金铸币,而赎人之无饘卖子者。”(原注:《山权数》)。此等大批的卖买,必须求之于贵族之家。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会有大量的谷物存储。如《山权数篇》又言丁氏之家粟,可食三军之师。于此,可悟古代商人,多与贵族交接之理,而珠玉金银等的使用,亦可无疑义了。珠玉金银等,价均太贵,不适宜于普通之用。只有铜,价格稍贱,而用途极广,是普通人所宝爱,而亦是其所能使用的。铜遂发达而成普通的货币,具有铸造的形式。其价值极贵的,则渐以黄金为主,而珠玉等都被淘汰。钱圜函方,一定是取象于贝的。所以钱的铸造,最初即具有货币的作用。其为国家因民间习用贝,又宝爱铜,而铸作此物,抑系民间自行制造不可知。观《汉书》轻重以铢四字,可见齐国的铜钱,轻重亦非一等。限制其轻重必合于铢的整数,正和限制布帛的长阔一样。则当时的钱,种类似颇复杂。观此,铜钱的铸造,其初似出于民间,若原出国家,则必自始就较整齐了。此亦可见国家自能发动的事情,实在很少,都不过因社会固有的事物,从而整齐之罢了。-----(参见吕著《中国通史》第十二章“货币”。)

      吕思勉先生的上述论断启发了笔者的思路,在此笔者尝试对上古货币的起源问题做一探究和梳理。吕先生说“货币之始,乃是用之于远方,而与贵族交易的。”诚哉斯言!但笔者在此要特别补充和加以说明的是:遥想在远古社会最初一个氏族或一个部落内部原本都是按需分配或平均分配的公有制,等到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国家也随之渐具雏形。在私有制出现后的国族部落社会的初期一“国”内部互通有无的交易一定是偶然和小地域范围的以物易物的形态,根本不需要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这一媒介(其中粮食勉强可作为通用的“一般等价物”)。这一以物易物的自然交换形态在中国历史中持续了很长的时期,其实吕先生引用《孟子》和《盐铁论》的相关资料若结合我国解放前偏远农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曾长期大量存在以物易物的事实就可以得到不容置疑的证明。远涉异国异族之殊方绝域最初仅为政治需要,使者携带本“国”(某氏族活动领域内)礼物远涉异域,欲加以交通示好的对象无疑是当地的统治贵族。其完成使命后携回音讯及当地贵族赐予的礼物,这些礼物当然是被当地人民珍惜的特产,比如珠玉龟贝等皆是,这种政治礼物的互赐交换就为今后真正的国族间远方贸易埋下了伏笔,其后两国两族间正式交通之后有目的的互通有无的贸易活动也正是题中应有之义(商人源起于肩负政治使命远赴殊方异域的国族使者,而使者使命的合理延伸或合乎历史逻辑的身份演变正是商人)。以甲国族为例,甲国族使者初期在承担政治任务的同时还携带大量本国族的货物远涉乙国族以换回本国族需要的战略物资和急需货品,这些用于交换的物资和货物当然应当是为乙国族急需和短缺的,故而为乙国族所珍视,如此方能体现甲国族货品的交换价值(反之,乙国族远涉甲国族贸易情形亦然)。而乙国族用于交换的物资和货品中有一些货品性质比较特殊,那就是珠玉龟贝,这些珠玉龟贝最初为乙方之特产且较为珍贵故为乙方所珍视,于是常被乙方贵族拿来用于交换甲方货品(源于初期对甲方政治上的赐馈贽礼)。而这些珠玉龟贝通常亦为甲方视为稀有难得而愿意交换并持有,但甲方通过交换而得来的这些珠玉龟贝最初也只是做为较为珍贵的礼品或珍藏货物对待而并不具有货币的职能。其后,随着异域贸易的逐渐增加和交往的频繁就酝酿产生出两个结果(仍以甲方为例):

      1、通过与乙方交换而得来并持有的珠玉龟贝的逐渐积累增多;

      2、携带大量货品远涉异域路途之艰难而逼迫出便于携带又易于交换的“一般商品”的需要。

       于是便于携带至远方并为甲乙双方共同珍视而易于交换的“一般商品”珠玉龟贝就逐渐演变为货币,这种便于携带且易于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在贸易活动中逐渐在双方手中积累沉淀而被双方贵族所持有。但这种交往一旦展开当然就绝不仅限于贵族之间,随着两国族之间交通交流的频繁,民间的交往和贸易也就逐渐扩散展开,此时做为“一般商品”珠玉龟贝也就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因为其较为珍贵数量有限通常为贵族所持有因此民间难以大量获得和普及,这种情况就与两国族间日益蓬勃发展的交往和贸易现实产生巨大的不适应,为解决珠玉龟贝作为货币数量的短缺问题,小贵族及较低等级的贵族商人乃变通以金银代之,而民间乃以价格稍贱的铜代替之。吕思勉先生说:“所以钱的铸造,最初即具有货币的作用。其为国家因民间习用贝,又宝爱铜,而铸作此物,抑系民间自行制造不可知。……铜钱的铸造,其初似出于民间。”

  (本文由卜殿东原创,欢迎关注“虚室生白吉祥”并沟通交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纽崔莱经销商
2021-03-02 · TA获得超过44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83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136万
展开全部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下执行,是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发展阶段才产生了货币经营之所以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在于它的天然属性是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