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6
展开全部
随着现代经济转型为知识经济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日益感受到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西方传统管理思想有其不可克服的理论缺陷—忽视人的价值,缺乏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而道家管理伦理思想可以作为这一弊病的有效良方,因为它非常重视“人”的价值,所蕴涵的管理思想是真正的人本管理思想。与儒家强调注重人的道德化、社会化的意义不同,道家对人的个体价值和个人自由予以了更多的关注。道家思想从“道法自然”的角度出发,推崇人和社会的自然状态,批判人的异化物对人的限制,肯定了人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是具有真正人道主义精神内涵的。
在对于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弊端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不少管理者和管理学家从道家思想里寻求哲学智慧和新的思维模式,把道家管理思想运用于现代组织管理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组织管理中,存在着“硬性管理”和“软性管理”两种管理方式。硬性管理强调组织运行过程中的严谨性与稳定性,着重点在组织管理制度的层面上;而软性管理则是以理性的价值观念为主要内容,更加强调的是组织管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大多是一种硬性管理方式,重视制度而忽视人,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显示出其弊病,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而在现代管理中,只有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塑造正确的人的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组织管理中其他具体的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因此,软性管理是一种更科学的管理方式,日益受到各组织的重视。道家管理思想很少谈及具体的管理制度方面,更多突出的是“无为”、“清静”等软性管理,而这正符合现代管理的趋势。于是,中国道家的一些基本观念如“物各有宜,顺性而为”、“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反者道之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软性管理”的管理方法,逐渐被世界上一些著名管理学家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这是道家管理伦理思想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原因。
道家对人性的分析与假设奠定了道家管理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道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朴”,应该尽量保全人性中的“朴”,因此在管理中不需要有太多的人为干预,而要因顺人性之自然,按照人性合理发展的规律来进行管理。这一思想非常深刻的体现在道家管理伦理思想中的个体行为、领导行为及组织行为等方面。
本文主要是研究道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怎样的影响以及道家思想与企业之间的平衡发展。将从“无为思想”对现代企业的指导意义即现代企业的无为之道,现代企业的立业之道,现代企业的长存之道,企业的信仰之道,企业的管理之道,企业家的道德修养与应用来诠释。
关键词: 道家思想;企业管理;影响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经济转型为知识经济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日益感受到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西方传统管理思想有其不可克服的理论缺陷—忽视人的价值,缺乏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而道家管理伦理思想可以作为这一弊病的有效良方,因为它非常重视“人”的价值,所蕴涵的管理思想是真正的人本管理思想。道家哲学虽然建构了一个以自然之道为基本框架的形而上学体系,但它所说的“道”实际上就是人道化的自然之道,人道问题是自然之道问题的理论原点和逻辑归宿。所以,人的问题始终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而道家哲学对“人”的问题的探讨则渗透了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儒家强调注重人的道德化、社会化的意义不同,道家对人的个体价值和个人自由予以了更多的关注。道家思想从“道法自然”的角度出发,推崇人和社会的自然状态,批判人的异化物对人的限制,肯定了人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是具有真正人道主义精神内涵的。
在对于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弊端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不少管理者和管理学家从道家思想里寻求哲学智慧和新的思维模式,把道家管理思想运用于现代组织管理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组织管理中,存在着“硬性管理”和“软性管理”两种管理方式。硬性管理强调组织运行过程中的严谨性与稳定性,着重点在组织管理制度的层面上;而软性管理则是以理性的价值观念为主要内容,更加强调的是组织管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大多是一种硬性管理方式,重视制度而忽视人,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显示出其弊病,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而在现代管理中,只有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塑造正确的人的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组织管理中其他具体的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因此,软性管理是一种更科学的管理方式,日益受到各组织的重视。道家管理思想很少谈及具体的管理制度方面,更多突出的是“无为”、“清静”等软性管理,而这正符合现代管理的趋势。于是,中国道家的一些基本观念如“物各有宜,顺性而为”、“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反者道之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软性管理”的管理方法,逐渐被世界上一些著名管理学家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这是道家管理伦理思想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原因。
既然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那么对人性的认识就应成为管理认识活动和管理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人类管理实践的发展表明,人性假设是每个管理者和每种管理模式在哲学和文化观念上的最高指导思想和理论前提。基于对人性假设的不同理解,管理科学在各个时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管理方法。道家管理伦理思想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现代价值和意义,能满足现代组织管理的需要,主要是因为它的人性假设从人道主义出发,自始自终充满着对“人世的关心,彻底以“人”为中心,完全迎合了现代管理人性假设的发展需要。
1.2 研究意义
以“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作为理论基础的科学管理认为,人完全是受经济利益驱动,是自利的,因而对人的管理必须采用严格刚性的管理制度。这一思想很长时间里占有主导地位,甚至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企业组织奉行之。随着人性知识的发展,人本管理思想的普及,人们发现这一思想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人性的弘扬,讲究生命的质量,崇尚人格的完满,追求个体在组织和社会里的更大自由,向往“返朴归真”的人生境界,“经济人”的人性假设显然与这一趋势背道而驰。而道家对人性本“朴”的假设就比较符合现代人性发展的趋势。道家人性论的基本特征就是不以“善恶”论人性,这一视角不同于其他哲学流派过于强调人性社会价值的倾向。这种人性假设,有一种追求自然质朴、天放自由和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及伦理规范的特质和精神。道家更为重视的是生命的自得与自适,注重个体生命的自由和“性命之情”的满足。道家的人性假设可以很好地应用到现代人本管理当中来,因为其追求人性完满的精神与现代人本管理所要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现代人本管理理论认为,任何管理活动均出自管理行为主体,是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努力管理的结果才能使得各种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化。因此,管理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本质就是如何对待人。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看出管理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具有道德价值和伦理性质,因为如何对待人本质上是一个伦理问题、善恶问题。管理韵道德价值也是管理本身值得珍视的内在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使人“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为人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物质文化条件,自觉的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道家的人性假设始终充满着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也正是现代人本管理所要追求的。因此,将道家的人性假设应用到现代管理当中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第2章 现代企业的无为之道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同时,文化还可以理解为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及人们运用文字、一般知识的能力。
由于文化是因人而生,因人而进步,因民族认识和习惯的不同而各异,是从深层次、从精神和意识方面反映着人类(以民族而区分)乃至个体的人的差异性,从而表现出气质和风格。而企业是个体的人的企业组织,是基于明确的发展目标而将既有资源(包括人力)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的组织。既然企业是人群组织,是将既定的发展目标与个体的人统一起来的组织。自然而然地,企业这个人文群体理应具备一定的“气质”和“风格”。这种气质和风格与个人相比,是经过碰撞、激荡、磨合、调谐和优化过的,是代表集体个性的,它并不是由个人意识来主导,而是需要用个人言行和意识来传递和表达这种集体的、组织的个性和风格,这就形成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以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组织形式、规章制度、物质环境和企业行为、企业形象为载体的一种文化,由企业所创建的商品经济文化和市场竞争文化、市场观点和竞争观点,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策略、艺术等。
对于企业文化的内涵,美国学者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认为包含五个方面: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其中,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有着制约、决定性的作用;价值观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信念和追求,是企业领导和职工据以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属于塑造企业文化过程中的艺术范畴。从这些方面来说,企业文化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即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融合作用和辐射作用。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实践证明,企业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参与和整合,在企业中这就体现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有效和稀缺的资源,对企业的管理作用是在企业产生时就产生了。它最初只是从属于企业管理,并且随企业管理而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只到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才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和讨论的对象,并成为一门科学。到了20世纪90年代,企业文化在西方得到迅猛发展。从企业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看,普遍认为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导向。
企业管理就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让系统产生最大效能,即在扩大业务和利润率的同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从系统的各个环节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纵观世界目前的状况,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所以说企业管理本身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文化,是自己价值观、信念、工具和语言的一种文化。而企业管理的应用则涉及到世界各地区各行业的工、农、商等企业。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软件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有着相当的重要性。
企业在市场经济里生存,就必须考虑企业的运动,而研究企业兴衰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可以用道家思想来解读和研究,并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道家文化中的某些思想可以对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有借鉴意义。但是,道家中的某些思想对企业管理也存在负面影响。
2.1 “无为”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无为”思想是道家学说的精髓,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道家管理思想的主旋律,也是道家学说提供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办企业,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一个基本原则。真正理解了“无为”思想,也就把握了道家思想的要领大旨。
“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道家管理思想的主旋律。道家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和支配世界万物的根本规律,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了事物的因果性——“必先有为而后无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任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实际上,经济环境的营造是最该“有所为”的。它对道家来说只是一种手段,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要求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对道家来说才是真正的目标。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为”思想教人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忘我与淡泊宁静的心态去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是因为它蕴藏着浩然正气、中正之气,积极地忍耐、坚毅,保持宽容和谐的人生态度。不带个人的偏见,去对待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找出顺应的方法,融入自然与社会当中。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老子的“无为”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其价值本身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道家认为:治国者首先要有热爱他人、利于他人、为社会谋福利的崇高心境,其次,治国者要以自己的模范的道德行为为表率,自己以身作则,如果自己不行正道,整个社会风气也将随之而败坏。所以,治国者要先修身,做到无为,修身无为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只有先把自身修好,治理好家庭,治理好乡里、邻里,然后才能谈治理国家。而这样的思想仍可以运用于当今企业的管理之中。
这样,无为而治的管理实际上构成了这样一个闭合圈:由无为到无不为再到无为模式。其中,无为而治的起点是用人,正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用人则是组织队伍,人不仅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做好用人工作,也就是把工作措施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即“君不善将兵,但善将将” 。在此过程中,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素质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能将劣势防于未然,将优势大为发扬,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最后管理者通过考核评价施以控制,扶正纠偏,审视最初的规划及运行过程,从而开始新的循环。
当今的市场经济是讲求竞争的,有人便会提出质疑,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怎可讲究“无为”?然,市场经济的竞争其实理解为竞赛更为贴切。因竞争显得太过偏激,这样会让人有一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感,而这样的竞争也只是满足了小部分人群的利益,对社会来说毫无益处。而以市场竞赛来代替竞争,则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大家都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使其更加繁荣昌盛。而“无为”应用于此则恰倒好处。
2.2 “无为”思想对现代企业的指导意义
老子“无为”思想所存在应用的年代距现在虽然已经十分久远了,但是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仍然有其借鉴和指导的意义。
对企业而言,要“无为”,方能“清静”,正所谓“清静无为,方有真花真果”。从社会角度看,企业界的清静无为,更有大利益可谈。大自然的清静无为,表现在万物各居其所,互不相争,同理,整个企业界大大小小的企业,门类不同的企业,如果都不知道本位是什么,都不安于本位,都处在无休无止的“妄为”之中的话,结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讲,确实应当有一套运用起来灵敏、可靠的“宏观调控”机制。这套机制的作用就在于“调控”企业行为,其“调控”目标应当是,致力于保持企业的“清静”“无为”。
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真无为。 而企业要做到真正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让企业行为归于正道。也就是说,企业应有“当为”和“不当为”,而这一切的依据,则来自于社会和公众利益。凡是对社会公众利益有损害的,即使自己做得到(而且还有利可图),也是不可为、不当为的。
无为其实说穿了就是究奉献,其它什么也不追求。所以我们说,“无为”的结果,恰恰是“有所作为”(有奉献)。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我们说:企业之道就是,奉献而不占有。这就是“真无为”。
实际上,经济环境的营造是最该“有所为”的 。它对道家来说只是一种手段,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要求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 ,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对道家来说才是真正的目标。
这样,无为而治的管理实际上构成了这样一个闭合圈:由无为到无不为再到无为模式。其中,无为而治的起点是用人,正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 之外” 。用人则是组织队伍,人不仅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做好用人工作,也就是把工作措施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即“君不善将兵,但善将将” 。在此过 程中,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素质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能将劣势防于未然,将优势大为发扬,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最后管理者通过考核评价施以控制,扶正纠偏 ,审视最初的规划及运行过程,从而开始新的循环。
第3章 道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3.1 到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有利影响
3.1.1 利他:水利万物而流,企业利万众而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是《道德经》中一个片段。从这个片段入手,我们来探求一下“企业经营之道”。
水的利益不在自己而在万物。“水善利万物”。“万物”都从水那里得到利益。因而万物都离不开水,万物都需要水,万物都不能没有水。这种“万物受益”与水的“利他”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现代企业的借鉴。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对公众和社会有一定的益处,而公众和社会自然就离不开企业,这样互惠互利才是企业最根本的发展之道。相反,如果我们的企业不具有水的品质,我们所作所为对人类对社会没有“利养”作用,那我们就无从立足,也没有什么业可以立了。因为人们不需要我们,不在乎我们。
总之,水之道是:水利万物而长流;企业之道是:企业利万众而久立。
3.1.2 不争:立于不争而无尤,立于不争而有成
除了“利他”这一企业立业的根本点外,“不争”是企业立业中的重要参照点,“不争”所包含的实质内容,也可以说仍然是在“企业立业之道”之中。
所谓“立于不争而无尤,立于不争而有成”,而不争正好又是水的另一个美好品质,老子曾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不争”,一是指水利养滋润了万物,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益自己的东西,我理解其性质可叫做“无私”,没有私利可言;其二指的是“与世无争”,不仅是在被自己滋润了的事物那里不争,面对世间一切,它都不争,我理解,这就是“无欲”,对世间一切都无所求。然,这样的品质虽然历来备受称道,但是却不适合用于当今的市场经济之中。虽然这样的事实很无奈,但我认为却并不悲观,我们可以从另一方面来看待这一理论,将起作为一辅助点支撑点来引进。正如“立业当立于无竞争领域”。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来看看那些充满竞争的领域就明白了。一般来说,竞争起码应发生在两个相争者之间,因为不足两个的话,也就无从相争,没有对手,无以相争。现代商业竞争中,表现的趋势则是多方竞争,多头竞争。是比“两个”还要多得多的竞争局面。这是竞争的本质特征之一。竞争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则是:争斗必须是在同一领域,或者说,竞争各方所争的应是同一个东西,否则,就争不起来,也就没有竞争可言。这两个特征如果放到具体的企业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中来考察,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选择有竞争的地方来立业,那将会违背前述立业的两个根本点,违背企业的立业之道。
而现在怀念多人们眼中“一帆风顺”的企业大都包含“立于不争”的奥秘。他们同时印证了老子《道德经》中另一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尤”。
3.1.3 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即“道法自然”,它可以理解为“道性自然”,其原则是老子从万物中总结出来的体现“道”的精神,它是人们行为的依据,是人们要遵循的养生原则,反映了老子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诫人们做事的道理,要求人们在养生活动中要顺其自然,也就是指人们做任何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老子认为应该效法大道、顺应万物的自然属性。顺应自然,才能让万物自由自在地发展,发挥各自的特点,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道家思想中的人的本性是一种与自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内驱力能量类似于“水”的特性,可依附一切而又无所不在、无处不至。在企业管理中,每个职工都有各自的特长和短处,领导者可对其加以引导,让其充分流动,顺应其自然本性。通过领导者的正确引导,按照不同职工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扬长避短,才能够激发每一位职工对企业的热爱之情,发挥其特长,使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3.1.4 居下
水的品质之三便是居下,正如俗语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水的这种谦下的品质,依然引用于我们这里讨论的企业“立业之道”。水的谦下品质可以作为我们企业立业的第二个参照点。这个参照点,从某种角度看,又是对前一个参照点(即“立于不争”)的补充和辅助。
前面我们有谈到“不争”,而“不争”的领域在“众人之所恶”处,恰恰是水自甘谦居的位置之所在。所以我以为水的谦下品质依然可以作为我们企业立业的一个重要的参照。而水的谦下品质,对我们立业的启示,正是要甘于在人们不愿着手处立业,要甘于在人们挂不上眼的卑微处立业,要甘于从低处着眼,甘于从“众人之所恶”处着眼。这样才容易找到利益万众的途径,才不至于在竞争得眼花缭乱、心烦意乱的“高处”迷路,才有利于履行企业的天职,为人民服务。而有了成绩不骄傲,不居功,不沾沾自喜,不炫耀,始终自省自己还有哪些不是、哪些缺点、哪些与社会发展不符合的,然后加以改正,始终居下地自省自责,对任何人、任何事物均是大有益处;相反,攀高,形成头大脚小,基础不牢,云里雾里,不知所以,一旦跌下来,会粉身碎骨,自取灭亡;居下就是遇上挫折,跌下后,能不伤筋骨的立起来。
3.1.5 忍让.融通.知迂回.无损:流畅的立业之道
水的品质中,忍让,融通,知迂回,无损”都很有借鉴的价值。水是凭其本质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水往低处流,是使水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确定自身方向的根本依据。只要这个本性不变,水无论放在哪里,它都不会迷失方向。 企业也应当是如此,它必须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一个不变的根本的选择,才能够真的象水那样,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中始终不失去自身的方向。而不变的方向正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功于社会,不居功、不骄横、不夸夸其谈,始终谦虚、谨慎,处低下的位置,这样的企业方能发展。
3.1.6 流水不腐,本性不变
不断地寻找新的立业点,不断地更新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不断寻找"造福人类"的新的途径、新的路子,像水那样在从容不迫的“无为”中始终保持流动的活力才能长久的立足,否则,便会被淘汰掉。
但是,变化归变化,其中有一点是绝不能舍弃的,那就是始终坚持以“造福人类,服务社会”为企业自己的本性。就不像水不能放弃了“水往低处流”的本性一样。企业以其本性的“不变”对应主客观条件的“万变”,这样就能一路流畅,融融通达而又不脱离"道"的轨迹。
在对于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弊端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不少管理者和管理学家从道家思想里寻求哲学智慧和新的思维模式,把道家管理思想运用于现代组织管理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组织管理中,存在着“硬性管理”和“软性管理”两种管理方式。硬性管理强调组织运行过程中的严谨性与稳定性,着重点在组织管理制度的层面上;而软性管理则是以理性的价值观念为主要内容,更加强调的是组织管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大多是一种硬性管理方式,重视制度而忽视人,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显示出其弊病,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而在现代管理中,只有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塑造正确的人的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组织管理中其他具体的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因此,软性管理是一种更科学的管理方式,日益受到各组织的重视。道家管理思想很少谈及具体的管理制度方面,更多突出的是“无为”、“清静”等软性管理,而这正符合现代管理的趋势。于是,中国道家的一些基本观念如“物各有宜,顺性而为”、“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反者道之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软性管理”的管理方法,逐渐被世界上一些著名管理学家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这是道家管理伦理思想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原因。
道家对人性的分析与假设奠定了道家管理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道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朴”,应该尽量保全人性中的“朴”,因此在管理中不需要有太多的人为干预,而要因顺人性之自然,按照人性合理发展的规律来进行管理。这一思想非常深刻的体现在道家管理伦理思想中的个体行为、领导行为及组织行为等方面。
本文主要是研究道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怎样的影响以及道家思想与企业之间的平衡发展。将从“无为思想”对现代企业的指导意义即现代企业的无为之道,现代企业的立业之道,现代企业的长存之道,企业的信仰之道,企业的管理之道,企业家的道德修养与应用来诠释。
关键词: 道家思想;企业管理;影响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经济转型为知识经济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日益感受到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西方传统管理思想有其不可克服的理论缺陷—忽视人的价值,缺乏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而道家管理伦理思想可以作为这一弊病的有效良方,因为它非常重视“人”的价值,所蕴涵的管理思想是真正的人本管理思想。道家哲学虽然建构了一个以自然之道为基本框架的形而上学体系,但它所说的“道”实际上就是人道化的自然之道,人道问题是自然之道问题的理论原点和逻辑归宿。所以,人的问题始终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而道家哲学对“人”的问题的探讨则渗透了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儒家强调注重人的道德化、社会化的意义不同,道家对人的个体价值和个人自由予以了更多的关注。道家思想从“道法自然”的角度出发,推崇人和社会的自然状态,批判人的异化物对人的限制,肯定了人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是具有真正人道主义精神内涵的。
在对于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弊端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不少管理者和管理学家从道家思想里寻求哲学智慧和新的思维模式,把道家管理思想运用于现代组织管理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组织管理中,存在着“硬性管理”和“软性管理”两种管理方式。硬性管理强调组织运行过程中的严谨性与稳定性,着重点在组织管理制度的层面上;而软性管理则是以理性的价值观念为主要内容,更加强调的是组织管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大多是一种硬性管理方式,重视制度而忽视人,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显示出其弊病,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而在现代管理中,只有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塑造正确的人的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组织管理中其他具体的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因此,软性管理是一种更科学的管理方式,日益受到各组织的重视。道家管理思想很少谈及具体的管理制度方面,更多突出的是“无为”、“清静”等软性管理,而这正符合现代管理的趋势。于是,中国道家的一些基本观念如“物各有宜,顺性而为”、“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反者道之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软性管理”的管理方法,逐渐被世界上一些著名管理学家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这是道家管理伦理思想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原因。
既然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那么对人性的认识就应成为管理认识活动和管理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人类管理实践的发展表明,人性假设是每个管理者和每种管理模式在哲学和文化观念上的最高指导思想和理论前提。基于对人性假设的不同理解,管理科学在各个时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管理方法。道家管理伦理思想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现代价值和意义,能满足现代组织管理的需要,主要是因为它的人性假设从人道主义出发,自始自终充满着对“人世的关心,彻底以“人”为中心,完全迎合了现代管理人性假设的发展需要。
1.2 研究意义
以“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作为理论基础的科学管理认为,人完全是受经济利益驱动,是自利的,因而对人的管理必须采用严格刚性的管理制度。这一思想很长时间里占有主导地位,甚至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企业组织奉行之。随着人性知识的发展,人本管理思想的普及,人们发现这一思想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人性的弘扬,讲究生命的质量,崇尚人格的完满,追求个体在组织和社会里的更大自由,向往“返朴归真”的人生境界,“经济人”的人性假设显然与这一趋势背道而驰。而道家对人性本“朴”的假设就比较符合现代人性发展的趋势。道家人性论的基本特征就是不以“善恶”论人性,这一视角不同于其他哲学流派过于强调人性社会价值的倾向。这种人性假设,有一种追求自然质朴、天放自由和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及伦理规范的特质和精神。道家更为重视的是生命的自得与自适,注重个体生命的自由和“性命之情”的满足。道家的人性假设可以很好地应用到现代人本管理当中来,因为其追求人性完满的精神与现代人本管理所要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现代人本管理理论认为,任何管理活动均出自管理行为主体,是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努力管理的结果才能使得各种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化。因此,管理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本质就是如何对待人。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看出管理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具有道德价值和伦理性质,因为如何对待人本质上是一个伦理问题、善恶问题。管理韵道德价值也是管理本身值得珍视的内在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使人“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为人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物质文化条件,自觉的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道家的人性假设始终充满着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也正是现代人本管理所要追求的。因此,将道家的人性假设应用到现代管理当中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第2章 现代企业的无为之道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同时,文化还可以理解为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及人们运用文字、一般知识的能力。
由于文化是因人而生,因人而进步,因民族认识和习惯的不同而各异,是从深层次、从精神和意识方面反映着人类(以民族而区分)乃至个体的人的差异性,从而表现出气质和风格。而企业是个体的人的企业组织,是基于明确的发展目标而将既有资源(包括人力)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的组织。既然企业是人群组织,是将既定的发展目标与个体的人统一起来的组织。自然而然地,企业这个人文群体理应具备一定的“气质”和“风格”。这种气质和风格与个人相比,是经过碰撞、激荡、磨合、调谐和优化过的,是代表集体个性的,它并不是由个人意识来主导,而是需要用个人言行和意识来传递和表达这种集体的、组织的个性和风格,这就形成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以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组织形式、规章制度、物质环境和企业行为、企业形象为载体的一种文化,由企业所创建的商品经济文化和市场竞争文化、市场观点和竞争观点,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策略、艺术等。
对于企业文化的内涵,美国学者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认为包含五个方面: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其中,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有着制约、决定性的作用;价值观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信念和追求,是企业领导和职工据以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属于塑造企业文化过程中的艺术范畴。从这些方面来说,企业文化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即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融合作用和辐射作用。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实践证明,企业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参与和整合,在企业中这就体现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有效和稀缺的资源,对企业的管理作用是在企业产生时就产生了。它最初只是从属于企业管理,并且随企业管理而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只到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才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和讨论的对象,并成为一门科学。到了20世纪90年代,企业文化在西方得到迅猛发展。从企业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看,普遍认为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导向。
企业管理就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让系统产生最大效能,即在扩大业务和利润率的同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从系统的各个环节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纵观世界目前的状况,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所以说企业管理本身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文化,是自己价值观、信念、工具和语言的一种文化。而企业管理的应用则涉及到世界各地区各行业的工、农、商等企业。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软件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有着相当的重要性。
企业在市场经济里生存,就必须考虑企业的运动,而研究企业兴衰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可以用道家思想来解读和研究,并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道家文化中的某些思想可以对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有借鉴意义。但是,道家中的某些思想对企业管理也存在负面影响。
2.1 “无为”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无为”思想是道家学说的精髓,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道家管理思想的主旋律,也是道家学说提供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办企业,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一个基本原则。真正理解了“无为”思想,也就把握了道家思想的要领大旨。
“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道家管理思想的主旋律。道家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和支配世界万物的根本规律,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了事物的因果性——“必先有为而后无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任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实际上,经济环境的营造是最该“有所为”的。它对道家来说只是一种手段,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要求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对道家来说才是真正的目标。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为”思想教人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忘我与淡泊宁静的心态去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是因为它蕴藏着浩然正气、中正之气,积极地忍耐、坚毅,保持宽容和谐的人生态度。不带个人的偏见,去对待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找出顺应的方法,融入自然与社会当中。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老子的“无为”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其价值本身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道家认为:治国者首先要有热爱他人、利于他人、为社会谋福利的崇高心境,其次,治国者要以自己的模范的道德行为为表率,自己以身作则,如果自己不行正道,整个社会风气也将随之而败坏。所以,治国者要先修身,做到无为,修身无为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只有先把自身修好,治理好家庭,治理好乡里、邻里,然后才能谈治理国家。而这样的思想仍可以运用于当今企业的管理之中。
这样,无为而治的管理实际上构成了这样一个闭合圈:由无为到无不为再到无为模式。其中,无为而治的起点是用人,正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用人则是组织队伍,人不仅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做好用人工作,也就是把工作措施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即“君不善将兵,但善将将” 。在此过程中,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素质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能将劣势防于未然,将优势大为发扬,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最后管理者通过考核评价施以控制,扶正纠偏,审视最初的规划及运行过程,从而开始新的循环。
当今的市场经济是讲求竞争的,有人便会提出质疑,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怎可讲究“无为”?然,市场经济的竞争其实理解为竞赛更为贴切。因竞争显得太过偏激,这样会让人有一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感,而这样的竞争也只是满足了小部分人群的利益,对社会来说毫无益处。而以市场竞赛来代替竞争,则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大家都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使其更加繁荣昌盛。而“无为”应用于此则恰倒好处。
2.2 “无为”思想对现代企业的指导意义
老子“无为”思想所存在应用的年代距现在虽然已经十分久远了,但是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仍然有其借鉴和指导的意义。
对企业而言,要“无为”,方能“清静”,正所谓“清静无为,方有真花真果”。从社会角度看,企业界的清静无为,更有大利益可谈。大自然的清静无为,表现在万物各居其所,互不相争,同理,整个企业界大大小小的企业,门类不同的企业,如果都不知道本位是什么,都不安于本位,都处在无休无止的“妄为”之中的话,结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讲,确实应当有一套运用起来灵敏、可靠的“宏观调控”机制。这套机制的作用就在于“调控”企业行为,其“调控”目标应当是,致力于保持企业的“清静”“无为”。
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真无为。 而企业要做到真正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让企业行为归于正道。也就是说,企业应有“当为”和“不当为”,而这一切的依据,则来自于社会和公众利益。凡是对社会公众利益有损害的,即使自己做得到(而且还有利可图),也是不可为、不当为的。
无为其实说穿了就是究奉献,其它什么也不追求。所以我们说,“无为”的结果,恰恰是“有所作为”(有奉献)。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我们说:企业之道就是,奉献而不占有。这就是“真无为”。
实际上,经济环境的营造是最该“有所为”的 。它对道家来说只是一种手段,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要求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 ,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对道家来说才是真正的目标。
这样,无为而治的管理实际上构成了这样一个闭合圈:由无为到无不为再到无为模式。其中,无为而治的起点是用人,正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 之外” 。用人则是组织队伍,人不仅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做好用人工作,也就是把工作措施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即“君不善将兵,但善将将” 。在此过 程中,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素质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能将劣势防于未然,将优势大为发扬,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最后管理者通过考核评价施以控制,扶正纠偏 ,审视最初的规划及运行过程,从而开始新的循环。
第3章 道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3.1 到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有利影响
3.1.1 利他:水利万物而流,企业利万众而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是《道德经》中一个片段。从这个片段入手,我们来探求一下“企业经营之道”。
水的利益不在自己而在万物。“水善利万物”。“万物”都从水那里得到利益。因而万物都离不开水,万物都需要水,万物都不能没有水。这种“万物受益”与水的“利他”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现代企业的借鉴。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对公众和社会有一定的益处,而公众和社会自然就离不开企业,这样互惠互利才是企业最根本的发展之道。相反,如果我们的企业不具有水的品质,我们所作所为对人类对社会没有“利养”作用,那我们就无从立足,也没有什么业可以立了。因为人们不需要我们,不在乎我们。
总之,水之道是:水利万物而长流;企业之道是:企业利万众而久立。
3.1.2 不争:立于不争而无尤,立于不争而有成
除了“利他”这一企业立业的根本点外,“不争”是企业立业中的重要参照点,“不争”所包含的实质内容,也可以说仍然是在“企业立业之道”之中。
所谓“立于不争而无尤,立于不争而有成”,而不争正好又是水的另一个美好品质,老子曾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不争”,一是指水利养滋润了万物,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益自己的东西,我理解其性质可叫做“无私”,没有私利可言;其二指的是“与世无争”,不仅是在被自己滋润了的事物那里不争,面对世间一切,它都不争,我理解,这就是“无欲”,对世间一切都无所求。然,这样的品质虽然历来备受称道,但是却不适合用于当今的市场经济之中。虽然这样的事实很无奈,但我认为却并不悲观,我们可以从另一方面来看待这一理论,将起作为一辅助点支撑点来引进。正如“立业当立于无竞争领域”。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来看看那些充满竞争的领域就明白了。一般来说,竞争起码应发生在两个相争者之间,因为不足两个的话,也就无从相争,没有对手,无以相争。现代商业竞争中,表现的趋势则是多方竞争,多头竞争。是比“两个”还要多得多的竞争局面。这是竞争的本质特征之一。竞争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则是:争斗必须是在同一领域,或者说,竞争各方所争的应是同一个东西,否则,就争不起来,也就没有竞争可言。这两个特征如果放到具体的企业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中来考察,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选择有竞争的地方来立业,那将会违背前述立业的两个根本点,违背企业的立业之道。
而现在怀念多人们眼中“一帆风顺”的企业大都包含“立于不争”的奥秘。他们同时印证了老子《道德经》中另一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尤”。
3.1.3 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即“道法自然”,它可以理解为“道性自然”,其原则是老子从万物中总结出来的体现“道”的精神,它是人们行为的依据,是人们要遵循的养生原则,反映了老子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诫人们做事的道理,要求人们在养生活动中要顺其自然,也就是指人们做任何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老子认为应该效法大道、顺应万物的自然属性。顺应自然,才能让万物自由自在地发展,发挥各自的特点,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道家思想中的人的本性是一种与自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内驱力能量类似于“水”的特性,可依附一切而又无所不在、无处不至。在企业管理中,每个职工都有各自的特长和短处,领导者可对其加以引导,让其充分流动,顺应其自然本性。通过领导者的正确引导,按照不同职工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扬长避短,才能够激发每一位职工对企业的热爱之情,发挥其特长,使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3.1.4 居下
水的品质之三便是居下,正如俗语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水的这种谦下的品质,依然引用于我们这里讨论的企业“立业之道”。水的谦下品质可以作为我们企业立业的第二个参照点。这个参照点,从某种角度看,又是对前一个参照点(即“立于不争”)的补充和辅助。
前面我们有谈到“不争”,而“不争”的领域在“众人之所恶”处,恰恰是水自甘谦居的位置之所在。所以我以为水的谦下品质依然可以作为我们企业立业的一个重要的参照。而水的谦下品质,对我们立业的启示,正是要甘于在人们不愿着手处立业,要甘于在人们挂不上眼的卑微处立业,要甘于从低处着眼,甘于从“众人之所恶”处着眼。这样才容易找到利益万众的途径,才不至于在竞争得眼花缭乱、心烦意乱的“高处”迷路,才有利于履行企业的天职,为人民服务。而有了成绩不骄傲,不居功,不沾沾自喜,不炫耀,始终自省自己还有哪些不是、哪些缺点、哪些与社会发展不符合的,然后加以改正,始终居下地自省自责,对任何人、任何事物均是大有益处;相反,攀高,形成头大脚小,基础不牢,云里雾里,不知所以,一旦跌下来,会粉身碎骨,自取灭亡;居下就是遇上挫折,跌下后,能不伤筋骨的立起来。
3.1.5 忍让.融通.知迂回.无损:流畅的立业之道
水的品质中,忍让,融通,知迂回,无损”都很有借鉴的价值。水是凭其本质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水往低处流,是使水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确定自身方向的根本依据。只要这个本性不变,水无论放在哪里,它都不会迷失方向。 企业也应当是如此,它必须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一个不变的根本的选择,才能够真的象水那样,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中始终不失去自身的方向。而不变的方向正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功于社会,不居功、不骄横、不夸夸其谈,始终谦虚、谨慎,处低下的位置,这样的企业方能发展。
3.1.6 流水不腐,本性不变
不断地寻找新的立业点,不断地更新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不断寻找"造福人类"的新的途径、新的路子,像水那样在从容不迫的“无为”中始终保持流动的活力才能长久的立足,否则,便会被淘汰掉。
但是,变化归变化,其中有一点是绝不能舍弃的,那就是始终坚持以“造福人类,服务社会”为企业自己的本性。就不像水不能放弃了“水往低处流”的本性一样。企业以其本性的“不变”对应主客观条件的“万变”,这样就能一路流畅,融融通达而又不脱离"道"的轨迹。
博阳精讯
2024-07-25 广告
2024-07-25 广告
流程与制度梳理是公司管理的关键环节,涉及到优化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我们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式,对公司现有的各项流程和制度进行全面审查与改进,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高效运行。通过此项工作,我们期望能够提高公司整体运营...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博阳精讯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