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孩子成长关键期进行早教,要避免这几个误区,父母要早些了解
# 育儿 事务所#
德国著名的早期教育鼻祖—卡尔•威特,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八岁就会六国语言,九岁就考入大学,并且在学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人。
而他儿子并非是天生就天赋异禀,甚至刚出生时,医生和姥姥都说孩子是个白痴,后来儿子之所以成为了天才般的人才,全赖于这位父亲从小开始对孩子进行的早期教育以及独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把握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期
卡尔•威特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出生之后就开始进行教育,因为孩子的成长有一个关键期。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指的就是这两个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三岁之间,另一个阶段就是从三岁到七岁之间。这两个阶段的教育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来说更为重要。
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成长的这两个关键期,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潜力,帮助孩子轻松掌握知识,掌握技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果错过这两个关键期,即使以后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教育,收获的效果也不大,因为孩子的潜力是有时效性的,有些潜力可能在孩子身上已经消失,错过了就再也追不回来了。
既然早期教育这么重要,那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是每位父母思考的问题,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上,有几个误区是比较常见的。
1、将早期教育等同于早期机构。 有些父母直接将孩子的早期教育等同于早教机构,以为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就是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早好安排。
对孩子的教育,父母是偷不了懒的,我们不能完全将孩子的早期教育重任交给早教机构,父母需要负责起自己的教育培养义务,因为父母往往是最懂自己孩子的,也是和孩子相处时间最多的人,孩子需要接受哪方面的教育,父母应该是最清楚的人,所以哪怕是去早教中心学习,父母也就应该承担起自己那份教育责任。
2、用“填压式”的教育方式,逼孩子学习。 传统教育的弊端就是对知识的教育方式比较单调,而且多数采取“填压式”的灌输方法,也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感不感兴趣。
孩子被动地学习,缺少感知,没有思考,就算死记硬背了再多的公式,再多的单词,并不能真正起来开发智力的作用,相反,还可能让孩子产生压学的心理。
3、 选择的教材过于枯燥形式过于单一。 有些父母给孩子买的绘本或者是知识型的教材过于枯燥和单调,吸引不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就算孩子会去翻,也是走马观花,特别对于学前儿童,识字量还不是很多的时候,一些拼音配图片的绘本并不能满足和吸引到孩子的兴趣,孩子当然也就缺乏主动性了。
4、过于在乎孩子的识字量、单词量,却忽略了科学知识的培养。
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就是教孩子识字,以为认的字越多,记得英语单词越多,孩子就越聪明,家长很开心,甚至经常让孩子在亲戚面前秀,以展示自己的教育成果。
其实,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天生的智商都差不了多少,但是孩子的后期的所接受的不同的教育方法,决定着孩子能力的不同。
而如果在孩子最关键的成长期,家长只盯着认字记单词,而忽略了思维能力、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是一个耽误。
从小对孩子进行科学知识的培养,让孩子喜欢上科学,可以给孩子买些科学知识的绘本或者是趣味教育课程,但要有动手实验相结合的,让孩子亲自动手参与,通过实验,让孩子动脑,开发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拒绝“填压式”学习,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先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配图源于网络,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