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礼仪常识

 我来答
亲QAQ小心少年
2016-04-21 · TA获得超过212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76
采纳率:57%
帮助的人:109万
展开全部
内则》:男女晾晒衣服,不能在用同一个晾衣杆,不能用同个衣架,甚至不能在同一个浴室里洗澡(不是共浴),丈夫不在的时候,要把他的席子枕头被子什么的收起来。

《内则》:男子在内室里不说话,女子在堂上不说话,非祭祀和丧事,不相授东西,如果非得相授,则要放在筐里,如果没有筐,则放在地上,然后另一方捡起来。内外不用同一个水井,不用同个浴室,不互相借东西,男女不能穿同一件衣服。里面说的话不出外面,外面说的话也不进里面。男子进入内室时,不大声喧哗,不指指点点,晚上走路要有蜡烛,没有蜡烛则不能走。女子出门必须用面纱盖住脸孔,晚上走路要有蜡烛,没有就停止。在路上,男的走右边,女的走左边。

《内则》男女不杂坐,不穿同样的衣服帽子什么的,不亲自给予。叔嫂不能过问,年长女性不能洗(男子的)下衣,以门槛为界,外言不入内言不出。女子要是嫁出去,除非有大变故,不能回来。要是回来的话,兄弟不能跟她们同席而坐,不能同器而食。寡妇的儿子若非有卓越的表现,不能跟他做朋友。

《礼记·坊记》:男女没有媒人,不互相交往,无聘礼,不互相见面。如果不是祭祀场合,男女不干杯喝酒。

文献中还有一些所谓守礼的例子: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记载,宋伯姬为宋共公幽居守寡了三十年,这个看上去似乎很正常。后来某天夜里,宋国火灾,大家叫宋伯姬,快逃命吧。宋伯姬说:我听说妇人晚上要是出去,如果没见到父母(指男方家),是不能离开大堂的。于是就被火烧死了。

《桓公十八年》:鲁桓公去见齐襄公,想带妇人文姜一起去。齐襄公是文姜的母家。大臣劝说:女有家男有室,不能乱来,否则会出事的。鲁国的礼仪是不允许夫妻一起出门的。

《国语·鲁语下》:敬姜的丈夫死了,她早上哭;敬姜的儿子死了,她晚上哭。孔子说这是有礼。为啥呢,因为如果丈夫死了晚上哭的话,会被认为是因为性饥渴而哭的,而儿子则不会被嫌疑,另外《礼记》也有相应记载。

《鲁语下》:还是敬姜,她去看望季氏,康子在堂上跟她说话,她不回答,径直走到寝门。康子问说:我没得罪你吧,怎么不跟我说话。敬姜回答:难道你不知道天子诸侯治外朝内朝,卿大夫事外朝家于内朝,只有到寝门之内,才是妇人所管理的地方,从上到下都一样,所以我在外面不敢回答。

礼仪规定并不能遏制原始的性冲动,后来慢慢地开始礼崩乐坏。鲁国旁边的齐国一直领风气之先,不但女子的行为不受那么多约束,连入赘这种事都出现了。

齐国的淳于髡跟孟子见面时,跟他开了个玩笑:

淳于髡:孟子啊,听说男女授受不亲,是礼吗?
孟子:是的
淳于髡:要是你嫂子掉进水里,你会不会伸手去救?
孟子:不伸手去救的,那是豺狼。男女授受不亲,是礼;但伸手去救,是权宜。
孟子不得不引入权宜来解释礼制了。

《左传·闵公二年》:许穆夫人是许国的妇人,娘家在卫国。卫国被狄人灭了,许穆夫人果断决定回国吊唁卫国国君(卫懿公,懿公好鹤的典故就从这来)。许国的大夫纷纷阻止,您不能去啊,您回去是违反礼制的,您看我们国君又没把你休了,又没出现瘟疫灾祸什么的,您不能去啊。许穆夫人愤怒的回答: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你们这些所谓大夫君子的啊,不要对我有所指责,你们考虑一百遍,还不如我亲自去一次)。后来卫国在许国齐国的帮助下复国了,要不是许穆夫人果断地违反礼制,也许卫国就不能够定之方中。

上面说到那个淳于髡,算是个谐星,用各种幽默的方法去劝谏国君。在《史记·滑稽列传》里面有记载。有一个挺著名的例子。齐宣王问淳于髡:你的酒量有多少,淳于髡说:我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要是在大王您面前,前有执法后有御史,我喝一斗就不行了。要是乡饮酒,男女杂坐,无拘无束,还有各种游戏,我喝七八斗才有醉意,天色已晚,男女同席,鞋子混乱,杯盘狼藉,主人送客而把我留下,灭掉蜡烛,女子罗衣轻解,汗香暗涌,这时候我淳于髡最为得意,能喝一石。虽然说淳于髡最后的落脚点在于阐述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齐国当时颇有海天盛筵的风气。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可可爱爱喵喵
2021-09-13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18
展开全部
1、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出自《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尊师重教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可见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等级森严
春秋战国时代是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过渡的时代,是先进的封建生产关系战胜落后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时代,在学术上是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空前活跃的时代。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3、决战需求神问卦
春秋时期,两国之间即使要决战,也要在宗庙进行求神问卦,到了战场还要常常要进行卜筑,才能决定是否可以开战。
4、天神祭祀
凡在天之神,都属于天神祭祀,包括祭至高神(天)、各类天体(日月星辰)、各类天象(大雩寒暑)等。祭祀至高神一一“天”
“天”有其喜恶,也会因其喜恶而庇佑或惩罚人间的君主。人间君主自称“天子”,假借与天的虚构的血缘关系来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也因此,郊天之祭,成为了两周时期最为隆重的祭祀。
5、咂酱之礼
中国制酱和食酱的历史悠久,当时的酱叫“醢”,《周礼》记载“百醢”,可见当时制食酱品的发达。
据《周礼·天官》所记,周天子祭祀或宾客用羞“百二十品”,用酱“百二十瓮”,这百二十瓮酱包括醢物六十瓮、醯物六十瓮,都是动植物食料加调味品炮制的复合调料。肴馔百二十品配酱百二十瓮,一肴配一酱,这是周王创下的前所未有的王室饮食制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6-04-10
展开全部
看是什么朝代啊.....但我可以给你划分中国几个时期君王与将领之间的微妙变化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是分封制度,只要有能力,各个诸侯国基本上会排斥,而且当时的将领都比较有游侠精神,也可以说是比较有个性。当时可以说是将军挑君主,君主还得低声下气求才。比如白起 廉颇

秦时期,秦统一中国后,皇帝与将领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系列的集权行动使得兵权大部分掌握在皇帝收礼,此时的皇帝跟将领应该是刚好打和,相互制约的。比如王翦 蒙恬

汉以后国民思想被束缚、统一,具备游侠性质的将领已不多见,而且由于当时的集权已经达到最大,皇权也被放大了很多,皇帝用的一般的偶是比较忠诚的将领,此时皇帝驾驭了将领,掌控了兵权。

更简单的概括,把皇帝比作猎人,将军比作狼狗

周秦的将军=野狼
楚汉的将领=狼狗
汉唐的将领=野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