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属于平顶山还是许昌
属于许昌市。
襄城县,隶属于许昌市,位于中原腹地,西倚伏牛山脉之首,东接黄淮平原东缘。总面积920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96.5万亩,基本农田面积82万亩。截至2019年6月,全县辖10镇6乡,448个行政村(社区)。
襄城历史文化悠久。襄城县春秋时期称“氾”,后因周襄王避难居此,故名襄城。秦统一六国后设襄城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被民政部门命名为“千年古县”。
襄城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明朝时全国八大书院之一的紫云书院,始建于唐武德年间的“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道教圣地柏宁岗五岳庙,春秋时期留下的古城墙、瓮城,以及文庙、奎壁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文物保护点100余处;其中襄城文庙、古城墙、乾明寺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城区位优势突出。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称。南距煤城平顶山20公里,北距古都许昌40公里、郑州国际机场70公里,东距内陆特区漯河45公里。孟平、平禹铁路贯穿境内,311国道和329、238、103三条省道交汇于县城,许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扩展资料
襄城历史
襄城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狩猎农耕,襄城春秋时名“氾”,郑地。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居于氾,公元前540年,襄城属楚,楚灵王在氾之西北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襄城”。
战国时期,襄城居秦、楚、韩、魏之间,隶属迭更。迨秦统一,设襄城县,并在城颍设颍阳县,属三川郡,西汉初改属颍川郡。王莽新政时,改襄城为“相城”。东汉恢复襄城原名。三国时属魏。西仍置襄城郡。东晋咸康二年(336年)废襄城郡,还并颍川。
北魏又置襄城郡。太和十一年(487年),析襄城之首山,高阳山以南至滍水设高阳县,隶属汉广郡。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广州治所迁襄城。北周改襄城郡为汝州。大业三年(607年)废汝州,襄城仍属颍川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汝州于襄城,领汝坟、期城县。贞观元年(627年)废汝州及汝坟、期城二县,汝坟原襄境归襄城县,属许州。开元四年(716年)属仙州(治今叶县)。开元十六年(738年)废仙州,还属许州,是年,又改属汝州(治今临汝)。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再属许州。天宝七年(748年)属临汝郡。乾元初改属汝州。大历四年(769年),又以叶、襄置仙州,次年州废,仍隶汝州。五代时,后梁属许州,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属汝州。北宋仍属汝州,隶河南道。
至道三年(997年)属京西路。元丰六年(1083年)属京西北路。金初属汝州,隶汴京路。太和七年(1207年),改属许州昌武军,隶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属许州,隶汴梁路。明属许州,隶开封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许州为直隶州,十二年又升为许州府,乾隆六年(1741年),仍复许州为直隶州,县均属之。民国3年(1914年),襄城县属河南开封道。
民国14年(1925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21年(1932年),属河南省第五行政区(治许昌)。1947年12月12日,襄城县解放,次年1月,隶属豫陕鄂边区,旋划归豫西第五行政区。
1949年7月,隶属河南省许昌行政区。1986年2月,划为平顶山市辖县。1997年8月,划归许昌市管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襄城县
参考资料来源:襄城县人民政府-襄城县基本县情简介
参考资料来源:襄城县人民政府-襄城历史
襄城历史文化悠久。襄城县春秋时期称“氾”,后因周襄王避难居此,故名襄城。秦统一六国后设襄城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被民政部门命名为“千年古县”。
襄城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明朝时全国八大书院之一的紫云书院,始建于唐武德年间的“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道教圣地柏宁岗五岳庙,春秋时期留下的古城墙、瓮城,以及文庙、奎壁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文物保护点100余处;其中襄城文庙、古城墙、乾明寺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城区位优势突出。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称。南距煤城平顶山20公里,北距古都许昌40公里、郑州国际机场70公里,东距内陆特区漯河45公里。孟平、平禹铁路贯穿境内,311国道和329、238、103三条省道交汇于县城,许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扩展资料
襄城历史
襄城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狩猎农耕,襄城春秋时名“氾”,郑地。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居于氾,公元前540年,襄城属楚,楚灵王在氾之西北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襄城”。
战国时期,襄城居秦、楚、韩、魏之间,隶属迭更。迨秦统一,设襄城县,并在城颍设颍阳县,属三川郡,西汉初改属颍川郡。王莽新政时,改襄城为“相城”。东汉恢复襄城原名。三国时属魏。西仍置襄城郡。东晋咸康二年(336年)废襄城郡,还并颍川。
北魏又置襄城郡。太和十一年(487年),析襄城之首山,高阳山以南至滍水设高阳县,隶属汉广郡。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广州治所迁襄城。北周改襄城郡为汝州。大业三年(607年)废汝州,襄城仍属颍川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汝州于襄城,领汝坟、期城县。贞观元年(627年)废汝州及汝坟、期城二县,汝坟原襄境归襄城县,属许州。开元四年(716年)属仙州(治今叶县)。开元十六年(738年)废仙州,还属许州,是年,又改属汝州(治今临汝)。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再属许州。天宝七年(748年)属临汝郡。乾元初改属汝州。大历四年(769年),又以叶、襄置仙州,次年州废,仍隶汝州。五代时,后梁属许州,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属汝州。北宋仍属汝州,隶河南道。
至道三年(997年)属京西路。元丰六年(1083年)属京西北路。金初属汝州,隶汴京路。太和七年(1207年),改属许州昌武军,隶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属许州,隶汴梁路。明属许州,隶开封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许州为直隶州,十二年又升为许州府,乾隆六年(1741年),仍复许州为直隶州,县均属之。民国3年(1914年),襄城县属河南开封道。
民国14年(1925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21年(1932年),属河南省第五行政区(治许昌)。1947年12月12日,襄城县解放,次年1月,隶属豫陕鄂边区,旋划归豫西第五行政区。
1949年7月,隶属河南省许昌行政区。1986年2月,划为平顶山市辖县。1997年8月,划归许昌市管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襄城县
参考资料来源:襄城县人民政府-襄城县基本县情简介
参考资料来源:襄城县人民政府-襄城历史
在河南境内,被评为"千年古县"的县,共有13个。分别是修武县、沁阳县、上蔡县、汝南县、新郑市、长葛市、淮阳县、项城市、永城市、汤阴县、温县、郏县以及我们今天要说的襄城县。
关于襄城县
襄城县隶属于河南省许昌市,位于远古中华文明文化圈的核心区域,与平顶山、漯河接壤,占地面积920平方千米,总人口约90万。
据记载,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有先民在这里狩猎农耕,繁衍生息。而据《庄子》载,黄帝与方明等七位圣贤,迷途于襄城之野,问道于牧马小童,便是上古时期黄帝部落在襄城活动的历史记载。
春秋早期,襄城境名"氾",称"氾邑",属郑地。而襄城之名则始于公元前540年。彼时,楚灵王在"氾"西北隅筑新城,因公元前636年,周襄王曾避难居此地,故而取名"襄城",距今已有2560年的历史了。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始置襄城县。之后,除王莽新朝时期短暂将"襄城"改为"相城"外,"襄城"自东汉恢复原名之后,历代名称不变,沿用至今。
而在归属方面,1949年后,襄城先属河南省许昌行政区。1986年,许昌地区撤销,升为地级市,原属许昌地区的襄城、郏县,以及洛阳地区的临汝县(1988年临汝县撤销,设立县级汝州市)划为平顶山市辖县,在归平顶山市管辖11年后,1997年襄城县再次回归许昌市管辖,至今未变。
悠久的历史,也赋予了襄城厚重的文化底蕴。数千年来,这里发生了许多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黄帝首山采铜、黄帝首山访贤、秦楚襄城大战、项羽屠城、曹操襄城屯田、李自成襄城大战等,都有着详细的记载。
也正是因为此,襄城境内名胜古迹遍布,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1处,不可移动地名历史文化遗迹575处。
而境内的乾明寺以及襄城文庙、襄城城墙,更是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国家重点保护。
其中,乾明寺是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智顗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天台宗"禅林,因此一直以来有"中州第一禅林"之誉。现存建筑有照壁、天王殿、中佛殿、禅堂、方丈室等58间,宋、元、明、清历代砖塔372座。
襄城文庙是中原地区创建时间最早的文庙之一。元、明、清历毁历修,如今仅存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大成殿和一面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琉璃照壁,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襄城城墙是河南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县城城墙,也是襄城县古城游览区的重要人文景观。其最早建于春秋,成规模于汉代,后经魏、晋、唐、宋、明、清历代屡加修建。现存城墙长2297米,高6.5米,宽5米。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转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