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造车技术为什么超中国那么多?
推荐于2017-11-28
日本的几大造车企业都各有所长。比如丰田,模仿起家,一直以车型设计优势作为主打,比如本田,基于研究所基础上,发动机性能世界有名。但是这些企业也一直把全面发展作为目标,本田的设计近来大有超越丰田的实力,丰田也合并了日本排名第八的大发,而大发,“大阪发动机”的简称,最开始就是基于发动机研究平台的。
丰田此举可谓双赢。大发的竞争力虽不至被淘汰,但生存也颇为艰难。但事实上大发的综合实力还是很高的。从历史上讲,已过百年,比丰田还长,在历史中摸爬滚打了一百年的企业,各种宝贵的东西的累积是钱都买不到的。
日本人造车,有几大特点。这也是日本车能和欧美系一拼市场的卖点所在。
首先是技术。日本的技术偏精致细腻,环保和节能是主题,发动机的研究一直是重中之重。大发近日宣布研发成功一项最新的燃料电池技术,可以在排放一氧化碳的催化过程中不使用铂,它可以减轻由于铂价格上涨对工业造成的影响。此外,还合作开发了混合燃料的密封装置以降低燃料溢出的风险,这些技术在日本是首屈一指的。
其次是车型。日本人喜欢造微型车、小型车。这和欧美造小型车的出发点不一样。欧美是为了浪漫,小型车服务于情侣和单身贵族。但日本人则是为了节约能源。大发旗下的几款小车,比如说MIRA,都是优秀设计优秀性能的代表,在日本畅销近30年,只不过尚未引进国内,大部分国人无缘一见。
大发MIRA
一、管理制度是根本
日本二战后学习美国的生产管理方式,但是做了自己的创新。
1、品质管理方面:
把美国的精英主义品质管理改造成了大众主义质量管理,也就是从SQC(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变成了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强调了全员参加。推广了ZD运动,也就是零缺陷运动。归功于美国的Deming和石川馨。然后著名的大野耐一创立了丰田生产模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也就是精益生产方式,要点就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合理规划减少时间人力和材料浪费,对产品品质实施彻底的管理。
在制造中,做到无余量采购和加工,消除了二次加工,大大缩短了装配时间。(这当然增加了犯错成本,后面会解释)精密控制,比如安全系数(=1时产品正好能承受计算的应力,寿命等其他属性),通常会定的比较小,大大节约了材料成本等等;对担当的细致划分,各环节的责任划分到个人和小组,造成了明确的任责制度。以及严谨的态度(只有德国人能与之媲美),完善的法律条款。
2、组织创新方面:
形成了主力银行和交叉持股的金融体制,银行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与英美的stock-holder不同,日本是stake-holder,这样给日本企业创造出极端稳定的环境,只要一心一意拓展市场份额,推出新产品就好了,不需要为了投资收益率进行裁员。企业与企业之间也注重长期交易,日语中有个词语叫“下请け”,就是大工厂把生产制造转包给小工厂,这种转包关系十分稳固。
企业内部也注重bottom-up,就是注重“现场”工人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他们个人的能力,注重培养现场工人的技术水平。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对比美国的福特生产模式可以发现,福特主要是靠高度的标准化,是对物的管理,但是日本的制造业更多的是靠对人的管理实现的。
3、日本制造业的关键还是靠上述列举的制度的变革,是这些制度塑造了战后的日本社会风气,即“在一个稳定的生产条件下兢兢业业生产优良品质的产品”,然后是这种风气塑造了日本人的严谨刻板的品格,是这些人在企业、或制造业第一线,改变并塑造了日本制造业的性格。 这些制度建设是发生在二战后的,虽然新鲜了点,也算是“历史渊源”吧。
4、这并不是因为日本人天生就很勤勉,就有某种认真的民族性格。相反在很多明治时期的在日外国人的记叙中,说日本人懒散,无纪律的记录大量存在。民族性格是个捉摸不定的东西,但是可以被制度所改变。 如果一个制度是尊重每个人,追求社会稳定,并提倡在生产上一丝不苟,就很少有人会去偷工减料,会做出昙花一现用了就扔,且粗陋难用的产品。
相反如果一个制度推崇弱肉强食,追求不择手段地发财赚钱,就会有人无视社会基本道德,不断刷新下限。一言蔽之,不是我们的制造业行不行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好的制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