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
“快起床啦,你看看时间,马上就到了!”
“穿个衣服咋这么磨蹭,快去刷牙!”
“天天只知道看电视,快去写作业!……”
磨蹭的这些场景,你家有没有经常上演。孩子穿衣服系鞋带能系个十几分钟,吃饭细嚼慢咽磨蹭半天,作业拖着不写,大人这边早已经火急火燎,火烧眉毛了。
孩子却依然能够做到心如止水、不慌不忙。
再往后的画面,自然就没那么好看了,轻者边催边骂,重者就拳打脚踢。伤了亲子关系不说,关键还没用,孩子并不会因为吃了一顿揍下次就能快起来。
最近看到一条视频:
孩子写作业太磨蹭,一早上就写几个生字,写了三个小时, 妈妈崩溃大哭:“我也想控制我的脾气,我也不想骂他,不想打他,他还一直在那闹。昨天就让他预习,让他背课文,他不听。今天的课都压到一起,我不想做她妈了。”
视频引发了大批网友的共鸣:
“我家也有同款娃,真的是同一个世界,同一款孩子,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原来为孩子拖延磨蹭抓狂的老母亲不止我一个”
大周末的早上,我就听到楼上邻居家又爆发了一场“小战争”。
妈妈焦急催孩子要在八点起床吃早饭,可是孩子素来温温吞吞的,都七点五十了还没起床洗漱。
妈妈一催再催,一吼再吼,奈何孩子依旧是不急的模样。到后来气得妈妈“砰……”摔门而出,谁愿意管孩子谁管。
心理专家胡慎之曾说:“妈妈越催促,孩子动作越慢,系鞋带、吃饭、写字,都越来越慢。”
慢慢地,催促的大人和磨蹭的孩子在无意识中形成了默契: 不催—不动;小催—小动;吼着催—才动。
这样的恶性循环,在无数家庭中不断上演。
无数的事实证明:父母越催,孩子效率越低。说急了,孩子甚至不说话或者发脾气回怼。所以,家有磨蹭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根本不是催催催。
如果父母能避免因焦虑导致的情绪对立,陪孩子一起慢下来,帮助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反而会愿意改变。
蒙台梭利曾说:“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都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干涉只会毁了他。你需要的是帮他找到根本原因。”
你有想过,孩子磨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吗?
首先,是孩子大脑发育受限导致磨蹭
据脑科学家的研究,孩子大脑前部区域,也就是前额叶皮层,它负责组织规划,控制冲动,平衡风险和回报,是大脑的领航员,也是理性决策者。
说简单点,神经的控制功能,和语言的调整功能,都在额叶,额叶没发展好,孩子就没办法专心学习,就容易兴奋和走神,写作业就显得磨蹭。
这就是绝大多数孩子磨蹭、拖延的根本原因。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不苛责、很重要。
请记住,你眼里的孩子是“磨蹭”,其实都是孩子正在长大脑。
其实,孩子缺乏时间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别是四维的发展进行过深入研究。他认为2岁以下的孩子,主要通过动作来 探索 世界,思维往往是直觉性的。
而2岁到7岁之间的孩子,主要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世界,同样没有发展出抽象的逻辑思维。
也就是说,不到7岁左右的孩子,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需要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而时间就是个抽象的概念,当你告诉孩子,我们还有五分钟就要出发时,他还不太理解,行动上自然就不着急了。
3、父母不正确的方式,容易让孩子形成习惯性磨蹭
有些父母因为孩子的磨蹭,消耗掉了自己的耐心,变得焦虑不安,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拖延!”“你太磨蹭了!”这类的负面标签。
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也就是说, 习得性无助的孩子慢慢失去自信、自暴自弃,最终失去内在驱动力,人生也就失去了色彩。这种情况后被心理学专家称之为“习得性磨蹭”。
1、相比于催促,其实“耐心”是更有效的一种爱的方式
孩子的感知力是很敏感的,心急火燎的状态反而会伤害到孩子。其实,耐心才是一种更有效率的爱的方式。
在记录片《我不是笨小孩》中,就有这样一个叫小校的男孩,然而他的“慢”并不是因为笨和磨蹭,而是因为他先天的生理缺陷—阅读障碍。
作为校校的妈妈,从开始的不理解到最终真正的接纳,记录片中,这位妈妈的逐渐转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开始校校的妈妈也不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拼命催他、吼他,可是她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之后,她与老师沟通方法,一点一点耐心引导,孩子也在慢慢进步。
为人父母,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发现爱。如果你能耐心对待孩子的种种需求,他就能确信自己被爱着,也会变得更乐于配合我们,亲子关系更紧密。
2、学会用自然惩罚法则,让孩子自己学会承担后果
心理学家阿尔费雷德·阿德勒说:“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现实中,很多父母担心孩子迟到、或者被老师批评,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孩子,殊不知这样的“好心”却害了孩子。
正确的方式,就是让孩子自己承担磨蹭的后果。
一位妈妈用视频记录了反击女儿太磨蹭的胜利。原来,女儿每天早上都在妈妈的“三催四请”下才能勉强踩着时间点出门。
妈妈忍无可忍,最终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天早上,女儿按照她的固有节奏收拾,背着书包站在门口刚要出门,却发现妈妈竟然还没准备好。
眼看快要迟到了,妈妈依然不慌不忙,女儿越发失去了耐心,对着妈妈带着哭腔大喊:“妈妈,你能不能快一点!”终于,妈妈用实际行动唤起了女儿着急的意识。
3、学会利用工作提升效率
心理学研究认为,5-6岁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15分钟,7-10岁约为15-20分钟,10-12岁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能持续30分钟左右。
也就是说,长时间做一件事,孩子出现磨蹭、走神,注意力差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建议,父母可以通过“番茄时间法”,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让孩子集中时间学习,然后休息5分钟,如此视作一个“番茄”时间。
最后、学会尊重、接纳孩子,父母慢下来,孩子就会快起来
无意中,看到了张文亮曾经写过一首散文诗叫《牵着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吼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看完后,我的眼圈红了,我们总是让孩子像兔子一样快,却忘记孩子不过是一只慢吞吞的蜗牛,因为,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阶段。
而我们父母呢?没有人帮助他们,却在一遍遍地催着他们、吼着他们……请放松心情,尝试着尊重孩子的节奏,用他们的方式去 探索 万事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