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的人这样正不正常?

家里有个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信了佛,但是他信佛以后总是去寺庙,工作也放弃了,家人知道后就把他接回家,从此以后他就不和人接触也不出去,只是每天对供奉的佛像磕头,现在家人如... 家里有个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信了佛,但是他信佛以后总是去寺庙,工作也放弃了,家人知道后就把他接回家,从此以后他就不和人接触也不出去,只是每天对供奉的佛像磕头,现在家人如果做了他忌讳的事情他就教育,也不分男女老少都特别严厉,精神也很不好,我觉得正确信佛的人不该这样,请问这正常吗? 展开
 我来答
cuishuo001
2013-03-23 · TA获得超过3.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489
采纳率:48%
帮助的人:2335万
展开全部
阿弥陀佛,不正常,已偏离正法。
建议楼主让家人学习一下下面的内容。

佛关于楞严经50阴魔的开示
http://tieba.baidu.com/p/2153173207
【经咒】《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经文)
http://tieba.baidu.com/p/1119602275?pn=1

持戒能破四种“障”
破烦恼障:戒如金刚,持戒可以破坏烦恼,而不被烦恼所破,如坚持不杀生戒,任何烦恼都不会破不杀生戒,持不杀生戒可以坏贪嗔痴烦恼,坏生死轮回之业,得到长寿果报和解脱的安乐。

破业障:无始身口意而造作恶业,数如恒沙,量满大地,恶业从因感果需要具备缘,持戒内摄六根,正知正念,外缘就不会引发烦恼,业障一般就现不起来。持戒的心相续处于愿力善念中,恶念烦恼就不易现起。而且精严持戒的功德也会集资净罪。

破所知障:我们凡夫,我执颠倒,邪见心染,持戒就是直接从行动造业、从见烦恼中超越出来。

破正法障:烦恼相续时,佛法很难入心转意,真正的持戒是时时怀有惭愧心和忏悔心,这样就不会有慢心、疑心的烦恼障碍,就容易和佛法相应,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

益西彭措堪布:尊敬身边的佛陀
有人问:讲记上说,修持普贤行愿,凡是受用大乘法的顺缘,都会任运地(自自然然地)摄集,种种能产生苦恼、能引发身心疾病等的恶因缘都能转为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对这一条,怎么生信解呢?
  先看一个故事,看懂了故事,就会把问题解开。
  有一位洪居士,与一位中学老师结婚,生了四个子女。丈夫的工资微薄,她要用这些钱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还要提供孩子们读书。二十年来,她没做过一件新衣服,中午几乎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可见生活很艰难。但她的善根深厚,一到时间,就去寺院拜佛。
  丈夫反对她去寺院,子女们也不喜欢母亲去寺院。
  丈夫常常很不满地说:“放下家里的事去寺院,成什么话?”
  她回答:“我活在世界上,唯一的寄托就是亲近佛陀。如果不让我亲近佛陀,我没办法活下去。”
  丈夫说:“那样的话,你干脆去寺院过日子!”
  她说:“要那样就好了。”
  洪居士每次去寺院之前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回到家里又要吵一顿。
  后来,寺院的住持知道她的状况,就对她说:“从现在起,你不要再来寺院了。没有转变家里丈夫和子女的心之前,不要来寺院。直到子女的口中能说出来:‘妈妈,今天是去寺院的日子,家里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寺院吧!’丈夫口里也能说出:‘所有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吧!’你再来寺院,在此之前,你就在家里好好地发愿尽责任。”
  后来,洪居士十年当中没有进过寺院的门。
  像观音菩萨的斋日、初一、初八、十五等等,本来是应去寺院的日子,她就独自在家中一个人发愿,她对佛说:“佛陀,今天是拜佛的日子,但我的责任还没尽完,所以去不了。我没有忘记佛的恩德,我在这里给佛顶礼。我为我的全家祝愿,祈求佛光恒时加被我的全家。”
  后来,从丈夫和子女的口中终于说出了这样的话:“您去寺院吧!”而且,丈夫和子女都变成了佛教徒。
  但她生活仍不富裕,想对寺院做些供养也很困难。
  有一年正月十五,她去汉城定法寺,见到一位信徒在佛像前供养了两袋大米。她当时心里一阵羞愧,她很想供养佛陀,又拿不出钱来买米。正当她无奈的时候,忽然冒出来一个想法:我可以在做早晚饭时省出一勺大米,把这些米积攒起来供养佛。
  从那天开始,她每天做饭都盛出一勺大米放在一个口袋里,接着就为家人一个个地祝愿。然后,每个月去一次寺院,把攒下来的米供养在佛像前。
  这时,出现了奇妙的事——从此再没有出现过因粮食而操心的事,丈夫的事业也很顺利,孩子们都上了大学,成家立业,过得都很幸福。
  故事讲完了,洪居士错在哪里?她是怎样转违缘为顺缘的呢?
  以前,她对果位佛懂得尊敬、内心畏惧,但对身边的佛陀却不知道尊敬。实际上,她天天和被烦恼覆盖的活着的佛陀生活在一起,但她对每天一起生活的佛陀置之不顾。本来,自己具有绝对的、唯一的佛性,丈夫和孩子也同样如此,本来应当在相互尊敬中生活,但她却为了上寺院,轻视了身边的佛陀,忘掉了自己的责任。每一次上寺院,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让丈夫、孩子不高兴,这都是因为忘掉了佛性而生活的原因。
  其实,在佛教的传统里,早就有“看一切人都是佛,父母就是佛,丈夫、妻子就是佛,子女就是佛”的教诲,但一般人狭隘地理解了佛法,只把寺院中的佛像看成是佛,对身边的佛却非常轻视。实际上,这和佛陀的教诲相差十万八千里。
  寺院的住持和尚非常高明,一眼就看出她的偏差,叫她在家里尽心尽力地承事丈夫、孩子,好好地发善心为家人祝愿。后来,她以善愿的力量化解了家庭矛盾。她时时祝愿:“愿我的丈夫健康、子女健康,愿佛光加被我的家庭幸福……”对于家人有这样一份好心,能不感化他们吗?所以,他们最后都请求她去寺庙拜佛。
  从这里想到,我们修持普贤行愿,一个关键就是要把佛性作为人生的根本而生活,不这样的话,我们不但对自己轻视,对别人也轻视。这都是因为没有对佛性生起确信,才落到这般的生活道路中。
  我们能够有一切众生是佛的信念,普贤行愿就可以在上面建立起来,对于三世诸佛礼敬、称赞、供养,乃至随学、恒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行为。
  大家要领会经文说的“三世一切佛”包括了一切,其中的未来佛是指一切众生。尤其恒顺众生中讲到,承事众生要像承事如来一样。如果我们对待一切人都像对待佛一样,那我们就能任运地积聚顺缘,以前结下的不好因缘都会化解,转为好因缘。
  推演开来,如果我们深深地领会了普贤大行的意义,那我们就会开始调整观念和行为。比如,“恒顺众生”:对于亲人、朋友、同事,乃至一切众生,都像恭敬佛那样承事、供养;依止善知识和同分菩萨:尽心尽力地让善知识生欢喜心,和同分菩萨和合相处,同修普贤行愿;而且,对一切诸佛都礼敬、称赞、供养;对一切凡夫、阿罗汉、菩萨、佛的功德,都至诚地随喜;对一切佛的教法,都摄持、宣演、修证;对一切器世界,都庄严、都净化……。朝着这样的方面去发愿、去趣入,一切修持大乘法的顺缘都会摄集,一切违缘都会转成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
  这个道理很明白。看看自己所接触的有哪样没包括在内呢?自己的生活境缘分解开来,不过是每天遇到的有情,修行上遇到的善知识和道友,诸佛和佛的教法,再就是身处的这个器世界。如果面对这一切时,都按普贤行愿来做,那就会任运地摄受一切修行的顺缘。而且,修普贤行愿,发愿忏除一切不善的行为,远离一切菩萨行的障垢,因此能远离一切违缘。
  按这样思维,会深信修习普贤行愿是“善得胜寿命,善来人中生”。
啖竹堂
2013-03-23 · TA获得超过339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84
采纳率:40%
帮助的人:427万
展开全部
不正常。

佛法有云,佛菩萨所在之处,令众生生欢喜心。又有云,佛法是利益人的,而不是给人带来苦恼的。

一般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宗教,其实不然。佛法讲因果,万事万物皆不离因缘和合,且佛法讲发菩提心,就是利益他人的心,只要能利益他人,佛陀都鼓励佛弟子去积极的做。另外佛法所讲的空性不是顽空,而是让佛弟子认识到这种无常的空性之后更加珍惜时间,积极的去修学佛法,利益大众和社会。所以,佛法是积极而非消极。而且几千年来,佛法的传承和实践有着非常完整的次第,与现代科学并不矛盾,更不是所谓的迷信和单纯的仪轨。

佛弟子还是要积极的亲近三宝,树立一个正信的佛教的概念,用一种健康,向上,助人,慈悲,积极的状态面对生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财硕水晶
2013-03-23 · TA获得超过776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387
采纳率:27%
帮助的人:610万
展开全部
这样的,肯定不正常的,是走入邪道了。
信佛就是为了能心情好,努力工作,和家人处好关系,这些都是信佛的标准。
如果一个人信佛了,搞的众叛亲离,那就和佛法相背了,也不是真的佛法,自然也不是真的信佛了,
而是走入邪道。
善哉善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柒液奈6885
2013-03-23 · TA获得超过72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06
采纳率:25%
帮助的人:325万
展开全部
你好,这样不正常。正常的信佛人是心中有佛,一切以缘来做。
成功是缘 失败是缘 好事是缘 不好也是缘。
佛讲的就是因果,顺应本心。色本是空。
他是迷糊了,太形式化。这是不可取的。
佛渡有缘人~祝你阖家幸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hou6q
2013-03-23 · TA获得超过153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19
采纳率:60%
帮助的人:105万
展开全部
不正常!
学佛学偏了。真学佛就把家庭搞好、工作搞好、生活搞好。而不是工作也不做、朋友也不交、家人也不要。当然,如果退休了,没事情干了,天天上寺庙是可以的。佛法教人上报四重恩、孝悌忠信,如果连家人都不要了,就是自私、懒惰、消极,就是严重的自我执着。这连佛法的门框都没摸到,标准的邪知邪见。
要劝导他,您也必须学习正确的佛法,学得比他好、懂得比他多,这样才能影响他。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