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杜甫的习题
展开全部
江村
作者: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
【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解析】考查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既然是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
(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
【答案】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
【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诗首联写景,颔联、颈联叙事兼描写,尾联抒情。“事事幽”统摄全诗,幽,僻静、安闲之意。如何表现这一特点,就涉及到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二三联,一句一景,用的是赋的铺叙手法,用描写角度来说,也可说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第三联,写妻子“画纸”,稚子“敲针”,属细节描写;第二联属环境描写,第三联是人物描写,以环境的安闲衬托人物的安闲,用的是衬托手法。反之也成立,所以可以说是互相衬托或映衬。
(3)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
【解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情感总的来说是安闲的,为什么尾联转为凄清。要探求作者的思想情感,需要扣住文本,还要联系作者身世。“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但有”,只要有。只要有老朋友的接济,就能过上安闲的日子,心愿已足,不复他求,由此可见生活的窘迫凄苦。为何这样?联系诗后注解,可知诗人漂泊他乡,经济窘迫。
(4)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诗眼是“幽”。颔联景物“幽”——自在和谐,颈联人事“幽”——闲适恬淡,尾联心情“幽”——自得其乐。
(5)后人评价这首诗“照应紧凑,结构严谨”,试作具体分析。
答:照应:①后三联紧扣“幽”,②中间两联分别扣题目中的“江”“村”。
对仗:①中间两联对仗工整,②颔联除上下联对仗外,还当句自对,“自去”对“自来”,“相亲”对“相近”。
严谨:全诗由景——物——人——情,结构严谨,天衣无缝。
6.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堪称全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幽”字。诗的前三联紧扣“幽”字来描写物态人事,首联写环境之清幽:清江曲折,绕村而流;颔联写物态之幽然:燕子自由自在,鸥鸟相伴相随;颈联写人事之幽趣:老妻可亲,稚子可爱,合家怡然。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诗人的内心享受着难得的安闲悠然,首联“幽”字正是这种心境的体现。可谓一字经纬,统摄全篇。
7.有人说,诗的尾联所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
答:同意这种看法。环境优美,生活安定,得享天伦,拥有这些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来说,自然是欣喜和满足的。但是,这一切却是建立在亲友资助的基础上的,是不牢靠的,并且杜甫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怎会满足于独善其身。说“微躯此外更何求”其实是一种无奈之语,自慰之词。所以说,这首诗的欣喜之音中透露着悲苦之调。
作者: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
【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解析】考查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既然是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
(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
【答案】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
【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诗首联写景,颔联、颈联叙事兼描写,尾联抒情。“事事幽”统摄全诗,幽,僻静、安闲之意。如何表现这一特点,就涉及到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二三联,一句一景,用的是赋的铺叙手法,用描写角度来说,也可说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第三联,写妻子“画纸”,稚子“敲针”,属细节描写;第二联属环境描写,第三联是人物描写,以环境的安闲衬托人物的安闲,用的是衬托手法。反之也成立,所以可以说是互相衬托或映衬。
(3)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
【解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情感总的来说是安闲的,为什么尾联转为凄清。要探求作者的思想情感,需要扣住文本,还要联系作者身世。“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但有”,只要有。只要有老朋友的接济,就能过上安闲的日子,心愿已足,不复他求,由此可见生活的窘迫凄苦。为何这样?联系诗后注解,可知诗人漂泊他乡,经济窘迫。
(4)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诗眼是“幽”。颔联景物“幽”——自在和谐,颈联人事“幽”——闲适恬淡,尾联心情“幽”——自得其乐。
(5)后人评价这首诗“照应紧凑,结构严谨”,试作具体分析。
答:照应:①后三联紧扣“幽”,②中间两联分别扣题目中的“江”“村”。
对仗:①中间两联对仗工整,②颔联除上下联对仗外,还当句自对,“自去”对“自来”,“相亲”对“相近”。
严谨:全诗由景——物——人——情,结构严谨,天衣无缝。
6.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堪称全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幽”字。诗的前三联紧扣“幽”字来描写物态人事,首联写环境之清幽:清江曲折,绕村而流;颔联写物态之幽然:燕子自由自在,鸥鸟相伴相随;颈联写人事之幽趣:老妻可亲,稚子可爱,合家怡然。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诗人的内心享受着难得的安闲悠然,首联“幽”字正是这种心境的体现。可谓一字经纬,统摄全篇。
7.有人说,诗的尾联所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
答:同意这种看法。环境优美,生活安定,得享天伦,拥有这些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来说,自然是欣喜和满足的。但是,这一切却是建立在亲友资助的基础上的,是不牢靠的,并且杜甫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怎会满足于独善其身。说“微躯此外更何求”其实是一种无奈之语,自慰之词。所以说,这首诗的欣喜之音中透露着悲苦之调。
展开全部
《江村》 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此前 ,诗人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尚未遭到战乱骚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建成;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翠,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 诗人因之借《江村》诗题,放笔咏怀。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颔联、颈联四句,紧紧扣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 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乐群适性的意趣。不仅美好夏景让人陶醉,家中的恬静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隐含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 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分禄赐米不存在了,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这尾联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 颔联、颈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以“此外更何求”一句,承合“事事幽”,收煞了一篇主题。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 字都出现过两次。按一般律诗的要求,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这里用一对复字反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 字“ 事事 ”,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 感觉非常协调。二是全诗前后照应紧凑。“梁上燕” 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承“长夏”,“钓钩” 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 “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畅。颈联两句皆以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是杜甫咏怀诗一贯的特色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此前 ,诗人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尚未遭到战乱骚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建成;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翠,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 诗人因之借《江村》诗题,放笔咏怀。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颔联、颈联四句,紧紧扣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 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乐群适性的意趣。不仅美好夏景让人陶醉,家中的恬静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隐含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 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分禄赐米不存在了,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这尾联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 颔联、颈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以“此外更何求”一句,承合“事事幽”,收煞了一篇主题。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 字都出现过两次。按一般律诗的要求,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这里用一对复字反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 字“ 事事 ”,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 感觉非常协调。二是全诗前后照应紧凑。“梁上燕” 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承“长夏”,“钓钩” 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 “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畅。颈联两句皆以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是杜甫咏怀诗一贯的特色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