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的历史故事
关于李白的历史小故事
1、铁杵磨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2、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
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手指轻捻(niǎn)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
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马上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您姓俞,名字叫岛!”
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3、才情横溢,文思丰富
李白五岁诵六甲(道家数术历算),十岁观百家。相传,李白少年时代,曾经做过一个奇特的梦。
一天晚上,李白读书作文之后,酣然入梦。梦中,他仍然在奋笔疾书。突然,他发现自己的笔头上开出一朵洁白如玉的莲花来,光彩夺目,正在诧异之间,一张张白纸又从天而至,落到他的眼前。李白高兴极了,猜想一定是神仙送妙笔给他。想到这里,李白抓起妙笔飞快地写了起来,没成想落在纸上的却是一朵朵盛开的莲花。
于是,李白捧起一堆莲花,向屋外的池塘跑去,他在池边站定,扬手把莲花洒向池水中。顷刻间,奇迹出现了:只见莲花入水后,即刻生出茎叶,竞相绽放。微风吹来,花儿轻轻摇曳,阵阵清香沁入人的心脾,李白十分欢喜,刚要伸手去摸,忽然醒了过来。李白回忆着梦中的历历情节,感慨: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美好的梦啊。
说也奇怪,打这之后,李白的才思真就更加锐进,读书也更加刻苦。他深入社会生活,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创作了大量的不朽诗篇,最终成为一个才华横溢、举世闻名的诗人,至今他的许多著名诗篇仍被中外读者吟咏传颂。后来,人们就将梦笔生花看作是有文才的吉兆,而成语“梦笔生花”就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情横溢,文思丰富。
4、李白的钓鱼诗
据说李白有一次上宰相府,自报家门道:“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笑问:“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说:“以明月为钩,虹霓为线。”宰相又问:“用什么做钓饵呢?”李白高声道:“就用天下最无义气的士大夫作钓饵。”宰相闻言不禁毛骨悚然。
千百年后苏东坡评价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一翻气壮山河、威慑群小的钓鱼高论把李白的侠肝义胆、高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5、起草《答蕃书》
李白的名声越来越大,终于连皇上唐玄宗也知道了。在他四十二岁那年,朝廷连下三道诏书,叫他到长安来。李白到了长安,就在贺知章的陪同下,去朝见唐玄宗。
唐玄宗叫李白坐在身边,问他诗文写作,又问他朝廷大事,李白都对答如流。唐玄宗见李白学识渊博,连声称赞。忽然,一直在旁边的宦官高力士开了腔:
“陛下,李太白的确才学超群。前日吐蕃(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使者送来的国书,不如就请他辨认一下吧。”
贺知章听了,暗暗替李白捏了一把汗,心想,这吐蕃国书上的文字像鸟走虫爬,朝廷上下没人认得。为了这件事,唐玄宗一直生气。高力士这不是明明想刁难李白吗?
唐玄宗马上问李白懂不懂吐蕃文,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臣在西域的时候,父亲经商,同西域商人有些来往,因此懂得一点。”
唐玄宗听了,脸上露出笑容,立刻叫高力士拿来吐蕃国书。李白接过来,很快看了一遍,接着就用汉语流利地翻译出来。原来,吐蕃要唐朝割让大片土地给它,不然就要派兵来攻打。
唐玄宗听完,板起了面孔。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一时都没了主意。唐玄宗就问李白怎么办才好。李白很自信地说:
“臣愿起草《答蕃书》,明天召吐蕃使者前来,臣当面答复,定可平息此事。”
“那你就马上起草吧!”唐玄宗说。
李白拿起笔,想了一下就写起来。不多会儿就把《答蕃书》送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看完以后,很满意。李白又用吐蕃文写了一份。大家见李白这样博学多才,都很佩服。
第二天,唐玄宗召见了吐蕃使者。李白先用汉语后用吐蕃语把《答蕃书》宣读了一遍。吐蕃使者连忙答应把《答蕃书》带给吐蕃首领。后来,吐蕃也没有来找麻烦。
扩展资料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参考资料:百科-李白
1、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
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2、铁杆磨成针
传说李白小时不爱学习,很贪玩。一天,他逃学到小溪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根铁杵(铁棍),在一块大石头上磨。李白问:"你磨铁杵作干什么?"老婆婆回答:"我给女儿磨一根绣花针。"
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
李白听后很有感触,回家刻苦用功,终于成为唐代大诗人。
3、李白下馆子
李白的酒品不太好,或者说太不好。他若是喝醉,连皇上都敢惹。唐代的量酒单位是小斗,一斗约合2000毫升。李白的酒量,也就那么回事儿,半打下去就开始说胡话了。那么这一斗酒值多少钱呢?李白自己的诗说:“金樽美酒斗十千。” 一斗是十贯,可真够贵的。
开元二十八年,两京的一斛米才两百多文钱;天宝二年,市面上一匹突厥敦马是9550文。也就李白这种人能喝得起,一斗酒能换来一百篇诗,把诗折成稿费差不多能把酒钱折完。但以长安之富庶,货产之丰富,李白下的这个馆子,即使不到一斗酒十千,相信价格也便宜不到哪里去。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故事。
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千古名句。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5、李白的旅游活动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诗仙李白的人生经历。李白,别称,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优秀诗人,他的诗作从古流传至今,诗歌风格豪放不羁,内容充满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浪漫主义,想象丰富内容饱满,用词斟酌巧妙,同时音律自然多转。不仅如此,李白还是个创作天才,他善于从生活中找寻灵感,一切的民间作品都可以作为他的素材来源,那些民间广为传颂的民谣,神话故事等都是他最好的营养养料。他的才华以及时代背景共同造就了这个诗歌天才,也是之后浪漫主义的高潮带领者,和齐名。
李白从小跟着家人居住在清莲乡,年少时候就侠义满怀,而且经常在绵州活动,而那里也正好是广收推崇的地区。所以,在李白少年时候就喜爱道学,经常去寻找道观里的道士谈论人生哲理和经典道义。有一次,因为一个机缘巧合。李白和一个叫东岩子的隐居者共同隐于山林,专心钻研,常年在山里几乎没怎么进过城里,由于山林里珍贵奇异的鸟类众多,他们借喂食为由驯服了很多鸟儿,这些鸟儿每天都准时来觅食,它们就像能够明白人的意思一样,只要打一声招呼,它们便从落到门前来,而且也不像其他鸟儿一样畏惧人类,它们甚至可以停在人们手上进食。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被民间奇谈,传到了一个官吏耳中,他见他们可以与鸟儿有如此顺畅的沟通,心里暗自以为他们精通道术,就去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参加考试,但是他们竟然都不愿意去。
在公元725年的时候,李白离开了蜀国出去执剑走天涯,他顺着江沉船出了蜀国,山间的雾渐渐的把家乡掩盖了,看家乡变得越来越模糊李白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想到未知的前路李白也不知道该去往何处。李白的的成功是因为他的才华,同时机遇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因素。李白再有一次去江陵的时候有幸见到了被多代所尊重的司马祯。他不仅对于道术非常的精通,而且还钻研篆书多年,能写出水平一流的篆书,同时他对诗歌也非常有造诣,其所作的诗的意境缥缈如仙。就连也非常的看重他以前还把他传到殿内向他请教道法,而且还专门为他建造了阳台观,让自己的妹妹和他一起学习道法。李白在江湖行走多年,朋友自然是众多。在李白从江南到岳阳的时候,正当他乘舟刚好到洞庭的时候知道了他朋友去世的消息,他便抱着朋友在他身边痛哭起来。因为他十分的心痛,所以哭声也感染了路人,来往的路人听到都非常伤心。
没有办法,李白只好将他朋友的尸体葬于在洞庭湖边,等到自己继续旅途归来的时候再来将朋友的尸体搬回他的家乡。然后李白途经庐山,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好诗《望庐山瀑布》。众所周知,古代帝王都喜爱狩猎,唐玄宗在狩猎的时候每次都要叫上几个其他国家的使臣齐去,借此来宣扬国威。有一次,李白在西游的时候正好碰到玄宗在打猎,他就上献了一篇《大猎赋》,想要借此来赢得皇上的重用。这篇《大猎赋》用道教来总结,并在文中夸奖唐代的国土广阔,势力雄厚,正好和唐玄宗推崇道教的心理所相合。然后李白来到了歌舞升平百居乐业的长安,被这番豪华壮阔的帝都风景所震撼。
李白就在终南山下住下了,他经常登上山顶眺望整个国家,每次只要他一登上山峰看到眼前的繁华大国景象就心生自豪之情,同时一种居安思危的情绪又油然而生,一想到这泱泱大国背后的腐朽他又悲伤不已。后来李白在长安认识了张卿,而且他还向献了李白的诗。通过张卿的引荐和李白的努力,他慢慢走向了朝廷统治高层的结构内部。但是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李白定居于长安但是依旧壮志难酬,他非常低落,并且对朝廷感到十分失望甚至,他就前往王公大人府上请求他帮助自己,但是也被婉拒,李白只得离开了这个绝望的地方,走出了长安。
皇天不负有心人,玉真公主向唐玄宗推荐了李白,并将他的诗歌给唐玄宗看,他看了之后对李白非常的赞赏,就下令把李白召进了宫。由于唐玄宗很惜才而李白又才华横溢,所以在李白进宫那天,唐玄宗亲自去迎接他。后来李白果然没让唐玄宗失望,只要唐玄宗向李白提一些关于当世的事务,他都能凭借自己常年的游历见识以及对前世资料史书的理解给唐玄宗最好的建议,让唐玄宗十分满意。所以李白就被任命为翰林,负责在皇上身边草拟文书,而且唐玄宗只要出游,必定要叫上李白跟随,为的是运用他的写作天赋将事实用文字记录下来流传万古,让后人了解这个太平盛世。在李白被唐玄宗如此器重的同时,李白也引起了其他同僚的妒忌心。
安史之乱时,李白到庐山避难,就算这种时候他在想要退隐的同时心里还是有想要救世的想法,这两种想法相冲突矛盾。李白极力劝导永王剿灭贼寇,没有长远考虑敌我势力等政治问题,对于这个,后来李白也自我反省过。,永王没过多久就战败了,李白也因此被牵扯入狱,不过正巧这时崔涣宣途径江南,广招贤人,李白趁机写诗向他求助,这才得救,并且进入了幕府,成为了。李白还是想进入朝廷得到任用,所以他多次请求别人向朝廷推荐他,但是都没有效果,连连失败。到公元757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此次流放是永久的处罚,现在的李白也已经暮年。公元761年,花甲的李白因为生病不得不回到金陵,回到金陵之后的日子也是过得十分不容易,迫不得已他只能去找他的族叔李阳冰。后来李白的病越来越重,他留下了最后一首诗歌《临终歌》后与我们永别了。
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子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玄宗见新词不错,当然高兴,但想李白古体诗超凡脱俗,律诗不大多见,眼下已唱了三首七言律诗,不知五言诗写得怎么样,于是让李白以“宫中行乐”为题写十首五言律诗。
李白醉意朦胧中,也明白皇帝在试他的本事,就对唐玄宗奏道:“臣今天不巧已醉,倘若陛下赐给我无畏的胆子,这才能尽情发挥臣的薄技。”
皇帝一笑:“好吧!”就叫两个内侍扶住摇摇晃晃的李白,再让两个内侍按住朱丝为栏的稿纸。
李白命令道:“杨国忠,快给我捧墨!高力士,快把我的靴子脱了!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高力士是当时最得宠的宦官,这两位是皇上的心腹宠臣,朝中大臣也没资格这样无礼,李白岂不是狂妄到不想要脑袋了!但唐玄宗当时心情特别畅快,又见到李白的律诗能在醉意中写得那么完美,就让杨国忠和高力士去伺候李白。
高力士给李白脱了靴子,李白在席上坐下。杨国忠捧过研好的墨来。李白拿过笔略一沉思,便刷刷刷,手不停笔地又写了十首《宫中行乐词》。
唐玄宗读了很高兴,马上让乐师谱曲,让乐工演唱。
杨国忠和高力士哪儿能忍下这口气,虽然表面上侍候李白,心里早把李白咒了无数遍,准备伺机收拾李白。
李白写完诗就睡着了。李龟年配着李白的诗唱着清平调,杨玉环见那些诗写的全是称赞自己的美丽,也与玄宗尽情赏花才回去。
过了两天,杨玉环一个人唱那几支清平调玩的时候,高力士乘机说:“我还以为娘娘对李白恨之入骨呢,怎么您会唱他的词?”
杨玉环很奇怪地问:“他一个翰林学士,怎么能使我恨他到这个地步呢?”
高力士说:“第二首《清平调》里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那不是把您比作秽乱汉宫的赵飞燕了吗?”
杨玉环想想也有道理,从此,每当唐玄宗想重用李白时,杨玉环总在一旁阻止。
李白等了很长时间不见皇帝重用,便猜到一定是有人从中作梗,就干脆向唐玄宗辞去那只能逗君王开心的翰林差事。唐玄宗虽然爱惜李白的才能,但什么事也比不上杨玉环重要,既然她讨厌李白,就只好赏给李白许多黄金让他出京游历。
从此,李白骑着毛驴云游四方,到华阴时,醉醺醺地想登山,走过华阴县衙门口却没有下驴。县令不认识李白,见一个小百姓竟敢骑驴闯县衙,大怒,吩咐把李白抓到大堂之上叱问他:“你是什么人?胆敢如此无礼?”
李白当时接笔写下一纸奇怪的供状,上面没写姓名籍贯,只写着:“曾经用皇上的手帕抹嘴;皇帝亲自为我调制羹汤;杨国忠为我捧砚;高力士替我脱靴;天子的门前我尚能骑马,华阴县门口却骑不得驴。”
县令又惊讶又羞愧,忙向李白作揖拜谢道:“不知翰林到此,失敬,失敬!”
李白高声笑着,骑上他的驴继续浪迹天涯去了。
唐肃宗乾元年间,年过花甲的李白仍在骑着毛驴浪迹天涯。一天,他正行走在至金陵途中,炎热的天气使他渴得七窍生烟,忽见前边一家门前挑着一面小旗,上书“佳醋”二字。李白到了门前,见是一醋店。他想,没有酒喝,喝点醋解解渴也不错。
李白把毛驴拴在树上,缓步走进店来,一看,店内早已坐着一人,看穿戴象个七品芝麻官。李白懒得理他,就直奔柜台,对店家说:
一人一口加一丁,竹林有寺没有僧,
女人怀中抱一子,二十一日酉时生。
店家是个落泊文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首诗谜,不一会儿,他就琢磨出了谜底是“何等好醋”。于是忙拱手笑答:“此乃山西陈醋,北国佳品,客官尽可品尝!”
李白很高兴,醋店遇知音,就边喝边与店家聊起来。一会儿,李白饮完了醋,把醋壶还给店家后说:
鹅山一鸟鸟不在,西下一女人人爱,
大口一张吞小口,法去三点水不来。
店家马上就解出了谜底是“我要回去”,便与李白告别“客官,祝你一路平安!”李白颔首笑道“谢谢!”
县官见李白从进店到走,都与店家说说笑笑,说的什么他不明白,可是把他冷落在一边,理也不理,他可受不了。见李白转身要出门,就站起来叫道:“且慢,你是何许人也,竟敢在我面前咬文嚼字!”
李白回过头来,说:
豆在山根下,月亮半空挂,
打柴不见木,王里是一家。
说完,解下毛驴骑上,扬长而去。
李白走得看不见踪影了,县官还在那里琢磨这首诗呢。
店家心里知道是“岂有此理”,也假装不明白,让县官琢磨去吧!
李白赋李花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谪仙人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贞元年间有一个叫陆畅的诗人,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赠,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韦皋大喜,赠罗八百匹。但事实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较之太白「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远!更遑论实际上蜀道著实不易行走。因为其平淡无奇,《蜀道易》全诗未能流传下来,这一句还是靠李绰的记载才得以幸存。
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又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除了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的有名传说外,天宝遗事亦有记载李白曾於便殿为明皇撰诏诰,时十月大寒,笔冻莫能书写,明皇命妃嫔数十人侍立在旁,各执笔呵之,李白再取笔书写,可见他颇受皇帝宠信。
海上钓鳌客
据说李白曾在开元年间谒当时宰相,署名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他:[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回答:[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宰相再问:[以何物为饵?]李白回答:[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果然气势不凡。
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二人诗风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样,但是却结为知心好友。杜甫赠送给李白的诗总计有十四首之多,可见他们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气高,作起诗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杜甫却属於苦吟一派,总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传说李白曾写诗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诗辛苦。诗作如下:
沉香亭醉赋《清平调》
天宝初年,正闲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书。原来,由於玉真公主、贺知章等的推荐,连当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诗名!李白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匆匆安顿好一双儿女,便束装进京了。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若悬河,笔不停辍」,玄宗大为叹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并且亲手为他调羹,对他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道义,何以得此!」其宠遇之厚,世所稀见。从此,李白就待诏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朝廷润色鸿业,点缀太平,偶尔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宫中侍宴时吟诗作赋,佐酒助兴。
李白渐渐地对这种文学侍从的生活感到厌倦,於是经常沉饮酒肆,后来乾脆兴贺知章、汝阳王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八仙」之游,纵酒狂饮,喝醉了就卧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内侍们四处寻找。杜甫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描述八人不同的醉态,其对李白的描写是:
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觉冷水沃面,睁眼一看,宫中乐师李龟年正手持金花笺站在面前。原来,当时正值牡丹盛开,宫中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玄宗亲命移植的红、紫、浅红、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开放了。玄宗与杨妃前往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著梨园弟子上前歌唱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於是便命李龟年持金笺宣赐李白,要他立进《清平调》词三章。李白欣然承旨,尽管醉意未消,还是援笔立就:
三诗皆既咏牡丹,又赞杨妃,却没想到也因这三首诗而得罪了杨贵妃。据说玄宗好几次想给李白封官,还曾经答应给他做中书舍人,皆因杨贵妃的阻挠而作罢。
原来,李白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衬托、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为李白脱靴为耻的高力士却故意在杨贵妃面前歪曲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为赵飞燕是个出身微贱,得势后又骄纵放荡,最后被废自杀的女人,虽然贵为汉成帝的皇后,名声实在太差,因此,当杨贵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这样的女子后,十分生气,也就多方阻挠李白的做官机会。不过,对於这段故事,后人多持怀疑的态度。
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被赐金放归,结束他的文学侍从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调》以及围绕著这三首诗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捶碎黄鹤楼
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著名的当数唐朝崔颢那首七律《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首诗,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风波。
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长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时遇到当时任南陵县令的故人韦冰,两人对饮叙旧。诗人有满腹心事,於是即席写下了著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的「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为狂人,有些人还写诗文来讥笑他。为此,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在这首诗中,李白用诙谐的笔调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经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以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
虽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黄鹤楼」的故事却已不胫而走。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另一个和尚觉得此偈还不足以写出太白风韵,又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虽因服气崔颢作品而搁笔,未写出登黄鹤楼的诗,但他心中总觉若有所失。他眺望著江心的鹦鹉洲,心生一念:我何不效学崔颢,也作一首这种格调的诗呢?於是,题为《鹦鹉洲》的七律就这样诞生了:
但这样的诗,显然还无法与《黄鹤楼》相比。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凤凰台,面对滔滔东流的长江水,有感於六朝的兴废和国运的衰落,才触发灵感,写出那首气象格律皆堪与《黄鹤楼》相匹敌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与《黄鹤楼》都称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拟作在后,后人议论纷纷,崔颢和《黄鹤楼》的名气也就被越抬越高。
其实,崔颢《黄鹤楼》的风格是模仿沈佺期的《龙池篇》。而且,崔颢先已仿效作过一首《雁门胡人歌》。但《龙池篇》和《雁门胡人歌》皆未著称於世,《黄鹤楼》却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这与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不能说没有关系。
李白是饲鸟高手
据史料记载,唐朝大诗人李白还是一位着手于训养禽鸟的高手。
李白20岁左右时,曾一度隐居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他在山中除读书,练剑之外,就是精心驯养一大群禽鸟。他在他后来所作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说:“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可见他饲养的禽鸟不仅数量惊人,而且他能令禽鸟听从他的号令在他的掌中取食,说明他的驯养禽鸟的技术是相当高超的。当地刺史知道这件事后很感举,曾到山上拜访李白并以李白“身怀道术”为名向朝延举荐了他。可是李白不愿作唐明皇李隆基的御用“法师”,不屑以此为进身之阶,终于没有应召。
李白喜养禽鸟终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之时,也乐此不疲,黄山隐士胡公养有一对白鹇,是由家鸡孵化,从小饲养长大的,十分驯服。李白在青城山时曾养过此鸟,但因此鸟野性较强而没有驯养成功。所以他对胡公的白鹇掩饰不住钟爱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夺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应奉送双鹇,但要求“谪仙人”亲笔题诗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马上写了带有序文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王言律诗一首,并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热衷此道的心情:“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合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在诗中他以白鹇与白壁相提并论,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出自己得到珍禽后的欣喜之情。
李白对驯养禽鸟的浓厚兴趣,折射出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积极的人生观。
李白轶事两则
唐天宝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曾在泾县桃花潭受到隐士汪伦的盛情款待,对此李白还留下诗作,写了两首《过汪氏别业》五言古风(见《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诗里对主人别墅幽雅,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主客间酒酣耳热之际的尽情歌舞,都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刻画。
汪伦款留数日,临别赠以厚礼,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抒发情怀、脍炙人口的《赠汪伦》,被后人广为传诵,短短四句,充分表述了诗人和汪伦的深情厚意,成为友人相送的绝唱。
但您可知道,李白是被汪伦“骗”到桃花潭去的。
汪伦是什么样的人呢?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汪伦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知识分子。
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诗名而修书“骗”他来作客,这个趣闻佳话不光是当地老少皆知,在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卷六《补遗》第十一)中也曾有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这桃花潭绝句即指《赠汪伦》诗。
然李白那豪放的性格中,有时也未免怀有些许妒忌之心。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还,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逗留的日子里,登上屹立于蛇山的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诗兴大发,欲题诗于上,猛见崔颢的《黄鹤楼》诗赫然在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想题诗的李白,观此诗后不敢题了,遂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但太白对崔颢诗又服又不服,至南京乃作《登金陵凤凰台》,欲与崔颢的《黄鹤楼》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台山。此事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有载:“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在计有功的《唐诗记事·卷二十一》亦载:“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可是经李白与崔颢一决高下的举动,却愈增崔颢此诗的知名度,被人推崇。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后人的评价也随之而起,生活在宋元之际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云李诗与崔诗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但清人纪昀却不同意方回之说,直抒己见云:“气魄远逊崔诗,云未易甲乙,误也。”吴昌祺《唐诗解》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起句失利,岂能比肩《黄鹤》……”
看来李白大可不必与崔颢较劲,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人处事,何必时时处处争第一呢。
参考资料:一杯海网
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子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玄宗见新词不错,当然高兴,但想李白古体诗超凡脱俗,律诗不大多见,眼下已唱了三首七言律诗,不知五言诗写得怎么样,于是让李白以“宫中行乐”为题写十首五言律诗。
李白醉意朦胧中,也明白皇帝在试他的本事,就对唐玄宗奏道:“臣今天不巧已醉,倘若陛下赐给我无畏的胆子,这才能尽情发挥臣的薄技。”
皇帝一笑:“好吧!”就叫两个内侍扶住摇摇晃晃的李白,再让两个内侍按住朱丝为栏的稿纸。
李白命令道:“杨国忠,快给我捧墨!高力士,快把我的靴子脱了!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高力士是当时最得宠的宦官,这两位是皇上的心腹宠臣,朝中大臣也没资格这样无礼,李白岂不是狂妄到不想要脑袋了!但唐玄宗当时心情特别畅快,又见到李白的律诗能在醉意中写得那么完美,就让杨国忠和高力士去伺候李白。
高力士给李白脱了靴子,李白在席上坐下。杨国忠捧过研好的墨来。李白拿过笔略一沉思,便刷刷刷,手不停笔地又写了十首《宫中行乐词》。
唐玄宗读了很高兴,马上让乐师谱曲,让乐工演唱。
杨国忠和高力士哪儿能忍下这口气,虽然表面上侍候李白,心里早把李白咒了无数遍,准备伺机收拾李白。
李白写完诗就睡着了。李龟年配着李白的诗唱着清平调,杨玉环见那些诗写的全是称赞自己的美丽,也与玄宗尽情赏花才回去。
过了两天,杨玉环一个人唱那几支清平调玩的时候,高力士乘机说:“我还以为娘娘对李白恨之入骨呢,怎么您会唱他的词?”
杨玉环很奇怪地问:“他一个翰林学士,怎么能使我恨他到这个地步呢?”
高力士说:“第二首《清平调》里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那不是把您比作秽乱汉宫的赵飞燕了吗?”
杨玉环想想也有道理,从此,每当唐玄宗想重用李白时,杨玉环总在一旁阻止。
李白等了很长时间不见皇帝重用,便猜到一定是有人从中作梗,就干脆向唐玄宗辞去那只能逗君王开心的翰林差事。唐玄宗虽然爱惜李白的才能,但什么事也比不上杨玉环重要,既然她讨厌李白,就只好赏给李白许多黄金让他出京游历。
从此,李白骑着毛驴云游四方,到华阴时,醉醺醺地想登山,走过华阴县衙门口却没有下驴。县令不认识李白,见一个小百姓竟敢骑驴闯县衙,大怒,吩咐把李白抓到大堂之上叱问他:“你是什么人?胆敢如此无礼?”
李白当时接笔写下一纸奇怪的供状,上面没写姓名籍贯,只写着:“曾经用皇上的手帕抹嘴;皇帝亲自为我调制羹汤;杨国忠为我捧砚;高力士替我脱靴;天子的门前我尚能骑马,华阴县门口却骑不得驴。”
县令又惊讶又羞愧,忙向李白作揖拜谢道:“不知翰林到此,失敬,失敬!”
李白高声笑着,骑上他的驴继续浪迹天涯去了。
唐肃宗乾元年间,年过花甲的李白仍在骑着毛驴浪迹天涯。一天,他正行走在至金陵途中,炎热的天气使他渴得七窍生烟,忽见前边一家门前挑着一面小旗,上书“佳醋”二字。李白到了门前,见是一醋店。他想,没有酒喝,喝点醋解解渴也不错。
李白把毛驴拴在树上,缓步走进店来,一看,店内早已坐着一人,看穿戴象个七品芝麻官。李白懒得理他,就直奔柜台,对店家说:
一人一口加一丁,竹林有寺没有僧,
女人怀中抱一子,二十一日酉时生。
店家是个落泊文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首诗谜,不一会儿,他就琢磨出了谜底是“何等好醋”。于是忙拱手笑答:“此乃山西陈醋,北国佳品,客官尽可品尝!”
李白很高兴,醋店遇知音,就边喝边与店家聊起来。一会儿,李白饮完了醋,把醋壶还给店家后说:
鹅山一鸟鸟不在,西下一女人人爱,
大口一张吞小口,法去三点水不来。
店家马上就解出了谜底是“我要回去”,便与李白告别“客官,祝你一路平安!”李白颔首笑道“谢谢!”
县官见李白从进店到走,都与店家说说笑笑,说的什么他不明白,可是把他冷落在一边,理也不理,他可受不了。见李白转身要出门,就站起来叫道:“且慢,你是何许人也,竟敢在我面前咬文嚼字!”
李白回过头来,说:
豆在山根下,月亮半空挂,
打柴不见木,王里是一家。
说完,解下毛驴骑上,扬长而去。
李白走得看不见踪影了,县官还在那里琢磨这首诗呢。
店家心里知道是“岂有此理”,也假装不明白,让县官琢磨去吧!
李白赋李花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谪仙人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贞元年间有一个叫陆畅的诗人,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赠,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韦皋大喜,赠罗八百匹。但事实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较之太白「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远!更遑论实际上蜀道著实不易行走。因为其平淡无奇,《蜀道易》全诗未能流传下来,这一句还是靠李绰的记载才得以幸存。
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又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除了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的有名传说外,天宝遗事亦有记载李白曾於便殿为明皇撰诏诰,时十月大寒,笔冻莫能书写,明皇命妃嫔数十人侍立在旁,各执笔呵之,李白再取笔书写,可见他颇受皇帝宠信。
海上钓鳌客
据说李白曾在开元年间谒当时宰相,署名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他:[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回答:[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宰相再问:[以何物为饵?]李白回答:[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果然气势不凡。
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二人诗风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样,但是却结为知心好友。杜甫赠送给李白的诗总计有十四首之多,可见他们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气高,作起诗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杜甫却属於苦吟一派,总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传说李白曾写诗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诗辛苦。诗作如下:
沉香亭醉赋《清平调》
天宝初年,正闲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书。原来,由於玉真公主、贺知章等的推荐,连当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诗名!李白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匆匆安顿好一双儿女,便束装进京了。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若悬河,笔不停辍」,玄宗大为叹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并且亲手为他调羹,对他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道义,何以得此!」其宠遇之厚,世所稀见。从此,李白就待诏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朝廷润色鸿业,点缀太平,偶尔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宫中侍宴时吟诗作赋,佐酒助兴。
李白渐渐地对这种文学侍从的生活感到厌倦,於是经常沉饮酒肆,后来乾脆兴贺知章、汝阳王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八仙」之游,纵酒狂饮,喝醉了就卧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内侍们四处寻找。杜甫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描述八人不同的醉态,其对李白的描写是:
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觉冷水沃面,睁眼一看,宫中乐师李龟年正手持金花笺站在面前。原来,当时正值牡丹盛开,宫中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玄宗亲命移植的红、紫、浅红、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开放了。玄宗与杨妃前往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著梨园弟子上前歌唱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於是便命李龟年持金笺宣赐李白,要他立进《清平调》词三章。李白欣然承旨,尽管醉意未消,还是援笔立就:
三诗皆既咏牡丹,又赞杨妃,却没想到也因这三首诗而得罪了杨贵妃。据说玄宗好几次想给李白封官,还曾经答应给他做中书舍人,皆因杨贵妃的阻挠而作罢。
原来,李白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衬托、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为李白脱靴为耻的高力士却故意在杨贵妃面前歪曲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为赵飞燕是个出身微贱,得势后又骄纵放荡,最后被废自杀的女人,虽然贵为汉成帝的皇后,名声实在太差,因此,当杨贵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这样的女子后,十分生气,也就多方阻挠李白的做官机会。不过,对於这段故事,后人多持怀疑的态度。
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被赐金放归,结束他的文学侍从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调》以及围绕著这三首诗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捶碎黄鹤楼
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著名的当数唐朝崔颢那首七律《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首诗,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风波。
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长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时遇到当时任南陵县令的故人韦冰,两人对饮叙旧。诗人有满腹心事,於是即席写下了著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的「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为狂人,有些人还写诗文来讥笑他。为此,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在这首诗中,李白用诙谐的笔调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经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以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
虽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黄鹤楼」的故事却已不胫而走。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另一个和尚觉得此偈还不足以写出太白风韵,又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虽因服气崔颢作品而搁笔,未写出登黄鹤楼的诗,但他心中总觉若有所失。他眺望著江心的鹦鹉洲,心生一念:我何不效学崔颢,也作一首这种格调的诗呢?於是,题为《鹦鹉洲》的七律就这样诞生了:
但这样的诗,显然还无法与《黄鹤楼》相比。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凤凰台,面对滔滔东流的长江水,有感於六朝的兴废和国运的衰落,才触发灵感,写出那首气象格律皆堪与《黄鹤楼》相匹敌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与《黄鹤楼》都称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拟作在后,后人议论纷纷,崔颢和《黄鹤楼》的名气也就被越抬越高。
其实,崔颢《黄鹤楼》的风格是模仿沈佺期的《龙池篇》。而且,崔颢先已仿效作过一首《雁门胡人歌》。但《龙池篇》和《雁门胡人歌》皆未著称於世,《黄鹤楼》却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这与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不能说没有关系。
李白是饲鸟高手
据史料记载,唐朝大诗人李白还是一位着手于训养禽鸟的高手。
李白20岁左右时,曾一度隐居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他在山中除读书,练剑之外,就是精心驯养一大群禽鸟。他在他后来所作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说:“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可见他饲养的禽鸟不仅数量惊人,而且他能令禽鸟听从他的号令在他的掌中取食,说明他的驯养禽鸟的技术是相当高超的。当地刺史知道这件事后很感举,曾到山上拜访李白并以李白“身怀道术”为名向朝延举荐了他。可是李白不愿作唐明皇李隆基的御用“法师”,不屑以此为进身之阶,终于没有应召。
李白喜养禽鸟终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之时,也乐此不疲,黄山隐士胡公养有一对白鹇,是由家鸡孵化,从小饲养长大的,十分驯服。李白在青城山时曾养过此鸟,但因此鸟野性较强而没有驯养成功。所以他对胡公的白鹇掩饰不住钟爱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夺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应奉送双鹇,但要求“谪仙人”亲笔题诗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马上写了带有序文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王言律诗一首,并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热衷此道的心情:“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合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在诗中他以白鹇与白壁相提并论,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出自己得到珍禽后的欣喜之情。
李白对驯养禽鸟的浓厚兴趣,折射出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积极的人生观。
李白轶事两则
唐天宝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曾在泾县桃花潭受到隐士汪伦的盛情款待,对此李白还留下诗作,写了两首《过汪氏别业》五言古风(见《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诗里对主人别墅幽雅,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主客间酒酣耳热之际的尽情歌舞,都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刻画。
汪伦款留数日,临别赠以厚礼,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抒发情怀、脍炙人口的《赠汪伦》,被后人广为传诵,短短四句,充分表述了诗人和汪伦的深情厚意,成为友人相送的绝唱。
但您可知道,李白是被汪伦“骗”到桃花潭去的。
汪伦是什么样的人呢?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汪伦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知识分子。
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诗名而修书“骗”他来作客,这个趣闻佳话不光是当地老少皆知,在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卷六《补遗》第十一)中也曾有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这桃花潭绝句即指《赠汪伦》诗。
然李白那豪放的性格中,有时也未免怀有些许妒忌之心。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还,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逗留的日子里,登上屹立于蛇山的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诗兴大发,欲题诗于上,猛见崔颢的《黄鹤楼》诗赫然在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想题诗的李白,观此诗后不敢题了,遂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但太白对崔颢诗又服又不服,至南京乃作《登金陵凤凰台》,欲与崔颢的《黄鹤楼》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台山。此事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有载:“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在计有功的《唐诗记事·卷二十一》亦载:“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可是经李白与崔颢一决高下的举动,却愈增崔颢此诗的知名度,被人推崇。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后人的评价也随之而起,生活在宋元之际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云李诗与崔诗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但清人纪昀却不同意方回之说,直抒己见云:“气魄远逊崔诗,云未易甲乙,误也。”吴昌祺《唐诗解》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起句失利,岂能比肩《黄鹤》……”
看来李白大可不必与崔颢较劲,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人处事,何必时时处处争第一呢。
参考资料:一杯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