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安徽省高考模拟冲刺卷 语文试题(九)答案 20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安徽省2013届高考模拟冲刺(五)
语 文 试 题
4.本次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渴求”心理与“文化自觉”意识
程美东
文化是一个社会制度存在的根基,是人们安身立命、身心和谐的基本。中国现代化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说,必然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是否具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自觉。现在全国社会各界都表现出对文化的强烈饥渴现象和文化自觉的意识。这种“文化渴求”的心理和“文化自觉”的意识的出现,有多种因素,至少以下几点不可忽视:
第一,这是民众在经济发展到一种程度后,期求自我身份得到承认的强烈心理反应。中国上世纪末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近来又积极地应对了这次金融危机,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地提高。长期孜孜以求的经济发展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之后,尤其是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后,中国民众希望借此得到世人对中国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的文化认同,体现在我们独特的文化具有恒久的吸引力,这种文化的认同方能增添我们的自豪感。第二,这是民众对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不够明确和社会继续进步并非信心十足的体现。我们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很多相应的制度并未健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不足,这使得人们对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感到不明确,对于社会能否持续发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自信。为了排解这种不自信情绪,为了寻求更为安全的出路,人们不自觉地从文化角度来思考发展方向和对策。第三,这是民众对政治稳定、社会安全持续性的某种担忧的表现。虽然我们有强有力的党的领导,但由于国际上出于意识形态因素、国家利益因素而反共、反华势力的存在,国内的某些分裂势力的存在,以及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而出现的一些有损社会公平的做法,等等,使得一些人对于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安全存在某种担忧,希望通过文化反思和文化重建来增加安全感。第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暂时“不争论”策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为了保证改革的效率和速度,对于一些短时期内纠结不清的理论问题采取了“不争论”的策略,按照“三个有利于”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标准和思路来开展我们的实践,这被实践证明是极其正确的决策。但是,当我们的主要阶段性目标实现以后,一些当初不争论的理论问题却变成了现实问题,这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传统的理论无法解决。于是,人们希望通过从文化角度来寻找答案。
这些现象的出现从长远来看是好事,它推动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物质领域向文化领域发展。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那就是不能病急乱投医,不能把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诉诸文化,尤其不能随便拿某一种既成的文化形式来当做灵丹妙药。我们要对一些具体的“文化热”保持客观全面冷静的态度,稳妥有效的做法,就是按照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思路来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以此作为我们民族的魂魄,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这种文化发展思路的集中体现。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要吸收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优秀文化,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形式来,为我所用,利我所需,铸我精神,固我根本。
(选自半月谈网2011. 11.8,有删改)
1.下列有关“文化渴求”心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渴求”心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出现是民众在经济发展到一种程度后,期求自我身份得到承认的强烈心理反应。
B.“文化渴求”心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出现是民众对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不够明确和社会继续进步信心不足的体现。
C.“文化渴求”心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出现是民众对于当前政治稳定以及社会安全持续性客观存在普遍担忧的表现。
D.“文化渴求”心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暂时“不争论”的策略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要求。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作者认为现在全国社会各界都表现出对文化的强烈饥渴现象和文化自觉的意识,中国现代化的成功指日可待。
B.第二段指出社会各界表现出来的“文化渴求”的心理和“文化自觉”的意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人在物质水平提高后,希望得到世人对中国身份的认同。
C.第三段作者提出按照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思路来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并以此作为我们民族的魂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这种文化发展思路的集中体现。
D.文章对中国社会表现出来的“文化渴求”心理与“文化自觉”意识的成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现在已经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近来又积极地应对了这次 金融危机,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地提高。
B.中国身份的认同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的文化认同,体现在我们独特的文化具有恒久的吸引力。
C.很多相应的制度不健全使人们对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感到不明确,对持续发展表现出不自信。
D.按照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思路来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只要吸收别的国家的优秀文化就能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与风格的文化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悼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悍,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
语 文 试 题
4.本次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渴求”心理与“文化自觉”意识
程美东
文化是一个社会制度存在的根基,是人们安身立命、身心和谐的基本。中国现代化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说,必然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是否具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自觉。现在全国社会各界都表现出对文化的强烈饥渴现象和文化自觉的意识。这种“文化渴求”的心理和“文化自觉”的意识的出现,有多种因素,至少以下几点不可忽视:
第一,这是民众在经济发展到一种程度后,期求自我身份得到承认的强烈心理反应。中国上世纪末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近来又积极地应对了这次金融危机,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地提高。长期孜孜以求的经济发展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之后,尤其是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后,中国民众希望借此得到世人对中国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的文化认同,体现在我们独特的文化具有恒久的吸引力,这种文化的认同方能增添我们的自豪感。第二,这是民众对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不够明确和社会继续进步并非信心十足的体现。我们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很多相应的制度并未健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不足,这使得人们对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感到不明确,对于社会能否持续发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自信。为了排解这种不自信情绪,为了寻求更为安全的出路,人们不自觉地从文化角度来思考发展方向和对策。第三,这是民众对政治稳定、社会安全持续性的某种担忧的表现。虽然我们有强有力的党的领导,但由于国际上出于意识形态因素、国家利益因素而反共、反华势力的存在,国内的某些分裂势力的存在,以及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而出现的一些有损社会公平的做法,等等,使得一些人对于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安全存在某种担忧,希望通过文化反思和文化重建来增加安全感。第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暂时“不争论”策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为了保证改革的效率和速度,对于一些短时期内纠结不清的理论问题采取了“不争论”的策略,按照“三个有利于”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标准和思路来开展我们的实践,这被实践证明是极其正确的决策。但是,当我们的主要阶段性目标实现以后,一些当初不争论的理论问题却变成了现实问题,这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传统的理论无法解决。于是,人们希望通过从文化角度来寻找答案。
这些现象的出现从长远来看是好事,它推动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物质领域向文化领域发展。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那就是不能病急乱投医,不能把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诉诸文化,尤其不能随便拿某一种既成的文化形式来当做灵丹妙药。我们要对一些具体的“文化热”保持客观全面冷静的态度,稳妥有效的做法,就是按照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思路来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以此作为我们民族的魂魄,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这种文化发展思路的集中体现。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要吸收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优秀文化,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形式来,为我所用,利我所需,铸我精神,固我根本。
(选自半月谈网2011. 11.8,有删改)
1.下列有关“文化渴求”心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渴求”心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出现是民众在经济发展到一种程度后,期求自我身份得到承认的强烈心理反应。
B.“文化渴求”心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出现是民众对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不够明确和社会继续进步信心不足的体现。
C.“文化渴求”心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出现是民众对于当前政治稳定以及社会安全持续性客观存在普遍担忧的表现。
D.“文化渴求”心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暂时“不争论”的策略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要求。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作者认为现在全国社会各界都表现出对文化的强烈饥渴现象和文化自觉的意识,中国现代化的成功指日可待。
B.第二段指出社会各界表现出来的“文化渴求”的心理和“文化自觉”的意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人在物质水平提高后,希望得到世人对中国身份的认同。
C.第三段作者提出按照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思路来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并以此作为我们民族的魂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这种文化发展思路的集中体现。
D.文章对中国社会表现出来的“文化渴求”心理与“文化自觉”意识的成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现在已经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近来又积极地应对了这次 金融危机,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地提高。
B.中国身份的认同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的文化认同,体现在我们独特的文化具有恒久的吸引力。
C.很多相应的制度不健全使人们对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感到不明确,对持续发展表现出不自信。
D.按照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思路来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只要吸收别的国家的优秀文化就能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与风格的文化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悼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悍,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