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2013-05-09
展开全部
仅仅从道理上了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之后,我们是否就能够断恶行善呢?回答是否定的。原因是凡夫的行为受着习性的支配,而很难被理智所控制。我们从无始以来就对因果律不是很重视,相续中并没有取舍善恶的习惯和意识;相反,我们无始以来串习的就是循着内在的贪嗔痴慢嫉等烦恼行事。因此,在我们的心中,贪嗔痴慢嫉等烦恼的力量远远大于因果正见的力量。例如,杀人犯在杀人的时候,何尝不知道杀人要偿命呢?但是,内在嗔心的力量超过杀人偿命的理智力量时,就会举刀去杀人。有不少违犯戒律的佛教徒,他们不是不知道善恶取舍的道理,而是由于内在贪嗔痴慢嫉等烦恼力超过了持戒的正念力,因此无力如法作取舍。如何才能断恶行善呢?佛继续对龙王开示说: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龙王!你应当知道,菩萨有一个修法,他们通过修持这个法门,能够断除一切恶道的痛苦。这个修法是什么呢?就是日日夜夜恒常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令各种善法在自己的相续中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的不善间杂在自己的身口意中。这个修法能够使得行者永断诸恶、善法圆满、常常得以亲近诸佛菩萨和声闻缘觉等圣众。
在这里,佛陀向我们开示了一个重要的修法,就是“日日夜夜恒常忆念、思惟、观察善法,令各种善法在自己的相续中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不善间杂在自己的身口意中”。佛陀开示的这句话很重要,不能囫囵吞枣地一滑而过,而要细细思惟其中的深意。实际上,佛陀的这句话中蕴含了以下三个要点,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一、要日日夜夜精勤地去修;二、对善法,不要只是泛泛了解,而要一边忆念一边深入细致地思惟、观察;三、要不停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中存在哪些恶,哪些善还不具备,努力使自相续中“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为什么要日日夜夜精勤地去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习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串习的力量形成的。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同样,有情的如来藏好比是一张白纸,依靠一种信念反复串习,就会形成习惯。俗话也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断恶行善的习惯绝非简单地依靠忆念、思惟和观察一两次善法就能形成,而是要不停地、没有懈怠的、日日夜夜地去忆念、思惟和观察。其实,在此世间,善人和恶人都不是天生的,都是由心的不断运作而造就的。心里想着善法,不断去做,渐渐就会成为善人;心里任凭贪嗔痴发动,并不断付诸于行为和语言,久久就会成为恶人。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善人,应当手不释卷,不停地阅读圣贤之说,日夜精勤地忆念、思惟和观察圣贤所宣说的善法。《本生论》中说:“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一个人经常串习善或不善业,就会成为习惯。成为习惯之后,虽然不去特意策励自己,这样的习惯即使在来世也会表现出来,就像白天经常思惟一件事,夜晚就会做相应的梦一样。
对照佛陀的这个言教,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就会发现,我们并不是佛陀的好弟子。一本善书,看过一遍之后,我们就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其中的内容,于是便束之高阁,再也没有兴趣翻看阅读了。一个关于因果报应的公案,知道之后,就再也没有兴趣去思惟和观察了。其实,静静地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内在贪嗔痴等烦恼的力量还是远远超过了因果正见的力量。所以,在善法没有圆满之前,都应当无有疲厌地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
为什么对善法不仅要忆念,而且还要思惟和观察呢?因为对善法仅仅忆念是不够的,还要去深入细致地思惟和观察。一棵树的根如果没有深入地下,不仅无法吸取土壤中的营养,而且大风一吹,还会倒掉;相反,如果根能够深入地下,则不仅可以吸取地下的营养,使得枝繁叶茂,而且再大的风也吹不倒。同样的道理,仅仅靠听闻所产生的闻慧,在心中所扎的根还是很浅,对心相续的震撼作用会很小;而在闻慧基础上,通过反复思惟和观察所得的思慧,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内心,从而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仅仅泛泛地知道说妄语是恶业还不够,还很难扭转我们相续中说妄语的冲动和习惯。只有通过深入的思惟和观察,不仅从原理层面搞清楚说妄语会带给自己灾难和痛苦的机理,而且还通过各种实例看到在这一原理作用下的现象,就会对说妄语这件事产生“毛骨悚然”的感觉。
什么是智慧?从世俗谛层面来说,智慧就是对善恶的了知;从胜义谛层面来说,智慧就是对万法本性的了知。人的智慧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吗?是无缘无故从心中生起的吗?都不是。佛陀告诉我们说,人心中的智慧唯一是通过观察和思惟而来的。儒家《大学》中也告诉我们说“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说,智慧来源于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不对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进行观察和思考,我们根本不会获得智慧。没有智慧,我们的取舍就根本无法趋于正确。有了智慧,我们才能“意诚”,也即有正知正念;“意诚”之后,就会“心正、身修”,“身修”则“家齐、国治、天下平”。所以,通过观察和思惟,我们才能得到了知善恶的智慧,有了这个智慧,我们才能进一步如法取舍自己的身口意。
了知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之后,我们就要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中有哪些恶需要断除,有哪些善还不具备,需要培养。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正自心,使自己的身口意止于至善。七佛通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意思是说,一切佛陀出世所宣说的教法,都是为了让众生“断恶行善,净化自心”的。知道了这个道理之后,就应当将所学的一切教言用于调正自心。否则,将自心放在一边,不去调正,纵然思惟和观察了很多善恶的道理,也无法使自己得益。这就好比一个人虽然花了很多精力,筹集了很多美味的食物,但却没有去食用一样。
掌握佛陀在这里所宣说的断恶行善的三个要点很重要。如果缺乏这三个要点,我们很难对因果生起坚定的信心,也很难具有取舍善恶的能力。如果对因果只是具有泛泛的信心,很多时候并不具备取舍善恶的力量,则根本无法遮止自己堕入三恶趣。益西彭措堪布在《因果的奥秘》中说:“如果没有学好因果,我们的心便会很迷乱、很疲软,以这种状态不仅不能善护三门,反而处处都在造恶。《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一定要生起强有力的业果正见才有解决的办法。能否生起业果正见,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升沉的切身问题。在目前邪见深重的时代,这更是一个极为严峻、紧迫的问题。如果不以这个正见摄持,则无论再如何高谈玄妙,一落到现实生活之中,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因果违背之处不计其数。所以当务之急,应当对业果的道理努力作一番如理思惟,在心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因果观念。” </SPAN>忘记那片海2009 2009-11-15 20:07:27 仅仅从道理上了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之后,我们是否就能够断恶行善呢?回答是否定的。原因是凡夫的行为受着习性的支配,而很难被理智所控制。我们从无始以来就对因果律不是很重视,相续中并没有取舍善恶的习惯和意识;相反,我们无始以来串习的就是循着内在的贪嗔痴慢嫉等烦恼行事。因此,在我们的心中,贪嗔痴慢嫉等烦恼的力量远远大于因果正见的力量。例如,杀人犯在杀人的时候,何尝不知道杀人要偿命呢?但是,内在嗔心的力量超过杀人偿命的理智力量时,就会举刀去杀人。有不少违犯戒律的佛教徒,他们不是不知道善恶取舍的道理,而是由于内在贪嗔痴慢嫉等烦恼力超过了持戒的正念力,因此无力如法作取舍。如何才能断恶行善呢?佛继续对龙王开示说: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龙王!你应当知道,菩萨有一个修法,他们通过修持这个法门,能够断除一切恶道的痛苦。这个修法是什么呢?就是日日夜夜恒常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令各种善法在自己的相续中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的不善间杂在自己的身口意中。这个修法能够使得行者永断诸恶、善法圆满、常常得以亲近诸佛菩萨和声闻缘觉等圣众。
在这里,佛陀向我们开示了一个重要的修法,就是“日日夜夜恒常忆念、思惟、观察善法,令各种善法在自己的相续中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不善间杂在自己的身口意中”。佛陀开示的这句话很重要,不能囫囵吞枣地一滑而过,而要细细思惟其中的深意。实际上,佛陀的这句话中蕴含了以下三个要点,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一、要日日夜夜精勤地去修;二、对善法,不要只是泛泛了解,而要一边忆念一边深入细致地思惟、观察;三、要不停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中存在哪些恶,哪些善还不具备,努力使自相续中“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为什么要日日夜夜精勤地去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习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串习的力量形成的。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同样,有情的如来藏好比是一张白纸,依靠一种信念反复串习,就会形成习惯。俗话也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断恶行善的习惯绝非简单地依靠忆念、思惟和观察一两次善法就能形成,而是要不停地、没有懈怠的、日日夜夜地去忆念、思惟和观察。其实,在此世间,善人和恶人都不是天生的,都是由心的不断运作而造就的。心里想着善法,不断去做,渐渐就会成为善人;心里任凭贪嗔痴发动,并不断付诸于行为和语言,久久就会成为恶人。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善人,应当手不释卷,不停地阅读圣贤之说,日夜精勤地忆念、思惟和观察圣贤所宣说的善法。《本生论》中说:“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一个人经常串习善或不善业,就会成为习惯。成为习惯之后,虽然不去特意策励自己,这样的习惯即使在来世也会表现出来,就像白天经常思惟一件事,夜晚就会做相应的梦一样。
对照佛陀的这个言教,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就会发现,我们并不是佛陀的好弟子。一本善书,看过一遍之后,我们就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其中的内容,于是便束之高阁,再也没有兴趣翻看阅读了。一个关于因果报应的公案,知道之后,就再也没有兴趣去思惟和观察了。其实,静静地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内在贪嗔痴等烦恼的力量还是远远超过了因果正见的力量。所以,在善法没有圆满之前,都应当无有疲厌地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
为什么对善法不仅要忆念,而且还要思惟和观察呢?因为对善法仅仅忆念是不够的,还要去深入细致地思惟和观察。一棵树的根如果没有深入地下,不仅无法吸取土壤中的营养,而且大风一吹,还会倒掉;相反,如果根能够深入地下,则不仅可以吸取地下的营养,使得枝繁叶茂,而且再大的风也吹不倒。同样的道理,仅仅靠听闻所产生的闻慧,在心中所扎的根还是很浅,对心相续的震撼作用会很小;而在闻慧基础上,通过反复思惟和观察所得的思慧,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内心,从而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仅仅泛泛地知道说妄语是恶业还不够,还很难扭转我们相续中说妄语的冲动和习惯。只有通过深入的思惟和观察,不仅从原理层面搞清楚说妄语会带给自己灾难和痛苦的机理,而且还通过各种实例看到在这一原理作用下的现象,就会对说妄语这件事产生“毛骨悚然”的感觉。
什么是智慧?从世俗谛层面来说,智慧就是对善恶的了知;从胜义谛层面来说,智慧就是对万法本性的了知。人的智慧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吗?是无缘无故从心中生起的吗?都不是。佛陀告诉我们说,人心中的智慧唯一是通过观察和思惟而来的。儒家《大学》中也告诉我们说“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说,智慧来源于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不对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进行观察和思考,我们根本不会获得智慧。没有智慧,我们的取舍就根本无法趋于正确。有了智慧,我们才能“意诚”,也即有正知正念;“意诚”之后,就会“心正、身修”,“身修”则“家齐、国治、天下平”。所以,通过观察和思惟,我们才能得到了知善恶的智慧,有了这个智慧,我们才能进一步如法取舍自己的身口意。
了知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之后,我们就要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中有哪些恶需要断除,有哪些善还不具备,需要培养。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正自心,使自己的身口意止于至善。七佛通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意思是说,一切佛陀出世所宣说的教法,都是为了让众生“断恶行善,净化自心”的。知道了这个道理之后,就应当将所学的一切教言用于调正自心。否则,将自心放在一边,不去调正,纵然思惟和观察了很多善恶的道理,也无法使自己得益。这就好比一个人虽然花了很多精力,筹集了很多美味的食物,但却没有去食用一样。
掌握佛陀在这里所宣说的断恶行善的三个要点很重要。如果缺乏这三个要点,我们很难对因果生起坚定的信心,也很难具有取舍善恶的能力。如果对因果只是具有泛泛的信心,很多时候并不具备取舍善恶的力量,则根本无法遮止自己堕入三恶趣。益西彭措堪布在《因果的奥秘》中说:“如果没有学好因果,我们的心便会很迷乱、很疲软,以这种状态不仅不能善护三门,反而处处都在造恶。《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一定要生起强有力的业果正见才有解决的办法。能否生起业果正见,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升沉的切身问题。在目前邪见深重的时代,这更是一个极为严峻、紧迫的问题。如果不以这个正见摄持,则无论再如何高谈玄妙,一落到现实生活之中,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因果违背之处不计其数。所以当务之急,应当对业果的道理努力作一番如理思惟,在心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因果观念。”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龙王!你应当知道,菩萨有一个修法,他们通过修持这个法门,能够断除一切恶道的痛苦。这个修法是什么呢?就是日日夜夜恒常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令各种善法在自己的相续中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的不善间杂在自己的身口意中。这个修法能够使得行者永断诸恶、善法圆满、常常得以亲近诸佛菩萨和声闻缘觉等圣众。
在这里,佛陀向我们开示了一个重要的修法,就是“日日夜夜恒常忆念、思惟、观察善法,令各种善法在自己的相续中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不善间杂在自己的身口意中”。佛陀开示的这句话很重要,不能囫囵吞枣地一滑而过,而要细细思惟其中的深意。实际上,佛陀的这句话中蕴含了以下三个要点,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一、要日日夜夜精勤地去修;二、对善法,不要只是泛泛了解,而要一边忆念一边深入细致地思惟、观察;三、要不停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中存在哪些恶,哪些善还不具备,努力使自相续中“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为什么要日日夜夜精勤地去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习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串习的力量形成的。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同样,有情的如来藏好比是一张白纸,依靠一种信念反复串习,就会形成习惯。俗话也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断恶行善的习惯绝非简单地依靠忆念、思惟和观察一两次善法就能形成,而是要不停地、没有懈怠的、日日夜夜地去忆念、思惟和观察。其实,在此世间,善人和恶人都不是天生的,都是由心的不断运作而造就的。心里想着善法,不断去做,渐渐就会成为善人;心里任凭贪嗔痴发动,并不断付诸于行为和语言,久久就会成为恶人。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善人,应当手不释卷,不停地阅读圣贤之说,日夜精勤地忆念、思惟和观察圣贤所宣说的善法。《本生论》中说:“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一个人经常串习善或不善业,就会成为习惯。成为习惯之后,虽然不去特意策励自己,这样的习惯即使在来世也会表现出来,就像白天经常思惟一件事,夜晚就会做相应的梦一样。
对照佛陀的这个言教,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就会发现,我们并不是佛陀的好弟子。一本善书,看过一遍之后,我们就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其中的内容,于是便束之高阁,再也没有兴趣翻看阅读了。一个关于因果报应的公案,知道之后,就再也没有兴趣去思惟和观察了。其实,静静地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内在贪嗔痴等烦恼的力量还是远远超过了因果正见的力量。所以,在善法没有圆满之前,都应当无有疲厌地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
为什么对善法不仅要忆念,而且还要思惟和观察呢?因为对善法仅仅忆念是不够的,还要去深入细致地思惟和观察。一棵树的根如果没有深入地下,不仅无法吸取土壤中的营养,而且大风一吹,还会倒掉;相反,如果根能够深入地下,则不仅可以吸取地下的营养,使得枝繁叶茂,而且再大的风也吹不倒。同样的道理,仅仅靠听闻所产生的闻慧,在心中所扎的根还是很浅,对心相续的震撼作用会很小;而在闻慧基础上,通过反复思惟和观察所得的思慧,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内心,从而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仅仅泛泛地知道说妄语是恶业还不够,还很难扭转我们相续中说妄语的冲动和习惯。只有通过深入的思惟和观察,不仅从原理层面搞清楚说妄语会带给自己灾难和痛苦的机理,而且还通过各种实例看到在这一原理作用下的现象,就会对说妄语这件事产生“毛骨悚然”的感觉。
什么是智慧?从世俗谛层面来说,智慧就是对善恶的了知;从胜义谛层面来说,智慧就是对万法本性的了知。人的智慧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吗?是无缘无故从心中生起的吗?都不是。佛陀告诉我们说,人心中的智慧唯一是通过观察和思惟而来的。儒家《大学》中也告诉我们说“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说,智慧来源于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不对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进行观察和思考,我们根本不会获得智慧。没有智慧,我们的取舍就根本无法趋于正确。有了智慧,我们才能“意诚”,也即有正知正念;“意诚”之后,就会“心正、身修”,“身修”则“家齐、国治、天下平”。所以,通过观察和思惟,我们才能得到了知善恶的智慧,有了这个智慧,我们才能进一步如法取舍自己的身口意。
了知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之后,我们就要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中有哪些恶需要断除,有哪些善还不具备,需要培养。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正自心,使自己的身口意止于至善。七佛通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意思是说,一切佛陀出世所宣说的教法,都是为了让众生“断恶行善,净化自心”的。知道了这个道理之后,就应当将所学的一切教言用于调正自心。否则,将自心放在一边,不去调正,纵然思惟和观察了很多善恶的道理,也无法使自己得益。这就好比一个人虽然花了很多精力,筹集了很多美味的食物,但却没有去食用一样。
掌握佛陀在这里所宣说的断恶行善的三个要点很重要。如果缺乏这三个要点,我们很难对因果生起坚定的信心,也很难具有取舍善恶的能力。如果对因果只是具有泛泛的信心,很多时候并不具备取舍善恶的力量,则根本无法遮止自己堕入三恶趣。益西彭措堪布在《因果的奥秘》中说:“如果没有学好因果,我们的心便会很迷乱、很疲软,以这种状态不仅不能善护三门,反而处处都在造恶。《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一定要生起强有力的业果正见才有解决的办法。能否生起业果正见,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升沉的切身问题。在目前邪见深重的时代,这更是一个极为严峻、紧迫的问题。如果不以这个正见摄持,则无论再如何高谈玄妙,一落到现实生活之中,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因果违背之处不计其数。所以当务之急,应当对业果的道理努力作一番如理思惟,在心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因果观念。” </SPAN>忘记那片海2009 2009-11-15 20:07:27 仅仅从道理上了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之后,我们是否就能够断恶行善呢?回答是否定的。原因是凡夫的行为受着习性的支配,而很难被理智所控制。我们从无始以来就对因果律不是很重视,相续中并没有取舍善恶的习惯和意识;相反,我们无始以来串习的就是循着内在的贪嗔痴慢嫉等烦恼行事。因此,在我们的心中,贪嗔痴慢嫉等烦恼的力量远远大于因果正见的力量。例如,杀人犯在杀人的时候,何尝不知道杀人要偿命呢?但是,内在嗔心的力量超过杀人偿命的理智力量时,就会举刀去杀人。有不少违犯戒律的佛教徒,他们不是不知道善恶取舍的道理,而是由于内在贪嗔痴慢嫉等烦恼力超过了持戒的正念力,因此无力如法作取舍。如何才能断恶行善呢?佛继续对龙王开示说: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龙王!你应当知道,菩萨有一个修法,他们通过修持这个法门,能够断除一切恶道的痛苦。这个修法是什么呢?就是日日夜夜恒常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令各种善法在自己的相续中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的不善间杂在自己的身口意中。这个修法能够使得行者永断诸恶、善法圆满、常常得以亲近诸佛菩萨和声闻缘觉等圣众。
在这里,佛陀向我们开示了一个重要的修法,就是“日日夜夜恒常忆念、思惟、观察善法,令各种善法在自己的相续中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不善间杂在自己的身口意中”。佛陀开示的这句话很重要,不能囫囵吞枣地一滑而过,而要细细思惟其中的深意。实际上,佛陀的这句话中蕴含了以下三个要点,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一、要日日夜夜精勤地去修;二、对善法,不要只是泛泛了解,而要一边忆念一边深入细致地思惟、观察;三、要不停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中存在哪些恶,哪些善还不具备,努力使自相续中“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为什么要日日夜夜精勤地去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习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串习的力量形成的。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同样,有情的如来藏好比是一张白纸,依靠一种信念反复串习,就会形成习惯。俗话也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断恶行善的习惯绝非简单地依靠忆念、思惟和观察一两次善法就能形成,而是要不停地、没有懈怠的、日日夜夜地去忆念、思惟和观察。其实,在此世间,善人和恶人都不是天生的,都是由心的不断运作而造就的。心里想着善法,不断去做,渐渐就会成为善人;心里任凭贪嗔痴发动,并不断付诸于行为和语言,久久就会成为恶人。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善人,应当手不释卷,不停地阅读圣贤之说,日夜精勤地忆念、思惟和观察圣贤所宣说的善法。《本生论》中说:“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一个人经常串习善或不善业,就会成为习惯。成为习惯之后,虽然不去特意策励自己,这样的习惯即使在来世也会表现出来,就像白天经常思惟一件事,夜晚就会做相应的梦一样。
对照佛陀的这个言教,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就会发现,我们并不是佛陀的好弟子。一本善书,看过一遍之后,我们就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其中的内容,于是便束之高阁,再也没有兴趣翻看阅读了。一个关于因果报应的公案,知道之后,就再也没有兴趣去思惟和观察了。其实,静静地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内在贪嗔痴等烦恼的力量还是远远超过了因果正见的力量。所以,在善法没有圆满之前,都应当无有疲厌地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
为什么对善法不仅要忆念,而且还要思惟和观察呢?因为对善法仅仅忆念是不够的,还要去深入细致地思惟和观察。一棵树的根如果没有深入地下,不仅无法吸取土壤中的营养,而且大风一吹,还会倒掉;相反,如果根能够深入地下,则不仅可以吸取地下的营养,使得枝繁叶茂,而且再大的风也吹不倒。同样的道理,仅仅靠听闻所产生的闻慧,在心中所扎的根还是很浅,对心相续的震撼作用会很小;而在闻慧基础上,通过反复思惟和观察所得的思慧,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内心,从而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仅仅泛泛地知道说妄语是恶业还不够,还很难扭转我们相续中说妄语的冲动和习惯。只有通过深入的思惟和观察,不仅从原理层面搞清楚说妄语会带给自己灾难和痛苦的机理,而且还通过各种实例看到在这一原理作用下的现象,就会对说妄语这件事产生“毛骨悚然”的感觉。
什么是智慧?从世俗谛层面来说,智慧就是对善恶的了知;从胜义谛层面来说,智慧就是对万法本性的了知。人的智慧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吗?是无缘无故从心中生起的吗?都不是。佛陀告诉我们说,人心中的智慧唯一是通过观察和思惟而来的。儒家《大学》中也告诉我们说“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说,智慧来源于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不对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进行观察和思考,我们根本不会获得智慧。没有智慧,我们的取舍就根本无法趋于正确。有了智慧,我们才能“意诚”,也即有正知正念;“意诚”之后,就会“心正、身修”,“身修”则“家齐、国治、天下平”。所以,通过观察和思惟,我们才能得到了知善恶的智慧,有了这个智慧,我们才能进一步如法取舍自己的身口意。
了知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之后,我们就要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中有哪些恶需要断除,有哪些善还不具备,需要培养。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正自心,使自己的身口意止于至善。七佛通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意思是说,一切佛陀出世所宣说的教法,都是为了让众生“断恶行善,净化自心”的。知道了这个道理之后,就应当将所学的一切教言用于调正自心。否则,将自心放在一边,不去调正,纵然思惟和观察了很多善恶的道理,也无法使自己得益。这就好比一个人虽然花了很多精力,筹集了很多美味的食物,但却没有去食用一样。
掌握佛陀在这里所宣说的断恶行善的三个要点很重要。如果缺乏这三个要点,我们很难对因果生起坚定的信心,也很难具有取舍善恶的能力。如果对因果只是具有泛泛的信心,很多时候并不具备取舍善恶的力量,则根本无法遮止自己堕入三恶趣。益西彭措堪布在《因果的奥秘》中说:“如果没有学好因果,我们的心便会很迷乱、很疲软,以这种状态不仅不能善护三门,反而处处都在造恶。《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一定要生起强有力的业果正见才有解决的办法。能否生起业果正见,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升沉的切身问题。在目前邪见深重的时代,这更是一个极为严峻、紧迫的问题。如果不以这个正见摄持,则无论再如何高谈玄妙,一落到现实生活之中,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因果违背之处不计其数。所以当务之急,应当对业果的道理努力作一番如理思惟,在心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因果观念。”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