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范文 字数3000字左右 要范文 急!急!
推荐于2017-12-15
展开全部
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研究报告)一、
课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社会。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这股强有力的信息技术之风,对传统教育也起着革命性的变革:过去是教师+教材+学生,现在是教师+教材+信息技术+学生;过去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死板、僵化、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气氛沉闷,效率底下;现在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积极提倡创新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特别是新课标的提出,要打破旧的学习模式,建立新型学习方式,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树立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教育思想。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与手段,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有必要开展相应的研究。
我校是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有着开展课题研究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先后投入1200万元用于硬件和软环境的建设,电教设施堪称省内领先,全国一流,400台方正品牌电脑,100套多媒体演示系统,价值百万的专业级演播系统,千兆以太网百兆交换到桌面。同时我们还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在“九五”期间,“利用校园电视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获江苏省电教馆“九五”优秀电教课题成果奖。“学习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获常州市“九五”课题成果一等奖,并已被推荐参评江苏省优秀课题成果奖。我们还有着较为广泛的学生基础,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连续3次在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中获一等奖,获奖人数及名次均列前茅。基于以上优势,我们选择“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作为研究课题。
二、
三、
研究目标
1、形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模式。
2、促使学生全面提高信息素养,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3、培养锻炼一批素质过硬、具有科研能力,能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秀师资队伍。
四、研究的措施
(一)作好研究准备
1、学生层面:课堂教学改革+课外活动辅助
开展本课题研究,我们始终立足于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放在前列,因为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与保障。我们首先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在充分保证师资力量的情况下,我们首先优选教材,因为好的教材不仅充分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更考虑到学生的学;第二,我们加强学生的基础实践操作,特别是汉字输入、文字编排、电脑绘画、演示文稿制作、上网浏览搜索下载信息、电子邮件收发、留言板论坛的应用等。第三,我们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充分渗透学科内容、思想,比如学习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我们要求学生设计学科封面为内容,要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以及美术效果、合理性;第四,注重软硬件的相互应用,同时渗透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是以硬件和软件为载体的,在利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故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故障和分析故障、解决故障的能力。如《电脑的研究》基于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根据平时实践应用的体会,研究分析总结常见问题。第五,课外拓展延伸,分两方面:一、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特长;二、开放网络教室。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坚持开放网络教师,给学生提供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场所与环境。目前我校学生非常自觉而且主动课余来上网搜集信息查找资料,我们刚刚毕业的学生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撰写了一本《毕业小论文集》,题材来源于INTERNET网络,通过电脑输入,word编排,最后打印装订全过程都是学生亲手实践出来的。
2、师资层面:自学+辅导
学者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研究的方向,从理论上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而校内的精英人物或团队可以更贴近我们的教学,我们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
为此,我们在首先加强了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支撑信息技术教育的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包括主体教育论、多元智能和研究性学习理论等。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教学设计方法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培训。
每学期坚持邀请至少两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从理论上帮助我们提高理论素养,规范我们的研究行为。同时我们还积极利用校内的精英资源,如在电教课题研究方面,陆一平校长一直是我们的领路人和开拓者,他本身具备扎实的课题研究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是全国科研型教师,还有严晓东校长、韩玉宇主任、何江燕主任等校内专家都是我们学习的资源,每一次研究活动,我们都邀请他们参加我们的的活动,对我们的研究过程给予指导和帮助,这一点也是我们觉得做的比较成功的方面之一。
我们学校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而且从制度层面上做出了公开课必须利用信息技术的规定,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课件制作、网站制作评比活动,评比结果直接与教师“五自”考核挂钩,这些内外在因素促使教师非常自觉地学习信息技术;同时我们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比如:课件制作培训、网站制作培训、省教育技术考核培训等, 大大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3、研究者层面:改进研究活动方式,推进人的动态发展。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本身就是各个方面的骨干教师,同时也是多个课题争抢的对象,同时还有繁重的本职工作。如何协调课题之间的关系,在保证课题研究质量的同时,尽量减轻课题组教师的工作量,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一矛盾:
整合课题研究活动,在教科室的协调下,对于不同课题的活动进行整合,对于同一个研究活动,不同课题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样即降低了活动的频繁程度,还可以借鉴其它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开拓自己的思路。
我们原来的主要研究活动方式,就是开研究课,之后评课,对照研究目标进行分析,研究活动就告一段落,这样出现的问题就是研究不能深入,缺乏系统性,对于研究课的问题不能再次研究。针对这一矛盾,从2005年开始,我们改进了开展研究活动的方式,提出了“基于教师行为跟进的校本研修模式”。 每学期每个学科组或课题组提出一个研究的目标,确定上研究课的教师,确定课题,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三步开展研究活动:第一步,教师备课,拿出第一教案,课题组教师围绕研究目标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第二步,上课教师拿出第二教案,同时第一次上课,课题组教师再次围绕研究目标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第三步,上课教师拿出第二课堂,课题组教师再次进行讨论、分析;整个循环用2~3周的时间,促进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进行深入有序的研究和思考。
(二)开展实践研究
课题的开始阶段,我们从语文、科学和史地生及物理等学科尝试开展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工作。这些学科相对而言易于操作,适合研究性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内容较多一些,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对本模式有了以下几方面的共识,并将以下共识推广到其他学科:
1、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确立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主要是体验性目标 ,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
(1)通过开展对“真实问题”的学习 ,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而展开的。要求学生从书本中 ,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许多实实在在而又复杂纷繁的各类现实问题 ,如地理学科中各种资源短缺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科学学科中恐龙到底是什么原因而灭绝,我们每个人的指纹是否真的都不相同,以及基因问题、人类营养素问题等,语文学科中的麋鹿为什么失而复得,作家为什么能成为作家等,物理学科中的力学问题,物体的沉浮条件等,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这样 ,既打破了传统的“千人一面”的固有模式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兴趣。传统的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 ,为了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网络、电子阅览室、光盘资料等多种途径主动获取课本以及课外的知识,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在教室内可以体验天马行空遨游世界的感觉,这样 ,更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 ,由学生自行设计的研究目标与课题 ,形成一个指向不同的个体目标群 ,使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和体验、创造的自由空间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比如,在学《恐龙时代》一课,我们学生远离恐龙的生活时代几千万年,但他们对恐龙了解的知识是广泛的,兴趣盎然,主要得益于资料来源网络有数百个恐龙网站、电影有《侏罗纪公园》等,还有恐龙模型,以及学生参观了常州恐龙园后带回的摄制录像,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体验、探究发展的空间。
(3)培养科学精神 ,增强社会责任感。研究性学习是本着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开展学习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 ,有利于学生了解和体验地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电视采访、录像、数码相机等社会调查、网上查阅资料等 ,再通过excel统计分析,形成数据统计图,从强烈的数据对比中、鲜活的现实生活中激活了原有的知识储蓄 ,在不断的发现中发掘了创造的潜能,在试图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4)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现代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和学习伙伴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可以和专业人士交流,这样增强了对社会的了解与关注。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同时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 ,学会分享与交流研究成果 ,加强人际之间的合作。
(5)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密切了师生关系 ,对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里,教师的职能从传授知识向激励思考转移。教师的着眼点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教师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 ,教师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领路人” ;②有效地推动活动的进展 ,教师成为学生实践探索的“指路人”;③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成为学生集体研讨的“组织者”。
2、研究性学习内容与方法的选择
(1)内容。我们选择部分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学生感兴趣的、易于学生操作的,令学生产生困惑的,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一是从教材中确定研究专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渗透 ,在每节课后设计列举一些研究课题 ,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社会生活 ,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从教材中引申并合学生实际 ,提出问题 ,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淹城遗址的开发、中国乒乓在世锦赛上的走向、我们的饮食文化、生活中的物理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策略。①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 ,因而课题选择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考虑到不同层次的需要;②课题设计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避免把学生引向单一性的思维;③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生创造性与主体人格的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④教师要重视三个环节的评价与指导:选题的评价与指导、中期检查与指导、结题时的评价。
(3)方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一般有:①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 ,分析、比较得出结论。②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考察 ,运用有关的理论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③实验法。借助有关的实验、分析有关数据,寻找答案。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可以是: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并修正方案———汇总成果———交流评价。
①发现并提出问题。最初可以由老师提出可行性研究专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逐步发展到学生自己主动发现、提出问题 ,确定研究专题。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主要对研究专题进行价值评判分析,如《麋鹿》一课,我们可预先网上搜索一下有无关于麋鹿的资源信息,如果没有的话,毕竟麋鹿远离我们生活,很少见,就不能确定为研究专题。
②设计方案。问题提出后,要认真分析产生该问题的背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信息技术提供方案设的平台,可以用word工具编辑而成,并且把不同的方案发布在网上,供不同小组交流、比较,从中选择最佳方案。计
③实施方案,汇总成果。学生依据课题要求,收集有关文章、数据、图片等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和有关的实验等。当然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的微调方案,以使方案更趋完善;最后要将研究成果表现出来。收集资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不仅可以利用网上现成的,而且可以通过网络交互功能调查采访专业人士获取更多信息;整理归类、实验可借助现有的office办公软件、几何画板、以及各种仿真实验室来进行操作。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图画形式、小论文形式、电子板报形式、也可以制作成演示文稿或网站形式等。
④成果交流,总结评价。成果交流可以采取班级汇报、辩论赛或者网络共享等多种方式。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评价时侧重“四重” :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结果的表示可以是定量的 (分数、等第等 ) ,还可以是定性的 (如评语 ) ,也可以是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时可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 ,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问题探讨
1、“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课题研究,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提出了挑战。在具体操作中,虽然我们从二年级开始就将计算机教学作为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力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实际上学生在技术上的差异较大,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由于受技术的影响而难以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是我们今后一个阶段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2、“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课题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还要求教师抽出更多的时间去浏览、去设计、去制作,在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这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解决教学需求提高与教学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也成为本课题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3、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薄弱,有待进一步研究。需要研究的主题或知识点的呈现方式还值得商榷。
课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社会。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这股强有力的信息技术之风,对传统教育也起着革命性的变革:过去是教师+教材+学生,现在是教师+教材+信息技术+学生;过去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死板、僵化、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气氛沉闷,效率底下;现在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积极提倡创新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特别是新课标的提出,要打破旧的学习模式,建立新型学习方式,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树立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教育思想。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与手段,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有必要开展相应的研究。
我校是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有着开展课题研究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先后投入1200万元用于硬件和软环境的建设,电教设施堪称省内领先,全国一流,400台方正品牌电脑,100套多媒体演示系统,价值百万的专业级演播系统,千兆以太网百兆交换到桌面。同时我们还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在“九五”期间,“利用校园电视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获江苏省电教馆“九五”优秀电教课题成果奖。“学习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获常州市“九五”课题成果一等奖,并已被推荐参评江苏省优秀课题成果奖。我们还有着较为广泛的学生基础,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连续3次在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中获一等奖,获奖人数及名次均列前茅。基于以上优势,我们选择“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作为研究课题。
二、
三、
研究目标
1、形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模式。
2、促使学生全面提高信息素养,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3、培养锻炼一批素质过硬、具有科研能力,能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秀师资队伍。
四、研究的措施
(一)作好研究准备
1、学生层面:课堂教学改革+课外活动辅助
开展本课题研究,我们始终立足于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放在前列,因为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与保障。我们首先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在充分保证师资力量的情况下,我们首先优选教材,因为好的教材不仅充分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更考虑到学生的学;第二,我们加强学生的基础实践操作,特别是汉字输入、文字编排、电脑绘画、演示文稿制作、上网浏览搜索下载信息、电子邮件收发、留言板论坛的应用等。第三,我们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充分渗透学科内容、思想,比如学习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我们要求学生设计学科封面为内容,要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以及美术效果、合理性;第四,注重软硬件的相互应用,同时渗透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是以硬件和软件为载体的,在利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故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故障和分析故障、解决故障的能力。如《电脑的研究》基于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根据平时实践应用的体会,研究分析总结常见问题。第五,课外拓展延伸,分两方面:一、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特长;二、开放网络教室。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坚持开放网络教师,给学生提供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场所与环境。目前我校学生非常自觉而且主动课余来上网搜集信息查找资料,我们刚刚毕业的学生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撰写了一本《毕业小论文集》,题材来源于INTERNET网络,通过电脑输入,word编排,最后打印装订全过程都是学生亲手实践出来的。
2、师资层面:自学+辅导
学者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研究的方向,从理论上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而校内的精英人物或团队可以更贴近我们的教学,我们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
为此,我们在首先加强了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支撑信息技术教育的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包括主体教育论、多元智能和研究性学习理论等。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教学设计方法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培训。
每学期坚持邀请至少两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从理论上帮助我们提高理论素养,规范我们的研究行为。同时我们还积极利用校内的精英资源,如在电教课题研究方面,陆一平校长一直是我们的领路人和开拓者,他本身具备扎实的课题研究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是全国科研型教师,还有严晓东校长、韩玉宇主任、何江燕主任等校内专家都是我们学习的资源,每一次研究活动,我们都邀请他们参加我们的的活动,对我们的研究过程给予指导和帮助,这一点也是我们觉得做的比较成功的方面之一。
我们学校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而且从制度层面上做出了公开课必须利用信息技术的规定,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课件制作、网站制作评比活动,评比结果直接与教师“五自”考核挂钩,这些内外在因素促使教师非常自觉地学习信息技术;同时我们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比如:课件制作培训、网站制作培训、省教育技术考核培训等, 大大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3、研究者层面:改进研究活动方式,推进人的动态发展。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本身就是各个方面的骨干教师,同时也是多个课题争抢的对象,同时还有繁重的本职工作。如何协调课题之间的关系,在保证课题研究质量的同时,尽量减轻课题组教师的工作量,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一矛盾:
整合课题研究活动,在教科室的协调下,对于不同课题的活动进行整合,对于同一个研究活动,不同课题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样即降低了活动的频繁程度,还可以借鉴其它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开拓自己的思路。
我们原来的主要研究活动方式,就是开研究课,之后评课,对照研究目标进行分析,研究活动就告一段落,这样出现的问题就是研究不能深入,缺乏系统性,对于研究课的问题不能再次研究。针对这一矛盾,从2005年开始,我们改进了开展研究活动的方式,提出了“基于教师行为跟进的校本研修模式”。 每学期每个学科组或课题组提出一个研究的目标,确定上研究课的教师,确定课题,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三步开展研究活动:第一步,教师备课,拿出第一教案,课题组教师围绕研究目标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第二步,上课教师拿出第二教案,同时第一次上课,课题组教师再次围绕研究目标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第三步,上课教师拿出第二课堂,课题组教师再次进行讨论、分析;整个循环用2~3周的时间,促进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进行深入有序的研究和思考。
(二)开展实践研究
课题的开始阶段,我们从语文、科学和史地生及物理等学科尝试开展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工作。这些学科相对而言易于操作,适合研究性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内容较多一些,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对本模式有了以下几方面的共识,并将以下共识推广到其他学科:
1、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确立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主要是体验性目标 ,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
(1)通过开展对“真实问题”的学习 ,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而展开的。要求学生从书本中 ,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许多实实在在而又复杂纷繁的各类现实问题 ,如地理学科中各种资源短缺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科学学科中恐龙到底是什么原因而灭绝,我们每个人的指纹是否真的都不相同,以及基因问题、人类营养素问题等,语文学科中的麋鹿为什么失而复得,作家为什么能成为作家等,物理学科中的力学问题,物体的沉浮条件等,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这样 ,既打破了传统的“千人一面”的固有模式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兴趣。传统的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 ,为了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网络、电子阅览室、光盘资料等多种途径主动获取课本以及课外的知识,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在教室内可以体验天马行空遨游世界的感觉,这样 ,更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 ,由学生自行设计的研究目标与课题 ,形成一个指向不同的个体目标群 ,使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和体验、创造的自由空间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比如,在学《恐龙时代》一课,我们学生远离恐龙的生活时代几千万年,但他们对恐龙了解的知识是广泛的,兴趣盎然,主要得益于资料来源网络有数百个恐龙网站、电影有《侏罗纪公园》等,还有恐龙模型,以及学生参观了常州恐龙园后带回的摄制录像,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体验、探究发展的空间。
(3)培养科学精神 ,增强社会责任感。研究性学习是本着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开展学习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 ,有利于学生了解和体验地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电视采访、录像、数码相机等社会调查、网上查阅资料等 ,再通过excel统计分析,形成数据统计图,从强烈的数据对比中、鲜活的现实生活中激活了原有的知识储蓄 ,在不断的发现中发掘了创造的潜能,在试图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4)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现代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和学习伙伴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可以和专业人士交流,这样增强了对社会的了解与关注。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同时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 ,学会分享与交流研究成果 ,加强人际之间的合作。
(5)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密切了师生关系 ,对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里,教师的职能从传授知识向激励思考转移。教师的着眼点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教师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 ,教师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领路人” ;②有效地推动活动的进展 ,教师成为学生实践探索的“指路人”;③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成为学生集体研讨的“组织者”。
2、研究性学习内容与方法的选择
(1)内容。我们选择部分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学生感兴趣的、易于学生操作的,令学生产生困惑的,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一是从教材中确定研究专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渗透 ,在每节课后设计列举一些研究课题 ,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社会生活 ,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从教材中引申并合学生实际 ,提出问题 ,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淹城遗址的开发、中国乒乓在世锦赛上的走向、我们的饮食文化、生活中的物理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策略。①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 ,因而课题选择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考虑到不同层次的需要;②课题设计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避免把学生引向单一性的思维;③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生创造性与主体人格的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④教师要重视三个环节的评价与指导:选题的评价与指导、中期检查与指导、结题时的评价。
(3)方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一般有:①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 ,分析、比较得出结论。②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考察 ,运用有关的理论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③实验法。借助有关的实验、分析有关数据,寻找答案。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可以是: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并修正方案———汇总成果———交流评价。
①发现并提出问题。最初可以由老师提出可行性研究专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逐步发展到学生自己主动发现、提出问题 ,确定研究专题。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主要对研究专题进行价值评判分析,如《麋鹿》一课,我们可预先网上搜索一下有无关于麋鹿的资源信息,如果没有的话,毕竟麋鹿远离我们生活,很少见,就不能确定为研究专题。
②设计方案。问题提出后,要认真分析产生该问题的背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信息技术提供方案设的平台,可以用word工具编辑而成,并且把不同的方案发布在网上,供不同小组交流、比较,从中选择最佳方案。计
③实施方案,汇总成果。学生依据课题要求,收集有关文章、数据、图片等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和有关的实验等。当然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的微调方案,以使方案更趋完善;最后要将研究成果表现出来。收集资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不仅可以利用网上现成的,而且可以通过网络交互功能调查采访专业人士获取更多信息;整理归类、实验可借助现有的office办公软件、几何画板、以及各种仿真实验室来进行操作。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图画形式、小论文形式、电子板报形式、也可以制作成演示文稿或网站形式等。
④成果交流,总结评价。成果交流可以采取班级汇报、辩论赛或者网络共享等多种方式。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评价时侧重“四重” :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结果的表示可以是定量的 (分数、等第等 ) ,还可以是定性的 (如评语 ) ,也可以是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时可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 ,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问题探讨
1、“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课题研究,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提出了挑战。在具体操作中,虽然我们从二年级开始就将计算机教学作为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力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实际上学生在技术上的差异较大,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由于受技术的影响而难以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是我们今后一个阶段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2、“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课题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还要求教师抽出更多的时间去浏览、去设计、去制作,在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这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解决教学需求提高与教学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也成为本课题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3、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薄弱,有待进一步研究。需要研究的主题或知识点的呈现方式还值得商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