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的苏轼凭借《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不仅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更是在京城名声大噪。如此有才华、有抱负的苏轼,仕途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经历几起几落,最后流落到如今的海南地区。
具体如下:
1、嘉祐六年(1061),苏轼仕途正式开启。事事顺遂,似乎一抬眼就能看到金灿灿的未来。新塔、旧壁,人生多变且不可预知。面对看似平坦的人生大道,苏轼稳住了心神,并未膨胀自大。
2、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调离京师,迎来他人生的第一个失意点。
3、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4、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5、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6、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7、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8、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9、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扩展资料
乌台诗案让苏轼险些丧命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当时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
马上,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前脚后脚杀到,他们历数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于是,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
当时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又因太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出面力挽,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才就此销结。
这是苏轼在政治上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神宗死后,哲宗嗣位,高太后控制朝政,以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苏轼也被起用,先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礼部尚书。
旧党尽废新法,苏轼则有所保留,主张兼用所长,这又引起旧党的不满,他只好一再要求出任地方官。高太后去世后,哲宗亲政,早已变质的新党重新得势,苏轼连连遭到打击。
先后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儋县),成为被放逐到天涯海角的孤臣。直到元符三年(1100),他才受命由儋州渡海北返,次年便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五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1、嘉祐六年(1061),苏轼仕途正式开启。事事顺遂,似乎一抬眼就能看到金灿灿的未来。新塔、旧壁,人生多变且不可预知。面对看似平坦的人生大道,苏轼稳住了心神,并未膨胀自大。
2、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调离京师,迎来他人生的第一个失意点。
3、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4、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5、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6、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7、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8、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9、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10、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扩展资料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调离京师,迎来他人生的第一个失意点。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在密州任上也下了这首《江城子》,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推荐于20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