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怎样走向政治前台的?

 我来答
得书文化
2022-11-15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8万
展开全部

慈禧太后是怎样走向政治前台的?

  文 | 时光的河,简书作者

  明清君主,鉴于历朝历代外戚专权,对于后宫干政异常敏感。朱元璋更是立下死命令,后宫里谁要是干涉朝政,格杀勿论。清初君主也是明白人,严禁女人对政治说三道四。即使像孝庄皇太后,也不过是暗中为孙子康熙使劲而已,不能亲自走向前台。

  但是,咸丰以后,一个妃子竟然步步高升、层层染指,超越皇帝而成为了大清朝的政治灵魂。这就是慈禧太后。一个女人是如何突破重重关隘走向权力前台的?是运气使然还是能力使然?

  慈禧太后的上台,自然有与她个人的能力有关。她要不是讨得了咸丰欢心,并且生了唯一的皇子,再怎么也当不了皇后;要不是读了点书,能够批阅奏折,也不可能走到权力前台。不过,慈禧太后走上前台,确实也有运气的成分。

  要是英法联军不攻进北京,咸丰皇帝就不会往热河跑,吓得待在那里不愿意回来;如果咸丰不往热河跑,就不会给奕䜣出头的机会,也不会给肃顺专权的机会;进而,就不会让奕䜣和肃顺这两个最有能力的满族人,成为势不两立的政敌;如果奕䜣和肃顺不势不两立,就不会给慈禧太后上台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慈禧是利用了两个男人之间的斗争,渔翁得利掌握了权力。

  咸丰是在热河去世的。当时,以肃顺为核心的八个大臣,极力诱导咸丰皇帝长驻热河,不要回京,以确保自己的宠信地位。而以奕为代表的留京大臣,包括掌握军队的胜保,则三番五次要求咸丰回京,稳定朝局、安抚天下。双方都有自己的私心。无论要求咸丰回京还是不回京,都是想取得咸丰信任,以期能在咸丰托孤时,分得最大一杯羹。肃顺不让咸丰回来,是怕他和六弟奕䜣面后,万一诉诸兄弟情长,把自己排挤到一边。

  就朝中人心来说,是大体倾向于奕䜣的。奕䜣开明有能力,且是皇族。但是,从政治上来说,还是肃顺占据优势。肃顺在皇帝临终时,被托付为辅佐大臣之首,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其他七个顾命大臣,也是肃顺的人。与肃顺相比,奕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资源。

  要想除掉肃顺,又不背抗旨的罪名,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借助两宫皇太后的力量。

  所谓两宫皇太后,就是慈安和慈禧太后,其中慈安是正皇后,慈禧则因子而贵,亦成为皇后,分别为东宫和西宫。据说,慈安敦厚本分,没有什么权力欲望;慈禧则聪明伶俐,颇有权力野心。有学者猜测,咸丰活着的时候,慈禧可能帮他看过折子。如果脑子不聪明,不可能得到这种机会。以慈禧太后的聪明加野心,肯定看不惯肃顺等人的专横跋扈。

  慈禧与肃顺发生矛盾,还有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她的儿子同治皇帝,登基时才六岁。在这种情况下,将权力都交给肃顺等人,难免不会发生威臣挟持皇帝的情形,就像当年鳌拜对待康熙一样。其他人对此或许不上心,慈禧作为小皇帝的妈妈,估计晚上就睡不着了。想来想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合潜在同盟,将肃顺等人铲除。

  肃顺等人似乎没把两宫放在眼中。或许,在他们看来,两宫虽然贵为皇太后,但是毕竟为女流之辈,既没兵,又没权,掀不起什么风浪,折腾两下就完了。慈禧不是闹着要看折子嘛,那就让她看,估计看不了几天就累个半死,主动归还。

  可是,肃顺看走了眼。他没想到,慈禧太后不但能看折子,而且还非常有精力看折子。一个有精力的女人,没有了老公,又不能出皇宫,只有政治能吸引她。她越看越顺手,越看越 *** ,铲除肃顺的想法,也就越强烈。

  两宫皇太后自身没有实权,但是她们有两大合法性资源。第一,她们两个是皇帝的母亲。这个说没用就没用,说有用就有用。她们说句话,要比奕䜣等人说句话,更能得到大臣认可。第二,她们手中有先帝留下的印章。咸丰皇帝为了防止肃顺专权,特别分别赐予两宫一个印章,肃顺等人要下旨,必须盖上两宫皇太后的印章。

  对于两宫来说,合法性资源是虚的。但是,当她们与奕䜣等实力派联合时,这些东西就威力无穷了。奕䜣和慈禧已经看出,大家相互都讨厌肃顺,只有除掉肃顺才有出头之日。他们暗中商量好,把肃顺等八大臣骗到北京彻底大事化了。

  奕䜣以皇帝年龄太小为由,请求两宫行太后听政。掌握首都军队的胜保以及文官大臣,似乎都占到了奕䜣一边,支持太后回京。不知道肃顺没看透其中的阴谋,还是太过于自信,竟然真得没做防范地回了京。这一回,就再也没有回到人间。

  肃顺被杀之后,建立起来的是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制度。现在看来,这一制度排除了专权,运转得不错。首先,听政的是两宫而不是一宫,不会让某一个人滥用权力;其次,清除肃顺有奕一份功劳,两宫听政后,不得不授予奕䜣议政王兼领班军机大臣的名号,令其一时权倾朝野。这样一来,以奕为代表的大臣力量,又与两宫皇太后形成了相互制衡。

  西方有句名言,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反过来,受到监督的权力,就会稍微好一点。从现在来看,这样的权力格局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灭掉捻军、兴办洋务、重用汉人等措施,所谓“同治中兴”,就是在他们共同辅政期间完成的。

  但是,这样的权力格局不是制度设计,而是历史的一种偶然。各种因素碰巧了,才出现这么一种格局。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制度都是偶然的风云际会的结果,比如被神话了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唐太宗去世之后,国家就走下坡路了。三省六部制靠的不是制度,而是皇帝一个人,开明的皇帝没了,制度也就没了。

  张祖翼在《清代野史》中说:“当文宗崩,穆宗孩提,天下又不靖,慈安柔顺不敢负重任,慈禧位卑又恐不孚人望,思得一重望之亲贵佐理之,于是廷议推奕欣为议政王、总理军机大臣。此本为权宜之计,非永远定制也。”这个判断颇有见地。

  权宜之计就是权宜之计,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会烟消云散,转安为危。事实上,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奕䜣权倾朝野,很快引起两宫不满。1865年,两宫随便找个借口,撤掉了奕䜣的议政王职务。奕䜣虽然聪明,却是一个软弱可欺的人,一遇到挫折就退让。两宫要撤他议政王位子,他就让了,只保留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职务。后来,连军机处也保不住了。

 

  奕䜣一撤,三权就剩下了两权;慈安一死,两权就剩下了一权。那个处心积虑向上爬的妙龄少女,最终炼成了喜怒不形于色的老佛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