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的利与弊?

匿名用户
2013-04-16
展开全部
弊:由于北宋是武将专权所建立的,所以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自建国初期就实行“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北宋长期存在着
严重的社会矛盾,即”冗官,冗兵,冗费”。
澶渊之盟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政府的财政负担进一步的加重。当然受苦的是人民。在与辽的交往中也处于被动地位。

利:使得北宋获得了长期的安定,与辽的周边贸易兴旺起来;经济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如城市的繁荣,宋词的发展。
两国的交往增多,使得辽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加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匿名用户
2013-04-16
展开全部
澶渊之盟,当时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要迁都避战,最后依靠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达成澶渊之盟,30万的岁币和迁都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年收入1亿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而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战之后,北宋迈向颠峰——宋仁宗朝就算称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颠峰,都不为过。辽国关南之地得而复失,但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不过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个屈辱的合约,虽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4-16
展开全部
澶渊之盟以后,北宋放松了对国防的建设。良将马知节在任职枢密院期间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反对轻视武备,“当是时,契丹已盟,中国无事,大臣方言符瑞,而知节每不然之,尝言:‘天下虽安,不可忘战去兵。’”[2](卷278,《马全义传附知节》)[11](卷19,《马正惠公知节神道碑》)但长期遭到冷遇,无法作为。据宋人王素追忆:马知节与王钦若、陈尧叟同在枢府,“一日,上前因事相忿。上召公(即宰相王旦),至则见冀公(即王钦若)喧哗不已,马则涕泣”。[12]由此可窥见其代表的军事将领所受到王钦若等主和文臣压制情况之一斑。可以说,宋统治者之所以敢于轻视武备,是因为对澶渊之盟及议和手段的极大依赖所致。

虽然北宋每年都要供奉岁币,但我认为这对于北宋来说不算伤筋动骨,只能说是每年义务献了一回血,而且它自己的造血功能还是比较完善的,有鱼米之乡在手呀。如果北宋能卧薪尝胆,不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育”,有5年时间练兵屯粮足以打败辽并收回幽云十六州,但好象北宋没有抓住有利时机。三、双方的通商虽然使得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流到北方,但也可以使北宋了解辽国的内部情况,如民风、物产、矿藏等,如果有意的话还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政治军事情报,这对北宋是相当重要的,但在正史和野史也没有看到有关的记载(或许有记载但我读书少没看到)。四、约定宋辽为兄(宋)弟(辽)之国。在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更何况只是称兄道弟,在政治上面子不重要,最起码不是摆在第一位,甚至不是摆在第一梯队的,实际的利益最重要(韩信、刘邦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摆出底姿态,扮猪吃虎,打败辽国,成为弟有何不可,都把国灭了,丢得再大的面子也找回来了吧。
所以我认为澶渊之盟应该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机会,谁抓住机会谁就会逐渐发展并强大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