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缅战争与清缅战争,最后哪一个取得了胜利?
明缅宗藩关系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嘉靖年间以后,西南边境地区的土司制度遭到了破坏。“土司制度”起源于秦代的“羁縻政策”。土司制度的破坏与明缅宗藩关系的衰落,当时中原王朝为了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就去笼络少数民族的首领,封授他们一个官职,但并不过问他们的内部事务,仍然由少数民族的首领去管理自己的部落,只要表示愿意臣服中原王朝就行。
满清云贵总督刘藻,当时已是64岁高龄的老人,他出身举人,不谙军旅,调度无方,仅派3000绿营兵围剿,结果被缅军击溃,参将何琼诏、千总薛士后、外委陶国兴全部阵亡。战败后,云南绿营又虚报战功,刘藻稀里糊涂向朝廷报捷。得知真相后,乾隆帝大怒,将刘藻革职。惊恐之下,刘藻畏罪自杀。
不得不说,乾隆皇帝确实是丰功伟绩,不过,在这其中倒是有一件算不上是“成”,只可算“败笔”,那便是在公元1762年开始的“清缅之战”。在这一场战役之中,原本那纵横天下的满洲八旗,最后却是被缅甸的军队带来了重创,清朝也因此失去了不少的土地,缅甸也逐渐从明朝时期的附庸国,在清朝时期脱离了控制独立成国。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土司区的控制,明朝政府还制定了金牌、勘合、底薄制度,明确规定了明朝中央政府与土司之间的关系。土司只听命于中央政府,地方官员无权命令土司,中央政府用信符做凭证给土司下达命令。各土司必须按时向明朝中央政府纳贡和缴纳差发银(金)。这些制度的制定,保证了明朝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控制。
而清缅战争在名义上取得了缅甸的臣服,但清兵在战场上损失惨重,更是失去了明瑞这样的大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