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并举上典型例句
1、作动词:用;使用。
例句:战国时期·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白话译文: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贤明的人求进身也难成功。
2、作动词:做。
例句: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白话译文: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3、作动词:认为。
例句:战国·刘向《邹忌裂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白话译文: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饥源芦丽。
以拼音:yǐ
释义:
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3、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烂带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以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以急乎?
11、及,连及:富以其邻。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足以[zú yǐ]
完全可以;够得上。
2、以来[yǐ lái]
方位词。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
4、以内[yǐ nèi]
方位词。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内。
5、难以[nán yǐ]
难于。
文言文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1、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2、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意思是用被子盖着,慢慢地才缓过劲来。)
3、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意思是在临终前把大事寄托给臣。)
4、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意思是因为这个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留在那儿,便把当时的情景记述下来就离开了。)
5、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是以众议嫌游举宠为督。《出师表》(意思是所以大家推举向宠做都督)
6、介词,可译为“凭借”。悄中例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意思是忠于职守,(达到我要的条件)可以战斗了,如果打仗,请允许我一同跟随。)
7、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意思是但曹操能够打败袁绍,由弱变强。)
8、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意思是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9、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意思是皇上应当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建议,以使先帝的德行能够发扬光大,有志士人的正气得到鼓励传扬。)
10、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意思是亲手抄录下来,计算着日子去还书。)
11、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意思是不应该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12、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意思是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扩展资料:
在现代,”以“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如以前、二十岁以下。
1、表示用、拿,把,凭借,如以少胜多、以毒攻毒,“……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表示因为,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表结果,译为“芹运销导致”,如“……以塞忠谏之路也……”
4、表示目的,如以待时机。
5、表示于、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6、表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7、也作连词,同“而”,如城高以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
在不同的语境中“以”空岩有不同的意义。
1、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意思是但曹操能够打败袁绍,由弱变强。)
2、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意思是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3、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意思是皇上应当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建议,以使先帝的德行能够发扬光大,有志士人的正气得到鼓励传扬。)
4、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手自斗仿御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意思是亲手抄录下来,计算着日子去还书。)
5、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大指(意思是不应该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6、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句: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扩展资料
【以己度人】:拿自己的心思来衡量或揣度别人。
【以德报怨】:用恩惠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
【以毒攻毒】:用毒药来治疗毒疮等疾病。比喻利用恶人来制恶人,或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来反对不良事物。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以怨报德】:用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惠。
【以逸待劳】:指作战的时候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来攻的敌人疲劳后再出击。
【以一当十】: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勇敢善战,以少胜多。
【以直报怨】:以正直之道对待有仇隙的人,不进行报复。《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指挠沸】:用手指去搅煮沸的水。比喻不自量力。《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
【以汤止沸】:亦作【以汤沃沸】。比喻纠正错误的方法不对,不但无济于事,反而助长错误。《淮南子·原道》:“若以汤沃沸,乱乃甚逾。”《汉书·礼乐志》:“如以汤止沸,沸俞(逾)甚而无益。”
参考自阿廖来源:百度百科-以
1、介词。
(1)、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作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起提宾作用,"把"
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闷早,……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毁罩指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如:作《师说》以贻之。(《纤配师说》)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扩展资料
文言虚词共18个: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 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虚词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汪扰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困猜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李粗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