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称为申城?

请教申城的来历.... 请教申城的来历. 展开
 我来答
小小小词条
高粉答主

2019-11-14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答主
回答量:5.7万
采纳率:6%
帮助的人:2850万
展开全部
ray聊教育
高能答主

推荐于2019-10-10 · 解答你所关心的各种问题
ray聊教育
采纳数:5256 获赞数:132712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上海被称为申城的由来是上海被楚国领土的时候,当时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黄歇,因为救了楚考烈王,就被封为春申君,上海就成了春申君黄歇的领地。此后,黄歇就大修水利,就有了现在的黄浦江。上海人民为了纪念春申君黄歇所做的贡献,就把上海称为“申城”。

在四、五世纪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沪”,故上海又简称“沪”。

扩展资料

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沪杭甬大湾区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G60科创走廊核心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

上海的地理情况

位置境域

上海市地处东经120°52′至122°12′,北纬30°40′至31°53′之间,面积6340平方公里,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

地形地貌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点是位于金山区杭州湾的大金山岛,海拔为103.70米 [30]  。

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乌龟山)、佘山岛、小洋山岛等岩岛。

在上海北面的长江入海处,有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3个岛屿。崇明岛为中国第三大岛,由长江挟带下来的泥沙冲积而成,面积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长兴岛面积88.54平方公里,横沙岛面积55.74平方公里。

气候环境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13年,全市平均气温17.6℃,日照1885.9小时,降水量1173.4毫米。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的汛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pkq_kitty
2008-05-27 · TA获得超过12.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4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627万
展开全部
申城一词来源于:上海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先属越后属楚。楚孝王封楚相黄歇为春申君,上海就是他的封地。他就是战国时期名满天下的四公子之――春申君黄歇!就是他,最早“治水入江,导流入海”,为纪念他治水的功绩,就将他率先治理拓浚的河道称作“黄歇浦”,后因吴淞江淤积严重,河道日小,而“黄歇浦”则逐渐演变成太湖入海的主要通道,明朝以后,黄歇浦也就易名为黄浦江。这就是上海简称“申”的来历。所以上海又名申城。

信阳市是河南省最南部的一个城市,位于大别山、桐柏山结合部,豫鄂两省交界处,南襟全楚,北屏中原,扼楚豫之咽,被称为河南省的南大门。信阳市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800多年。公元前872年,西周晚期,周宣王封姜方伯为申伯侯于此地,故信阳市又称“申城”。春秋战国时属楚,秦时地隶南阳郡,为义阳乡,曹魏时设置义阳郡。晋、南北朝改设司州、义州、申州。隋唐又复义阳郡。北宋始称信阳。元初改为府,后改称信阳州,明清仍沿例设州,后改信阳县,1949年4月1日信阳解放,即置市。市境内古文化遗址众多,如市郊“南山嘴”裴李岗文化、三里店鲍家山商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长台关的楚王城遗址等。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即为长台关楚墓出土的编钟所奏。历史典故“亡羊补牢”即出于长台关楚王城。

2007年,随着上海进入世博会建设期,申城开始高调宣传世博会,“春申君”的名字频繁进入国人视野。2002年9月,在上海申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演员们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
那么,春申君和上海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2300年前,一个名叫黄歇、被封为春申君的楚国人站在东海之滨,凝望着脚下自己刚刚带人开凿疏浚的黄浦江,满意地笑了。
这个出生在历史上曾经叫做黄国、现在被称为河南省潢川县的人,当时身居楚国相位,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按现在的户籍概念,他算是地地道道的河南老乡了。
“在我看来,他请封江东、开拓上海周边封地的原始动机,不过是广积粮、多挣钱,好维持他养活3000门客的日用。”信阳市文联副主席陈峻峰说。为创作,陈峻峰对楚国晚期历史曾潜心研究。
这个河南人的举手之劳,奠定了今日上海的基础。如果他能看到2006年出版的上海市地图,一定很惊讶:沧海桑田。原来我呕心沥血开垦的地方,在2300年之后,已经成为上海市的远郊城区。当年的黄浦江入海口,被滚滚长江水挟裹来的泥沙冲积,向东偏移了几十公里。在他疏通的黄浦江的两岸,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对中外文明兼容并蓄的上海,铭记着自己的发家史。《上海地名志》等记载:上海简称“申”,这一简称,源自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黄歇,号春申君,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名,人称“战国四公子”。黄歇受封之时,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在上海,黄浦江、申江、春申江、黄浦区、春申路、春申村等,均为纪念这位开“申”之祖。
春秋战国时代的上海,只是战火纷飞的“国际”社会里被楚国征服的江东地区一个无名入海口。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一举灭掉吴国,并吞吴地。公元前333年,楚又灭越,吴越之地尽数归楚。85年后的公元前248年,身为楚令尹(相国)、执掌楚国军政大权的黄歇来到这里,成为当地有史记载的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名人。
不仅仅是上海,当时整个楚国的命运,其实都掌握在春申君手里。黄歇执相25年,在信阳楚王城(今信阳市)里韬光养晦,积累资本,蓄势待发;在淮阳陈城(今周口市淮阳县)执掌相位,走入楚国权力中心;在黄国故里信阳潢川中兴黄氏家族,后迁都安徽寿春,最终被门客、赵人李园买凶斩首。他在楚国政坛的30年间,这个现代意义上的河南人,叱咤风云,“虽名相国,实楚王也”,其足迹遍布沪鲁苏杭及鄂豫皖等,遗风流布,楚文化进一步和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碰撞交流。
连日来,记者辗转奔波,一路追寻春申君2300年前的踪迹,试图还原这个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的心路历程。
开“申”之作从治理黄浦江起
2300年后的2007年3月4日,记者从曾为楚国腹地的河南省信阳市(信阳市古为申国,现在也简称申,世人称上海为“大申城”、信阳为“小申城”)出发,前往上海一路追寻这个河南老乡的踪迹。
正是农历正月十五,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方滨中路上的上海老城隍庙,人海如潮。这个与毗邻的豫园同样名扬天下的道观,是上海市重要的民俗文化街,也是大型小商品、土特产、特色商品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和当地的市民纷至沓来,休闲观光,祭神礼佛。
这里曾是金山神庙,明朝永乐年间被改为城隍庙,供奉着土地神和春申君。以后,这里开始主祀道教。现在,关公和观音菩萨也跻身其间,众神和平共处,分享俗世顶礼膜拜的飨饷。
主殿里,道士们宽服高帽,在道教音乐声中焚香唱颂。记者转遍整个庙宇,找不到春申君的神位。一位年长的道士告诉记者:日军占领上海时,春申君的神像被毁了。
上海人没有重塑春申君的神像,他们改用另一种方式来纪念这位先贤。在松江区新桥镇春申村,村委会负责人领着记者,找到了松江区于2003年重新扩建的春申君祠堂。一组巨大的铜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黄歇领着当地居民治理、疏通黄浦江的情景。浮雕两端的纪念碑上,雕刻着松江区在纪念松江置县1250年时献给黄歇的颂诗:春申治水,黄浦滔滔。陆逊封侯,华亭昭昭……
重建的祠堂占地500平方米,为仿古民居建筑。室内陈列着春申君的相关史料及松江古迹、历史名人名作。祠堂里的匾额,分别为著名松江籍学者和书法家施蛰存、程十发、郑为题写。祠堂西面的大型铜雕照壁,主题叫做“上海之根”。
祠堂掩映在一片竹林中,南边一条小河环绕,河边三五个人正在垂钓。和市中心的喧嚣相比,这里很安静。春申村的老人说,这个祠堂的历史很悠久,这个村子,就是黄歇当年住过的村子;祠堂边的春申塘,就是当年春申君黄歇带人修建的。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与水斗争的历史。在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种种举措中,治水是各个朝代、众多贤达喜欢干的事情。楚国的宰相们有这个光荣的传统,黄歇的前任们给他做出过榜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的现河南老乡、当时的潘国(今河南固始)人孙叔敖。黄歇来到江东后,以苏州为基地,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豪宅的同时,为发展农业、使苏州等城邑免受水患,开始兴修水利,主持疏浚东江、娄江、吴淞江“三江”,开浚黄歇浦(黄浦江),惠泽当时尚无正式名称的上海。
黄浦江连通太湖和淀山湖,是太湖最重要的排水出海通道。江水有一定的含沙量,涨潮时江水挟带泥沙进入沿河两岸其他河港,退潮时流速减慢,导致泥沙沉积,使河床不断淤高。黄歇来到这里时,这条小江严重淤塞,两岸丰水期内涝成灾,淀山湖至东海之滨的广袤原野即今天的上海市域,一片沼泽。当地人烟稀少,满目荒凉。这条小江,被当地百姓咒为“断头河”。
巡视自己的领地后,黄歇一眼看出了这片土地的价值,他要把这块泽国变成千里沃野,变成他的粮仓。尽管无数军国大事还在等着这位“令尹”决断,但刚刚获得江东的黄歇还是忙里偷闲,大规模组织人力,疏浚这条浅水,将其江面拓展到300米至700米,深挖至十数米,与东海、黄海之间的长江出海口连通。两千多年过去了,后人继承春申君的传统,不断深挖疏浚,至今,黄浦江仍然江阔水深,可通行3000~10000吨级船只,属一级航道。
“嘟嘟嘟,嘟嘟嘟,爷娘去开黄浦江,回来又开春申塘,领头的爷爷叫春申君,住在伲村头黄泥浜。”
春申君祠堂北侧一座假山前,几个七八岁的孩子在太湖石垒成的假山前嬉戏玩耍,嘴里唱着这首古老的童谣。看守祠堂的一个老人说:“这首儿歌在当地传唱不知多少代了。老人们说我们这个春申村,就是春申君黄歇开挖黄浦江时的‘指挥所’,这首儿歌,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黄浦江疏浚后,当地水系分明起来,泽国变成良田,经济长足发展,地位日彰。隋代,当地开始设镇,名曰华亭镇。唐时开始设县。北宋淳化年间(990年~994年),这里开始称上海,为上海镇。到了明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这里日益兴盛。1553年,朝廷为抵抗倭寇,筑上海城,当地经济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清代,上海属松江府。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成为外国列强在华的租界,使上海逐渐由一个东南名邑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城市。同时,上海也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通商口岸之一。民国时期,上海属江苏省。1928年,政府设上海特别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成为直辖市。
黄浦江之于上海的意义,无异于黄河、长江对中国的意义。这条江,由此成为上海市的母亲河。至今,黄浦江仍是上海市主要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并承担着航运、排洪、灌溉、渔业、旅游、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
另一个彰显春申君丰功伟绩的地方,叫做黄渡。
这是上海市嘉定区南部靠近上海中心、南临黄浦江重要支流吴淞江的一个小镇。小镇以一个花园为中心。尽管是冬末春初,这里的树木已经显露出一片生机。花园尽头的绿苑路上,一块石碑赫然标示“黄渡”。
关于黄渡,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黄歇受命伐秦,在此率军渡江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黄歇驻上海时,有一次率领部下出巡吴淞江,随后从陆皎浦摆渡过江,其摆渡处,被后人称“黄歇渡”或“横渡”,后渐渐变为现在的黄渡。春申君渡过吴淞江的地方,叫做“黄渡”;人们为了迎候他的到来,特地建造了一座华丽的凉亭,古上海地区因此叫做“华亭”,在中国历史上开始有了自己的名字。
经对史料的考证,黄歇伐秦是在其受封江东之前十几年,时光上相差甚远;第二种说法更接近事实。
也许正因如此,上海虽为中国最大的城市、贵为亚洲金融中心,却一直对春申君念念不忘。2002年9月,上海申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演员们引吭高歌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
“海派文化”春申君是其“始祖”
上海一向以“海派文化”著称,“海派”一词肇始于晚清时期中国画中的“海上画派”。
鸦片战争后,上海出现了“华洋杂处”的租界,当时一大批画家来到上海,受新风气的影响,他们在中国画的传统基础之上,借鉴西洋画的技法,逐渐形成了贯通古今、融合中外的画派,“海派”只是这种“海上画派”的简称。这种兼容并蓄、多元互补、不拘一格、灵活而创新的文化风格,逐渐由画坛扩展到戏曲、电影、小说乃至社会风尚、生活方式等方面,“海派文化”的概念由此产生。
上海学者张汝皋认为,“海上画派”只是“海派文化”的起端,而非源,黄歇应为“海派文化”的“开山鼻祖”,因为“海派文化”的地域由他而起。他的提法,被上海部分学者认可。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海派文化”的精神特质是多元文化熔于一炉,在包容一切中创造一切。而这一切,并不是上海在晚清以来所独有的,之前的上海就有这种特征的文化。从历史学上追溯“海派文化”,也大多追溯至春申君时期,因为这时上海的文化身份开始形成。
春申君开发上海,带来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融合,这是不争的事实。历史文献的局限,通过考古的发现,也得到一些补充。
上海金山戚家墩、青浦重固、嘉定外冈,都发现有一批战国时期的墓葬,青浦重固、嘉定外冈是楚人之墓,属于楚文化传统,随葬品以泥质灰陶为主,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其陶器的基本组合为鼎、壶、盒等。但在这典型的楚墓中,却出土了一部分具有本地文化色彩、吴越风格的器物。而在具有浓郁的本地文化色彩、属于吴越文化传统的金山戚家墩之中,也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楚文化传统遗物。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童心、吕建昌先生说:“战国时期的上海,传统的吴越文化和外来的楚文化是并存的,这两种文化的混合情形与我们现在一般概念中的‘海派文化’是极其相似的。”
兼容并蓄能使文化多元化,能使文化丰富多彩。战国与清代不同的仅是,清朝末年是帝国主义入侵、西方文化渗透,中西文化的碰撞进而形成“海派文化”,而二千多年前,则是楚国的征服、楚文化的进入。战国时期应该是为“海派文化”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的重要时期,张童心教授认为,“我们现在研究‘海派文化’是没有理由忽视它的”。
“海派文化”之于上海,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影响,上海才成为东亚最重要的国际都市之一。在经济和文化的意义上,上海人对春申君的纪念,将是世世代代持续的事情。
2300年前,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人春申君请封江东。在这里,他带领百姓疏通河道,修筑堤坝,使黄浦江造福于百姓。为了怀念他,人们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后来,人们又以“申”代称上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idas
推荐于2017-10-03 · TA获得超过81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64万
展开全部
上海是我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可在远古时期,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一个馆舍,取名“华亭”。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族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即今上海松江区)。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这应是上海最早的名称。到了宋朝,这里的经济得到发展,成了国内外贸易的集散地。南宋咸淳元年即公元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称上海浦,一条称下海浦。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设上海县。1927年改为上海特别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中央直辖市。

上海的简称“沪”和“申”的来历

先说“沪”。“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用竹子编成的。当地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而当时上海所在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沪”也成了上海的代称。

说起上海“申”的简称,它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有关。黄歇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他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名。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所以,上海“申”之简称,是对黄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纪念。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yuwenchaofan
2008-05-27 · TA获得超过7.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26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100万
展开全部
申城一词来源于:上海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先属越后属楚。楚孝王封楚相黄歇为春申君,上海就是他的封地。他就是战国时期名满天下的四公子之――春申君黄歇!就是他,最早“治水入江,导流入海”,为纪念他治水的功绩,就将他率先治理拓浚的河道称作“黄歇浦”,后因吴淞江淤积严重,河道日小,而“黄歇浦”则逐渐演变成太湖入海的主要通道,明朝以后,黄歇浦也就易名为黄浦江。这就是上海简称“申”的来历。所以上海又名申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