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习成语?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怎样学习和使用成语:
前面已经谈到,成语的文字非常简炼,又有固定的形式,本身具有易学易记的特点。所以无论学习、或者使用成语,都不很困难。但是如果想要很好地掌握它,也有应该注意的几点:
(1)彻底理解学习和使用成语,跟学习和使用字、词一样,首先要彻底理解它的涵义,不能\'不求甚解\'。如果对某一个成语的意思还没有理解透彻,或者对成语中某个字的音义还说不准确,就随便拿来使用,那就难免用得不恰当,甚至闹出笑话。
成语的来源不一,有的容易懂,有的比较难懂,可是其中以容易懂的占多数。有些成语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来,如\'千言万语\'\'心直口快\'\'苦口婆心\'等等,都很容易懂。\'如一发千钧\'(意思是一根头发负担着千钧的重量。\'钧\'是我国古时的重量单位,一钧大约等于三十斤。这个成语是形容情势非常危险。)\'啼饥号寒\'(意思是饿得哭泣,冻得叫喊。\'啼\'是\'哭\',\'号\'是\'叫喊\',这个成语是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景象。)\'不速之客\'(意思是没有邀请就突然来到的客人。\'速\'当\'邀请\'讲。)等等,就比较难懂。但是只要把个别生字如\'钧\'\'啼\'\'号\'\'寒\'\'速\'弄清楚了,整个成语的意思就不难理解。至于象\'瓜田李下\'这个成语,就应该算是难懂的。先要知道古乐府诗《古君子行》里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两句话。这是告诉人们处在嫌疑的地位要注意。在古书里,也把这个意思写作\'瓜李之嫌\'(见《唐书·柳公权传》)。无论是\'瓜田李下\'或\'瓜李之嫌\',如果不知道它的出处,只从字面上作解释,那就很难懂得它的意思。又如\'管窥蠡测\'这个成语,如果仅仅知道管是\'竹管\',窥是\'从孔隙里看\',\'蠡\'是\'瓠瓢\',测是\'测量\',也不容易懂得整个成语的意思。如果知道这四个字是从\'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八个字里截取下来的,那就不难知道这个成语比喻的是:所见甚小,看不到事物的全面。至于那些由历史事实来的成语,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类,从寓言传说来的成语如\'叶公好龙\'\'含沙射影\'之类,如果不知道它们的出处,当然也是无法理解。以上所说的这类比较难懂的和很难懂的成语,大部分见于古书中,想要理解这类成语,可以翻阅《辞源》《辞海》等有关的书籍。
有些成语,懂得了字面的意思,还要特别注意它的习惯上的用法。例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和\'孤掌难鸣\'这两个成语,只从字面上看,好象一个是白话,一个是文言,意思没有什么两样。可是仔细想想,\'一个巴掌拍不响\',是说事情的发生不是由于单方面引起来的,使用这个成语,有各打五十板的意味。\'孤掌难鸣\'是说只有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成事。对如此处境的人,有同情的意味。两个成语的意思并无共同之处。(有的人,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也把\'孤掌难鸣\'当做\'一个巴掌拍不响\'来用,但究竟是不够妥当的。)所谓彻底理解,也包括连这些地方都要加以辨析,彻底弄清楚。
(2)用得场合恰当使用成语,应当力求用得场合恰当,不应当滥用。郭沫若同志曾经举过一个例子,现在不妨引在这里。他说:
\'现在有些文章有个毛病,就是爱堆砌形容词……如 六万万人正以排山倒海、乘风破浪之势……’这样的句子就有点不恰当。把山移开、海翻过来,那是多么大的形势,同 乘风破浪 不能相比。所以既然已有 排山倒海 ,就不应再用 乘风破浪 了。\'(《文风问答》)
这个错误,就是由于不顾场合,硬把\'乘风破浪\'这个成语塞进句子里造成的。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使用成语时也应该特别注意,即它的历来的用法。\'如\'日理万机\'这个成语,旧日只用于皇帝、国王,意思是每天处理的国家大事很多。现在也有人用于毛主席、周总理,说他们\'日理万机\',这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再用之于省长、县长等人,就不很恰当 尽管他们每天做的事情很多。
对于在某一场合看起来好象都可以使用的几个成语,更要仔细地辨别它们的不同之处,体味文章所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选用哪个最恰当。例如\'千头万绪\'和\'千变万化\'这两个成语,有时候在一个句子里好象都可以用,可是如果说\'这本小说的情节真是千头万绪,我越看越觉得有味\'。那就不如不用\'千头万绪\',而用\'千变万化\'。
(3)分清褒义贬义成语里面,也的除了表示本身的意义之外,还表示人们的喜爱或者憎恶的感情。表示喜爱的,通常说它含有褒义;表示憎恶的,通常说它含有贬义。这两类成语千万不可误用。比如,我们不能说\'敌军的先头部队,勇往直前地冲上来\',因为\'勇往直前\'是形容勇敢地向前进,含有褒义。而这里说的是敌人的情形,我们对他们当然是不会有什么好感,所以应当用含有贬义的词语,把\'勇往直前\'改为\'不顾死活\',那就比较合适些。又如\'无微不至\'跟\'无所不至\'两个成语的意思有些相近,但是\'无微不至\'多指关怀,含有褒义;\'无所不至\'多系斥责,含有贬义。因此\'帝国主义者对殖民地劳苦人民的剥削压榨真是无微不至\'这个句子,就有毛病。应该把\'无微不至\'改为\'无所不至\',那才比较妥当。又如成语\'擢发难数\',就是含有贬义的。一般是指某人所犯的罪恶之多, 原作者采取了夸张的手法。不能单纯地把它当作\'不胜枚举\'之类的意思来讲。比如\'今年市场繁荣,百货品种多得真是擢发难数\',把擢发难数用在这里,就觉得可笑,把它改为\'不胜枚举\'就行了。
(4)注意成语的规范化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换字或改变它的结构。不过有少数成语,也有从早就有两三种不同的说法的。如的\'一发千钧\'也作\'千钧一发\',\'含沙射影\'也作\'含沙射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持\'也作\'争\',\'人\'也作\'翁\',等等。这是多年来形成的差异,我们只能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承认几种说法都可以。又如\'捕风捉影\'这个成语,原是\'系风捕影\',见《汉书·郊祀志》。成语\'每况愈下\',原作\'每下愈况\',见《庄子·知北游》。可是由于误用已久,现在我们也不必恢复它的原来面目。还有一种情况,有时为了增强语势、加强表达效果,也可以适当的在成语中插入几个字,例如:
天下何曾太平
鱼目岂能混珠
理直而后气壮
这样借用原有的成语略加改动,也完全可以。但是我们自己使用成语,除非为了取得修辞的效果,对某一成语确有改变的必要时,都应该注意成语的规范化,也就是尽量地照原来的文字使用,保持语文的纯洁和健康。有人把\'变本加厉\'写成\'变本加利\',把\'奋不顾身\'写成\'愤不顾生\',把\'焕然一新\'写成\'换然一新\',把\'至理名言\'写成\'真理名言\'等,都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样改变起来,就容易造成语文中的混乱现象,甚至使人误解。
前边说过,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改造成语,使它更好地为我们的语言服务。除此以外,作诗的时候为了押韵,也可以把成语的结构略加改动。例如郭沫若同志有一首《向地球开战》的诗,最后几句是:
别的星球或许也有人类更加进步,
我们要交流经验,争取宇宙大同。
同志们,这是不是幻想呢?
不,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造极登峰。
但我并不想多用力来歌颂明天,
我只想多用力来在今天把你们歌颂。
赶快向地球开战吧,同志们,
无论在天涯海角,让我们陷阵冲锋。
这里为了押韵,把成语\'登峰造极\'改为\'造极登峰\',报\'冲锋陷阵\'改为\'陷阵冲锋\',这完全是可以的。
又如《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的回目是:
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
成语原来是\'杯弓蛇影\',出于《晋书·乐广传》。故事是这样:乐广有位亲近的客人,很久没有到他那里,乐广问他原因,客人说,\'前次你请我喝酒,我正要喝,看进酒杯里有条蛇,心里很厌恶,喝酒以后就病了。\'这时候乐广办公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背上画着蛇,涂着明亮的油漆。乐广心想,杯中的蛇就是弓上的影子。于是又在原地方摆上酒,问那位客人:\'酒里边是否还见什么东西?\'客人说:\'跟前次一样。\'乐广把原因告诉了客人,客人忽然醒悟,很久没有治好的心病,立刻消失了。《红楼梦》的回目把的\'杯弓蛇影\'改为\'舌影杯弓\',这是为了要使回目的平仄协调。回目的上联\'人亡物在,公子填词\',用的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格式(\'公\'虽然是平声字,但是它放在后半句的第一个字上,这样也可以)。下联应作\'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作者想要在这里用\'杯弓蛇影\'跟\'人亡物在\'对仗,可是\'杯弓蛇影\'是\'平平平仄\',于是就把它改为\'蛇影杯弓\',使它合于\'仄仄平平\'的格式(\'蛇\'虽然是平声字,但是它放在第一个字上是无妨的)。为了这类原因,改动成语也是可以的。
(5)成语的灵活运用一般说来,成语是\'固定词组\',有一定的固定性。可是,我们不能就认为它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运用方面,是有它的极大的灵活性的。前面有些例子,已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再举几个例子来看:
杞忧心事知多少,愿把兴亡责匹夫。
这两句诗里,就包含着两个成语:①\'杞人忧天\',②\'匹夫有责\'。可是诗的句子里,并没有完整地把这两个成语写出来,而是把成语融化在诗句之中。又如清代新安处士刘四新答吴三桂诗:
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
\'卧薪\'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缩写 当然,\'卧薪\'二字也可以看做是用典。又如,有句格言似的话:
苟有恒,何必五更起三更眠?最无益,莫如一日曝十日寒。
这就又把成语\'一曝十寒\'的\'一\'、\'十\'后面,各加上了一个\'日\'字。
要想能够把成语用得灵活,必须把成语的精神实质真正地吸收、消化,才能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前面已经谈到,成语的文字非常简炼,又有固定的形式,本身具有易学易记的特点。所以无论学习、或者使用成语,都不很困难。但是如果想要很好地掌握它,也有应该注意的几点:
(1)彻底理解学习和使用成语,跟学习和使用字、词一样,首先要彻底理解它的涵义,不能\'不求甚解\'。如果对某一个成语的意思还没有理解透彻,或者对成语中某个字的音义还说不准确,就随便拿来使用,那就难免用得不恰当,甚至闹出笑话。
成语的来源不一,有的容易懂,有的比较难懂,可是其中以容易懂的占多数。有些成语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来,如\'千言万语\'\'心直口快\'\'苦口婆心\'等等,都很容易懂。\'如一发千钧\'(意思是一根头发负担着千钧的重量。\'钧\'是我国古时的重量单位,一钧大约等于三十斤。这个成语是形容情势非常危险。)\'啼饥号寒\'(意思是饿得哭泣,冻得叫喊。\'啼\'是\'哭\',\'号\'是\'叫喊\',这个成语是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景象。)\'不速之客\'(意思是没有邀请就突然来到的客人。\'速\'当\'邀请\'讲。)等等,就比较难懂。但是只要把个别生字如\'钧\'\'啼\'\'号\'\'寒\'\'速\'弄清楚了,整个成语的意思就不难理解。至于象\'瓜田李下\'这个成语,就应该算是难懂的。先要知道古乐府诗《古君子行》里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两句话。这是告诉人们处在嫌疑的地位要注意。在古书里,也把这个意思写作\'瓜李之嫌\'(见《唐书·柳公权传》)。无论是\'瓜田李下\'或\'瓜李之嫌\',如果不知道它的出处,只从字面上作解释,那就很难懂得它的意思。又如\'管窥蠡测\'这个成语,如果仅仅知道管是\'竹管\',窥是\'从孔隙里看\',\'蠡\'是\'瓠瓢\',测是\'测量\',也不容易懂得整个成语的意思。如果知道这四个字是从\'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八个字里截取下来的,那就不难知道这个成语比喻的是:所见甚小,看不到事物的全面。至于那些由历史事实来的成语,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类,从寓言传说来的成语如\'叶公好龙\'\'含沙射影\'之类,如果不知道它们的出处,当然也是无法理解。以上所说的这类比较难懂的和很难懂的成语,大部分见于古书中,想要理解这类成语,可以翻阅《辞源》《辞海》等有关的书籍。
有些成语,懂得了字面的意思,还要特别注意它的习惯上的用法。例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和\'孤掌难鸣\'这两个成语,只从字面上看,好象一个是白话,一个是文言,意思没有什么两样。可是仔细想想,\'一个巴掌拍不响\',是说事情的发生不是由于单方面引起来的,使用这个成语,有各打五十板的意味。\'孤掌难鸣\'是说只有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成事。对如此处境的人,有同情的意味。两个成语的意思并无共同之处。(有的人,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也把\'孤掌难鸣\'当做\'一个巴掌拍不响\'来用,但究竟是不够妥当的。)所谓彻底理解,也包括连这些地方都要加以辨析,彻底弄清楚。
(2)用得场合恰当使用成语,应当力求用得场合恰当,不应当滥用。郭沫若同志曾经举过一个例子,现在不妨引在这里。他说:
\'现在有些文章有个毛病,就是爱堆砌形容词……如 六万万人正以排山倒海、乘风破浪之势……’这样的句子就有点不恰当。把山移开、海翻过来,那是多么大的形势,同 乘风破浪 不能相比。所以既然已有 排山倒海 ,就不应再用 乘风破浪 了。\'(《文风问答》)
这个错误,就是由于不顾场合,硬把\'乘风破浪\'这个成语塞进句子里造成的。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使用成语时也应该特别注意,即它的历来的用法。\'如\'日理万机\'这个成语,旧日只用于皇帝、国王,意思是每天处理的国家大事很多。现在也有人用于毛主席、周总理,说他们\'日理万机\',这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再用之于省长、县长等人,就不很恰当 尽管他们每天做的事情很多。
对于在某一场合看起来好象都可以使用的几个成语,更要仔细地辨别它们的不同之处,体味文章所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选用哪个最恰当。例如\'千头万绪\'和\'千变万化\'这两个成语,有时候在一个句子里好象都可以用,可是如果说\'这本小说的情节真是千头万绪,我越看越觉得有味\'。那就不如不用\'千头万绪\',而用\'千变万化\'。
(3)分清褒义贬义成语里面,也的除了表示本身的意义之外,还表示人们的喜爱或者憎恶的感情。表示喜爱的,通常说它含有褒义;表示憎恶的,通常说它含有贬义。这两类成语千万不可误用。比如,我们不能说\'敌军的先头部队,勇往直前地冲上来\',因为\'勇往直前\'是形容勇敢地向前进,含有褒义。而这里说的是敌人的情形,我们对他们当然是不会有什么好感,所以应当用含有贬义的词语,把\'勇往直前\'改为\'不顾死活\',那就比较合适些。又如\'无微不至\'跟\'无所不至\'两个成语的意思有些相近,但是\'无微不至\'多指关怀,含有褒义;\'无所不至\'多系斥责,含有贬义。因此\'帝国主义者对殖民地劳苦人民的剥削压榨真是无微不至\'这个句子,就有毛病。应该把\'无微不至\'改为\'无所不至\',那才比较妥当。又如成语\'擢发难数\',就是含有贬义的。一般是指某人所犯的罪恶之多, 原作者采取了夸张的手法。不能单纯地把它当作\'不胜枚举\'之类的意思来讲。比如\'今年市场繁荣,百货品种多得真是擢发难数\',把擢发难数用在这里,就觉得可笑,把它改为\'不胜枚举\'就行了。
(4)注意成语的规范化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换字或改变它的结构。不过有少数成语,也有从早就有两三种不同的说法的。如的\'一发千钧\'也作\'千钧一发\',\'含沙射影\'也作\'含沙射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持\'也作\'争\',\'人\'也作\'翁\',等等。这是多年来形成的差异,我们只能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承认几种说法都可以。又如\'捕风捉影\'这个成语,原是\'系风捕影\',见《汉书·郊祀志》。成语\'每况愈下\',原作\'每下愈况\',见《庄子·知北游》。可是由于误用已久,现在我们也不必恢复它的原来面目。还有一种情况,有时为了增强语势、加强表达效果,也可以适当的在成语中插入几个字,例如:
天下何曾太平
鱼目岂能混珠
理直而后气壮
这样借用原有的成语略加改动,也完全可以。但是我们自己使用成语,除非为了取得修辞的效果,对某一成语确有改变的必要时,都应该注意成语的规范化,也就是尽量地照原来的文字使用,保持语文的纯洁和健康。有人把\'变本加厉\'写成\'变本加利\',把\'奋不顾身\'写成\'愤不顾生\',把\'焕然一新\'写成\'换然一新\',把\'至理名言\'写成\'真理名言\'等,都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样改变起来,就容易造成语文中的混乱现象,甚至使人误解。
前边说过,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改造成语,使它更好地为我们的语言服务。除此以外,作诗的时候为了押韵,也可以把成语的结构略加改动。例如郭沫若同志有一首《向地球开战》的诗,最后几句是:
别的星球或许也有人类更加进步,
我们要交流经验,争取宇宙大同。
同志们,这是不是幻想呢?
不,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造极登峰。
但我并不想多用力来歌颂明天,
我只想多用力来在今天把你们歌颂。
赶快向地球开战吧,同志们,
无论在天涯海角,让我们陷阵冲锋。
这里为了押韵,把成语\'登峰造极\'改为\'造极登峰\',报\'冲锋陷阵\'改为\'陷阵冲锋\',这完全是可以的。
又如《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的回目是:
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
成语原来是\'杯弓蛇影\',出于《晋书·乐广传》。故事是这样:乐广有位亲近的客人,很久没有到他那里,乐广问他原因,客人说,\'前次你请我喝酒,我正要喝,看进酒杯里有条蛇,心里很厌恶,喝酒以后就病了。\'这时候乐广办公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背上画着蛇,涂着明亮的油漆。乐广心想,杯中的蛇就是弓上的影子。于是又在原地方摆上酒,问那位客人:\'酒里边是否还见什么东西?\'客人说:\'跟前次一样。\'乐广把原因告诉了客人,客人忽然醒悟,很久没有治好的心病,立刻消失了。《红楼梦》的回目把的\'杯弓蛇影\'改为\'舌影杯弓\',这是为了要使回目的平仄协调。回目的上联\'人亡物在,公子填词\',用的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格式(\'公\'虽然是平声字,但是它放在后半句的第一个字上,这样也可以)。下联应作\'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作者想要在这里用\'杯弓蛇影\'跟\'人亡物在\'对仗,可是\'杯弓蛇影\'是\'平平平仄\',于是就把它改为\'蛇影杯弓\',使它合于\'仄仄平平\'的格式(\'蛇\'虽然是平声字,但是它放在第一个字上是无妨的)。为了这类原因,改动成语也是可以的。
(5)成语的灵活运用一般说来,成语是\'固定词组\',有一定的固定性。可是,我们不能就认为它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运用方面,是有它的极大的灵活性的。前面有些例子,已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再举几个例子来看:
杞忧心事知多少,愿把兴亡责匹夫。
这两句诗里,就包含着两个成语:①\'杞人忧天\',②\'匹夫有责\'。可是诗的句子里,并没有完整地把这两个成语写出来,而是把成语融化在诗句之中。又如清代新安处士刘四新答吴三桂诗:
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
\'卧薪\'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缩写 当然,\'卧薪\'二字也可以看做是用典。又如,有句格言似的话:
苟有恒,何必五更起三更眠?最无益,莫如一日曝十日寒。
这就又把成语\'一曝十寒\'的\'一\'、\'十\'后面,各加上了一个\'日\'字。
要想能够把成语用得灵活,必须把成语的精神实质真正地吸收、消化,才能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