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最强大的战列舰是哪个? 不要排水量
展开全部
战列舰就是炮战用的,所以炮战和火力支援能力才是硬指标,像什么防空反潜之类的都是软指标,交给驱逐舰也可以。
评价一艘战列舰,首先要看两层硬指标;
第一层:四项炮战指标。即水平防护、垂直防护、水平穿深、垂直穿深;如果两艘船二二分,那么以垂直数据优先于水平数据,因为正常的海战炮弹都是由上至下落下来的。
第二层:设计结构。包括防护布局、火力布局和船体结构。30年代以后的战列舰,防护性不仅要看装甲厚度,还要看其装甲和其他防护零件如何布置;火力包括主炮布局,但主要还是看副炮以及防空火力布局;船体也很重要,有一个科学的外形不仅影响齐射稳定性、转弯半径、适航性、抗沉性等与炮战息息相关的方面,对防护也有很大的影响。
以上两层为硬指标,其他的参数,比如防空能力、搜索能力、火控、防雷性、速度等等都只能算软指标,火控在现代可能算硬指标,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火控的决定性作用不强,只能算软指标。
只有在硬指标分不出胜负的时候才要看软指标。战列舰就是为了炮战而生的,任何把战列舰多功能化的决定都是愚蠢的,现实中就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①二战初期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提出了“利用高速的大型水面舰艇袭击英军零散部队和运输队”的思想,最后弄巧成拙;②一战之前英国设计的战列巡洋舰,在日德兰海战初期贝蒂被希佩尔打得晕头转向就足以证明这是个愚蠢的设计,后来号称英国最大的战列舰的胡德号更是成为了后人的笑柄。好在战巡只有英国和德国造了很多,其他国家都及时收手了。
《泰晤士海事通讯》曾评论过《世界上最恐怖的13座海上炮台》,就是按照以上标准评价的。13在西方是不吉利的数字,但现代有不少人故意用此数字来显示自己的恐怖。
13艘战列舰分别是:
NO.1大和
NO.2爱荷华
NO.3维托里奥·维内托
NO.4黎塞留
NO.5南达科他
NO.6俾斯麦
NO.7前卫
NO.8科罗拉多
NO.9纳尔逊
NO.10长门
NO.11北卡罗莱娜
NO.12乔治五世
NO.13胡德
下面进行说明,要涉及到的几个名词先解释下
新式战列舰:30年代后设计的战列舰
旧式战列舰:20年代或更早的战列舰
高等战列舰:即上述13舰,包括4艘旧式战列舰
次等战列舰:以胡德和巴伐利亚为界,性能强于胡德为高等,性能低于巴伐利亚为次等。次等大多为旧式战列舰,当然也有像敦刻尔克和沙恩霍斯特这样设计有严重问题的新式战列舰。
下面的资料是本人根据掌握数据对13艘战舰进行的简单评价,可能楼主不需要,但还是备注一下
1.大和
四项炮战指标,两项防护独占天下第一、94式主炮的威力也能与Mk7并列天下第一。防护上,水平和垂直都是天下第一,各部位装甲比BIG SEVEN还厚。
结构上,大和是实际造出来的战列舰中结构布局最合理的,没有之一。宽大的舰体和厚重的侧线为9门94式主炮提供了一个十分稳定的射击平台,同时也赋予了对得起其吨位的防护性,紧凑岛式建筑使其本来就变态的防护性更上一层。大和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象鼻船体的战列舰,使其在满载排水量超过7万吨的情况下速度仍能达到27.5节,过了新式战列舰的最低及格线,也超过了大多数旧式战列舰。
大和最大的缺点,是41年刚完工时左右两个战斗角度有限三联装152副炮炮塔浪费了很多排水量,这样的设计是受20年代以前的英德影响,只考虑增加火力,没考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不过大和受美国影响在45年完成了改造,去掉了这两座炮塔,将原有的6座双联装127炮塔增加到12座,既节省了排水量,又使防空火力增加一倍,更加有效地利用了空间,火力布局和美国战列舰一样合理,二战后期德国也曾计划把沙恩霍斯特改成此种美式布局方式,可惜该计划并未来得及实施。
2.爱荷华
能够取下第二名最大的原因是她那天下第一的Mk7主炮,水平和垂直穿深都和94式同等水平,在软指标方面还要优于94式,绝对无愧于天下第一。
在火力布局方面,【少座多连装】无论在作战效率方面还是在经济效率方面都比【多座少连装】合理,而且这样布局有利于减少舰长,增加舰宽,对转弯半径,设计稳定以及防护都有间接影响。美国人最先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美国的老式战舰一般都是四座三联装,而其他强国都是五或六座双连装。因此,前二后一的三联装主炮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当然如果加斯科因级建成并经受实战检验的话,那么她的独特主炮布局可能要强于三座三联装。30年后,大多数新式战列舰基本都是使用三座以下的三或四联装。其他方面,美国人的副炮、防空火力和空间布局一直都是无与伦比的。
下面说下缺点,一是防护与排水量的比例有些失衡,现实中排水量5万的战舰有三型:爱荷华、俾斯麦、前卫,由于美国人在空间利用方面比德国人有经验,所以爱荷华的大多数部位装甲都比俾斯麦厚,但其整体防护性却比俾斯麦强不了多少,主要是结构不够合理造成的。爱荷华出于对巴拿马运河的考虑,舰体太过细长,不仅影响水平防护,也影响适航性和转弯半径,而且岛式建筑前后不够紧凑,也防护有重大影响。另外有些军事小白说细长的舰体是爱荷华速度快的原因,我想提醒这些人,我不敢说一点影响没有,但是其影响绝对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大,而且牺牲防护换来速度这个思想在一战就被证明是错误的了,一向重视合理性的美国人不可能采用这种思路。
不过,说爱荷华结构不够合理只是代表她相对于少数布局合理的战列舰略逊一筹,但绝对不是差。其防护能力虽然对不起排水量但还是很优秀的,垂直防护基本能达到第三,水平防护也能进入世界前五。还有就是与大和一样的象鼻船体,在加上强大的动力系统,造就了爱荷华的天下第一速度,首舰爱荷华最高31节,二号舰新泽西甚至曾跑出过33节的高速。另外,爱荷华的软指标也是天下第一。
3 & 4.维托里奥·维内托and黎塞留
两个一起说,火力方面,二者的15寸炮都采用了大药室和强装药技术,威力超强,维内托的M1934采用了50倍径,水平穿深世界第4,垂直穿深世界第3,威力非常接近天下第一的Mk7;黎塞留的M1935为45倍径,威力比M1934稍弱,但也很强,而且更加稳定,水平世界第5,垂直世界第4。
防护方面,维内托垂直防护强一些,黎塞留水平强一些。虽然上面说过垂直优先于水平,但这里还是黎塞留占优,因为维内托的垂直防护在13舰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哦,而黎塞留的水平防护能位居前列,不过黎塞留的垂直防护确实有点危险,虽然不差,但在新式战列舰中显得太平庸。
布局方面,二者的布局都很合理,都只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缺点,维内托是岛式建筑不够紧凑,和爱荷华一样,对防护有重大影响,在欧洲新式战舰中,维内托水平防护不如黎塞留,垂直防护不如俾斯麦,岛式建筑对此有很大的影响。黎塞留虽然也只有一个突出问题,但却比维内托严重得多,就是主炮全部前置,这个思想是因为在某些著名海战中的T字型穿插战术影响造成的,其思路是正面对敌,既能减少迎弹面,又能火力全开,但是实际作战中,战舰会为了提高命中率而将船速减到最小,但绝对不会静止不动,而且大型海战中出了战列舰外,还有大量的小型灵活的舰只穿插其中,副炮无法以绝对优势火力压制这些目标,因此180度的主炮射界空白还是被认定为不合理的。法国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在原计划的黎塞留4号舰加斯科因就把一座炮塔移到后方。另外黎塞留的速度仅次于爱荷华,首舰黎塞留30节,二号舰让·巴尔32节。
总体来说,都是好船,维内托由于拥有媲美爱荷华的火力,所以排在黎塞留之前。
5.南达科他
最好的条约型战列舰,在规定的排水量内最合理地分配了火力防护和机动。Mk6主炮采用了超重的16寸口径AP,水平穿深世界第3,垂直穿深世界第5。水平防护大概和爱荷华一个水平,垂直防护稍弱但也基本能匹敌欧洲战列舰。
该舰最大优点是结构,南达科他是在北卡罗莱娜的基础上改变设计而成,舰体变得较短宽,岛式建筑也更加紧凑,虽然速度下降到了27.5节,但防护能力大幅度提升。论结构布局的话,可以说是仅次于大和的天下第二。
6 & 7.俾斯麦 and 前卫
这两个一起说。首先二者有共同的几个特点,防护超强、火力较弱、有很强的适航性,而且排水量也较相似。俾斯麦有极强的垂直防护能力,各部位平均装甲厚度与BIG SEVEN有得一拼。前卫的装甲厚度也很强,而且布局更加合理,整体防护能力甚至强过爱荷华。
火力是软肋,二者的火力在13舰中分别是倒数第4和第1,俾斯麦的SKC34主炮设计思路老套,既没有采取大药室和强装药,也没有使用重弹,而且德国人自工业革命以来炮口动能明显比美英法的同口径、同径倍火炮低一个档次,比如巴伐利亚的15寸炮口动能只和铁公爵的13.5寸一样,俾斯麦的SKC34还算进步很大了,至少比乔治五世的14寸要强,但还是远远比不过同口径的M1934和M1935,甚至连BIG SEVEN的老式16寸都比不上;前卫的火力比俾斯麦还差,当初皇家海军已经意识到战列舰不再是海战主力了,前卫被设计为以火力支援和沿岸炮击为主要任务的战列舰,因此根本没有为其新造主炮,8门主炮分别来自6艘不同的旧式战列舰,而且主炮布局也是老式的四座双联装形式,由于型号老旧,连乔治五世的14寸都不如。
结构方面,俾斯麦的船体不算优秀也算良好了,30年代后大船载小炮被定义为合理的思路,其他国家都寻求一个平衡点,而德国人走了末端的捷径,这就意味着在主炮数量和口径相似的情况下,德国的船比其他国家排水量更大,更具威慑力,而且上面说过,德国人的空间利用不如美国,因此干脆单纯地靠增加排水量获得防护,对于有着20年战列舰空白期的德国来说,这两个捷径都走得很聪明,俾斯麦无论是射击稳定性还是适航性在13舰中都是佼佼者。
不过也正因为有空白期,所以俾斯麦的设计结构也有很多的缺陷,第一,是在那个装甲盒盛行的年代还在使用穹甲设计,这就导致虽然俾斯麦拥有超强的全面防护,但是对重点部位的防护能力严重不足,了解历史的人应该清楚俾斯麦最后为什么直勾勾地冲进了英军包围圈;第二,俾斯麦的穹甲是将垂直防护和水平防护一体化了,要知道,火炮小角度抛射的动能要比大于大角度抛射强很多,因此这个防御一体化思路其实是个很片面的设计,完全不切合实际,结果导致俾斯麦垂直防护超强,水平防护却比不上大多数新式战列舰,而且这个思路还有一个弊端就是给原本就很弱的重点部位防护雪上加霜,装甲平均化倾向严重,该厚的地方却不够厚。另外就是为了赶上开战,一号舰的很多部位还是使用非硬化的匀质装甲。俾斯麦火力布局也有问题,主要体现在副炮,105和150在侧舷交替布置,无论对空还是对海面的密集度都受影响。
至于前卫在设计结构上则要好得多,尤其是适航性比俾斯麦还要好,能赶上南达科他的水平,基本没大问题。
捎带一提,二者的速度都处于世界前列,俾斯麦最高30.1节,提尔皮茨30.8节,前卫31节。
总体来说俾斯麦以其强大的全面防护和良好而稳定的舰体拿下第6名,至于前卫由于防护和火力都稍弱于前者而屈居第7。
另外还有三点需要吐槽:
一、现实中有不少军迷因为前卫的主炮老旧而认为其进不了前十,但这是一种偏见,就像SA80步枪一样,仅仅因为一个缺点比较突出使得很多优点都被忽略了。前卫的诸多优点上面说过了,尤其是现代化的结构和天下第一的适航性,因此不能仅仅因为装了烂炮就把整体都否定了。
二、SKC34主炮的径倍,纸面数据是52倍,但其实德国人和其他国家统计径倍的标准不一样,这52倍是包含药室在内的,而其他国家计算径倍通常不算药室,所以SKC34主炮的实际径倍应该是47到48倍之间。
三、我曾经在优酷和某个不学无术的军事小白争论过,按照他的可笑逻辑,俾斯麦因为侧舷装甲比爱荷华厚所以防护性能比爱荷华好,舰体结构和其他部位的装甲都被忽略了。我估计他可能以为海战中炮弹就像坦克炮弹一样直直地打过去……我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那种弹道在20世纪海战中出现的几率不会多于1%。上面说的水平穿深就是10公里以内的小角度抛射,而垂直穿深是指10公里外的大角度抛射,无论哪一项,侧舷水线都不是主迎弹面,只能算整体防护的一部分。当然,侧舷中弹一般来说比较致命,所以有人特意把这里做的厚一点也不是什么错误,但是单单靠侧舷的厚度既不能决定一艘船的水平防护,也不能决定垂直防护。
如果我说了这么多还是有某些德棍认为俾斯麦侧舷厚所以防护比爱荷华好,那么我建议他去看看英国战列舰的侧舷多厚,他就可以跳江去了。
我不知道楼主是不是哈德派,如果是,那么请做个理智的德粉,不要做无脑德棍。如果不是,那么请你分清楚德粉和德棍,德粉和我们一样是真正的军迷,应该一起好好讨论。而德棍,我不承认他们是军迷,只是一群狂热分子,认为盟军赢了就是因为××××原因,德军赢了就是NB;认为盟军的暴行就都是真的,德军的就全是编造的;他们不喜欢看书和纸质资料,只会从网络获得一些毛皮知识或者YY出来知识;而且仅凭一两件武器为依据就认为德国什么都是天下第一,恨不得连纳粹的SI都想上去尝一口。
上面我说的那个德棍还算稍微懂点知识,还有更狂热的,认为俾斯麦防护比大和还强,依据是德国钢材质量。这点我可以给楼主解释下,首先二战中各个列强的钢材质量,只有42到43年的苏联和45年的日本比较差,除了这两个时期,各列强的钢材质量差距差距并不大,至少没大到可以决定防护性的地方。而且就算钢材质量真有差距,对防护性影响也是有限的,德国在44年由于长期处于被轰炸的状态下,钢材质量明显下降了,但从没有人觉得45年的豹式比43年的防护差,顶多是易裂纹、易老化、结构不稳定罢了。苏联入侵布达佩斯时,有辆JS3炮塔炸飞后掉到地上摔碎了,这说明苏联的钢材质量不是很好,但从来没人觉得JS3防护差,也就是说二战时期钢材质量能起到的作用仅仅限于这些微不足道的方面而已,换句话说,上面这位德棍先生纯粹是在YY,我估计他也就知道SKC34的口径了,连其型号和径倍都不知道。
刚刚一激动跑题了,为节省时间,下面说简单点。
8—10.BIG SEVEN
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是旧式战列舰的顶点,装甲厚度强过了大多数新式战列舰,火力也很恐怖,但由于比较老旧,所以排得比较靠后。虽然30年代都经过了现代化改装,但基本构架还是很老套。
水平穿深: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垂直穿深:科罗拉多>长门>纳尔逊
水平防护:纳尔逊>科罗拉多>长门
垂直防护: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综合看的话,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结构方面,科罗拉多最合理,至于一项采用少座多连装的美国人为什么突然出现四座双联装,原因是科罗拉多并不是重新设计的,而是在田纳西基础上扩大而成的。
纳尔逊最严重的问题就是9门主炮全部前置,上面说过缺点不再重复,还有就是纳尔逊采用的是垂直舰首,一战时期英国和德国有不少旧式战列舰都垂直舰首,本人知识有限不知其意义,也许是因为这两国都比较刻板守旧的原因,但从两国新式战列舰都改成飞剪舰首来看,还是飞剪舰首综合能力更好。
长门的结构在三者中垫底,舰体细长,岛式建筑不够紧凑,装甲虽强过了大多数战列舰,但比不上前面二者,要知道对旧式战列舰来说装甲厚度是非常重要的,长门防护能力就20后的水平来说确实有点落伍,速度倒是达到了当时少见的26节,但为速度牺牲防护对战列舰来说是个愚蠢的思路,我在上面说过了。
我发现一个好玩的地方,美英日的三艘老式的高等战列舰恰好可以和德法意的三艘新式的高等战列舰一一对应:
维内托和科罗拉多对应:都是三舰中主炮最强的,结构也没太大问题。
黎塞留和纳尔逊对应:主要问题都是太过偏向于水平防护,岛式建筑都是三舰中最紧凑的,而且都有主炮前置的问题。
俾斯麦和长门对应:都是设计有偏向的,俾斯麦防强攻弱,长门攻强防弱,都是在结构设计上的问题诸多。
11 & 12.北卡罗莱娜 & 乔治五世
也是和上述最后一对一样设计有偏向问题,而且比俾斯麦和长门偏向得还严重,NC拥有和SD一样的Mk6主炮,速度也更快,但结构有重大问题,防护性能在新式战列舰中几乎垫底。
KGV则完全是因为被第二轮海军条约坑了,英国早早地开始了KGV的建造,严格按照第二轮条约限制造了KGV,建好才发现基本没人遵守条约了,而她成了新式的高等战列舰中排水量最少、主炮口径最小的。由于英国人设计战列舰经验最为丰富,因此虽然排水量小但装甲却不薄,而且结构也算比较合理,防护能力只比前卫稍弱一点。问题在于她的Mk7主炮(不是爱荷华的Mk7!),14寸显然是13舰中最小的,原本计划三座四联装炮塔还有火力密集度的优势,但为了控制排水量又将其中一座改成了双连装,该优势也下降了。
确切来说,SD、NC和KGV都是被两轮海军条约害了,如果没有海军条约,这三者会成为更好的战列舰。当然,海军条约还是好的,如果没有条约,列强们不知会干多少劳民伤财的事。
最后一位是胡德了,这本来是20年代造的一艘战列巡洋舰,41年改装成战列舰,实际上其改装尚未完成就被打沉了。
问题就是目标很大,装甲却很薄,典型的靶子。不过把胡德放进高等战舰中不是没道理的,胡德号一直到开战前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虽然装甲相对较薄,但是防护性还是强过了大多数旧式战列舰。火力比在13舰中垫底,但作为一门老炮,威力却接近乔治五世和俾斯麦上的新炮,在旧式战列舰中名列前茅,机动性即使是旧式的巡洋舰也没几个能比上的。
如果拿胡德和巴伐利亚比较,火力上胡德完胜,防护上巴伐利亚装甲厚度完胜,但防护布局稍弱于胡德。舰体结构上又是胡德稍稍占优,由此看来,胡德更强。以胡德和巴伐利亚为高等和次等战列舰的分界线也合理。
评价一艘战列舰,首先要看两层硬指标;
第一层:四项炮战指标。即水平防护、垂直防护、水平穿深、垂直穿深;如果两艘船二二分,那么以垂直数据优先于水平数据,因为正常的海战炮弹都是由上至下落下来的。
第二层:设计结构。包括防护布局、火力布局和船体结构。30年代以后的战列舰,防护性不仅要看装甲厚度,还要看其装甲和其他防护零件如何布置;火力包括主炮布局,但主要还是看副炮以及防空火力布局;船体也很重要,有一个科学的外形不仅影响齐射稳定性、转弯半径、适航性、抗沉性等与炮战息息相关的方面,对防护也有很大的影响。
以上两层为硬指标,其他的参数,比如防空能力、搜索能力、火控、防雷性、速度等等都只能算软指标,火控在现代可能算硬指标,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火控的决定性作用不强,只能算软指标。
只有在硬指标分不出胜负的时候才要看软指标。战列舰就是为了炮战而生的,任何把战列舰多功能化的决定都是愚蠢的,现实中就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①二战初期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提出了“利用高速的大型水面舰艇袭击英军零散部队和运输队”的思想,最后弄巧成拙;②一战之前英国设计的战列巡洋舰,在日德兰海战初期贝蒂被希佩尔打得晕头转向就足以证明这是个愚蠢的设计,后来号称英国最大的战列舰的胡德号更是成为了后人的笑柄。好在战巡只有英国和德国造了很多,其他国家都及时收手了。
《泰晤士海事通讯》曾评论过《世界上最恐怖的13座海上炮台》,就是按照以上标准评价的。13在西方是不吉利的数字,但现代有不少人故意用此数字来显示自己的恐怖。
13艘战列舰分别是:
NO.1大和
NO.2爱荷华
NO.3维托里奥·维内托
NO.4黎塞留
NO.5南达科他
NO.6俾斯麦
NO.7前卫
NO.8科罗拉多
NO.9纳尔逊
NO.10长门
NO.11北卡罗莱娜
NO.12乔治五世
NO.13胡德
下面进行说明,要涉及到的几个名词先解释下
新式战列舰:30年代后设计的战列舰
旧式战列舰:20年代或更早的战列舰
高等战列舰:即上述13舰,包括4艘旧式战列舰
次等战列舰:以胡德和巴伐利亚为界,性能强于胡德为高等,性能低于巴伐利亚为次等。次等大多为旧式战列舰,当然也有像敦刻尔克和沙恩霍斯特这样设计有严重问题的新式战列舰。
下面的资料是本人根据掌握数据对13艘战舰进行的简单评价,可能楼主不需要,但还是备注一下
1.大和
四项炮战指标,两项防护独占天下第一、94式主炮的威力也能与Mk7并列天下第一。防护上,水平和垂直都是天下第一,各部位装甲比BIG SEVEN还厚。
结构上,大和是实际造出来的战列舰中结构布局最合理的,没有之一。宽大的舰体和厚重的侧线为9门94式主炮提供了一个十分稳定的射击平台,同时也赋予了对得起其吨位的防护性,紧凑岛式建筑使其本来就变态的防护性更上一层。大和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象鼻船体的战列舰,使其在满载排水量超过7万吨的情况下速度仍能达到27.5节,过了新式战列舰的最低及格线,也超过了大多数旧式战列舰。
大和最大的缺点,是41年刚完工时左右两个战斗角度有限三联装152副炮炮塔浪费了很多排水量,这样的设计是受20年代以前的英德影响,只考虑增加火力,没考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不过大和受美国影响在45年完成了改造,去掉了这两座炮塔,将原有的6座双联装127炮塔增加到12座,既节省了排水量,又使防空火力增加一倍,更加有效地利用了空间,火力布局和美国战列舰一样合理,二战后期德国也曾计划把沙恩霍斯特改成此种美式布局方式,可惜该计划并未来得及实施。
2.爱荷华
能够取下第二名最大的原因是她那天下第一的Mk7主炮,水平和垂直穿深都和94式同等水平,在软指标方面还要优于94式,绝对无愧于天下第一。
在火力布局方面,【少座多连装】无论在作战效率方面还是在经济效率方面都比【多座少连装】合理,而且这样布局有利于减少舰长,增加舰宽,对转弯半径,设计稳定以及防护都有间接影响。美国人最先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美国的老式战舰一般都是四座三联装,而其他强国都是五或六座双连装。因此,前二后一的三联装主炮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当然如果加斯科因级建成并经受实战检验的话,那么她的独特主炮布局可能要强于三座三联装。30年后,大多数新式战列舰基本都是使用三座以下的三或四联装。其他方面,美国人的副炮、防空火力和空间布局一直都是无与伦比的。
下面说下缺点,一是防护与排水量的比例有些失衡,现实中排水量5万的战舰有三型:爱荷华、俾斯麦、前卫,由于美国人在空间利用方面比德国人有经验,所以爱荷华的大多数部位装甲都比俾斯麦厚,但其整体防护性却比俾斯麦强不了多少,主要是结构不够合理造成的。爱荷华出于对巴拿马运河的考虑,舰体太过细长,不仅影响水平防护,也影响适航性和转弯半径,而且岛式建筑前后不够紧凑,也防护有重大影响。另外有些军事小白说细长的舰体是爱荷华速度快的原因,我想提醒这些人,我不敢说一点影响没有,但是其影响绝对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大,而且牺牲防护换来速度这个思想在一战就被证明是错误的了,一向重视合理性的美国人不可能采用这种思路。
不过,说爱荷华结构不够合理只是代表她相对于少数布局合理的战列舰略逊一筹,但绝对不是差。其防护能力虽然对不起排水量但还是很优秀的,垂直防护基本能达到第三,水平防护也能进入世界前五。还有就是与大和一样的象鼻船体,在加上强大的动力系统,造就了爱荷华的天下第一速度,首舰爱荷华最高31节,二号舰新泽西甚至曾跑出过33节的高速。另外,爱荷华的软指标也是天下第一。
3 & 4.维托里奥·维内托and黎塞留
两个一起说,火力方面,二者的15寸炮都采用了大药室和强装药技术,威力超强,维内托的M1934采用了50倍径,水平穿深世界第4,垂直穿深世界第3,威力非常接近天下第一的Mk7;黎塞留的M1935为45倍径,威力比M1934稍弱,但也很强,而且更加稳定,水平世界第5,垂直世界第4。
防护方面,维内托垂直防护强一些,黎塞留水平强一些。虽然上面说过垂直优先于水平,但这里还是黎塞留占优,因为维内托的垂直防护在13舰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哦,而黎塞留的水平防护能位居前列,不过黎塞留的垂直防护确实有点危险,虽然不差,但在新式战列舰中显得太平庸。
布局方面,二者的布局都很合理,都只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缺点,维内托是岛式建筑不够紧凑,和爱荷华一样,对防护有重大影响,在欧洲新式战舰中,维内托水平防护不如黎塞留,垂直防护不如俾斯麦,岛式建筑对此有很大的影响。黎塞留虽然也只有一个突出问题,但却比维内托严重得多,就是主炮全部前置,这个思想是因为在某些著名海战中的T字型穿插战术影响造成的,其思路是正面对敌,既能减少迎弹面,又能火力全开,但是实际作战中,战舰会为了提高命中率而将船速减到最小,但绝对不会静止不动,而且大型海战中出了战列舰外,还有大量的小型灵活的舰只穿插其中,副炮无法以绝对优势火力压制这些目标,因此180度的主炮射界空白还是被认定为不合理的。法国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在原计划的黎塞留4号舰加斯科因就把一座炮塔移到后方。另外黎塞留的速度仅次于爱荷华,首舰黎塞留30节,二号舰让·巴尔32节。
总体来说,都是好船,维内托由于拥有媲美爱荷华的火力,所以排在黎塞留之前。
5.南达科他
最好的条约型战列舰,在规定的排水量内最合理地分配了火力防护和机动。Mk6主炮采用了超重的16寸口径AP,水平穿深世界第3,垂直穿深世界第5。水平防护大概和爱荷华一个水平,垂直防护稍弱但也基本能匹敌欧洲战列舰。
该舰最大优点是结构,南达科他是在北卡罗莱娜的基础上改变设计而成,舰体变得较短宽,岛式建筑也更加紧凑,虽然速度下降到了27.5节,但防护能力大幅度提升。论结构布局的话,可以说是仅次于大和的天下第二。
6 & 7.俾斯麦 and 前卫
这两个一起说。首先二者有共同的几个特点,防护超强、火力较弱、有很强的适航性,而且排水量也较相似。俾斯麦有极强的垂直防护能力,各部位平均装甲厚度与BIG SEVEN有得一拼。前卫的装甲厚度也很强,而且布局更加合理,整体防护能力甚至强过爱荷华。
火力是软肋,二者的火力在13舰中分别是倒数第4和第1,俾斯麦的SKC34主炮设计思路老套,既没有采取大药室和强装药,也没有使用重弹,而且德国人自工业革命以来炮口动能明显比美英法的同口径、同径倍火炮低一个档次,比如巴伐利亚的15寸炮口动能只和铁公爵的13.5寸一样,俾斯麦的SKC34还算进步很大了,至少比乔治五世的14寸要强,但还是远远比不过同口径的M1934和M1935,甚至连BIG SEVEN的老式16寸都比不上;前卫的火力比俾斯麦还差,当初皇家海军已经意识到战列舰不再是海战主力了,前卫被设计为以火力支援和沿岸炮击为主要任务的战列舰,因此根本没有为其新造主炮,8门主炮分别来自6艘不同的旧式战列舰,而且主炮布局也是老式的四座双联装形式,由于型号老旧,连乔治五世的14寸都不如。
结构方面,俾斯麦的船体不算优秀也算良好了,30年代后大船载小炮被定义为合理的思路,其他国家都寻求一个平衡点,而德国人走了末端的捷径,这就意味着在主炮数量和口径相似的情况下,德国的船比其他国家排水量更大,更具威慑力,而且上面说过,德国人的空间利用不如美国,因此干脆单纯地靠增加排水量获得防护,对于有着20年战列舰空白期的德国来说,这两个捷径都走得很聪明,俾斯麦无论是射击稳定性还是适航性在13舰中都是佼佼者。
不过也正因为有空白期,所以俾斯麦的设计结构也有很多的缺陷,第一,是在那个装甲盒盛行的年代还在使用穹甲设计,这就导致虽然俾斯麦拥有超强的全面防护,但是对重点部位的防护能力严重不足,了解历史的人应该清楚俾斯麦最后为什么直勾勾地冲进了英军包围圈;第二,俾斯麦的穹甲是将垂直防护和水平防护一体化了,要知道,火炮小角度抛射的动能要比大于大角度抛射强很多,因此这个防御一体化思路其实是个很片面的设计,完全不切合实际,结果导致俾斯麦垂直防护超强,水平防护却比不上大多数新式战列舰,而且这个思路还有一个弊端就是给原本就很弱的重点部位防护雪上加霜,装甲平均化倾向严重,该厚的地方却不够厚。另外就是为了赶上开战,一号舰的很多部位还是使用非硬化的匀质装甲。俾斯麦火力布局也有问题,主要体现在副炮,105和150在侧舷交替布置,无论对空还是对海面的密集度都受影响。
至于前卫在设计结构上则要好得多,尤其是适航性比俾斯麦还要好,能赶上南达科他的水平,基本没大问题。
捎带一提,二者的速度都处于世界前列,俾斯麦最高30.1节,提尔皮茨30.8节,前卫31节。
总体来说俾斯麦以其强大的全面防护和良好而稳定的舰体拿下第6名,至于前卫由于防护和火力都稍弱于前者而屈居第7。
另外还有三点需要吐槽:
一、现实中有不少军迷因为前卫的主炮老旧而认为其进不了前十,但这是一种偏见,就像SA80步枪一样,仅仅因为一个缺点比较突出使得很多优点都被忽略了。前卫的诸多优点上面说过了,尤其是现代化的结构和天下第一的适航性,因此不能仅仅因为装了烂炮就把整体都否定了。
二、SKC34主炮的径倍,纸面数据是52倍,但其实德国人和其他国家统计径倍的标准不一样,这52倍是包含药室在内的,而其他国家计算径倍通常不算药室,所以SKC34主炮的实际径倍应该是47到48倍之间。
三、我曾经在优酷和某个不学无术的军事小白争论过,按照他的可笑逻辑,俾斯麦因为侧舷装甲比爱荷华厚所以防护性能比爱荷华好,舰体结构和其他部位的装甲都被忽略了。我估计他可能以为海战中炮弹就像坦克炮弹一样直直地打过去……我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那种弹道在20世纪海战中出现的几率不会多于1%。上面说的水平穿深就是10公里以内的小角度抛射,而垂直穿深是指10公里外的大角度抛射,无论哪一项,侧舷水线都不是主迎弹面,只能算整体防护的一部分。当然,侧舷中弹一般来说比较致命,所以有人特意把这里做的厚一点也不是什么错误,但是单单靠侧舷的厚度既不能决定一艘船的水平防护,也不能决定垂直防护。
如果我说了这么多还是有某些德棍认为俾斯麦侧舷厚所以防护比爱荷华好,那么我建议他去看看英国战列舰的侧舷多厚,他就可以跳江去了。
我不知道楼主是不是哈德派,如果是,那么请做个理智的德粉,不要做无脑德棍。如果不是,那么请你分清楚德粉和德棍,德粉和我们一样是真正的军迷,应该一起好好讨论。而德棍,我不承认他们是军迷,只是一群狂热分子,认为盟军赢了就是因为××××原因,德军赢了就是NB;认为盟军的暴行就都是真的,德军的就全是编造的;他们不喜欢看书和纸质资料,只会从网络获得一些毛皮知识或者YY出来知识;而且仅凭一两件武器为依据就认为德国什么都是天下第一,恨不得连纳粹的SI都想上去尝一口。
上面我说的那个德棍还算稍微懂点知识,还有更狂热的,认为俾斯麦防护比大和还强,依据是德国钢材质量。这点我可以给楼主解释下,首先二战中各个列强的钢材质量,只有42到43年的苏联和45年的日本比较差,除了这两个时期,各列强的钢材质量差距差距并不大,至少没大到可以决定防护性的地方。而且就算钢材质量真有差距,对防护性影响也是有限的,德国在44年由于长期处于被轰炸的状态下,钢材质量明显下降了,但从没有人觉得45年的豹式比43年的防护差,顶多是易裂纹、易老化、结构不稳定罢了。苏联入侵布达佩斯时,有辆JS3炮塔炸飞后掉到地上摔碎了,这说明苏联的钢材质量不是很好,但从来没人觉得JS3防护差,也就是说二战时期钢材质量能起到的作用仅仅限于这些微不足道的方面而已,换句话说,上面这位德棍先生纯粹是在YY,我估计他也就知道SKC34的口径了,连其型号和径倍都不知道。
刚刚一激动跑题了,为节省时间,下面说简单点。
8—10.BIG SEVEN
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是旧式战列舰的顶点,装甲厚度强过了大多数新式战列舰,火力也很恐怖,但由于比较老旧,所以排得比较靠后。虽然30年代都经过了现代化改装,但基本构架还是很老套。
水平穿深: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垂直穿深:科罗拉多>长门>纳尔逊
水平防护:纳尔逊>科罗拉多>长门
垂直防护: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综合看的话,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结构方面,科罗拉多最合理,至于一项采用少座多连装的美国人为什么突然出现四座双联装,原因是科罗拉多并不是重新设计的,而是在田纳西基础上扩大而成的。
纳尔逊最严重的问题就是9门主炮全部前置,上面说过缺点不再重复,还有就是纳尔逊采用的是垂直舰首,一战时期英国和德国有不少旧式战列舰都垂直舰首,本人知识有限不知其意义,也许是因为这两国都比较刻板守旧的原因,但从两国新式战列舰都改成飞剪舰首来看,还是飞剪舰首综合能力更好。
长门的结构在三者中垫底,舰体细长,岛式建筑不够紧凑,装甲虽强过了大多数战列舰,但比不上前面二者,要知道对旧式战列舰来说装甲厚度是非常重要的,长门防护能力就20后的水平来说确实有点落伍,速度倒是达到了当时少见的26节,但为速度牺牲防护对战列舰来说是个愚蠢的思路,我在上面说过了。
我发现一个好玩的地方,美英日的三艘老式的高等战列舰恰好可以和德法意的三艘新式的高等战列舰一一对应:
维内托和科罗拉多对应:都是三舰中主炮最强的,结构也没太大问题。
黎塞留和纳尔逊对应:主要问题都是太过偏向于水平防护,岛式建筑都是三舰中最紧凑的,而且都有主炮前置的问题。
俾斯麦和长门对应:都是设计有偏向的,俾斯麦防强攻弱,长门攻强防弱,都是在结构设计上的问题诸多。
11 & 12.北卡罗莱娜 & 乔治五世
也是和上述最后一对一样设计有偏向问题,而且比俾斯麦和长门偏向得还严重,NC拥有和SD一样的Mk6主炮,速度也更快,但结构有重大问题,防护性能在新式战列舰中几乎垫底。
KGV则完全是因为被第二轮海军条约坑了,英国早早地开始了KGV的建造,严格按照第二轮条约限制造了KGV,建好才发现基本没人遵守条约了,而她成了新式的高等战列舰中排水量最少、主炮口径最小的。由于英国人设计战列舰经验最为丰富,因此虽然排水量小但装甲却不薄,而且结构也算比较合理,防护能力只比前卫稍弱一点。问题在于她的Mk7主炮(不是爱荷华的Mk7!),14寸显然是13舰中最小的,原本计划三座四联装炮塔还有火力密集度的优势,但为了控制排水量又将其中一座改成了双连装,该优势也下降了。
确切来说,SD、NC和KGV都是被两轮海军条约害了,如果没有海军条约,这三者会成为更好的战列舰。当然,海军条约还是好的,如果没有条约,列强们不知会干多少劳民伤财的事。
最后一位是胡德了,这本来是20年代造的一艘战列巡洋舰,41年改装成战列舰,实际上其改装尚未完成就被打沉了。
问题就是目标很大,装甲却很薄,典型的靶子。不过把胡德放进高等战舰中不是没道理的,胡德号一直到开战前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虽然装甲相对较薄,但是防护性还是强过了大多数旧式战列舰。火力比在13舰中垫底,但作为一门老炮,威力却接近乔治五世和俾斯麦上的新炮,在旧式战列舰中名列前茅,机动性即使是旧式的巡洋舰也没几个能比上的。
如果拿胡德和巴伐利亚比较,火力上胡德完胜,防护上巴伐利亚装甲厚度完胜,但防护布局稍弱于胡德。舰体结构上又是胡德稍稍占优,由此看来,胡德更强。以胡德和巴伐利亚为高等和次等战列舰的分界线也合理。
参考资料: 复制自己在别处的回答,那次全是手打的
展开全部
这个一两句说不好的,
俾斯麦,有人说是俾斯麦火力差,其实俾斯麦的火力是非常强大的,虽然满载5W多吨位主炮只有381MM但是俾斯麦采用四座双联装炮塔带来的优势就是虽然单发火力小但是齐射的威力大而且非常准!胡德的悲剧可能是因为俾斯麦运气好,打到了弹药库,但是俾斯麦的优点就是其火控在当时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打的非常准,不然381MM的主炮是不会有勇气装在上面的;另外就是其装甲非常厚实,俾斯麦沉的时候大大小小炮弹+鱼雷吃了600多发,可想俾斯麦的抗击打能力;还有俾斯麦的机动性能也是可圈可点的,这是因为德国当时在造价俾斯麦准寻的就是装甲>机动性能≥火力,也不会在吃了这么多炮弹后发动机还能转圈。
衣阿华,美国最著名的战列舰。但是在二战中已经被航母的光环基本遮挡住了。说他好,那是因为他是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役的战列舰,一直到伊拉克战争才退役。说他差,那是因为在航母被美国视为海战的主力军,英雄的衣阿华自然武用武之地。但是其在贝鲁特的表现,依然可以看出其火控系统于俾斯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和,这款7W多吨满载排水量的战列舰,是二战日本海军的骄傲。火力是最强的。虽然在衣阿华33节的高航速面前大和只有26-27的最高航速,但是其460MM主炮完全可以对在射程内的衣阿华进行秒杀。虽然火力强大,但是日本在大和上追求大炮巨剑的理念似乎走进了畸形的死胡同,其最大的弊点就是其460MM3联装主炮在齐射的时候炮弹间相互影响而造成的弹道偏差是最大的,虽然单发威力大,但是火力的总威力受限于精度的影响而不及美国406MM的主炮。从中多少能看出俾斯麦为何采用的是四座381MM的两联装主炮了。
俾斯麦,有人说是俾斯麦火力差,其实俾斯麦的火力是非常强大的,虽然满载5W多吨位主炮只有381MM但是俾斯麦采用四座双联装炮塔带来的优势就是虽然单发火力小但是齐射的威力大而且非常准!胡德的悲剧可能是因为俾斯麦运气好,打到了弹药库,但是俾斯麦的优点就是其火控在当时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打的非常准,不然381MM的主炮是不会有勇气装在上面的;另外就是其装甲非常厚实,俾斯麦沉的时候大大小小炮弹+鱼雷吃了600多发,可想俾斯麦的抗击打能力;还有俾斯麦的机动性能也是可圈可点的,这是因为德国当时在造价俾斯麦准寻的就是装甲>机动性能≥火力,也不会在吃了这么多炮弹后发动机还能转圈。
衣阿华,美国最著名的战列舰。但是在二战中已经被航母的光环基本遮挡住了。说他好,那是因为他是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役的战列舰,一直到伊拉克战争才退役。说他差,那是因为在航母被美国视为海战的主力军,英雄的衣阿华自然武用武之地。但是其在贝鲁特的表现,依然可以看出其火控系统于俾斯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和,这款7W多吨满载排水量的战列舰,是二战日本海军的骄傲。火力是最强的。虽然在衣阿华33节的高航速面前大和只有26-27的最高航速,但是其460MM主炮完全可以对在射程内的衣阿华进行秒杀。虽然火力强大,但是日本在大和上追求大炮巨剑的理念似乎走进了畸形的死胡同,其最大的弊点就是其460MM3联装主炮在齐射的时候炮弹间相互影响而造成的弹道偏差是最大的,虽然单发威力大,但是火力的总威力受限于精度的影响而不及美国406MM的主炮。从中多少能看出俾斯麦为何采用的是四座381MM的两联装主炮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二战最强大的战列舰从舰船数据上来看应该是大和级,但是大和级两艘都没有什么实战数据就被美军的舰队怼沉了,但无论如何,大和级的整体性能在那,估计实战也不会差到哪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有代表性的是,德国脾斯麦号战列舰,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日本大和号战列舰,个各有各的好脾斯麦号战列舰的好处是火力足够,八门巨口径大炮,密苏里号战列舰的好处是装甲防护和航速33节,大和号战列舰的好处是装甲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个人还是同意日本的大和号是所有二战战列舰中最变态的。可惜生不逢时,几乎一点战果都没有。但是如果战列舰对射,大和号最牛。
就其战斗过程和和战果而言,我最顶俾斯麦号战列舰
就其战斗过程和和战果而言,我最顶俾斯麦号战列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