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好词、好句、好段、感受)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2]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 “三绝” 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 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历史演义小说大多是虚实相间,主实重虚;古今兼顾,批古判今;一段故事,叙说两朝的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的性。《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的启发,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
三国是一个与明朝迥乎不同的时代,它没有青楼与赌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扬仁、义、道、德、礼、信、忠、贞、孝、廉、善、美、真,是汉文化的再体现。再对比宋朝、元朝和明朝,它们都有着大量的青楼和赌场,虽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文化,但佛教文化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影响力更大。因为青楼、赌场等异域民风长久发展,从而使民间渐渐奉行的是兼具华夏文化特点和西域文化特点的市井文化。骄、奢、淫、逸、假、丑、恶、奸、强取豪夺思想在民间广泛宣扬。印度社会的浪漫主义作风和佛教文学的浪漫主义文风也在宋朝、元朝和明朝社会有着长久地发展。传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等浪漫主义文学得到极大发展,官场和战场也都成了游戏场,浪漫主义风行,岳飞遭遇莫须有罪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三国时代与宋朝、元朝和明朝相比,统治思想、官场风气、社会生态、世态人心差别巨大,古今对比强烈,能充分发挥历史演义小说穿越、批判的艺术特点,让文字更诙谐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艺术张力,同时还保留知识含量这点实枪货,所以使它成为第一部被集结成书的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隋唐志传》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贾仲明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是十四世纪中国为数不多的伟大作家之一。
三国故事在中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共24卷,每卷10则,共240则。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增加评点,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版本流变路线:
①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
②万历《新刊按鉴全相批评三国志》20卷 240则
③万历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由单句变为偶句
④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纲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修改,并作详细评点,毛本《三国》即后来《三国演义》。[4]
编辑本段作品特色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而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尽管这些旧有观点已不容于今日。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国演义》时,把明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不实讥望、怪力乱神之处删除勘正。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称:“因为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代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
而书中亦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不过,前3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写了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范围、影响程度,都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独一无二的,这就造成了普通民众,甚至一部分专家学者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也就是小说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概况、事件、人物缺乏正确的常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真实历史的地位,这种现象在近来的电影、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应。民间也一直对这类现象有不少争论。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2]
编辑本段章回目录
三国演义
袁阔成评书《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人物统计
在《三国演义》的教学和研究中,有一个习惯性的错误:说《演义》“总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建国以来出版的几种比较权威的文学史、小说史,大多如此叙述;直到如今出版的的一些文学史、小说史、辞典,仍然沿袭此说。以讹传讹,实不可不辨。所谓“《三国演义》写了四百多个人物”的说法,其实源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那份《三国志宗僚》。但这里却包含一连串的错误:
第一,《三国志宗僚》共列508人,以往的学者们并未仔细点数,只是约莫估计一下,便提出“四百多个人物”之说,即使是对《三国志宗僚》而言,也是不准确的。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三国志宗僚》大致抄录自陈寿《三国志》目录(包括纪、传和附传),其中一些人物,如蜀汉方面的陈祗、卫继、常播,曹魏方面的袁涣、张范、凉茂、徐奕、何夔、邢颙、鲍勋、司马芝、温恢、郑浑、仓慈、阎温,东吴方面的孙虑、孙霸、孙奋、士燮、贺齐、钟离牧、胡综等,根本就没有在《三国演义》中出现;
第三,同样重要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也根本没有列入《三国志宗僚》,如蜀汉方面的陈式、邓良、樊建、费观、高翔、胡济,曹魏方面的陈骞、陈泰、邓敦、丁斐、董寻、郝昭、桓嘉、蒋干,东吴方面的乔国老(乔玄)、大乔、小乔、丁奉、全端、全怿、沈莹、张布、张悌、赵咨,其它政治集团的何进、皇甫嵩、韩馥、张济、樊稠、韩暹、杨奉等,都是如此;至于《三国演义》虚构的许多人物,当然更不可能列入《三国志宗僚》。
由此可见,所谓“《三国演义》写了四百多个人物”之说乃是粗枝大叶的产物,完全是错误的。
那么,《三国演义》究竟写了多少人物呢?在《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出版)的《人物》部分总共列出1258个词条;除去28个互见条目(如“阿斗”、“后主”、“先主”等), 实际介绍《演义》写到的人物总共1230个。这些人物,绝大多数都是有姓有名,总计大约1000人;极少数没有姓名者,也与其它人物有明确的亲属关系。因此,正确的说法是:《三国演义》一共写了1798人,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约1200人,确实是古代小说中写人物最多的巨著。《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有的评论认为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不足之处是人物性格缺乏发展变化,有的人物渲染夸张过分导致失真。
编辑本段重要人物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
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三国中曹魏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曹操是陈留两大家族曹氏与夏侯氏的后裔。公元191年,他刺杀董卓失败,逃至中牟遇到陈宫。陈宫愿意助其一臂之力,后因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陈宫离开曹操。曹操于是在陈留起兵,聚集兄弟族人。曹操陆续统一中原各地,200年,在官渡之战中打败强敌袁绍,北伐并攻破河北,统一北方。211年,击败马超,夺得西北。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传位曹丕。曹丕篡夺汉位,建立魏国,尊父亲曹操为魏武帝。
刘备
刘备(161-223)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是涿郡的一介平民。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刘焉大量征兵。刘备见军书,念为汉室后裔,却无力挽救汉室,只得哀叹。这时遇到张飞,二人情投意合,到酒馆交谈,遇到关羽,三人在桃园结义,共讨黄巾。220年,曹丕篡夺汉室,建立魏国,刘备随即建立蜀国,同年为报弟仇东征孙权,被陆逊打败,223年在白帝城病死。
孙权
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252),字仲谋,
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孙权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第22世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孙权幼年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1年,孙权攻下建安城,统一扬州。208年,孙权与刘备组成孙刘联军,在赤壁共同抗曹,周瑜用火计击败曹操,这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公元230年,孙权派大臣卫温东渡夷洲,开发今日的台湾。
诸葛亮
诸葛亮(也称诸葛孔明)(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关羽
关羽(162-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有“美髯公”之称以忠、义、勇、智、信著称。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关羽庙遍及中国,在北京一城就有关帝庙五百多座,民间祭祀众多,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且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拜关公”之说,并被佛道俩家供奉,有加蓝菩萨与武财神之称,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有若天神,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文武双全,描写的关羽的事迹多有描写,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战长沙、单刀赴会、举兵北伐围曹仁于樊城、刮骨疗伤、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等,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躲避。在《演义》中关羽被描写为继吕布之后的三国第一将,又为“五虎大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张飞
张飞(167-221),字益德,蜀汉三杰之一(《三国演义》、《华阳国志》中字翼德),汉族,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有“三国第一条枪“之称,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张飞是刘备、关羽的弟弟。曾与吕布大战俩回,不落下风,性如烈火,嫉恶如仇,曾怒鞭督邮,并一度拔剑欲刺董卓。于长坂坡当阳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吓死夏侯杰。入川时一路凯歌,义释严颜,并将其收降,直捣成都。入川后率精兵击败张郃大军,可见其粗中有细。刘备称汉中王后,拜为右将军,封五虎大将,称帝后,拜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为夺回荆州,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同年六月,张飞被部将范强、张达刺杀,时年五十五岁。至今仍有张飞庙。
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省舒城)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还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
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处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书与史实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写的。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杂记》提到演义时说“七分实三分虚”,许盘清《<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对此观点有一定研究。演义里许多精彩的情节是千古传说,受地方野史传奇、逸史传闻影响极深。
民初五四运动后,反传统派学者积极澄清《三国志》,以对诸葛亮、关羽、刘备传统正面人物进行再评价,胡适、鲁迅等革新派学者也带头重释《三国演义》,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于澄清真实历史,再加上毛泽东本人对曹操的个人喜好,还有最近的“学术超男”易中天教授的《易中天品三国》等。新中国学者在改革开放前常继承反传统派学者对诸葛亮、关羽等人物解释,援引《三国志》驳斥《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2]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 “三绝” 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 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历史演义小说大多是虚实相间,主实重虚;古今兼顾,批古判今;一段故事,叙说两朝的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的性。《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的启发,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
三国是一个与明朝迥乎不同的时代,它没有青楼与赌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扬仁、义、道、德、礼、信、忠、贞、孝、廉、善、美、真,是汉文化的再体现。再对比宋朝、元朝和明朝,它们都有着大量的青楼和赌场,虽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文化,但佛教文化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影响力更大。因为青楼、赌场等异域民风长久发展,从而使民间渐渐奉行的是兼具华夏文化特点和西域文化特点的市井文化。骄、奢、淫、逸、假、丑、恶、奸、强取豪夺思想在民间广泛宣扬。印度社会的浪漫主义作风和佛教文学的浪漫主义文风也在宋朝、元朝和明朝社会有着长久地发展。传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等浪漫主义文学得到极大发展,官场和战场也都成了游戏场,浪漫主义风行,岳飞遭遇莫须有罪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三国时代与宋朝、元朝和明朝相比,统治思想、官场风气、社会生态、世态人心差别巨大,古今对比强烈,能充分发挥历史演义小说穿越、批判的艺术特点,让文字更诙谐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艺术张力,同时还保留知识含量这点实枪货,所以使它成为第一部被集结成书的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隋唐志传》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贾仲明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是十四世纪中国为数不多的伟大作家之一。
三国故事在中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共24卷,每卷10则,共240则。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增加评点,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版本流变路线:
①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
②万历《新刊按鉴全相批评三国志》20卷 240则
③万历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由单句变为偶句
④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纲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修改,并作详细评点,毛本《三国》即后来《三国演义》。[4]
编辑本段作品特色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而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尽管这些旧有观点已不容于今日。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国演义》时,把明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不实讥望、怪力乱神之处删除勘正。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称:“因为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代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
而书中亦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不过,前3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写了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范围、影响程度,都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独一无二的,这就造成了普通民众,甚至一部分专家学者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也就是小说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概况、事件、人物缺乏正确的常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真实历史的地位,这种现象在近来的电影、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应。民间也一直对这类现象有不少争论。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2]
编辑本段章回目录
三国演义
袁阔成评书《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人物统计
在《三国演义》的教学和研究中,有一个习惯性的错误:说《演义》“总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建国以来出版的几种比较权威的文学史、小说史,大多如此叙述;直到如今出版的的一些文学史、小说史、辞典,仍然沿袭此说。以讹传讹,实不可不辨。所谓“《三国演义》写了四百多个人物”的说法,其实源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那份《三国志宗僚》。但这里却包含一连串的错误:
第一,《三国志宗僚》共列508人,以往的学者们并未仔细点数,只是约莫估计一下,便提出“四百多个人物”之说,即使是对《三国志宗僚》而言,也是不准确的。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三国志宗僚》大致抄录自陈寿《三国志》目录(包括纪、传和附传),其中一些人物,如蜀汉方面的陈祗、卫继、常播,曹魏方面的袁涣、张范、凉茂、徐奕、何夔、邢颙、鲍勋、司马芝、温恢、郑浑、仓慈、阎温,东吴方面的孙虑、孙霸、孙奋、士燮、贺齐、钟离牧、胡综等,根本就没有在《三国演义》中出现;
第三,同样重要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也根本没有列入《三国志宗僚》,如蜀汉方面的陈式、邓良、樊建、费观、高翔、胡济,曹魏方面的陈骞、陈泰、邓敦、丁斐、董寻、郝昭、桓嘉、蒋干,东吴方面的乔国老(乔玄)、大乔、小乔、丁奉、全端、全怿、沈莹、张布、张悌、赵咨,其它政治集团的何进、皇甫嵩、韩馥、张济、樊稠、韩暹、杨奉等,都是如此;至于《三国演义》虚构的许多人物,当然更不可能列入《三国志宗僚》。
由此可见,所谓“《三国演义》写了四百多个人物”之说乃是粗枝大叶的产物,完全是错误的。
那么,《三国演义》究竟写了多少人物呢?在《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出版)的《人物》部分总共列出1258个词条;除去28个互见条目(如“阿斗”、“后主”、“先主”等), 实际介绍《演义》写到的人物总共1230个。这些人物,绝大多数都是有姓有名,总计大约1000人;极少数没有姓名者,也与其它人物有明确的亲属关系。因此,正确的说法是:《三国演义》一共写了1798人,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约1200人,确实是古代小说中写人物最多的巨著。《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有的评论认为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不足之处是人物性格缺乏发展变化,有的人物渲染夸张过分导致失真。
编辑本段重要人物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
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三国中曹魏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曹操是陈留两大家族曹氏与夏侯氏的后裔。公元191年,他刺杀董卓失败,逃至中牟遇到陈宫。陈宫愿意助其一臂之力,后因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陈宫离开曹操。曹操于是在陈留起兵,聚集兄弟族人。曹操陆续统一中原各地,200年,在官渡之战中打败强敌袁绍,北伐并攻破河北,统一北方。211年,击败马超,夺得西北。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传位曹丕。曹丕篡夺汉位,建立魏国,尊父亲曹操为魏武帝。
刘备
刘备(161-223)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是涿郡的一介平民。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刘焉大量征兵。刘备见军书,念为汉室后裔,却无力挽救汉室,只得哀叹。这时遇到张飞,二人情投意合,到酒馆交谈,遇到关羽,三人在桃园结义,共讨黄巾。220年,曹丕篡夺汉室,建立魏国,刘备随即建立蜀国,同年为报弟仇东征孙权,被陆逊打败,223年在白帝城病死。
孙权
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252),字仲谋,
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孙权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第22世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孙权幼年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1年,孙权攻下建安城,统一扬州。208年,孙权与刘备组成孙刘联军,在赤壁共同抗曹,周瑜用火计击败曹操,这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公元230年,孙权派大臣卫温东渡夷洲,开发今日的台湾。
诸葛亮
诸葛亮(也称诸葛孔明)(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关羽
关羽(162-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有“美髯公”之称以忠、义、勇、智、信著称。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关羽庙遍及中国,在北京一城就有关帝庙五百多座,民间祭祀众多,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且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拜关公”之说,并被佛道俩家供奉,有加蓝菩萨与武财神之称,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有若天神,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文武双全,描写的关羽的事迹多有描写,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战长沙、单刀赴会、举兵北伐围曹仁于樊城、刮骨疗伤、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等,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躲避。在《演义》中关羽被描写为继吕布之后的三国第一将,又为“五虎大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张飞
张飞(167-221),字益德,蜀汉三杰之一(《三国演义》、《华阳国志》中字翼德),汉族,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有“三国第一条枪“之称,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张飞是刘备、关羽的弟弟。曾与吕布大战俩回,不落下风,性如烈火,嫉恶如仇,曾怒鞭督邮,并一度拔剑欲刺董卓。于长坂坡当阳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吓死夏侯杰。入川时一路凯歌,义释严颜,并将其收降,直捣成都。入川后率精兵击败张郃大军,可见其粗中有细。刘备称汉中王后,拜为右将军,封五虎大将,称帝后,拜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为夺回荆州,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同年六月,张飞被部将范强、张达刺杀,时年五十五岁。至今仍有张飞庙。
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省舒城)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还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
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处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书与史实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写的。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杂记》提到演义时说“七分实三分虚”,许盘清《<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对此观点有一定研究。演义里许多精彩的情节是千古传说,受地方野史传奇、逸史传闻影响极深。
民初五四运动后,反传统派学者积极澄清《三国志》,以对诸葛亮、关羽、刘备传统正面人物进行再评价,胡适、鲁迅等革新派学者也带头重释《三国演义》,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于澄清真实历史,再加上毛泽东本人对曹操的个人喜好,还有最近的“学术超男”易中天教授的《易中天品三国》等。新中国学者在改革开放前常继承反传统派学者对诸葛亮、关羽等人物解释,援引《三国志》驳斥《三国演义》。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展开全部
好词:一手包办 不由分说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危在旦夕 才高八斗 刮目相看 下笔成章 七步成诗 不出所料
好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
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感想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他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历史,小说揭示了公元三世纪七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国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表现了那个时代尖锐复杂而又极富传奇色彩的政治与军事冲突,而在这些冲突中,表现极为耀眼的,还是那些智慧超群的谋士们,也有些谋士就像流星,刚刚显现了过人的才华,转眼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好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
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感想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他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历史,小说揭示了公元三世纪七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国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表现了那个时代尖锐复杂而又极富传奇色彩的政治与军事冲突,而在这些冲突中,表现极为耀眼的,还是那些智慧超群的谋士们,也有些谋士就像流星,刚刚显现了过人的才华,转眼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嗨,你好,很高兴接到你的这条求助信息,
我想对你说的是,我能够帮助你,
不过是在你把题目要求进一步明确的前提下。
一本几十万字的名著,我怎么知道你需要什么呢?
我想对你说的是,我能够帮助你,
不过是在你把题目要求进一步明确的前提下。
一本几十万字的名著,我怎么知道你需要什么呢?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